chelly 演唱会:对《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0年第八期姒吉霞老师《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的学习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2:50:12

对《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0年第八期姒吉霞老师《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的学习思考-湖心听晚

 
  对《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0年第八期姒吉霞老师《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的学习思考-湖心听晚一文 来自网络,仅供学习参考
  
  
  已经很久不看《中史参》了,偶翻今年第8期,被姒吉霞老师的教学设计深深吸引。首先吸引我的是姒老师的姓氏,这个姓可谓古老,让人想见夏族的历史,想见褒人所献姒姓女子褒姒的容颜。更吸引我的则是教学设计本身。姒老师将内容整合为一个思维逻辑程序:中国需要一场改革吗?——中国需要一场什么样的改革?(解放农民——解放企业——解放国家)——改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如今按照一定的历史主题整合教材内容,建立逻辑性的主线结构,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姒老师的整合至少给我如下几点启示。

  1.问题式标题,易牵动学生的探究思维。将标题设计为颇具探究性的问题,可以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思维撺住,拉向过去的时空。姒老师的问题又颇有导向性,将学生思维集中于具体历史事件的场景,这种鲜明性和历史性保证学生思维的不耗散,提高了思维的效率。

  2.问题层层推进,将历史串成耐人寻味的糖葫芦,这种整合的巧妙,吊人胃口,又保证历史科学本身的内在逻辑性。历史的内在认知规律具有层进性,由表及里地探究历史的深处奥秘,忌讳总是平面,触及不到历史的灵魂处;具有历史性,立足史料的感悟与解析,不能全是以论代史,更不能进行虚幻的臆想和推测;具有整体性,认知需要建立对对象的完整认识,以便建构内化体系,否则认知体就产生心理黑洞,销蚀掉对认知的信任和已经获得的成果。姒老师的问题设计基本做到了以上三点,特别在历史性方面,史料新颖、丰足、典型、精炼,搜集和选取史料上功夫好,让教学设计呈现精华。

  3.史料补充意识和技术见出新课程素质。如改革背景,教师很容易想到改革前的生活资料,一般想不到开放方面的,这就制约了史料的丰富性和生动性,其实封闭也属于改革背景。姒老师补充了皮尔卡丹在长安街头的照片和当时的《小学生守则》,生活化、素质化气息浓,很抓学生兴趣和经验。姒老师不忘记在对史料分析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语言概括能力的培养,“贫穷的中国农村,困窘的中国城市,低效的中国经济,封闭的中国社会”,整齐的四句话,体现出姒老师的语言功底。还补充了国家领导人的思考,一下子把当时的问题上升到国家层面,将国家领导人对民生国运的忧患意识呈现给学生,潜移默化了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所固有的优秀性格。情感价值观的教学很多不在直接的给予,而是通过恰当的载体,实现此地无声胜有声的目的。农村改革一目里,增加了相关中国农村改革之父杜润生的资料,使学生形成贡献意识、理论意识;增加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上升为国家政策的过程史料,这段史料,姒老师的技术能力很强,用“农民闯一闯”、“万里:顶一顶”、“邓小平:看一看”、“杜润生:试一试”一个简洁形象的逻辑序列进行设计,给人强烈的历史美、流线美、语言美。同样具有这种三美结合特征的一段是经济体制改革一段史料的补充。一般老师开门见山就讲南方谈话,而姒老师依照历史事物内在的发展逻辑,给出一段内部争论的史料,但给出的形式具有三美:“1990年——计划还是市场:中南海没有结论”、“1992年——‘计划’还是‘市场’:邓小平一锤定音”。完整的史料,构建出一个完整的课题探究过程,辅助以语言的对称美和流动感,使新课程的探究具有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当然,跟任何的课堂设计都可以再设计一样,姒老师的教学设计已经很美了,我以我的主观进行思考,得出一些批判性的意见,当与不当,只期望组织我的思想。

  1.历史知识给出的方式能否由今追古的路径?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物,今天的学生对一般的历史多少有所了解,教学的一些所谓新内容,其实对学生来说并非全新,若还是装模作样地从古到古,以新课待之,将会导致教学资源浪费,也很难激发学生兴趣。特别对于近世有些历史,学生甚至也参与其中,更可从学生的经验世界出发。再者,教学历史又在于让学生感知历史的发展规律,有些规律性的认识,学生是明白甚至掌握的,因此教师如若把学生当成幼儿生进行教学,也势必出现上述同样问题。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由今追古的策略提高教学效率。譬如《经济体制改革》这节课,可以让学生提供大量的已知经验性的资料,告诉学生这些其实就是研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史料,因为学生正处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有意识无意识地充当了这一历史的经历者参与者,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自觉与历史使命感。然后补充启动改革者们的史料,改革开放前的史料,让学生进一步体悟作为历史当事人的角色。也可以从史观教学开始,让学生感受工业文明之历史洪流,它将把阻止其浪潮的东西涤荡掉。然后引出中国在这个历史潮流中的历程,归纳出工业文明的趋势、表达要素;阻碍发展的制度、思想等因素和表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变动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将教材内容融合进去,将使教学更有主动性、生成性、研究性和深度。

  2.“解放企业”这一目设计不足,没有突破。关于经济改革这块知识,一般设计都是重农村改革轻城市改革,这似乎是由于受教材或他人经验的影响。其实,经济改革,重点并非农业,恰恰应是城市改革,这是由中国的这场改革不只是要改善农民生活状况,更是顺应工业文明的结果。它要冲破计划经济的束缚,冲破公有制的桎梏,实行市场经济下的企业运行,虽然初期的城市改革只是这一过程的起点,但已经蕴含了这一重大的历史信息。只有把这一时期的城市改革放在这一历史打场景下,才能真正理解其历史意义,所以说城市改革才真正是经济改革之主体。姒老师的设计仍然以农村改革为教学重点,城市改革成为带过去的次点,我认为有失正确的。此再指出一点,姒老师对农村改革的创造性似乎没有进行更到位的运用。我们可以把人民的创造性放到足够宏大的历史场景里去做历史的丰厚分析,从而让学生感受这一历史的珍宝,并建立对人民的敬意。历史,放进宏大的历史叙事中,才能真正发现它的地位。

  3.设计有些虎头蛇尾,似乎是仓促结尾,从而没能实现教学的升华,多少是个遗憾。姒老师在设计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改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而带来的变化,所给出的答案是:(1)实现了由高度击中的计划经济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转变,过紧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实现了从封闭和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变;(3)实现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人为本的伟大转变,人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虽然这三个“实现了”教学前,姒老师给出一张GDP总量变化表,图标直观地反映了经济的发展成就,“三个实现了”是通过由此及彼的挖掘得到的,因此体现了姒老师从历史表面到历史深度的探究努力。但我觉得仍然缺乏升华,设计应升华到工业文明或现代文明上,从而让学生建立历史潮流这样的本质性的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