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特色好吃的饭店:韬光养晦还行得通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8:57:20
作者:燕山剑    文章发于:乌有之乡    点击数: 508    更新时间:2008-12-20         荐   【字体:小大】
http://www.wyzxsx.com
发表于燕山剑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4e99d71010008dj.html
说来可笑,“韬光养晦”这个词令美国人胆寒,美2006年《中国军力报告》的第二章标题下面用中文写着“冷静观察,站稳脚跟,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绝不当头”。第三章标题下则用中文写着毛泽东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有中国国内语言专家认为某些词句的英文译法存在因文化差异引起了“误读”。 “韬光养晦”一词被译成“hide capacity, bide time”,意思是“隐藏能力,等待时机”,国防部助理罗德曼则认为认为“韬光养晦是“中国远大战略的浓缩”。
五角大楼一直强调和指责中国军力缺乏“透明”缺乏“性感”,并不是没有理由的。但是,如果中国军力一丝一毫的“隐私权”都被世界霸主剥夺的话,恐怕会产生两种后果:一是中国百姓会因为自己太过“透明”而被西方曲解为威胁人类和平事业的妖魔鬼怪,一是美国百姓会因为中国太过“性感”而由此对自己世界霸主的尊严和地位失去膨胀的信心。
然而,老让中国人心寒美国人胆寒下去也非“养晦之计”,这里我们看一看这个浓缩了中国几千年智慧、被美国防部助理罗德曼认为“中国远大战略的浓缩”的“韬光养晦”,到底是何方神仙
韬光养晦”在《新华成语词典》的解释为: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借以避祸自保。当然还有很多版本的内涵与外延的解读,国内外尤其中国国内的智囊专家、汉语学家这些年来也围绕一词多义的“韬光养晦”命题,进行了诸多的议论和重新解读,试图让美国人明白中国 设计师提出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这一条外交理念及中国外交的指导原则,既不是中国外交度过困难时期的“权宜之计”,也没有等待强大起来再谋求“霸权”之意
刘玄德为防止曹操谋害,故在住处后园种菜,此以为“韬晦之计”。然曹操一眼就看破刘备的这一计策,即来个“青梅煮酒论英雄”,“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计,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然即一针见血指出:“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曹耳!”韬光养晦之计既被对手识破,此计尚有何用?如若继续设之又于略何益?
偌大的一个中国,用韬光养晦,自然对手是不会相信的,忍则自忍,痛则自痛,适得其反。所谓从一个“韬”字与一个“养”字其已包藏宇宙之机,说明白了,一切伪装必需剝去;作为策略,那有将策略公诸于众并大喊大叫的,明确也告诉对方:我现在搞的是“韬光养晦”,等我养壮实力再与你们计较。这不正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吗?
韬光养晦的一个基本要求是掩饰目标和动机。行为者必须把目标和动机"藏之胸臆",时间上要足够长,忍的功夫要到家才行。这个原则显然不适用于现代国家间关系。首先,行为者的目标和动机很难长期掩饰起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信息的流动,一个行为体的战略目标,根本无法完全"藏之胸臆",秘而不宣。"舆论成了决定性的的战略要素"。麦格雷戈·诺克斯在谈到战略缔造的历史演变时指出,近代以来的战略缔造深受官僚机构、大众政治、意识形态以及技术和经济力量的支配。战略制定变成了多种力量的博弈。"他们必须经过有组织的辩论来掂量难以估计的因素,这样的辩论减少个人的、组织的和全民的幻觉和错觉"。信息革命造成的国家间相互依赖,使重大的国家战略计划必须公之于众,这样才能够建立起来正常的国家间关系。
从博弈论的角度看,韬光养晦是一次性博弈。但是,现代国家间关系,是长期的、无数次博弈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掩饰动机变得非常不理性。掩饰动机说到底是一种"诈术",中国古代对于诈术,有着很高的评价,"兵者,诡道也","兵不厌诈"。对于一次性博弈来说,只要取得胜利,使用的手段,并不重要。但是,多次博弈就不是这样了。通过掩饰动机取得一次胜利,在接下来的博弈中,可能就会失败,并且会因为上次欺诈而受到惩罚。
美国当然不会相信中国这一套“诡道”,一战前“冒富”的奥匈帝国不是发起了“称雄世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吗?二战前“串红”的纳粹德国不是也发起了“傲视全球”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吗?
伟人毛泽东以20年不接触方式迫使尼克松前往北京之“朝拜”,可是中美建交了27年尤其是搞了几十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后的今天,为什么至今仍未能有效地消除美国脑子里“中国是潜在威胁”的敌视疑虑呢?这个疑虑不仅仅是给华盛顿那些别有用心的反华鹰派当作“翻云覆雨”的籍口,更严重的是,它制约了中国的外交、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领域在国际上正常的本该拥有的发展空间,制约了中国最核心利益问题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同时也给国民利益、国家形象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和损失。不必拘泥于传统了,中国百姓习惯于政府的“外交辞令”,但西方民众则喜欢“直爽明了”,所以中国应该勇于主动的向全世界展示自己最漂亮的“黄帝新衣”——让世界明白中国。
当前,国内外形势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为此,国内一些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对“韬光养晦”战略也开始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中国的大国地位和大国能量是一种客观存在,无法回避;美国遏制中国崛起和独霸天下的战略也是一种客观存在,无法回避。“树欲静而风不止”,继续奉行“韬光养晦”战略,实际上是“苟且偷安”和“鸵鸟政策”,“客观上帮了美国霸权主义的忙”。他们认为,不能老是以“韬光养晦”为主, 设计师当年提出“韬光养晦”时的国内外环境既已发生变化,就应适时调整政策,以“有所作为”为主。
作为一个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韬光养晦”是不可能的,韬光养晦” 是一种格局狭小的策略性思想。中国应该有的是气度恢弘,视野广阔,意义深远的战略思想。 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目标神圣,光明磊落,襟怀坦白,这里并没什么阴谋。也不需要隐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