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英雄找不到幻想乡:浅析大陆青年组织发展的困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5:21:18

作者:武阳灏堃

【摘  要】当前,中国的青年组织,包括共青团和其他青年自组织都面临着发展的困境。青年的需求越来越出现多元化和多层次化,青年组织也应相应的多元化和多层次化。各种青年组织,包括共青团组织在内,必须正视当代青年组织的面临的环境,竭诚服务青年,维护青年利益,为青年利益而奋斗。

【关键词】青年  青年组织  困境

一、前言

2008年6月1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和团十六大部分代表座谈时发表重要讲话,对共青团提出了“两个全体青年”的要求指出:“要大力加强自身建设,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力争使团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切实增强团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更好地发挥共青团作为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①]。

不过,“两个全体青年”的要求距离实现还有一段距离。当前在发挥基层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活力方面由于受制于各种外在社会环境条件因素,有不少问题仍无法得到有效解决,主要表现为:其一,在农村,由于大量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原来的农村共青团基层组织没有实际成员,也没有具体日常活动,很多村级团组织实际上名存实亡;其二,在城市,共青团基层组织虽然比农村在组织设置和活动上有效,但影响力十分有限,团组织在这里的发展目前并没有跟上;其三,即使是在团组织建设和影响效果较好的学校,特别是各类大中专院校,基层团组织的建设也没有完全跟上高校改革的步伐,比如随着学分制、后勤管理改革等,一些传统的建团模式可能已经无法有效地开展具体的组织工作,很多团组织日常的影响和教育活动很难有效开展。[②]

共青团组织的影响出现不断弱化的趋势,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共青团已经较难依靠组织直接管住青年利益和思想,目前青年利益和福利的获得手段主要来自于市场,而非必须依靠组织,靠以利益管思想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二是共青团所塑造典型人物的影响力下降,社会上许多有影响的青年人物(如企业家、娱乐明星、学术明星)的成长已不再出自组织的培养和宣传;三是青年对政治活动的热情衰弱,共青团政治性的崇高追求甚至变向成为满足一小部分青年人自身政治利益的需要;四是青年一代承受的生活、升学以及就业压力增大,对利益的诉求越来越高,而由于我国体制转轨落后于社会转型,同时团工作覆盖面及所承担的功能还有待扩展,团的作用发挥与青年需要仍有一定的距离正是这样,共青团会跟党走,青年是不是一定会跟团走,管不住青年利益的情况下如何管住思想,“共青团究竟能不能满足青年在新时期的要求”等一系列问题便被提了出来。[③]

二、青年组织的困境

随着我国社会结构向社会组织化建构体系方向的逐步推进,青年这也群体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青年组织的活动环境与对象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组织原有的运作模式和工作方式在具体事务中显得滞后,难以迅速方便地处理很多新现象、新问题。

一、共青团组织

1、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死角”

(1)青年农民工。青年农民工在流动过程中离开了乡土和原有的社会网络,他们要想融入城市生活就必须尽快转换自身的社会身份和角色认同。然而面对种种制度和非制度的障碍,他们虽然获得了非农的职业身份却很难实现向市民的转变。农民工的身份界定使其成为游离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边缘人,在制度供给利益代表机制组织化程度等方面都处于弱势地位。这些都使青年农民工的有序政治参与面临困境。[④]这不仅成为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死角”,而且流动人口的增加为城市的社会治安带来了一定冲击和压力。

 (2)“三资”企业团组织建设。“三资”企业这一新事物无论是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还是中外合作企业都多少有点“特殊”,其中之一便是正常的机构受到冲击,它曾一度不公开甚至不承认党团组织。这就使团组织甚至党组织工作不能正常运行。“整党”以后,“三资”企业团组织的境况虽有所好转,但仍然并不令人乐观。[⑤]当然在小型的个体私营经济体当中也有类似情况。

此外,基层组织建设也有未见组织而兼组织的情况,和一些管理不足而名存实亡的基层组织。

2、当前共青团服务青年存在的主要问题

(1)青年多元化需求和服务单一的矛盾。随着青年的生活方式和需求日益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客观要求共青团组织在服务青年的方式、方法、内容等方面,为其提供更多元、更个性化的服务。但目前共青团服务青年的内容还显得过于单一,服务的方式、方法仍然显得陈旧,有时候甚至利用团组织的覆盖网络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去推行某些“青年服务”,而对青年关心的热点问题等,共青团组织又往往出现集体失声的情况。

(2)青年服务供应者多元化与共青团组织垄断青年服务的矛盾。青年服务也是一种公共产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必然要打破旧有的单一垄断局面,实现青年服务供应者也出现多元化趋势。例如,根据团广州市委统计,以经济较为发达的广东省为例,珠江三角洲地区户籍青年与流动青年3000多万人中,有大约700万人参加过自组织活动,覆盖志愿者服务、公益行动、读书学习、务工创业、专业社区、体育运动、休闲娱乐等多个领域,覆盖面广,种类繁多,这些都对传统的共青团垄断青年服务的格局造成了冲击。

(3)新时期青年问题的变化与共青团反应滞后的矛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网络、外来文化对青年的冲击,青年问题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网瘾、心理健康等问题开始浮现。面对新出现的问题,共青团的服务却显得相对滞后,往往无法快速做出相应的反应,在对公众的宣传和紧急事件的应对中也显得苍白无力。

二、NGO组织的发展和青年自组织的困境

1、NGO组织的发展

NGO 最早见于1945年签署的《联合国宪章》,一般则认为现代意义上的NGO 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NGO 的英文原文为non-governmental or ganizat ion,直译为“非政府组织”。[⑥]

尽管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市场经济逐渐走向成熟、社会转型和多元化的趋势愈渐明朗等积极因素促进了当前中国社会的NGO组织的发展。但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及经济市场化和社会多元化的进程为中国NGO 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例如“人治”化的管理,从事非营利组织研究的迈克赫德森曾说:“志愿组织的管理是复杂的。这是因为人们怀着既有善心、又很隐秘的动机为第三域作贡献。”非营利机构正在进入一个专业化管理的时代,要想把志愿工作长久地开展下去并使之不断壮大,就要求志愿者组织的工作人员首先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⑦]

2、青年自组织的困境

当前,在中国除了共青团、青联、学联、少先队等以大中小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性青年社团之外,也出现了一大批依托网络发展而兴起、通过网上结社或其它渠道而形成的自发性青年组织,我们称之为青年民间组织(也可称之为青年自组织)[⑧]。

青年民间组织在很多情况下适应了社会文化的多元要求和人们特别是青年需求多元化的需求,具有培育和谐文化、提供社会服务、反映意见诉求的作用等作用。但是,共青团组织一家独大的现实阻碍了其他自组织的发展和成长。同时,这些青年民间组织没有上级主管单位, 没有正式登记注册,目前也没有明确的业务联系部门。因此, 这些组织在政府视野里隐形,得不到相关部门的认可和正式的社会评价,在社会的主流话语中也基本听不到他们的声音。

 

三、分析与讨论

大众传播对于青年文化和青年结构。当前社会大众传媒信息中严重的媚俗现象,和它的经济属性的日益明显以及信息的过度泛滥容易造成青少年社会化的不平衡,从而对青年组织带来一定冲击。

网络自组织的兴起。青年自组织在一定程度上为青年的发展和成长带来了多元化的归属需要,弥补了正式青年组织不能“全覆盖”造成的组织缝隙,在凝聚青年和服务青年方面有很大帮助。当然,这些组织的规范和运行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大众消费文化与青年政治冷漠。在大众消费文化的影响下,青年对商品具有旺盛的大大超过个人真实需要的欲求,不少青年无法超越物质和金钱,进一步反思个体存在的意义。只愿意停留在表面的感官刺激之中,却无法从这些消费之中提升个体的生命境界,失去了对现存社会秩序与体制的反思与批判意识、能力,失去了对社会公共领域中出现的问题的关怀。而且青年人常常被主观地视为缺少社会经验容易激动狂热、缺乏理性。因此,他们的言论——无论是关于自己的利益还是社会大众的利益——都得不到充分的尊重。

家庭结构的变迁对青年和青年组织有一定影响。从总体上看,当代中国家庭结构趋势的变化,也影响了青年结构的变化。在城市,与晚婚相伴随,青年夫妇晚育现象将继续目前的势头,从而使夫妇核心家庭比重上升。就全国而言,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那些“少生”、“独生”子女开始大批离开家庭,从而使中老年夫妇核心家庭增幅加大。[⑨]

青年的需求越来越出现多元化和多层次化,青年组织也应相应的多元化和多层次化。因此,“要吸引和凝聚青年,不能玩虚的东西,必须贴近青年贴近实际,积极回应青年合理利益诉求,代表和维护青年利益。”“青年是人民群众的一部分,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就是青年的最大利益和根本利益。但青年处在长身体谋发展阶段,有着自己的具体利益和特殊要求”[⑩],各种青年组织,包括共青团组织在内,都应当竭诚服务青年,吸引青年和凝聚青年,就必须代表和维护青年利益,为青年利益而奋斗。

 

 

参考文献:

[1].童潇:《对做好共青团基层工作的若干理论与实践思考——一个社会学的视角》,载《中国青年研究》2009年第3期。

[2].涂敏霞 吴冬华 魏雁滨 张炳富 杨卫国:《构建共青团服务青年的有效模式———从香港青年服务模式谈起》,载《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第9期。

[3].王名 贾西津:《中国NGO的发展分析》,载《管理世界》2002年第8期。

[4].马春雷:《青年民间组织发展现状及其引导》,载《中国青年研究》2007年第11期。

[5].董庆龄:《谈共青团的健康发展力与根本生命力》,载《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第3期。

[6].张华:《网络时代:青少年社会化方式的转变与共青团团结凝聚青年自组织的策略》,载《中国青年研究》2011年第2期。

[7].张翼:《论大众传播在青少年社会化中的作用》,载《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8].韩晶:《当代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障碍研究》,载《青年研究》2003年第1期。

[9].程福财:《从广场到身体:当代中国青年政治参与状况的嬗变》,载《中国青年研究》2011年第9期。

[10].曹彦鹏:《政治过程中的共产党、共青团与中国青年》,载《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第8期。

 

 

 


[①]胡锦涛:《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和团十六大部分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青网,2008-6-15。

[②] 艾昆鹏《社会组织化建构体系下共青团与自发性青年组织的关系分析》,载《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第8期。

[③]童潇《对做好共青团基层工作的若干理论与实践思考——一个社会学的视角》。

[④]高洪贵《青年农民工有序政治参与的困境与出路》,载《当代青年研究》2010年第6期。

[⑤]杨东文 房维东《“三资”企业共青团工作的困境与出路》,《中国青年研究》1991年第1期。

[⑥]王名 贾西津《中国 NGO的发展分析》。

[⑦]韩晶《当代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障碍研究》。

[⑧]马春雷《青年民间组织发展现状及其引导》。

[⑨]王跃生;《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分析》,载《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⑩]曹彦鹏《政治过程中的共产党、共青团与中国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