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居间合同范本:师徒对话之七:好的语文课是一首诗(转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10 13:46:07

师徒对话之七:好的语文课是一首诗

 

董一菲:文学是最本原而且最本真的艺术,它铭刻着人类的理性与情感,睿智与思索,想象与呐喊,坎坷与坦途。好的语文课,正是要依托和借助这一切“不朽的文字”,让学生获得一种崇高的精神力量,去关照人生,去收获一颗高贵而有尊严的心灵。

董一菲:好的语文课像一首诗,我喜欢这样的描述。这里的“诗”,并不是指那些在书上供人反复吟咏的作品,而是指那些在课堂上让师生感受到的生命的绽放、灵感的闪亮,或者情感的激荡。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师应当承载起放飞诗意这美丽的重任,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流淌着诗情余韵的海洋。

陆晶:师傅,诗意确实应该是语文课追求的境界,可这种境界在现今应试和功利思想的影响下,已经变成了海市蜃楼,太飘渺了。

董一菲:可我们不是正在践行着,探索着吗?尽管步履维艰,但只要我们勇于坚持,勤于实践,敢于探索,花朵总有绽放的时候,而我们也将成为第一个倾听到花开美丽的声音的人。

史世峰:作为诗的国度的母语教学,缺少诗意诗情诗韵的语文课应该成为我们语文教师的悲哀,许多教师习惯于用“标准化”的绳索,给学生的思想来个五花大绑。课堂上除了机械的对话与应试的练习,让我们可感受与品味的语文诗意之美所剩无几,为此,我们应呼唤语文课诗意诗情诗韵的回归。

董一菲:这也正是我们今天谈话的意义所在。赫兹里特说:“诗是构成生活的一种东西。”“生活中一切值得记忆的东西,都是生活中的诗。”那么我们语文课的诗意到底体现在哪里呢?

史世峰:世界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作为教师我们要引领学生发现文本中的诗意因子,心进入美的一瞬,便可以看到不同的世界。为了指导学生“诗心慧眼”发现文本中的诗意因子,我告诉学生说:“如果你自己心中找不到诗意,那么你就没有地方可以发现诗意的踪迹。”由美入诗,离不开诗意的发现与思考。

皇甫彦革:有人说诗歌就是用语言搭建房子,让灵魂居住在里面。所以诗歌便有了“一花一世界,一树一人生”的神奇魅力。其实一节好的语文课未尝不是如此,教师对文字的感受,对语言的驾驭,将直接决定一节课的成败。

陆晶:语言是课堂的华袍,情感是课堂的生命。比如师父在教“月亮”话题作文一课时,正是用那唯美多情的语言带领学生跨越了那千年的历史沧桑,学生就是在您的引领下借助明月来与李白、杜甫对话,来触摸语言文字的美丽,来感受语言文字的多情,从而涌现出《貂禅》《月之殇》《女儿眸》《月·越·乐》《苍穹舞者》等具有精美的构思、摄人魂魄的语言的美文。试问,在这样的语言熏陶下的学生能不多情,能不善思,能不文思泉涌吗?

董一菲:其实课堂真正的亮色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教师只是播种者,学生才是让一节课充满生命质感的因子。教师是那棵树,学生是树上绽放的花朵。

乔梁:教师准确、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可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师的语言对学生起到了示范作用,在教师诗意语言的引领下,学生会用诗化的语言来解读作品。这样的课堂才是具有语文的味道的。

姜迎旭:所以师傅的课堂才永远充满着惊喜,感动和创造。我记得在《一棵开花的树》一课上在师傅的感染和示范下,学生这样表述自己的感悟:本诗富有真情美,读过之后感觉作者的感情像繁复的花瓣一样层层的舒开,所有甘如醇蜜、涩如苦莲的感觉正交织在心中,人应当有情,有了情才会热爱生活,珍惜生活的每一天,珍惜每一个有阳光的日子,珍惜阳光洒过的每一个角落。”可以说,这是榜样的力量,师傅真正做到了感染、唤醒学生,才使学生发挥他们最大的潜力。

乔梁:这一点我有切身的体会。我上初一时,师傅就是我的语文教师。她的学识、她的才华、她的诗化语言成了我们眼中的精彩。从那时起,我们就如醉如痴地爱上了她,同时也爱上了语文。起初我们是傻傻地听,痴痴地记,后来我们是疯狂地读、尽情地背,最后我们也能作诗吟赋,锦心绣口了。许多听课的教师都曾对我们的才华啧啧称赞。我想这就是教师的示范引领,唤醒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

陆晶:其实诗歌相较于其他文学体裁,更注重于个性。舒婷的朦胧诗有忧郁、温柔的基调,而北岛的却更多深沉、坚硬。所以没有个性的艺术一定是缺少魅力的。其实语文课也是一种艺术,语文课堂同样需要教师彰显一种个性的风采。如师傅的诗意语文,就是一种教学风格。而教学风格的形成是与教师的阅历、喜好、追求,甚至家学渊源密切相关的。它是教师经过成长、历练、思考而对教学产生的一种顿悟、一种豁然,比如王菘舟老师,他主张语文应该是精神的语文、感悟的语文。薛法根,他认为语文因生活而灿烂,课堂因生命而精彩,教学因生成而美丽。他提倡简单的教语文,轻松的学语文,因此他的教学风格简单而实在。其实不同的风格诠释着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播撒文明,传递真情。

董一菲:说得好, 其实语文课不需要千佛一面,千篇一律,优秀的语文教师必然是拥有着属于自己的一片教学天空。

皇甫彦革:想起师父前些日子推出的以彰显教师教学风采为主题的科研沙龙、报告会、展示课,我方今顿悟师父的初衷是让我们在教学历程中不要迷失自我,应该明确前进的方向,形成自我的风格。

乔梁:好的语文课还应该充盈着诗的哲思。一次听董老师的作文课。赵卉写了一篇具有寓言意味的小故事,水云之间,浪飞浪涌,小鸟与小岛相遇、相爱、最后无言错过,小岛沉向万劫不复的海底。面对这样一篇文章,大多数老师只是从文章的结构、语言、主题方面泛泛点评,甚至有些老师会觉得这篇文章思想不够积极向上,将其打入冷宫。可师傅却从理性思维的角度,谈到人生的启示与思考、人生的清醒与迷失,谈到人生的本质是悲剧。那节课让我认识到一位语文教师所肩负的责任,那就是为学生指点迷津,点亮人生。

董一菲:其实语文课应当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契合,是“我”与“你”的交流与碰撞。这种契合,是包括学生、教师、文本、作者在内的各自的精神被深深地卷入、沉浸和交融,是用心灵阐释的生命的意义。我们需要建构富有独特个性的生命化理解,创造精神领域的共识和同在。所以真正诗意的语文课是离不开具有诗心的教师和学生,只有他们的努力才会营造出语文课的诗意境界。那么你们觉得什么是诗心?

陆晶:诗心是面对沉重之时的一个微笑,面对名利的一种淡泊,面对磨难之时的一种灵魂的超拔。

姜迎旭:我觉得她是一种真情的告白,是迷茫之后的一种豁然开朗。

董一菲:当我们在语文课堂上,引领学生把语文当作一种文化来膜拜,师生心怀虔诚与崇敬,对文化、对生命所产生的一种热爱、一种尊重、一种领悟, 就应该是诗心。

史世峰:我想起宗白华先生的《流云小诗》中精彩的诠释:“啊,诗从何处寻?/在细雨下,点碎落花声,/在微风里,飘来流水音,/在蓝空天末,摇摇欲坠的孤星!”只要拥有一个诗意的心灵,你会从细雨微风、落花流水、蓝空天末孤星中看到诗,短短的小诗,汇聚了诗意因子构筑的天穹,带给我们的是关于“诗”的思考,在发现诗意因子中体味,在体味中思考我们诗意的追求,我们的语文课不也是如此吗?

皇甫彦革:《古兰经》中有一句话,“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 语文课就是绽放在师生心头的一朵水仙。要想让水仙花常开不败,让我们的课堂氤氲在水仙花的芳香中,我们都需要用心去浇灌。

董一菲:发乎心而出于口,其实皇甫提到了我们教师需要历练内功的问题。语文课堂上要“气盛”,须得在课后充足。现在的语文课堂之所以缺少诗意,缺少“悟读”,主要是“气虚”。 “养气”是产生课堂诗意的关键。

陆晶: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博学、多思、多情。否则我们所畅想的诗意课堂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姜迎旭:语文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这将是使之受用一生的精神财富。

皇甫彦革:语文教师应该成为诗人、哲学家、演讲家、导演和精神领袖。

乔梁:语文教师的风采应该体现在学生的思维和表达上,所以我们应该注重对学生的熏陶、渐染,及时开启他们的心智,让课堂成为他们灵感绽放的舞台。

董一菲:王崧舟老师说过,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得有四大支柱的坚固支撑: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起语文教师的人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语文教师的灵性,宏阔的课程视野支撑起语文教师的活性,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语文教师的诗性。只有这样的语文教师才能将语文课上成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交流,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也只有这样的语文教师才能承载起生命的负重,才能完成师生灵魂的超拔,才能将学生的人生赋予诗意的绚烂和唯美。

 

 

 

附:我的徒弟们

陆晶:教学风格是情景教学,追求唯美。

曾有多篇论文获奖,并发表于国家级刊物上,被评为牡丹江市教学能手,优秀班任。

姜迎旭 教龄八年 文学硕士 牡丹江市教学新秀 2010年获全国教改新星提名奖。所撰写的论文多次获国家级、省、市一二等奖,2007年获牡丹江市“走进新课程”赛课活动赛课特等奖。曾获中语会“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课题组优秀实验教师。

乔梁:教龄十二年,从教以来一直信奉爱的教育,并力求用爱润泽课堂,润泽学生的心灵。曾获牡丹江市优秀教师的荣誉称号。

教学感言:做到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

皇甫彦革:

爱好:读书、教书、各类体育运动

教学个性: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感言:当绚丽的阳光绽放在我的四周,当浩淼的水波翻涌在我的脚下,当巍峨的大山矗立在我的面前,世界变大了,我变小了。浅薄无知的我,将生命小心地系在这条船上,带着兴奋的颤抖。于是,工作不再是工作,它是生命的形式;工作也便是工作,它是我与世界的桥梁。

史世峰 2004年获牡丹江市首届“新课程”优质课一等奖;2006年获牡丹江市高中“一赛五评”总成绩第一名,同高考成绩位列校文科榜首;2007年获黑龙江省“感受体验新课程”优秀展示课一等奖;2008年作为牡丹江代表获全国第五届“中华杯”教学大赛高中组一等奖。有十余篇文章在语文专业期刊上公开发表。2007年被聘为黑龙江省首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信息员,20093月被评为牡丹江市首批科研骨干, 2009年8月,获得第六届“语通杯”全国中学“教改新星”的殊荣。

教育追求:理性为壤,诗意为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