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茶叶喝起来是甜的:工作狂的背后心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22:57:20
工作狂的背后心理2007-04-05 16:13
楼主:
汪进强(商业心理研究者,讲师)

你是工作狂吗?
最近进修瑞典托 马斯教授的课程,有个坐我身边的同学刘老师显的很急噪,几次跟我抱怨说“怎么讲这么慢”,“互动活动怎么多,浪费了很多时间,理论讲的太少了”我感应到了他身上的很多不耐烦的急噪情绪。晚上我跟他聊天,问他是不是工作狂,他跟我说是,他正常一天工作时间都12个小时以上,总觉的有做不完的工作,他平时也觉的并没有什么不妥,而且还经常得到上级领导有关工作态度方面的表扬,我问他这样快乐吗,他沉思了一下说其实并不,这让我萌发了写几篇有关“-----背后”的心理分析文章,就先从“工作狂的背后”开始吧。
他是个心理咨询师,所以我们沟通起来相对很容易,通过两个人很轻松的聊天,我们两个人共同就他工作狂的背后进行了他的脚本解析,我问他早上抱怨时他内心真 实情绪是怎样的?并用心去体验,他回想了一下是“愤怒”“不安”最后还有一点是“害怕”,我说“害怕什么呢”,他思考了很久说“害怕报复”,我有点好奇, 碰到工作狂背后情绪是“愤怒”“不安”很多,但“害怕报复”倒是没有,进行了简单催眠,引导他回忆童年时代是否有类似的情绪,通过引导捕捉他生命脚本的早 年决定信息,最后找出了他的根源,原来他小时候的家教甚严,他父亲是个非常严格的人,主观性非常强,对他的学习方面要求很高,如果他稍微贪玩 或成绩不好,就会挨根子,并经常跟他说“吃的苦中苦,放为人上人”,他父亲很少赞颂过他,他不得不满足父母对他过高的期望,一点都不敢松懈,在邻居眼中, 他是个学习好的“乖孩子”其实当时他已经压抑下大量的压力和不良情绪,虽然现在他已经快40岁了,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但是一想起他的父亲,他还一种莫名的畏惧感。
他无意识的告诉自己“要更努力”“要更快点” , 并形成了一种驱动力,这个灵魂一直左右着他的行为。因为他心中有是有一根无形的“根子”跟着他,如果不努力,已经不是怕挨打,而是好象整个世界都会报复 他,丢弃他。他在工作中是个好员工,但在家中经常发莫名火,特别在假期的时候,他经常感到无所适从,甚至有着一种莫名的恐慌。他跟妻子分居两地,他经常把 他妻子叫到身边,但过一段时间又急噪的叫他妻子回去,他搞不清为什么,追叙他的早年决定,因为他上初中的时候,跟一个女同学走的比较近,受到他父亲的严厉 指责,并不断告诉他说“男子汉不能儿女情长”,这个早年决定也形成了脚本,无形中牵着他的鼻子,左右了着他的行为。
根据我的经验,工作狂背后起码有着“要更快点”或“要更努力“其中的一个脚本驱动力,“要更快点”这个驱力,是在我们小的时候,父母亲的焦虑和急噪的个性,会很强烈的透过眼神、讲话的速度、言行举止呈现,孩子会很敏锐的捕捉到这种非语言的信息所隐含的催迫性感觉。
这 个驱动力在我们长大后的影响是:我们的内心会经常处于焦虑的状态,使我们很难真正放松下来,当我们要做一些比较精密的计划,很难从容、严正地做决策,自 在、悠闲的特质被剥夺,会不断鞭策自己成为一个全速以赴的人,其实,受这个驱动力影响越强的人,可能在物质上或社会成就上获的较多的肯定和成功,但这些人 在自己的心灵很身体健康上,切往往付出相当惨痛的代价。而且在你长时间受驱动力影响的时候,如果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反而会形成极度的悲观情绪,比如“我 都这么努力,老天怎么还对我这么不公平,活着真没有意思“等等。
“要 更努力“这个驱动力是在小时候我们总是得到一个信息,你做的还不够,你还可以做的更好。长大后总觉的自己的努力还不够,会不断追逐外在的成就感来建立自我 的价值,这个驱动力使我们没有办法好好享受生命里的每一个片刻和构成,每当我们让我们自己停下来,充分去分享那种完成事情的成就感和自我满足感,很难欣赏 自己,在完成一件事情后,只有刹那的喜悦,又会给自己订下一个目标。比如早上刷牙的时候,也没有好好感受一下牙膏在我们口中那种清凉、芬芳的味道,脑袋里 想的都是等一下要做什么,或者今天要做些事。
想想看,你是不是也象这样的生活着,用整个生命去换取一个当下不存在的未来,一个目标的达成,而错失去了生活中许多美丽的片刻。
这 两个驱力表面是好的,刚开始是也好的,我们处于现在的社会现实也是必须有的,因为谁也不喜欢“拖拉”和“不努力”的人,但当这种驱力过了头,到了不能保护 你的时候,我们就要警惕,过了头就会产生不良后果,“硬扛”最后绝对是“崩溃”,当你因为这种驱动力不断碰到阻力的时候,就会变成反驱力,比如“看看,我 这么努力,还是没有办法做好,都是你们害的,世界真不公平”,“整个世界乱糟糟的,不努力的人比我都强”等怒世和悲观情绪。最终是“我不好,你也不好”的 输家结局。
为什么说我们大部分人生活在过去,其实每个人心内都有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请尝试跟他对话,告诉他其实已经长大,并让那个孩子和你一样成长长大,理性去分析你现在应该做的,这才是真正的“活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