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自市新华书店电话:中医之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02:47:19

    中医之魂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中医必须求根朔源,从根本上学起,方能悟得中医学之真谛。否则,一旦钻入书山方海,则难窥全豹,极易误入歧途。

    《医学三字经》起首便说:“医之始,本岐黄,灵枢作,素问详,难经出,更洋洋。越季汉,有南阳,六经辨,圣道彰,伤寒著,金匮藏,垂方法,立津梁。”就是教人要从这四大经典学起,才能步入中医的殿堂。

    然古往今来学医者甚众,四大经典尽读,而得其精髓者少之又少。究其原因,是陈修园尚未追到根上,没有明确点到。笔者认为,学者必求得宇宙万物的起源,发展,变化的大规律,必求得人类生存发展的硬道理,方能悟得古中医学之真道理。这个大规律,硬道理,不是别的,就是老子说的“道”。所以,学医悟道是学习中医学的重要方法,以道论医是理解中医学的根本途径!

  

 什么是道?

   

    老子用五千言写成了“道德经”,从各个层面反复论述了“道”和“德”,我们仅列几条,以便于大家理解。

    1、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按照现代科学的思维,这个道,就是生成宇宙万物的,比基本粒子还基本的那个东西。可惜,现代科学尚未找到,只有一个尚未被公认的“超弦”假说。

    2、“道”的本意是指道路而言,道路是人行路的准则,规范。老子把“道”比喻成宇宙万有的总规范,总准则。这个解释似乎更容易被大众认可和接受。然而,这个总规范,总准则,到底是什么呢?老子用两句话进行了概括,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也有人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理解“道”,认为道就是混沌,是没有思辨,没有分别,是万有之母“无”,一旦有了思辨,有了分别,便从无中生出了“有”。这其实是对老子的名言“万物皆生于有,有生于无”的注解。当然,也有人用现代物理学的“混沌”和“无序”来理解道,但是,这两个“混沌”是有根本差异的。

    4、也有人用现代科学的概念来理解“道”,认为现代物理学中“场”的概念更接近“道”,它又和现代物理学中所有的已知的“场”不同,因为我们已知的“场”,如电场,磁场,引力场......都是有极化的场,而“道”应该是所有的有极化的“场”的无极化的“本底场”。

    也可以借助一个环境科学词汇来理解,“道”就是原始宇宙大环境的本底值。

    笔者在这里倾向于第2条的解释。

  

人体,人类生存发展的总规范

 

    老子提出的人类生存发展的总规范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黄帝内经》对这个总规范作了充分的阐述。“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论”,“生气通天论”,《黄帝内经》开头的前三篇,篇篇讲的就是这个总规范。

    “人法地”,讲的是地球上的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生态环境,具有不同的生态环境因子组合,这就是生态学中重要的“区域分异”原则。不同区域的人类族群,要想很好地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适应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必须“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宜的发展战略。俗语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是最简要的诠释。

    “地法天”,讲的是地球上不同区域呈现的不同生态环境,是由太阳,月亮,星星,地球等天体的相互位置和相互运动所造成的,所影响的。《黄帝内经》的“运气七篇”,论述的就是在古代天文气象物候观测的基础上,由古代先贤构建的,集天文,气象,灾害,疾病,生物繁育等为一体的大生态学预测模型。

    “天法道”,说的是太阳,月亮,星星,地球等,它们之间的相互位置,运动状态,都是受它们的运行轨道所制约的,是有规律的,是可观测的。

    “道法自然”,是说每个天体都有自己的运行轨道,这些轨道都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

     以上道理,应该是我们认识古中医学,学习古中医学的思维基础。

 

宇宙万有孕育,产生,发展的总规律

   

    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宇宙就是在空间上无边无际,时间上无始无终,按客观规律运动的物质世界。把宇宙的概念与时间和空间联系起来,体现了古代先贤高超的智慧。

    老子的名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历来被称为宇宙发生学的总规律。

    但是,随着宇宙大爆炸学说的提出,使很多人对老子的名言产生了怀疑。因为宇宙大爆炸学说认为,大约在150亿年前,宇宙所有的物质都高度密集在一点,有着极高的温度,因而发生了巨大的爆炸,大爆炸以后,物质开始向外膨胀,就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宇宙。

    然而,近年来,以拉兹洛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创立了广义进化综合理论,提出了“零点真空量子场”的概念,认为宇宙起源于这个“零点真空量子场”,进一步佐证了老子提出的“道”的概念的存在。而且广义进化综合理论,把自宇宙起源直到社会发展的过程,看作一个进化统一体,并以此说明了无生命物质,生物和社会三大领域中进化的一般规律。又佐证了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宇宙大规律的普适性。

    这样,我们就可以对老子的这个名言作如下初步的理解:

    “道生一”,那个“无极化的本底场”或称为“零点真空量子场”的“道”,产生了我们这个宇宙。

    “一生二”,宇宙进一步演化,分成了天地两部分,天和地便构成了地球生命的大环境。

    “二生三”,由于天地的相互作用,地球上产生了生命。

    “三生万物”,在天地和地球生命或称为“大地女神”的共同作用下,生物圈逐步进化,逐步繁荣,产生了人与人类社会,万物生成,和谐相处。

    当然,这样的理解,也许是很粗浅的,笔者相信,有很多人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阐述。

 

生命之炁

 

     一、什么是“炁”?

     关于“炁”有多种理解和解释,我们选择一种简单的容易理解,便于应用的解释。

    “炁”是古人创造的一个象形字,它非常形象地表明“炁”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边是水,上边是从水中生出的无形无象的气,下边的四个点,又是火字的变形,表明下边的水里包含有火,所以这个水中才能生出无形无象的气,而且生出的气里也带有火。这就是“炁”字的真实含义。

     古人造出的这个炁字,是对于地球上的所有生命现象的抽象。可以这样理解,地球上的生命就像地球一样,都不过是一包水,这个水不是一般的水,是含有生命活力,生物热能的水,由于有这个热能的存在,这包水和它产生的气在不断地进行着水气循环,生命因此才能不断地生长发育。

     用现代生物学的观点来分析,地球上的生物,可以分为植物,动物,微生物,或者分为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还有一类病毒,但是地球上的所有生命现象只有在细胞里才能表现出来。每一个植物个体,每一个动物个体,包括自称为高级动物的人类,也都是由众多的细胞组成的。而水是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大约占细胞重量的70--90%,而且,这个比例在地球上所有生物个体中几乎是相同的。把一个细胞,以及由多个细胞,甚至上万亿个细胞组成的生命个体抽象成一包水,一包带有生命活力的水,以及从这水中产生的气,是非常合理的,也是非常科学的。而古人创造出的这个“炁”字是非常形象的,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代先贤高超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

二、“炁”元

     对于“炁”的含义理解之后,我们仿现代系统科学的方法,可以把所有的生命都抽象定义成一个“炁”系统,由于这个“炁”系统和现代系统论的机械系统有很大不同,我们把它称之为“炁”元。用中国传统文化概念理解,就是生命太极。    

     仔细研究“炁”元,可以发现“炁”元具有如下特性:

    1,“炁”元具有含“几”性

    “炁”元所含之“几”,就是炁,就是由水和气以及它们携带的热能或活力,构成的混合体,或称矛盾对立统一体。其中的水离不开气,气也离不开水,是分也不胜分,合也不胜合的关系,所以郑钦安说,水离开气,就是一滩死水,人离开气就是一具死尸。

    2,“炁”元具有运化性

    “炁”元中的水与气,在不停的循环运化,相互转化,只有这样,“炁”元才能保持活性,生命才能保持活力。

     3,“炁”元具有边界性

     显然,细胞膜,人体的皮膜,都可构成“炁”元的边界。而且“炁”元的边界具有选择性的开放性。所以可以称之为半开放的系统。

    4,“炁”元具有相对稳定性

     由于“炁”元具有半开放性,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外界的各种干扰。如风,寒,暑,燥,湿,热六气,电磁辐射,宇宙射线等等。但是,由于“炁”元具有生物活性,自身具有一定限度的抗干扰能力,如人体的免疫力,自修复能力等,所以,“炁”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当然,外界干扰超过一定限度,“炁”元就会衰败,甚至崩溃。

    5,“炁”元具有同态性

    “炁”元的外部表象可以千差万别,如表现为单细胞生物,植物,动物,人,生物圈,但是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因此也便产生了“天人相应”的中医理论。由于“炁”元是同态的,所以“炁”便是可以相通的。《黄帝内经》讲的“生气通天论”,《神农本草经》讲药性气味,都是源于“炁”元的同态性。

    6,“炁”元具有相当的复杂性

     组成“炁”元的个体数量巨大,形态各异,是相当复杂的。比如,把地球生物圈看成一个“炁”元,你会发现构成这个“炁”元的生物个体数量之多,形态之差异,真是包罗万象。如果把一个人体看成一个“炁”元,你也会发现组成人体的细胞生命,竟然有120万亿之多,而且种类也繁多,形态也各异。如果你把一个细胞看成一个“炁”元,你也会发现组成细胞的有机分子,数量也惊人,仅一个DNA索链,就有上亿个碱基分子。所以我们说,“炁”元实际上是一个复杂巨系统。

    7,“炁”元具有自组织性

     由于“炁”元具有相当的复杂性,根据近代系统科学理论,一个复杂系统的组分达到相当数量时,这个系统就会发生自组织现象,显然“炁”元也是一个自组织系统。由于“炁”元自组织水平的差异,才产生了我们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

     有兴趣的同道还可以总结若干条性质。 

     总而言之,人体就是一个“炁”元,在中医学上被称之为“一元至理”。张仲景著《伤寒论》表得就是这一“炁”,在对抗六淫干扰时,出现的移步换形。黄元御呕心沥血学医10年,妙悟岐黄,写出了《四圣心源》,悟得就是这一元至理,写得就是这一“炁”周流。郑钦安悟到了这一元至理,悟出了一炁盈缩,写出了“医理真传”,创立了火神一派。   

     说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古人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是用什么方法对生命进行综合抽象的呢?古人用的方法就是“取象比类”。

三、取象比类的科学方法

     取象比类的方法看似简单,其实应该分为两部分,一是取象,一是比类。

     取象就好比国家统计局进行的抽样调查一样,看似简单,实则复杂。要想取象取的准确,还需要点特殊技术,特殊方法。所以古人取象经常采用变换观察尺度,变换观察层次,变换观察时序的方法,这样取出的象才能表现事物的本质。比如观察人,从常观看,有血有肉,有躯干四肢,解剖看,有五脏六腑,微观看,有120万亿个细胞,从发生看,最初就是一个受精卵细胞,宏观看,就是皮包着水。再比如观察地球,常观看,丰富多彩,气象万千,宏观看,一个球体,再宏观,一个水球,宇观看,一个行星。这个方法现代科学也开始采用,比如景观生态学就是变换观察尺度来发现和研究景观规律的。而且往往在宏观大尺度下发现的规律,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比类就是把不同观察尺度下,不同时序下发现的具有代表性的,具有本质性的象的事物,进行分类。

     取象比类的研究方法,是重在研究不同事物的本质共性,是中国古人表现出来的“求同存异”的大智慧。所谓“智者察同,愚者察异”也。

    《黄帝内经》是以道论医的典范。是中国古代先贤的大智慧!

    每个中国人要想身体健康,就要读黄帝内经。

    要想了解和继承中国文化,就要读黄帝内经!

    要想学习中医,就必须钻研黄帝内经!

引用一段网友的话,

    如果你虔诚地读《内经》,你就会读出智慧;如果你用将信将疑的态度读《内经》,你读出来的就是困惑;如果你用批判的态度读《内经》,你看到的可能都是无法证明的玄虚之论;如果你是用故意挑剔、否定的态度读《内经》,也许你看到的都是糟粕;如果你是用未来科学、复杂科学的观念读《内经》,你读到的可能是惊喜;如果你是因为临床困惑读《内经》,你读到的可能是豁然开朗。

    我们抽象出“炁”元之后,明眼人已经可以看出,几乎所有的中医基本概念,如阴阳,五行,四象,脏腑,经络,生物的生理,病理,治疗的原则,都可以顺理成章,自然而然的通过推演得出,稍微懂一点系统分析的人,都可以轻松地进行以后的工作。我就不再多说了。

    也可以这样说,中医神秘的面纱就这样被我们轻松地捅破了。

    根据这样的理念,我们再去看黄帝内经,就一定会发现,黄帝内经所阐述的中医理论,中医概念,是那么的自然而然,是那么的合乎道理。

    想来想去,其实中医就是真么简单,就是对复杂系统的一个简单抽象,而这种抽象是那么自然而然。以至于很多中医自觉不自觉的在应用,但却不知。

    至此,中西医孰优孰劣,不辨自明。

    把人体看成一个“炁”元,西医通过解剖,化验,各种高精尖的仪器设备,查出来的是什么呢?只不过是“炁”下边的四个点里的问题。所以,西医尚属不完善的医学。所以,绝不能用四个点里的问题,来代表“炁”元的问题。更不能用衡量四个点的标准,来衡量整个“炁”元。

    所以,中医不仅是科学的,而且是比西医更完备的医学。中西医结合应该也必须以中医为主。

发一个佐证:

    郑火神的万病一气说

病有万端,发于一元。(一元者,二气浑为一气者也。)

一气盈缩,病即生焉。有余即火,不足即寒。

脉来洪大,气之盈也,脉来数实,脉来浮滑,气之盈也。间亦不足。

(脉来洪大数实浮滑,乃邪实火盛,此为有余。久病暴脱,亦有此脉象,不可不知。)

脉来迟细,气之缩也,脉来短小,脉来虚弱,气之缩也。间亦有余。

(脉来迟细短小虚弱,皆为不足。若温病热极脉伏,亦有此脉,不可不知。)

脉来劈石,脉来鱼尾,脉来雀啄,脉来釜沸,脉来掉尾,脉来散乱,气之绝也。

面色如朱,气盈之验。亦有缩者。

(素乎面赤,不作病看。新病面赤恶热,则为邪实火旺。久病无神,

虚极之人而面赤,则为阳竭于上,脱绝之候,色如鸡冠者吉,色如瘀血者死。

面青有神,气盈之验。亦有缩者。

(素平面青有神,不作病看。有病而始面青,则为肝病。

有神主肝旺、无神主肝虚。色如翠羽者吉,色如枯草者凶。)

面白有神、气盈之验。亦有缩者。

(素乎面白,不作病看。有病而始见面白者,方以病论。白而有神,肺气尝旺。

白而无神,肺虚之征。自如猪膏者吉,色如枯骨者危。)

面黄有神,气盈之验。亦有缩者。(

(素乎面黄,不作病看。有病而始面黄,方以病论。黄而有神,胃积之盛。

黄而无神,气弱之征。黄而鲜明者吉,黄如尘埃色者凶。)

面黑有神,气盈之验。亦有缩者。

(素乎面黑,不作病看。有病而始面黑,方以病论。黑而有神,肾气尚旺。

黑而无神,肾气衰弱。黑如鸟羽者吉,色如炭煤者危。)

   此论五色之盛衰,其中尚有生克。额属心,而黑气可畏。鼻属土,而青色堪惊。

骸下黄而水病,腮左白而肝伤,腮右赤兮火灼,唇上黑兮水泱。

气色之变化多端,明暗之机关可据。

   审音察理,五音细详。五音指宫、商、角、微、羽,以应人身五脏也。声如洪钟,指邪火之旺极。素来音洪,不作病看。有病而始见声洪,则为邪实火旺,法宜泻火为主。语柔而细,属正气之大伤。素来声细,不作病看,有病而始见声低息短,则为不足。忽笑忽歌,心脾之邪热已现。笑主心旺,歌主脾旺。或狂或叫,阳明之气实方张。狂叫乃胃热极。瞑目而言语重重,曰神曰鬼。瞑目而妄言鬼神,是正气虚极,神不守舍也。张目而呼骂叨叨,最烈最横。肝火与心胃邪旺,其势其不可扑灭。

    曰饮食,曰起居也,须考证。食健力健,言气之盈,食少力少,本气之缩。饮冷饮滚兮,阴阳之形踪已判。好动好卧兮,虚实之病机毕陈。

    至于身体,更宜详辩。肌肉丰隆,定见胃气之旺。形瘦如柴,已知正气之微。皮肤干润,判乎吉凶。毛发脱落,知其正败。

    要知风气为殃,春温之名已播。火气作崇,暑热之号已工。湿气时行,霍乱之病偏多。燥气行秋,疟痢之病不少。又乃冬布严寒,伤寒名著。一年节令,病气之变化无穷,六气循环,各令之机关可据。六气,即是六经,六经仍是一经。五行分为五气,五气仍是一气。揭太阳以言气之始,论厥阴以言气之终,昼夜循环,周而复始。病也者,病此气也。周身骨节、经络。皆是后天有形之质。全赖一气贯注。虽各处发病,形势不同,总在一气之中,神为气之宰,气伤则神不安,故曰病。气也者,周身躯壳之大用也。身中无气则无神,故曰死。用药以治病,实以治气也。气之旺者宜平。正气不易旺,惟邪气易旺,须当细分。气之衰者宜助,衰有邪衰、正衰之虽,当知。气之升者宜降,泻其亢盛。气之陷者宜举,气之滞者宜行,气之郁者宜解,气之脱者宜固,气之散者宜敛。

    知其气之平,知其气之变,用药不失宜,匡救不失道,医之事毕矣。

  阴阳未判,一炁混茫。炁含阴阳,则有清浊,清则浮升,浊则沉降,自然之性也。升则为阳,降则为阴,阴阳异位,两仪分焉。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

  枢轴运动,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浊气右转,降而化水。化火则热,化水则寒。方其半升,未成火也,名之曰木。木之气温,升而不已,积温成热,而化火矣。方其半降,未成水也,名之曰金。金之气凉,降而不已,积凉成寒,而化水矣。

  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四象即阴阳之升降,阴阳即中气之浮沉。分而名之,则曰四象,合而言之,不过阴阳,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合而言之,不过中气所变化耳。

  四象轮旋,一年而周。阳升于岁半之前,阴降于岁半之后。阳之半升则为春,全升则为夏,阴之半降则为秋,全降则为冬。春生夏长,木火之气也,故春温而夏热;秋收冬藏,金水之气也,故秋凉而冬寒。土无专位,寄旺于四季之月,各十八日,而其司令之时,则在六月之间。土合四象,是谓五行也。

这是黄元御对“炁”元的推演。所以,明白了“炁”元的概念,中医的阴阳,五行.....都可以自然而然地推演出来。

五行生克

    五行之理,有生有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其相生相克,皆以气而不以质也,成质则不能生克矣。

    盖天地之位,北寒、南热、东温、西凉。阳升于东,则温气成春,升于南,则热气成夏,阴降于西,则凉气成秋,降于北,则寒气成冬。春之温生夏之热,夏之热生秋之凉,秋之凉生冬之寒,冬之寒生春之温。土为四象之母,实生四象。曰火生土者,以其寄宫在六月火令之后,六月湿盛,湿为土气也。其实水火交蒸,乃生湿气,六月之时,火在土上,水在土下,寒热相逼,是以湿动。湿者,水火之中气。土寄位于西南,南热而西凉,故曰火生土,土生金也。

    相克者,制其太过也。木性发散,敛之以金气,则木不过散;火性升炎,伏之以水气,则火不过炎;土性濡湿,疏之以木气,则土不过湿;金性收敛,温之以火气,则金不过收;水性降润,渗之以土气,则水不过润。皆气化自然之妙也。

    以上是黄元御对五行生克的解释。其重点在其相生相克,皆以气而不以质也,成质则不能生克矣。现在很多人不明此理,又开始疯狂的反五行,真不自量力也。

精神化生

    肝血温升,升而不已,温化为热,则生心火;肺气清降,降而不已,清化为寒,则生肾水。水之寒者,五脏之悉凝也,阴极则阳生,故纯阴之中,又含阳气;火之热者,六腑之尽发也,阳极则阴生,故纯阳之中,又胎阴气。阴中有阳,则水温而精盈;阳中有阴,则气清而神旺。

    神发于心,方其在肝,神未旺也,而已现其阳魂;精藏于肾,方其在肺,精未盈也,而先结其阴魄。《素问》: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盖阳气方升,未能化神,先化其魂,阳气全升,则魂变而为神。魂者,神之初气,故随神而往来。阴气方降,未能生精,先生其魄,阴气全降,则魄变而为精。魄者,精之始基,故并精而出入也。

    中医的精、神、魂、魄不过是在描述“炁”元中的阴气阳气运动,以及不同的运动阶段和状态。并无一丝封建迷信的成分。

 

    至此我们可以明白,中西医根本的差别就是:

    西医是把人当作物,放在解剖镜,显微镜,甚至电镜下,研究“炁”下边那四个点里的东西。所以,在西医的眼中,是只见局部,不见全人。而且认为的把四个点之外,全部当成了无,全部人为的忽略掉了。难道细胞内除了细胞质,就没有气吗?那个气应该比细胞质占得体积更大,细胞膜外难道就没有气吗?只要这个细胞有活性,有生物热能,就一定会向周围散热,散气。可惜西医研究的都是死细胞。所以没有发现气,所以西医是不完善的医学。

    中医把人作为生命,把人作为一个“炁”元来研究,把人放在自然界中,放在一年四季的时序中,放在宇宙空间的大系统中去研究,放在社会的生活中,日常的生活中去研究。所以在中医眼中,人是活生生的人。

    这就是中医西医的根本区别。

 

水气阴阳-------炁元分析(1

 

一、炁元的基本结构

    炁元的下部为有形之水,水中含有生命活能,由于生命活动的存在,便在水中产生了无形无象的气,因此在炁元的下部形成了水含气的格局。

    因为生命活动的不断进行,产生的气越来越多,有一部分气吸收了足够的热量,便从水中逸出。

    这部分脱离了水面的气,由于携带了一定的热量,因而具有相当的动能,便快速上升。

    当这些气上升到炁元的顶部时,由于动能转换为势能,运动逐渐减弱,便漂浮聚集在炁元的顶部。由于运动减慢,少部分气便聚集凝结形成漂浮的水珠。因此在炁元的上部,便形成了气包含水的格局。

    当漂浮的小水珠,逐渐聚集凝结成足够大的水珠时,由于受重力的作用,这些水珠便开始下降,最后又落入炁元下部的水中。

    这样,在炁元内部便形成了不停的水气循环。这种不停的水气循环正是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这时,我们把水定义为阴,把气定义为阳,在炁元的下部,这种水中含气的状态,就可以用两阴含一阳的坎卦来表示。同样,在炁元的上部,这种气中抱水的状态,就可以用两阳夹一阴的离卦来表示。这种上离下坎的水气分布格局,就是炁元的基本结构。也是一切生命体的基本结构。

    根据古代先贤的定义,离为火,坎为水,我们定义的水气阴阳,也可以称之为水火阴阳。这里只不过是方便说法,利于现代人理解而已。

二、炁元水气循环中的能量变换

    1,炁元下部,水中含有生命活能,生命活动消耗了化学能,释放热能,水吸收了热能是自身运动加剧,一部分水便转变为气,气携带热能逸出水面,快速上升。所以,气的上升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和携带热量的快速传输过程。

    2,炁元顶部,上升到顶部的气携带着大量热能,所以炁元顶部热量高,像一团火,这也是古人把上部离卦定义为火的缘由。

    3,当这些气上升到炁元的顶部时,由于运动逐渐减弱,便漂浮聚集在炁元的顶部。由于运动减慢,少部分气便聚集凝结形成漂浮的水珠。这时便是散热的开始。

    4,当漂浮的小水珠,逐渐聚集凝结成足够大的水珠时,由于受重力的作用,这些水珠便开始下降,最后又落入炁元下部的水中。水珠下降的过程,也是其散热而热能减少的过程。

    5,显然,炁元系统还必须是一个半开放的系统,必须有外部能流的不断注入,才能维持不停的水气循环。这个问题,我们后面再作阐述。

 

三、水气阴阳(或者称水火阴阳)的特性

    1,具有互根性

    炁元下部水多于气,而炁元下部的水是生于上部的气中,上部气中的微小水珠,便是下部水的根源。换而言之,阴盛于下而生于上,气中之水,或离卦中的那一根阴爻,便是阴之根。古人称之为真阴。

    郑钦安指出:离为火,属阳,气也,而真阴寄焉。在人为心,一点真阴,藏于二阳之中,居于正南之位,有人君之象,为十二官之尊,万神之宰,人身之主也。

    炁元上部气多于水,而炁元上部的气是生于下部的水中,下部水中含的气,便是上部气的根源。换而言之,阳盛于上而生于下,水中之气,或坎卦中的那一根阳爻,便是阳之根。古人称之为真阳。

    郑钦安指出:坎为水,属阴,血也,而真阳寓焉。在人身为肾,一点真阳,含于二阴之中,居于至阴之地,乃人立命之根,真种子也。

    2,具有不间断地循环性

    炁元下部的水不停地产生气,气上升到炁元的顶部又不停地凝结成水,然后又降落到水中。所以水气阴阳具有不间断地循环性。生命不止循环不已。当然,要维持这个水气循环,还必须依赖外界的能量水分的不停的输入。

    3,水气阴阳(或水火阴阳)具有相对的动态平衡性

    炁元中的水气比例具有相对的动态平衡性。所以郑钦安有句名言,“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是寒。”这是他对人体疾病划分阴证阳证的高度概括。

    当然,对于不同的生命体,生物物种而言,炁元中的水气比例也会有所不同,但总会保持一定水平的动态平衡性,以适应他们生存地域的不同的水热组合环境。

四、水气阴阳(或者称水火阴阳)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近年来兴起的中医火神派,其立论基础就是人体的水气阴阳(或水火阴阳),试举几则。

    1,气、血两字作一卦解

    凡天地之数,起于一。一属阳,气也。一生二,二属阴,血也。一合二而成,气无形而寓于血之中是也。二合一而成,血有形而藏于气之内是也(经云"气能统血",即此意也)。气、血两字,作一坎卦解之也可,即作一离卦解之也可,即作坎离二卦解之也亦可。余恒曰:"以脏腑分阴阳,论其末也。以一坎卦解之,推其极也。"又曰:人身一团血肉之躯,阴也,全赖一团真气运于其中而立命,亦可作一坎卦以解之。

    2,君、相二火解

    按君火,凡火也;相火,真火也。凡火即心,真火即肾中之阳。

    凡火居上以统乎阳,阳重而阴轻也,故居上为用(离卦二阳爻是也);

    真火居下以统乎阴,阴重而阳轻也,故居下为体(坎卦一阳爻是也)。

    二火虽分,其实一气(离卦二阳爻,坎卦一阳爻,合之而成乾。人活一口气,即此乾元之气也。因乾分一气,落于坤宫,遂变出后天世界,此君、相二火之由来),诚阴阳之主宰也。

    如上之君火弱,即不能统上身之关窍精血,则清涕、口沫、目泪、漏睛、鼻齿出血,诸症作矣。

    如下之相火弱,即不能统下身之关窍精血,则遗尿、滑精、女子带下、二便不禁,诸症作矣。

    3,客有疑而问曰:先生论阳虚数十条,皆曰此本先天一阳所发为病也。夫人以心为主,心,火也、阳也。既曰阳虚,何不着重在上之君火,而专在以下之真火乎?

    余曰:大哉斯问也,子不知人身立命,其有本末乎?本者何?就是这水中天,一句了了,奈世罕有窥其蕴者,不得不为之剖晰。尝谓水火相依而行(水即血也,阴也;火即气也,阳也),虽是两物,却是一团,有分之不可分,合之不胜合者也。即以一杯沸水为喻(沸,热气也,即水中无形之真火),气何常离乎水,水何常离乎气?

    水离乎气,便是纯阴;人离乎气,即是死鬼。二物合而为一,无一脏不行,无一腑不到,附和相依,周流不已。气无形而寓于血之中,气法乎上,故从阳;血有形而藏于气之内,血法乎下,故从阴。此阴、阳、上、下之分所由来也。其实何可分也?二气原是均平。二气均平,自然百病不生,人不能使之和平,故有盛衰之别,水盛则火衰,火旺则水弱,此阴症、阳症所由来也。二气大象若分,其实未分,不过彼重此轻,此重彼轻耳。

    4,千古以来,惟仲景一人,识透一元至理,二气盈虚消息,故病见三阴经者,即投以辛热,是知其阳不足,而阴有馀也,故着重在回阳;病见三阳经者,即投以清凉,是知其阴不足,而阳有徐也,故着重在存阴。要知先有真火而后有君火,真火为体(体,本也,如灶心中之火种子也),君火为用(用,末也,即护锅底之火,以腐熟水谷者也),真火存则君火亦存,真火灭则君火亦灭。观仲景于三阴阴极之症,专以四逆汤之附子,挽先天欲绝之真火,又以干姜之辛热助之,即能回生起死,何不曰补木以生火,用药以补心乎?于三阳阳极之症,专以大承气汤之大黄,以救先天欲亡之真阴,又以芒硝之寒咸助之,即能起死回生,何不曰补金以生水,用药以滋阴乎?仲景立法,只在这先天之元阴、元阳上探取盛衰,不专在后天之五行生克上追求,附子、大黄,诚阴阳二症之大柱脚也。

五、认清水气阴阳(或水火阴阳)的重大意义

    1,阴阳学说并不是中医学所独有的理论,是中国古代先哲认识分析世界万物的重要理论工具。古代先哲把阴阳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先天阴阳,即乾坤阴阳。一类是后天阴阳,即水气阴阳(或水火阴阳)。

乾坤阴阳是生命体不能直接利用的能量,只有将乾坤阴阳转化为水气阴阳(或水火阴阳)才能供生命活动利用。这个转化器就是植物的叶绿素。而这个转化的过程也必须在水气循环的过程中实现。所以水气循环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分析植物的水气循环需要考虑一个光合作用过程,分析动物的水气循环需要考虑一个食物的摄取过程,这样来认识水气循环就比较完善了。读者切莫疑惑。

    2,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如果我们参透了这水气阴阳(或水火阴阳),充分理解了“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是寒”的含义,再仔细研读郑钦安的《医理真传》,我们就能迈入真正的中医学的殿堂。

    参悟了这水气阴阳(或水火阴阳),我们就可以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就可以判断出自己到底是阴虚还是阳虚,就可以为自己的养生或疾病的治疗选择正确的方向。就可以避免受到无良医生的欺骗或误诊误治,避免自己的财务受到损失,避免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

    下面引用郑钦安辨认阴虚阳虚的辨证方法,供广大网友参考。

    3,辨认一切阳虚证法

    凡阳虚之人,阴气自然必盛。外虽现一切火症,近似实火,俱当以此法辨之,万无一失。

    阳虚病,其人必面色唇口青白无神,目瞑倦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身重畏寒,口吐清水,饮食无味,舌青滑,或黑润青白色,淡黄润滑色,满口津液,不思水饮,即饮亦喜热汤,二便自利,脉浮空,细微无力,自汗肢冷,爪甲青,腹痛囊缩,种种病形,皆是阳虚的真面目,用药即当扶阳抑阴。然又有近似实火处,又当指陈。

    阳虚症,有面赤如硃而似实火者(元阳外越也,定有以上病情可凭),有脉极大劲如石者(元阳暴脱也,定有以上病情可凭),有身大热者(此条有三:一者元阳外越,身必不痛不渴,无外感可凭;一者产妇血骤虚,阳无所附;一者吐血伤阴,元气无依,吐则气机发外,元气亦因而发外也),有满口齿缝流血者(阳气虚不能统血,血盛故外越也),有气喘促、咳嗽痰涌者(肺为清虚之脏,着不得一毫阴气,今心肺之阳不足,故不能制僭上之阴气也。阴气指肾水肾火,此条言内伤),有大、小便不利者(阳不足以化阴也,定有以上病情可凭)。   

    4,辨认一切阴虚证法

    凡阴虚之人,阳气自然必盛(阳气二字,指火旺。火旺则水亏,此阴虚之所由来也)。外虽现一切阴象,近似阳虚症,俱当以此法辨之,万无一失。

    阴虚病,其人必面目唇口红色,精神不倦,张目不眠,声音响亮,口臭气粗,身轻恶热,二便不利,口渴饮冷,舌苔干黄或黑黄,全无津液,芒刺满口,烦躁谵语,或潮热盗汗,干咳无痰,饮水不休,六脉长大有力,种种病形,皆是阴虚的真面目,用药即当益阴以破阳。然亦有近似阳虚者,历指数端。阴虚症,有脉伏不见,或细如丝,而若阳虚极者(热极则脉伏也,定有以上病形可凭),有四肢冷如冰,而若阳绝者(邪热内伏,而阳气不达于四末也,定有以上病情可凭),有忽然吐泻,大汗如阳脱者(此热伏于中,逼出吐泻也,定有以上病形可凭),有欲言不能,而若气夺者(热痰上升蔽壅也,定有以上病情可凭)。

陈修园有一妙论,特摘出,大家公勉!

“识一字者亦可以为良医矣。”此字“不必他求,即人字是也”

“人乃阴精阳气合而成之者也,左为阳,左边一撇,阳之位也,右为阴,右边一捺,阴之位也。作书者,遇撇处自然轻手挥之,阳主乎气,清轻之气也。遇捺处自然重手顿之,阴主乎精,重浊之象也。两画不相离,阴阳互根之道也。两画各自位置,阴阳对待之道也。撇在左者不可使之右,捺在右者不可使之左,阴阳不杂之道也。左撇由重而轻,万物生于水,即男女媾精,万物化生之义,由阴而阳也。右捺由轻而重,形生于气,即大哉乾元乃统天,至哉坤元乃顺承天之义,阳统乎阴也。二者合之则成人。合之之义,医书谓之抱,周易谓之交,交则为泰矣。

六、水气循环带给我们的启示

    1,现代生态学研究指出,没有水,生命不能维持,生态系统不能运动。水是生态系统中生命必须元素得以无限运动的介质,没有水循环也就没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大气,海洋和陆地形成一个全球性水循环系统。它是由太阳能所推动的,大气是全球水循环系统的关键。全球水循环同时影响地球的热量收支。

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体会到生命炁元中水气循环的重要意义和重大影响。我们也可以看出西医在研究人体时,忽略了人体的水气循环,忽略了关键性的气,是多么的幼稚和可笑。

    2,对于生物来说,保持体内相对稳定通畅的水气循环,不仅对于维持生命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抵御和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也是至关重要的。所谓“正气旺者,外寒不入,百病不生”是也。

    3,为了保持生物体内相对稳定通畅的水气循环,以维持生命的延续性,生物采取了各种各样的生存对策。老子对这些对策作出了精辟的总结,就是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很遗憾,现代生态学刚刚开始注意了这方面的研究,但是现代医学对于这方面却研究甚少。

    4,如果我们理解了“炁元”,理解了水气循环,理解了老子总结的生存对策,我们再去看《黄帝内经》,就可以体悟到中国古代先贤高超的智慧。

    5,研究人的生存策略,或者通俗地讲研究养生,应该是生命科学的首要课题,在这个领域中医理论具有世界领先的水平。在这个领域认真总结一下,将是中国人对世界的最大贡献。

 

中气与三焦----------“炁”元分析(2

 

一、什么是中气?

    我们知道炁元下部水多于气,炁元上部气多于水,那么炁元的中部呈现出一种水气胶着状态,这是水气循环的中间状态,气的上升,水的下降,都要经过这个区域,这个区域的水热组合状态,也是影响水气循环的关键部位。比如这个区域过热,则气易升而水不易降,这个区域过凉,则水易降而气不易升。古人把这个中间区域定义为土。把这个区域的水气组合定义为中气。

二、中气由火而生

    炁元上部的离卦,在人体为心,离卦外面的两根阳爻,表现为君火,凡火也;炁元下部的坎卦为肾,坎卦中的那一根阳爻,是阳之根,为相火,真火也。真火即肾中之阳。

    郑钦安指出,二火虽分,其实一气,诚阴阳之主宰也。故二火不可分,而二火亦不胜合,所以一往一来,化生中气(二火皆能生土,上者生凡土,即胃,下者生真土,即脾。二火化生中土,先后互相赖焉),遂分二气为三气也(故曰三元,又曰三焦。经云:"无先天而后天不立,无后天而先天亦不生",此先后三元之实义也)。如中宫不得二火之往来薰蒸,即不能腐熟谷水,则完谷不化,痰湿痞满诸症作矣(上中下三部,可见是一团火也)。

三、中气的重要作用

    1,郑钦安认为:土为万物之母,后天之四象咸赖焉。不独后天之四象赖之,而先天立极之二气,实赖之也。故经云:"无先天而后天不立,无后天而先天亦不生",后天专重脾胃。人日饮食水谷入脾胃,化生精血,长养神气,以助先天之二气,二气旺,脾胃运行之机即旺,二气衰,脾胃运行之机即衰。然脾胃旺,二气始能旺,脾胃衰,二气亦立衰,先后互赖,有分之无可分,合之不胜合者也。至于用药机关,即在这后天脾土上,仲景故立建中、理中二法。因外邪闭其营卫,伤及中气者,建中汤为最;因内寒湿气,伤及中气者,理中汤如神。内、外两法,真千古治病金针,医家准则,惜人之不解耳。况一切甘温苦寒之品,下喉一刻,即入中宫,甘温从阳者,赖之以行,苦寒从阴者,赖之以运,故曰中也者,上下之枢机也。后贤李东垣立补中汤,以治劳役伤脾,是套建中汤之法也,亦可遵从。俗语云:百病从口入,是伤中之意也。余谓凡治一切阴虚、阳虚,务在中宫上用力。

    2,彭子益认为:人之有生,先有中气,后有四维,中气如轴,四维如轮。无论何病,中气尚存,人即不病,中气渐复,病即能愈。故学医必先从中气学起,自然一本万殊,头头是道。万殊一本,滴滴归源。又说,凡百病皆有中气关系。中气之治,有温中,养中,补中,调中,顾中之别。

    3,黄元御指出,脾为己土,以太阴而主升,胃为戊土,以阳明而主降,升降之权,则在阴阳之交,是谓中气。胃主受盛,脾主消磨,中气旺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水谷腐熟,精气滋生,所以无病。脾升则肾肝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金火不滞。火降则水不下寒,水升则火不上热。平人下温而上清者,以中气之善运也。

    中气衰则升降窒,肾水下寒而精病,心火上炎而神病,肝木左郁而血病,肺金右滞而气病。神病则惊怯而不宁,精病则遗泄而不秘,血病则凝瘀而不流,气病则痞塞而不宣。四维之病,悉因于中气。中气者,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道家谓之黄婆。婴儿姹女之交,非媒不得,其义精矣。医书不解,滋阴泻火,伐削中气,故病不皆死,而药不一生。盖足太阴脾以湿土主令,足阳明胃从燥金化气,是以阳明之燥,不敌太阴之湿。及其病也,胃阳衰而脾阴旺,十人之中,湿居八九而不止也。

    胃主降浊,脾主升清,湿则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由此。以故医家之药,首在中气。中气在二土之交,土生于火而火死于水,火盛则土燥,水盛则土湿。泻水补火,扶阳抑阴,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却病延年之法,莫妙于此矣。

    4,金元四大家的李东垣,特别强调脾胃中气,擅长从脾胃入手论治“内伤”及各种疾病,编写了《内外伤辩惑论》和《脾胃论》,开创了中医补土派。

    5,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的病,都是吃出来的,因此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避免对中气造成损伤,是中医养生和治疗疾病的重要环节。

四、三焦

    三焦是中医六腑之一。《类经》认为三焦是“脏腑之外,躯体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相当于解剖学上的人体胸腔和腹腔。

    《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气水变化于中焦,沤者,气水方化而未盛也,及其已化,则气腾而上,盛于胸膈,故如雾露,水流而下,盛于膀胱,故如川渎。川渎之决,由于三焦,《素问·灵兰秘典》: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这就是三焦气化的特点,跟我们上面对炁元的分析是一致的。

    郑钦安说,上焦统心肺之气,至膈膜;中焦统脾胃之气,自膈膜下起而至脐中;下焦统肝肾之气,自脐中起而至足。上焦天也(即上元),中焦地也(即中元),下焦水也(即下元)。

    天气下降于地,由地而入水;水气上升于地,由地而至于天。故曰:地也者,调和阴阳之枢机也。

    三焦之气,分而为三,合而为一,乃人身最关要之府,一气不舒,则三气不畅,此气机自然之理。学者即在这三焦气上探取化机,药品性味探取化机,便得调和阴阳之道也。

   清代吴鞠通,继承和发扬了金代刘河间“三焦分治”的方法,写出了《温病条辩》,系统地把温病分为上中下三焦,来论述病源和证治。开创了以三焦论病,论治的先河。形成了明清医学中的”温热“学派。其中不少治疗温热病的方法和方药(如桑菊感冒片,银翘解毒丸等),至今仍在中医临床上广泛应用。

 

旋转五行------------“炁”元分析(3

  

 一、炁元的旋转

    人常说世间万物都处在运动当中,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则是相对的。那么这世间万物到底在作什么运动呢?思来想去,只有升降运动和旋转园运动是绝对的运动,其他运动都是相对运动。

    前面第二节中我们已经分析过炁元内的升降运动,并定义了水气阴阳。现在由于炁元的向左旋转,便使炁元内的升降运动,变化成了左升右降上浮下沉的园运动。炁元下部的水,也随着园运动,发生了一定偏转,呈现出左偏高,右偏低的倾斜的格局。

    再用我们前面的空心玻璃球作比喻,当我们向左不停地匀速转动玻璃球时,内部原来的水气升降运动,就会发生变化,形成左升右降上浮下沉的园运动。而且玻璃球下部的水平面也会发生一定的倾斜,呈现左偏高,右偏低的倾向,这样玻璃球内部的水气热组合,便形成了五个不同的区域。

    1,炁元下部,水中含有生命活能,生命活动消耗了化学能,释放热能,水吸收了热能使自身运动加剧,一部分水便转变为气,这部分气尚处于水的包含之中。所以在炁元的下部,是水中含气的状态,可以用两阴含一阳的坎卦来表示。根据古代先贤的定义,坎为水。

    2,炁元顶部,上升到顶部的气携带着大量热能,当这些气上升到炁元的顶部时,由于运动逐渐减弱,便漂浮聚集在炁元的顶部。由于运动减慢,少部分气便聚集凝结形成漂浮的水珠。这样,在炁元的上部,形成了气中抱水的状态,可以用两阳夹一阴的离卦来表示。由于炁元顶部热量高,像一团火,所以古代先贤定义,离为火。

    3,炁元的左边,由于炁元的向上左旋,下部的水向左倾斜,吸收了一定热量的温热的水向左边涌动,一部分吸收了足够能量的水,变成气逸出水面,并快速从炁元的左边向上移动。所以在炁元的左边,形成了温热的水向上涌动,温热的气向上快速移动的气化特征。因为树木能够吸水向上,并把水蒸散为气,古人把这种气化状态定义为木。又因为要表征温热的气向上快速移动的气化特征,所以古人又把这种气化状态形象的定义为风。

    4,炁元的右边,由于炁元的向下右转,漂浮聚集在炁元顶部的气。由于运动减慢,少部分气便聚集凝结形成漂浮的水珠。当漂浮的小水珠,逐渐聚集凝结成足够大的水珠时,由于受重力的作用,这些水珠便开始下降,最后又落入炁元下部的水中。但是炁元下部的水面,由于炁元的旋转,向下发生了倾斜,这样便延长了水珠的下落过程。所以在炁元的右边,气多水少,水珠呈现缓慢下降,缓慢放热,逐渐凝结变凉的过程。这种气化过程与自然界中水气遇到金属逐渐凝结变凉缓慢流下非常相似,所以古人变把炁元右边呈现的这种状态定义为金。

    5,炁元的中部,呈现出一种水气胶着状态,这是水气循环的中间状态,古人把这个中间区域定义为土。把这个区域的水气组合定义为中气。郑钦安认为:土为万物之母,后天之四象咸赖焉。不独后天之四象赖之,而先天立极之二气,实赖之也。故经云:"无先天而后天不立,无后天而先天亦不生",后天专重脾胃。人日饮食水谷入脾胃,化生精血,长养神气,以助先天之二气,二气旺,脾胃运行之机即旺,二气衰,脾胃运行之机即衰。然脾胃旺,二气始能旺,脾胃衰,二气亦立衰,先后互赖,有分之无可分,合之不胜合者也。

     这样由于炁元的向左旋转,在炁元内部便形成了气水热不同组合特征的五个区域,就是上火,下水,左木,右金,中间土的格局,这就是五行学说在中医炁元中的定位。

     有人问我,炁元为什么只能是向左旋转呢?我回答,自然界的生命现象就是如此,组成生命的氨基酸全部都是左旋的,这也许是受到天左旋的影响吧。他们马上问,证据呢?没有证据就是伪科学。我赶快改口说,是上帝不小心从左边踢了它一脚,他们马上说,这就是实实在在的证据呀,只有上帝才能办到。所以这个论点是非常科学的。

     此刻我们再读黄元御的解释“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浊气右转,降而化水。化火则热,化水则寒。方其半升,未成火也,名之曰木。木之气温,升而不已,积温成热,而化火矣。方其半降,未成水也,名之曰金。金之气凉,降而不已,积凉成寒,而化水矣。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四象即阴阳之升降,阴阳即中气之浮沉。分而名之,则曰四象,合而言之,不过阴阳。”就会感到非常亲切,简练,易懂。

二、“炁”元旋转的能流特性分析 

    1,炁元的左边,由于炁元的向上左旋,下部的水向左倾斜,形成了温热的水向上涌动,温热的气向上快速移动的气化特征。肝属木,其气风,其性发散温升,正是对炁元左边气水热能组合状态的准确描述。

    2,炁元顶部,上升到顶部的气携带着大量热能,形成了气中抱水的状态,可以用两阳夹一阴的离卦来表示。由于炁元顶部热量高,像一团火。心属火,其气热,其性上炎煊通,正是对炁元顶部气水热组合的形象准确的描述。

    3,炁元的中部,呈现出一种水气胶着状态,中焦如沤。脾属土,其气湿,其性濡湿主运化,正是对炁元中部水气热能组合的准确描述。中气者,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道家谓之黄婆。婴儿姹女之交,非媒不得,其义精矣。

    4,炁元的右边,由于炁元的向下右转,漂浮的小水珠,逐渐聚集凝结成足够大的水珠,气多水少,水珠呈现缓慢下降,缓慢放热,逐渐凝结变凉的过程。肺属金,其气凉,其性收敛清降,正是对炁元右边水气热能组合状态的准确描述。

    5,炁元下部,水中含有生命活能,生命活动消耗了化学能,释放热能,是水中含气的状态,可以用两阴含一阳的坎卦来表示。坎中的那一根阳爻,被称之为真火,正是生命的根本,是生命活力的源泉。肾属水,其气寒,其性降润封藏。正是对炁元下部水气热能组合的准确描述。

     总观炁元旋转运动,炁元的下部是水吸收热能,左边是水吸热并转化为气快速上升,炁元上部气堆积,热大量释放,炁元的右边,气化水逐步释放热能。所以炁元左升的路径是一个吸热输送热能的过程,炁元右降的路径是一个消耗能释放热能的过程。

     所以我们说阴阳是五行之魂,五行是阴阳之魄。不明阴阳,不知气之盛衰,不辨五行,不知气之行踪。

三、五行的生克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理论之一,其起源有“五星说“,有“五材说”,应用到中医学体系中后,主要有以下应用:

    1,有定向的作用,如木为东,火为南,金为西,水为北,土为中。

    2,有确定时序的作用,如木为春,火为夏,金为秋,水为冬,土为长夏。

    3,有分类指征的作用,如肝属木,心属火,肺属金,肾属水,脾属土。

    五行在应用于这些定向,定序,分类时,并不具有相生相克的作用。但是明眼人定能看出,应用五行定向,定序,分类的背后,这样划分的依据,就是五行的炁化原理。所以,应用五行可以定向,定序,成质可以分类,只有炁化才能相生相克。

    4,五行之炁相生,炁元下部的生命活动,称为一阳发动,生出炁元右边温升发散,象风一样快速移动的木气,温升发散的木气,聚集在炁元顶部,生成上炎煊通的火气,二火上下熏蒸,形成中焦的湿气土气,湿土之气,形成收敛清降的凉气金气,收敛清降的金气,生成封藏性寒的水气。

    5,五行之炁相克,封藏性寒的水气克制上炎煊通的火气,温升发散的木气克制湿气,上炎煊通的火气克制收敛清降的金气,运化濡湿的土气克制封藏降润的水气,收敛清降的金气克制温升发散的木气。

    6,古代先贤构建了一个庞大的五行分属体系,现在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但是我们只要理解了“炁”元,掌握了“炁”元旋转,就会看清五行分属体系后面的本质。现举几例,供大家参考。

     (1)形体结聚

    肝主筋,其荣爪;心主脉,其荣色;脾主肉,其荣唇;肺主皮,其荣毛;肾主骨,其荣发。凡人之身,骨以立其体干,筋以束其关节,脉以通其营卫,肉以培其部分,皮以固其肌肤。皮毛者,肺金之所生也,肺气盛则皮毛致密而润泽;肌肉者,脾土之所生也,脾气盛则肌肉丰满而充实;脉络者,心火之所生也,心气盛则脉络疏通而条达;筋膜者,肝木之所生也,肝气盛则筋膜滋荣而和畅;髓骨者,肾水之所生也,肾气盛则髓骨坚凝而轻利。五气皆备,形成而体具矣。

     (2)五味根原

    木曰曲直,曲直作酸。火曰炎上,炎上作苦。金曰从革,从革作辛。水曰润下,润下作咸。土爰稼穑,稼穑作甘。火性炎上,上炎则作苦。水性润下,下润则作咸。木性升发,直则升而曲则不升,郁而不升,是以作酸。金性降敛,从则降而革则不降,滞而不降,是以作辛。使坎离交姤,龙虎回环,则火下炎而不苦,水上润而不咸,木直升而不酸,金从降而不辛。金木者,水火所由以升降也。木直则肾水随木而左升,金从则心火随金而右降。木曲而不直,故肾水下润,金革而不从,故心火上炎。而交济水火,升降金木之权,总在于土。土者,水火金木之中气,左旋则化木火,右转则化金水,实四象之父母也。不苦、不咸、不酸、不辛,是以味甘。己土不升,则水木下陷,而作酸咸;戊土不降,则火金上逆,而作苦辛。缘土主五味,四象之酸苦辛咸,皆土气之中郁也。四象之内,各含土气,土郁则传于四脏,而作诸味。调和五脏之原,职在中宫也。

    (3)五情缘起

    肝之气风,其志为怒。心之气热,其志为喜。肺之气燥,其志为悲。肾之气寒,其志为恐。脾之气湿,其志为思。盖阳升而化火则热,阴降而化水则寒。离火上热,泄而不藏,敛之以燥金,则火交于坎腑;坎水下寒,藏而不泄,动之以风木,则水交于离宫。木生而火长,金收而水藏。当其半生,未能茂长,则郁勃而为怒,既长而神气畅达,是以喜也。当其半收,将至闭藏,则牢落而为悲,既藏而志意幽沦,是以恐也。物情乐升而恶降,升为得位,降为失位。得位则喜,未得则怒,失位则恐,将失则悲,自然之性如此。其实总土气之回周而变化也。己土东升,则木火生长,戊土西降,则金水收藏,生长则为喜怒,收藏则为悲恐。若轮枢莫运,升降失职,喜怒不生,悲恐弗作,则土气凝滞,而生忧思。心之志喜,故其声笑,笑者,气之升达而酣适也。肾之志恐,故其声呻,呻者,气之沉陷而幽郁也。肝之志怒,故其声呼,呼者,气方升而未达也。肺之志悲,故其声哭,哭者,气方沉而将陷也。脾之志忧,故其声歌,歌者,中气结郁,故长歌以泄怀也。

     (4)精华滋生

    阴生于上,胃以纯阳而含阴气,有阴则降,浊阴下降,是以清虚而善容纳。阳生于下,脾以纯阴而含阳气,有阳则升,清阳上升,是以温暖而善消磨。水谷入胃,脾阳磨化,渣滓下传,而为粪溺,精华上奉,而变气血。气统于肺,血藏于肝,肝血温升,则化阳神,肺气清降,则产阴精。五脏皆有精,悉受之于肾,五脏皆有神,悉受之于心,五脏皆有血,悉受之于肝,五脏皆有气,悉受之于肺,总由土气之所化生也。

土爰稼穑,稼穑作甘,谷味之甘者,秉土气也。五谷香甘,以养脾胃,土气充盈,分输四子。己土左旋,谷气归于心肺,戊土右转,谷精归于肾肝。脾胃者,仓禀之官,水谷之海,人有胃气则生,绝胃气则死。胃气即水谷所化,食为民天,所关非细也。

 

4,三阴三阳

   

    古人分析事物的属性,起初只有阴,阳两个方面。后来由于只分阴阳,觉得还不够,也不能说明较为复杂的问题,于是又把阴阳各分为三,便成了三阴三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素问·至真要大论》:“愿闻阴阳之三何谓?歧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是说:阴阳虽然能代表事物的两个方面,但是不同事物的每一方面,其阴或阳总是有偏多偏少的不同,因而它的作用也就各不相同,所以又分为三阴三阳。

     太阳者,盛阳也,是为二阳。阳明者,两阳合明也,是为三阳。阳气初生。故为少阳,是一阳也。

    太阴者,盛阴也,二阴也。凡阴阳之初。皆含生于少阴,少阴为一阴。厥阴者,至阴也。阴气至此而极,是为三阴。

     注意:岐伯的回答。气有多少异用也。说明三阴三阳主要用在半定量的描述气的多少的。

     三阴三阳的起源。有位网友(河北省固安县曲沟乡曲东村   傅瑞年)作了这样的分析。

     “这种阴阳又各自化分为三的成式,不是古人的硬性规定,也不是出于古人理性的思考,而是有得于对天象的观察所收获的副产品。(当然主产品是历制)。月亮是众星朝拱的对象,三阴三阳说就是古人通过观察月亮的阴晴圆缺而得出的结论。标指得月,将我们的目光也投向月亮,以识其庐山真面目。

    农历的月份是朔望月,是按月亮的变化周期而制定的。每月随着月光的多少,月象有新月、上弦、月望、下弦、月晦等变化。月光为“明”,月黑无光的部分叫作“魄”。在《尚书》中,就是以月体明魄代替日序以纪日。每月的月体明魄呈现六种变化:

    初三至初七日,阴极阳生,由月体全晦而至月光初萌,一阳始生之象,即为少阳。少即小。

    初八至十二日,月明壮大,由一阳升至二阳,即为太阳。太即大。.

十三至十七日,月光全明,三阳俱现,阳极将欲生阴之象,即为阳明。

(太阳、少阳、阳明,三阳体现了阳中育阴,阳长阴消,阳极生阴的变化规律)。

    十八至廿二日,阳极阴生,由月光全盈而至月光初缺,月魄始现,一阴初生之象,此即少阴。

    廿三至廿七日,月魄壮大,由一阴升至二阴,即为太阴

    廿八至初二日,月魄全晦,三阴俱现,阴极将欲生阳之象,即为厥阴

(少阴、太阴、厥阴,三阴体现了阴中含阳,阳消阴长,阴极生阳的变化规律)

这就是三阴三阳的由来,是六经的本体。

    一分为三的化分方法,与《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说是一致的。世界万有皆由三生,以三统类,三是最大的变数。因而三阴三阳说是将阴阳互含、阴阳消长、阴阳转化的规律具体为阴阳量与质的变化。至此阴阳底蕴,春光尽泄。将三阴三阳说移理至医学,用于说明人体组织结构的差异和析理疾病以定性、定位、定量,更符合人体的实际。这与古人经过长期的观察,认识到月亮对地球、对生物、对人类的影响作用是分不开的。”

     我们将在后面结合用炁元旋转结合五行,推演出三阴三阳在人体的分布。

 

二、五行定位定性

 

     1,人常说世间万物都处在运动当中,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则是相对的。那么这世间万物到底在作什么运动呢?思来想去,只有升降运动和旋转园运动是绝对的运动,其他运动都是相对运动。

    前面第二节中我们已经分析过炁元内的升降运动,并定义了水气阴阳。现在由于炁元的向左旋转,便使炁元内的升降运动,变化成了左升右降上浮下沉的园运动。炁元下部的水,也随着园运动,发生了一定偏转,呈现出左偏高,右偏低的倾斜的格局。

    再用我们前面的空心玻璃球作比喻,当我们向左不停地匀速转动玻璃球时,内部原来的水气升降运动,就会发生变化,形成左升右降上浮下沉的园运动。而且玻璃球下部的水平面也会发生一定的倾斜,呈现左偏高,右偏低的倾向,这样玻璃球内部的水气热组合,便形成了五个不同的区域。

     这样由于炁元的向左旋转,在炁元内部便形成了气水热不同组合特征的五个区域,就是上火,下水,左木,右金,中间土的格局,这就是五行学说在中医炁元中的定位。(五个区域的气水热不同组合特征,详见第二节。略去)

    2,五行配五脏六腑

     炁元的五个区域就是五行,这里说五行就总括了气水热的组合特征。

     肝脏配木,心脏配火,肺脏配金,肾肾配水,脾脏配土。这种搭配完全是根据五脏的功能与炁元的气水热组合特征分析后定位的。五脏的功能结合水气热特征,有机会另外专门讨论。

     六腑是五脏之表,其五行属性与五脏相同。于是有,胆腑配木,小肠配心,大肠配金,膀胱配水,胃腑配土。三焦配相火。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五脏六腑的五行定位属性是规定死的,是需要记死的,是不变的。

 

三、阴阳配五行

    

    1,五脏都为阴,六腑都为阳。什么原因先不说了。大家都明白。

    2,五脏再细分阴阳,前面已经说过,木火为阳,即肝脏,心脏为阳。金水为阴,即肺脏,肾脏为阴。脾脏为阴。这种划分都是基于炁元中气水生成过程的划分,并不代表真实的气水数量或阴阳绝对数量的多少。

     所以要真正描述和把握五脏六腑的阴阳二气的绝对数量,也就是说要真实把握五脏六腑中的气水热量组合状态,就必须引入三阴三阳。

     再次提醒注意,引入三阴三阳,主要是对脏腑阴阳气之多少进行定量并把脏腑阴阳气化的状态与天之六气联系起来。与脏腑的定位属性无关。

 

四、三阴三阳配五行、五脏六腑,十二经

    

   1,三阴三阳配五行

     由于炁元的向左旋转,在炁元内部便形成了气水热不同组合特征的五个区域,就是上火,下水,左木,右金,中间土的格局。因为木主生发,所以先假定左木为一阳,即少阳,那么上火为二阳,即太阳,因为炁元下部的水面,由于炁元的旋转,向下发生了倾斜,使右边金容纳气的空间扩大了,所以把右金便成了三阳,即阳明。炁元的下部为水,但是由于炁元旋转,下部的水向左倾斜,原来水的绝对量便减少了,所以把下水确定为一阴,即少阴。湿土在中间区域,水量没有减少,确定为二阴,即太阴。由于下部的水向左上倾斜,使原来左木的区域增加了水的水量,所以左木又被确定为三阴,即厥阴。这样的排列是非常自然的,而且非常符合炁元中水气热组合状态。唯有一个缺陷,初始的一阳和结尾的三阴重叠了。其实也很容易理解,因为三阴三阳是六位,由于炁元的左旋,便掩盖掉了一位,变成了五位。这样木就有了两个标准数量,从阳的角度,木是一阳;从阴的角度看,木又是三阴。

     木为少阳,火为太阳,金为阳明,水为少阴,土为太阴,木为厥阴。这就是五行配三阴三阳。

     2,五脏六腑配三阴三阳

     有了五行配三阴三阳,自然,胆腑配少阳,小肠配太阳,大肠配阳明,膀胱配少阴,胃腑配太阴,三焦腑配厥阴,心脏配太阳,肺脏配阳明,肾脏配少阴,脾脏配太阴,肝脏配厥阴,增加一个心主(心包络)配少阳。

     请特别注意,这是五脏六腑真实的阴阳气数量。一定要牢记。

    3,五脏六腑再次配三阴三阳(相对阴阳气数量或称表观阴阳状态)

     人体胸腔,横膈膜以上整体划分为阳区。心脏,心包络,肺脏在这个区域。与它们表里对应的腑,小肠,三焦,大肠也划分在这个区域,主要是为了与手六经对应。

     脏为阴,腑为阳是第一原则。三脏比较阴气的多少,结果心脏配少阴,肺脏配太阴,心包络配厥阴。三腑配三阳,为小肠配太阳,大肠配阳明,三焦腑配少阳。

     人体胸腔,横膈膜以下整体划分为阴区。肾脏,肝脏,脾脏及膀胱,胆,胃被划分在这个区域。主要为了与足六经相对应。

     脏为阴,腑为阳仍是第一原则。三脏比较阴气的多少,结果肾脏配少阴,脾脏配太阴,肝脏配厥阴。三腑配三阳,则为膀胱配太阳,胃腑配阳明,胆腑配少阳。

     请特别注意,这是五脏六腑分区后相对的阴阳气数量。其中有真实的,有表面的,要学会鉴别。

     4,三阴三阳六气阴阳名称

     三阴三阳本身就是天之六气,天之六气历经节气阴阳名称如下:

   第一步气风大寒-立春-雨水-惊蛰厥阴风木 

   第二步气火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少阴君火 

   第三步气暑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少阳相火 

   第四步气湿大暑-立秋-处暑-白露太阴湿土 

   第五步气燥秋分-寒露-霜降-立冬阳明燥金 

   第六步气寒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太阳寒水

     经过2,3,4,三步工作,我们运用炁元分析,确定了综合把握五脏六腑阴阳状态的一个绝对指标,即五脏六腑真实的阴阳数量,医家称之为中气。一个相对指标,即表观阴阳状态,医家称之为标气。还有三阴三阳对应的天之六气,医家称之为本气。有了这三个综合指标,我们把五脏六腑阴阳状态和经络和天之六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便于我们把握人体疾病的状态和进程。

    5,手六经名称、流向

     手太阴肺经湿土,手少阴心经君火,手厥阴心包经风木。手三阴经由胸走手。消耗能量散热故向下。手阳明大肠经燥金,手太阳小肠经寒水,手少阳三焦经相火。手三阳经由手走头。提供转输气热故向上。

    6,足六经名称、流向

     足太阳膀胱经寒水,足阳明胃经燥金,足少阳胆经相火。足之三阳经由头走足。消耗能量散热故向下。 足少阴肾经君火,足太阴脾经湿土,足厥阴肝经风木。足之三阴经由足走腹。提供转输气热故向上。

 

 五、怎样理解伤寒论

 

    1,陈修园在《伤寒论浅注注》中开篇便说:“六气之本标中气不明,不可以读《伤寒论》。”我们通过上面的工作,已经推演出了这三个综合指标。把握这三个指标理解这三个指标,是我们理解伤寒论的钥匙。

    2,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专门作了一篇“六气解”,论述了六气从化,六气偏见,本气衰望,等等,可以借鉴。

    3,郑钦安在《医理真传》中列出了伤寒六经提纲病情,简而精,易于掌握。

    4,祝味菊提出了伤寒五段论,指出“伤寒五段,为人体抵抗邪毒之表现,其关键在乎元气,而不再于病邪”“五段之对象为抗力”非常值得体悟。

    5,恽铁樵说,《伤寒》第一重要处为六经,而第一难解处,亦为六经。凡读《伤寒》者,无不于此致力,凡注《伤寒》者,亦无不于此致力。然而对于其三阴三阳的实质,古今医家争议很大,计有经络说、脏腑说、六经形层说、六区地面说、阶段说、八纲说、气化说、证候群说、系统说、综合说。

 

六、十二经分析

    

    为什么肺经称太阴,本气为湿土,又常被称为燥金等等,似乎是硬性规定,其实不然,我们通过炁元分析,推演揭示出五脏六腑的绝对阴阳数量和相对阴阳数量,给出了12经命名和12经阴阳数量特征的合理解释。现分述如下:

    1,手太阴肺经

   肺配太阴,是炁元上部三脏,肺,心,心包,阴分多少比较的结果,肺阴成份相对多,定为太阴。

    所以肺经的相对阴阳数量为二阴,太阴对应六气为湿土,而其绝对阴阳数量为三阳,即阳明,五行属性为金。其标气为二阴,即太阴,本气为湿土,中气为三阳,即阳明。

    2,手少阴心经

    心配少阴,是炁元上部三脏,肺,心,心包,阴分多少比较的结果,心阴成份相对少,定为少阴。

    所以心经的相对阴阳数量为一阴,少阴对应六气为君火,而其绝对阴阳数量为二阳,即太阳,五行属性为火。其标气为一阴,即少阴,本气为君火,中气为二阳,即太阳。

     3,手厥阴心包经

     心包配厥阴,是炁元上部三脏,肺,心,心包,阴分多少比较的结果,心包阴成份最少,定为厥阴。所以心包的相对阴阳数量为三阴,厥阴对应六气为风木,而其绝对阴阳数量为一阳,即少阳,五行属性为相火。其标气为三阴,即厥阴,本气为风木,中气为一阳,即少阳。

    4,手阳明大肠经

     大肠配阳明,是炁元上部三脏对应之三腑,大肠,小肠,三焦,阳分多少比较的结果,大肠阳成分最多,定为阳明。所以大肠经的相对阴阳数量为三阳,其绝对阴阳数量也为三阳。阳明对应六气为燥金。五行属性也为金。

     5,手太阳小肠经

     小肠配太阳,是炁元上部三脏对应之三腑,大肠,小肠,三焦,阳分多少比较的结果,小肠阳成分多,定为太阳。所以小肠经的相对阴阳数量为二阳,其绝对阴阳数量也为二阳。太阳对应六气为寒水。小肠五行属性为火。

    6,手少阳三焦经

     三焦配少阳,是炁元上部三脏对应之三腑,大肠,小肠,三焦,阳分多少比较的结果,三焦阳成分少,定为少阳。所以三焦经的相对阴阳数量为一阳,其绝对阴阳数量也为一阳。少阳对应六气为相火。三焦五行属性为火。

    7,足太阴脾经

     脾配太阴,是炁元下部三脏,脾,肾,肝,阴分多少比较的结果,脾阴成份相对多,定为太阴。所以肺经的相对阴阳数量为二阴,而其绝对阴阳数量也为二阴,太阴对应六气为湿土,脾五行属性为土。

    8,足少阴肾经

     肾配少阴,是炁元下部三脏,脾,肾,肝,阴分多少比较的结果,肾阴成份相对少,定为少阴。所以肾经的相对阴阳数量为一阴,而其绝对阴阳数量也为一阴,少阴对应六气为君火,肾五行属性为水。

    9,足厥阴肝经

     肝配厥阴,是炁元下部三脏,脾,肾,肝,阴分多少比较的结果,肝阴成份相对最多,定为厥阴。所以肝经的相对阴阳数量为三阴,而其绝对阴阳数量也为三阴,厥阴对应六气为风木,肝五行属性为木。

    10,足阳明胃经

     胃配阳明,是炁元下部三脏对应之三腑,胃,膀胱,胆,阳分多少比较的结果,胃阳成分最多,定为阳明。所以胃经的相对阴阳数量为三阳,阳明对应六气为燥金。其绝对阴阳数量也为二阴,即太阴。胃五行属性为土。其标气为三阳,即阳明。本气为燥金。中气为二阴,即太阴。

    11,足太阳膀胱经

     膀胱配太阳,是炁元下部三脏对应之三腑,胃,膀胱,胆,阳分多少比较的结果,膀胱阳成分多,定为太阳。所以膀胱经的相对阴阳数量为二阳,太阳对应六气为寒水。其绝对阴阳数量也为一阴,即少阴。膀胱五行属性为水。其标气为二阳,即太阳。本气为寒水。中气为一阴,即少阴。

    12,足少阳胆经

     胆配少阳,是炁元下部三脏对应之三腑,胃,膀胱,胆,阳分多少比较的结果,胆阳成分最少,定为少阳。所以胆经的相对阴阳数量为一阳,少阳对应六气为相火。其绝对阴阳数量也为三阴,即厥阴。胆五行属性为木。其标气为一阳,即少阳。本气为相火。中气为三阴,即厥阴。

 

七、从原始解剖看五脏六腑的炁元特征    

 

     看完上面的十二经分析,很多人会问,难道古人就是这样只用推理,就把肺与太阴(二阴)与燥金(三阳)等联系起来,一点也没有实验基础吗?我的回答是,非也。首先古人是怎样推理的,我不知道,但是一定有推理,我们用炁元模型推理,只是方便我们理解中医概念和理论,仅仅是对古人思维的一种模拟而已。另外古人对人体五脏六腑的把握,肯定有解剖基础,但是原始解剖肯定与现代不同。对于五脏六腑的功能,我们先不考虑,先把我们自己放到原始社会,考虑一下我们怎样解剖人体,怎样把握五脏六腑的炁元特征,所谓炁元特征主要是五脏六腑的水气热的特征。当然在那种环境下,我们只有用眼睛看,用手摸,这两个基本手段。

    1,肺脏,心脏,心包

    首先我们看肺的外表,颜色是粉白的,用手摸一下,感觉湿乎乎的,温度不太高。再看心包,颜色很白,摸一下,很湿润且油乎乎的,温度也不太高。剥离心包后看心脏,颜色很红,摸上去不湿,温度略高。根据脏属阴的原则,用三阴来描述这三脏的表观特征,当然是心为一阴,即少阴,肺为二阴,即太阴,心包为三阴,即厥阴。

    但是,把肺脏解剖后,发现肺脏内部是蜂窝状的空洞,摸上去热乎乎的,没有一点水分,似乎象被蒸干了。打开心脏,里面也是红的,还有湿的血液,摸上去热乎乎的。再看心包,里外都差不多,但摸上去很热。所以这三脏内部的水气热状态,跟外部很不同,应该用三阳来半定量描述。所以心包为一阳,即少阳。心脏为二阳,即太阳。肺脏为三阳,即阳明。

    而脾脏,肾脏,肝脏,肾为一阴,即少阴,脾为二阴,即太阴,肝为三阴,即厥阴。剖开后发现内外水气热特征基本一致,所以维持不变。

    2,胆,胃,膀胱

    首先我们看胃的外表,黄色的一个大包,摸上去热乎乎的。再看膀胱,发白发青的一个尿泡,摸上去也挺热。再看胆,颜色发紫黑,体积也小,摸上去不太热。根据腑属阳的原则,用三阳来描述这三腑的表观特征,当然是胃为三阳,即阳明,膀胱为二阳,即太阳,胆为少阳。

    但是,把胃解剖后,发现里面湿乎乎的,热乎乎的,食物都变成了稀糊。打开膀胱,发现里边是一包水,还冒着热气。打开胆,发现里边是一包黑乎乎的苦水。所以这三腑内部的水气热状态应该用三阴来描述。所以膀胱为一阴,即少阴。胃为二阴,即太阴。胆为三阴,即厥阴。

    而小肠,大肠,三焦,三焦为一阳,即少阳。小肠为二阳,即太阳。大肠为三阳,即阳明。维持不变。

  

   再把炁元模型简述一下:

 

    1,定义炁元,把“炁”元看作一个装有三分之一或一半水的中空的玻璃球,玻璃球下面有一个小酒精灯,对下部的水加热。

   2,进行炁元分析:主要把握水气热组合特征

   (1)“炁”元的上部,为阳,为气,为离卦,为火。

       “炁”元的下部,为阴,为水,为坎卦,为寒。

   (2)“炁”元的中部,气水交融部,命名为土

   (3)“炁”元旋转,形成水气热不同组合的五个区域,命名下为水,左为木,上为火,右为金,中为土。

   (4)五脏六腑的五行定位

       肝脏配木,心脏配火,肺脏配金,肾肾配水,脾脏配土。

        胆腑配木,小肠配心,大肠配金,膀胱配水,胃腑配土。三焦配相火。

   (5)引入三阴三阳概念,对阴阳进行半定量约定。

       一阳为少阳,二阳为太阳,三阳为阳明。

       一阴为少阴,二阴为太阴,三阴为厥阴。

   (6)用三阴三阳标注五行,对炁元五区域水气热组合进行半定量。

       木为少阳,火为太阳,金为阳明,水为少阴,土为太阴,木为厥阴。

   (7)用三阴三阳标注五脏六腑,对五脏六腑的绝对水气热组合进行半定量。

       胆腑配少阳,小肠配太阳,大肠配阳明,膀胱配少阴,胃腑配太阴,三焦腑配厥阴,心脏配太阳,肺脏配阳明,肾脏配少阴,脾脏配太阴,肝脏配厥阴,增加一个心主(心包络)配少阳。

     请特别注意,这是五脏六腑内部真实的水气热组合数量。一定要牢记。

   (8)以人体横膈膜为界,或以模型平水面为界,对炁元分区,上部为阳区,下部为阴区。

   (9)引入脏为阴,腑为阳的原则

   (10)对阳区涉及的脏腑,进行相对水气热组合的半定量分析

         三脏配三阳,心脏配少阴,肺脏配太阴,心包络配厥阴。

         三腑配三阳,为小肠配太阳,大肠配阳明,三焦腑配少阳。

   (11)对阴区涉及的脏腑,进行相对水气热组合的半定量分析

         三脏配三阴,肾脏配少阴,脾脏配太阴,肝脏配厥阴。

         三腑配三阳,则为膀胱配太阳,胃腑配阳明,胆腑配少阳。

3,对十二经进行命名,建立五脏六腑与四肢全身的联系

    (1)引入天之六气,(六气是用三阴三阳对太阳回归运动的半定量分析结果)

        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

    (2)用阳区的脏腑和手六经建立联系,用脏腑的表观水气热组合量对经络命名。配合六气对经络定性。

        手太阴肺经湿土,手少阴心经君火,手厥阴心包经风木。手三阴经由胸走手。

        手阳明大肠经燥金,手太阳小肠经寒水,手少阳三焦经相火。手三阳经由手走头。

    (3)用阴区的脏腑和足六经建立联系,用脏腑的表观水气热组合量对经络命名。配合六气对经络定性。

        足太阳膀胱经寒水,足阳明胃经燥金,足少阳胆经相火。足之三阳经由头走足。

        足少阴肾经君火,足太阴脾经湿土,足厥阴肝经风木。足之三阴经由足走腹。

 

最后,对全文作一个简单的总结

 

1,文章的题目叫“中医之魂”,什么是“中医之魂”?

简而言之,就是一个“炁”字(或称水气热组合),就是中医之魂。

2,文章说是以道论医,什么是道?

什么是道,老子都没说出来,我也说不出来,若真说出来了就不是道。

但是,我们已经明确点出了中医之道,中医之道就是“炁”,上面是无形无象的气,为阳,下面是有形有质的水,为阴,一阴一阳之为道。至简至易。

   所以,道生一,定义了炁元,一生二,分出了水火阴阳,二生三,产生了中气,分出了三阴三阳,炁元旋转产生了五行,三阴三阳配合五行,确定了五脏六腑十二经的炁化特征(水炁热组合)。中医学基本原理概念,被我们一气推出。中医的科学性一目了然。

3,整个中医理论说到底,就是对人体“炁”(水气热组合)的调控理论。

人体自我调控,就是养生。外部调控,就是针灸,按摩,中医中药。

 

4,调控的总原则是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

5,从这个简单直观的炁元模型出发,中学生也能理解中医。

所以我们应该反对,那些鼓吹中医神秘深奥的言论,有的教授甚至提出,不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不能学中医,真是奇谈怪论,这种凭空拔高中医的思维,无疑抬高了中医的门槛,实际是在祸害中医。

   通过本文,我们可以认识到中医的基本理念是整体把握人体内部的水气热组合环境状态,并通过各种手段来调控人体的内部环境。所以我们常说,西医是治病,中医是治人。就是这个道理。

    中医引入阴阳,主要是对人体内部环境进行定性分析。

    中医引入五行,主要是对五脏六腑进行定位,从而使五脏六腑的气化状态具有了相生(正反馈)相克(负反馈)的机制,这样便构建起了一个自组织,自适应,自稳定的人体内环境系统。

    中医引入三阴三阳,主要是对五脏六腑的气化状态进行半定量分析。并使五脏六腑的气化状态与人体外表建立了联系(经络及命名),与人体外的生态环境状态建立了联系(天之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