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挝总书记本杨:雨后芭蕉意更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9:44:37

雨后芭蕉意更浓----卢权智创作手记(2004年)

  在我的创作基地古榕山庄旁的山脚下长着一小片芭蕉林,约有二三十棵,正对我卧室的窗口。春夏秋冬的自然兴衰,风晴雨露的四时变化,常常有意无意地映入我的眼帘。偶尔茶余饭后也散步到蕉林中与它对视,轻抚巨叶。

  巨大的芭蕉叶柔中带刚,从主杆上一面面往外伸张。微风轻轻吹来,绿色的叶子如一个个巨手向蓝天召唤。这大得出奇的芭蕉叶确实让人欢欣,它常常令那些没见过芭蕉树的朋友感到惊讶和兴奋。

  2000年夏天的一场台风从钦州湾登陆,台风中心距离我的古榕山庄只有四五十公里。狂风带着暴雨连续不断地呼啸了三四天。雨水像小石块一样向窗口打来,把玻璃打得叭叭作响,窗外的树木刮倒了一大片。小溪水满成了大河,山洪排流不及,到处汪洋一派。

  清晨,台风过后,雨也停了。我漫步田野,走到了小芭蕉林,举目前看;芭蕉树东倒西歪,许多叶子垂拖于地,黄泥水溅于其上,到处狼藉。然而此时的山野已经没有了雷电和狂风暴雨,周围的一切静悄悄。往日小鸟动听的歌声也不知何去了,偶尔只听到芭蕉叶上的积水往下流淌时的嘀嗒声。几只蜗牛顺着芭蕉叶往上爬,似乎在迎接阳光的来临。眼前的一切,让人浮想联翩。暴风雨后的片刻宁静是如此的难得和珍贵。只有真正体验人生懂得生活的人才能对周围发生的一切事物产生自然变化有所感悟,这一刻太美好了!然而却如此的短暂,令人依依不舍,难以忘怀。

  不知不觉,周围的人声渐渐响起,小鸟又张开了歌喉欢唱,一轮红日从东边的山坎上冉冉升起,大自然恢复了往日,新的一天又开始了。面对这一切,我开始思索,如何将这美好动人的时刻用陶艺语言把她表达出来。

  首先是作品题目的选择。“雨后芭蕉意更浓”这个题目先用“雨后芭蕉”将整个主题思想确立,让人对暴风雨过后芭蕉树的情景产生联想,同时把观众带进作品中去感受另一种艺术的雨后芭蕉的意境。作品题目确定后,我先后做了三次创作。第一次以壁挂的形式表现一张经风雨后残破的大芭蕉叶,叶子上雨水顺着叶槽往下流淌,数只大小不同的蜗牛攀伏于叶子上。作品烧成后感到比较单薄,厚重感不够,没能完全体现创作意境。接着第二次创作是用黄色的陶土做成一个1米多的大鱼缸。缸壁通体采取了浮雕形式,用芭蕉叶围裹其上,显得自然起伏,错落有致。鱼缸边沿和靠脚的部位利用叶子与叶子之间的相接处留出多处镂空,加强作品的立体和自然感。用绿色的玻璃作为蕉叶上雨后的积水往下流动,对比十分强烈,使作品产生静中有动的艺术效果。作品烧成后感觉构思和表现手法都很不错,基本上达到设计要求。唯一不足的地方就是作品还不够大,气魄和冲击力有所欠缺。八立方的大窑炉建成后我又进行了第三次创作。

  今年夏天的一场台风雨又激起我创作雨后芭蕉的欲望。在前两次创作的基础上总结经验,采用更大更新的载体和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相结合,以更简洁精炼的构图形式来体现作品。大的创作思路定下来后开始考虑作品的尺寸,形体和艺术表现手法之间的配合。首先根据创作对象芭蕉树的叶子都为长圆形结构,因此外形载体决定采用花瓶的形式,而且花瓶的高度尺寸要在1.5米以上,与芭蕉叶原大尺寸接近一比一,这种比例的视觉冲击和艺术效果在造型艺术中是比较理想的。我新建的大窑炉从窑车面到窑顶的最高点为1.8米,减去烧成的收缩,成品应在1.6米以上,正符合作品的高度要求。而采用何种花瓶形式作外形载体更能突出主题,也是个问题,按照传统花瓶的多种原始外形都不够理想,最后在明代梅瓶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吸取梅瓶细咀圆肩,浑厚丰满的长处,去除腰脚偏小与丰肩过度曲线变化太大的弱点,改用直线顺瓶肩缓缓斜下,使造型显得丰满有力,既有传统特色,又富有现代感。非常符合芭蕉树的自然生长结构。

  在表现手法上,作品采用了现代雕塑艺术的立体构成和装饰艺术上肌理的粗细对比,同时运用了传统民间木雕的镂空技法去掉作品中空白的块面,增加作品的景深和立体效果,避免芭蕉叶块面过大,瓶壁厚度有限,容易造成呆板和立体感不够强的弱点。使作品产生既空灵巧美又简洁敦厚的艺术美感。

  作品创作完成后便进入阴干护理阶段。在护理过程中既不能让作品干得太快也不能保湿时间过长。由于作品较高大,自重和收缩的力学关系非常微妙,干得太快容易造成开裂.干得太慢坯件容易变型,同时表面产生氧化层,影响烧成后的艺术效果。一切护理需根据作品干湿过程的变化来进行。作品干透后还要经过装窑和烧成这两道关。如何把一个五六百斤重,高度一米七以上的坭坯镂空大花瓶从工作台搬装到窑车上难度非常大。然而更难的应该还是烧窑。整个烧制过程的计划制定非常的重要,升温速度,窑内气氛,烟匣和火咀开关大小,停火退火等所有一切的时间和机会的把握和控制都会对作品成败和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有人说“进窑烧成前所做的一切只能算工作了一半”。我对这句话深有体会,如果窑没烧好,前期的创作和护理再好也白费。这就是陶艺这个号称“土与火”的艺术最悲壮的地方,也是陶艺与其他门类艺术有所不同的地方。出一件作品不易,出一件精品就更难了。

  “雨后芭蕉”大镂空花瓶这件作品、终于烧成出窑。她非常完美,甚至超过我原设计要求的艺术效果。芭蕉叶正反之间的色调变化,粗与细之间的对比十分明显,肌理和立体层次等艺术效果都恰到好处,整个瓶子色彩变化非常丰富,产生了难得的窑变效果。从顶部瓶口的青绿色逐渐变为深铁红色和浅红色向下过度,到瓶脚时变成坭红色和坭黄色。整个窑变效果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作品的主题和主题对象芭蕉树经历狂风暴雨后蕉叶下垂拖地,接地部分被溅起的坭水所渲染,绿色的啤酒瓶玻璃碎片经过高温溶化后从芭蕉叶上的虫眼和凹槽里顺着蕉叶往下流淌,到了叶子边缘欲滴未下形成绿色水珠,晶莹透亮,恰到好处,预示夏雨初晴。绿色玻璃的运用主要是增加作品的动感效果和调节作品深红色主色调的过分凝重。几只白色的小蜗牛慢慢攀爬于叶子上十分可爱,显得生活是那样的美好。小蜗牛在作品中所占的地方并不大,但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它进一步加强了作品的情趣和艺术感染力。白色小蜗牛和绿色的雨水与宽阔深沉的芭蕉叶形成对比,体现大自然世界风雨过后的渤渤生机。

  整个作品的创作和设计意境主要是想通过自然界的一种最常见的生态现象,用非常简炼的艺术表现手法来体现那种极度燥动后和平、宁静和安详的美好感觉,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对生活的诸多联想。在作品的整个创作过程中,我的心情都处在一种非常平静的状态,沉浸在狂风暴雨过后的那种珍贵和令人难忘的感觉之中。《雨后芭蕉意更浓》这件大型陶艺作品不管从意境、构思、外型和艺术表现手法以及烧成的窑变气氛都非常的理想,是我的一件十分可贵的艺术精品。

  艺术作品往往就是艺术家思想的体现。这件作品表达了我对人生和艺术的诸多感悟,它在2004年元旦前烧成预示着过去和未来。风雨已经过去,新的一天开始这是作品的主题。过去的岁月已经过去,新的生活重新开始,过好自我的每一天这是我的主题。人生是短暂的,艺术和思想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