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爵威士忌多少钱: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新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5:51:27

随着二十一世纪脚步声的日益临近,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初见端倪,人们的“跨世纪思考”也越来越具象、越来越现实了。百虑而一致威途而同归,集思广益的结果,使得一个词汇在世纪之交变得非常抢眼,这个词汇就是“创新”。

从当今的国际经济形势看,知识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二十一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国际经济主导地位的世纪。而以知识为基础发展经济,就必须依靠知识创新,因此,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内核。“创新”将成为进入二十一世纪国际经济竞技场的“人场券”,谁能抢占创新的制高点,谁就是二十一世纪的主角。对中国来说,“创新”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面对这种机遇和挑战,江泽民总书记在接见出席中国科学院第九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四次院士大会部分院士与外籍院士时指出:“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创新,勇于创新。我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今天我还要说,科技创新已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也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希望两院院士和各条战线上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进一步弘扬我们民族的传大创新精神,加快建立当代中国的科技创新体系,全面增强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这对于实现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至关重要的。”据有关专家论证,国家创新体系可分为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其中知识创新系统的核心部分是国家科研机构和教学科研型大学;技术创新系统的核心是企业;知识传播系统主要指高等教育系统和职业培训系统;知识应用系统的主体是社会和企业(路甬样:《建设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创新体系》,见1998年2月6日《光明日报》)。从字面上看,国家创新体系中没有基础教育系统,但谁都知道,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民族,创新精神是要靠激发的,创新能力是要靠培养的,而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从根本上讲,要从孩子抓起;一个国家有没有足够的科学储备,有没有持久的创新能力,关键在基础教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基础教育是创新人才成长的摇篮,任何领域的任何一种创新都是和基础教育分不开的。

江泽民总书记说:“综观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史,许多科学家的重要发现和发明,都是产生于风华正茂、思维最敏捷的青年时期。这是一条普遍性的规律”。“人的思维创造活动的最好年龄,一般是二十几岁到三十几岁”。“新的发现、新的创造出在青年时期居多”。而中小学生,特别是中学生,年龄在十二三岁到十八九岁之间,正是江总书记所说的“最好年龄”的前奏,在这个前奏期加强创新教育.让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成为孩子的“第二天性”,对整个民族创新能力的提高和持续所产生的影响,将是无法估量的。

科技进步促发“学习的革命”,知识经济催化“教育的改革”。科学家提出的建设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总体目标是:到2o10年前后,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国家创新体系和运作机制,基本具备能够寻找我国科技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创新能力,使我国国家创新实力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按照这个总体目标,现在的中学生,到2010年前后,正处在江总书记所说的“思维创造活动的最好年龄”,他们将责无旁贷地成为我国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力军。用兵一时必须养兵千日,因此当前在基础教育系统中开展“创新教育”已迫在眉睫。“创新教育’路使基础教育系统在建立当代中国相创新体系中有所作为,而且是大有作为。

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系统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开展创新教育正是实现这种转轨的关键所在。众所周知,“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之一就是将孩子们与生俱来的个性和创造潜质扼杀殆尽,它使我国的基础教育之路越走越窄。要想从“应试教育”的误区中突围出来,就必须寻找其薄弱处下手。而这个薄弱处正是长期被忽略和冷落的创新教育。只有从这里突出重围,才能进入“素质教育”的广阔天地。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教育既是冲出“应试教育”怪圈的突破口,也是转向“素质教育”的切入点。与“应试教育”相比,“素质教育”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二是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三是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创新教育本来就是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创新教育追求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激扬和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启发学生创造性地学知识,创造性地用知识,而不是使学生成为被动地接受知识、消极地存贮知识的“记忆仓库”。培根有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其实更准确地说应该是:知识只有创造性地运用才是力量,知识只有不断创新才永远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