なので的用法:“如来”与“两张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1:20:29

如来”与“两张皮”

 

人们知道“如来”是佛号是释加牟尼是一个法力无边的人。孙悟空神通广大,一个筋斗四万八千里,也逃不出“如来”的手掌心。哈哈,人们大都被古人骗了而没有觉察到。

其实“如来”这两个字反映了古人的狡猾和智慧,这也是《金刚经》难解的原因之一。还是先解析这两个字,看古人到底狡猾在哪里。“如”:相似相符,指客体之间和主观之间以及主观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 “事物”(注意这“事物”指事物实体、事物概念名同一)彼与此之间的同一关系、相等关系、模拟关系等,而这里的事物和彼与此是无法分清的,主体与客体不明确,“如”的主体之间是不确定的;“来”,这是一个动词,运动都是相对而言的,必须有参照物和参照系,而这个“来”没有参照物,同时没有明确运动主体,也是不确定的。两个不确定的字组成了这样一个不确定的词“如来”。所以,吴承恩哪样的语言大师也不得不佩服得五体投地,认为“如来”千变万化,变化无穷,甚至于法力无边了。吴承恩这种小说描述,与《金刚经》拟人化说理方式一样。所谓千变万化,变化无穷,甚至于法力无边,其实是说“如来”这个词可以代表任意概念和实体,“如来”与万事万物如同数学上的一一映射,与万事万物是一个涵数关系。又与思维的、认识的、主观的、概念的也是一个涵数关系。人们说这是小狗,如来是小狗;这是树,如来是树;这是真理,如来是真理;这是电子,如来电子等等,如来是普遍的又是个别的,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主观符合客观就是如来,未知的被发现、发明也是如来,不是可以说原来如此吗?所以,人类进步就不会不是“如来”。难怪吴承恩笔下的孙悟空神通哪样大,也逃不出“如来”的手掌心。孙悟空,行者也。行者,实践着的人类与个体人也。人类进化到今天,仍然是“如来”,每前进一步,也是“如来”。古人狡猾吗?可这又是古人的智慧。《金刚经》以一元论的态度观察世界,二元方式进行思维,一元方式进行言说,记述成文字经文,达到了主客分离,又主客合一。

早期佛学就是这样“两张皮”的理论。一张皮是自然界(包括人类社会),另一张皮是通过人类实践留下的巨大的历史语言文字系统,这些是前人生产实践、科学实验、社会实践的经验记录,也是人类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与人奋斗的血和泪的教训。前一张皮是不以人类的存在而存在的,是自然自为的。后一张皮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宗教与文化艺术等等是主观的(也叫认识)。这主观的后一张皮符合自在的前一张皮就是“如来”,就是真理。人类不断前行,不断在创造这样一张皮。两张皮之间的连接就是人类实践(一说“经验”)。由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再认识到再实践,无限循环,产生飞跃,人类发展前行。人们学习要结合实际,读活书不读死书,关键在实践。当今我们的教育体系,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两张皮”脱节,学了一张皮,学了后一张皮的一些毛,学得了一些皮毛。

“如来”是古人设定的这样一张可无限大又可无限小的“皮”和“网”,因此,世尊说: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