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西凤酒45°绿瓶价格:看贾母对待黛玉态度的变化—红楼正史—起点论坛—起点中文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4:05:23
贾母是如何影射林黛玉的?
  贾母原本是想将林黛玉许配宝玉的,由于遭到王夫人的极力反对,加上薛宝钗不顾廉耻,撬人墙脚,以"第三者"为荣,对宝玉穷追不舍,死缠烂打,贾母百般无奈之下,只好在第五十回决定放弃林黛玉,为了表示自己不偏心,于是向薛姨妈提出,将薛宝琴许配贾宝玉.可惜,宝琴此时早已名花有主,故提亲未成.

  贾母为了向林黛玉传达自己改变了主意的信息,于是在第五十四回,利用看戏休息的机会,借评书为名,行影射林黛玉之实.警告林黛玉不要"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

  第五十四回: 贾母笑道:"....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的那样坏,还说是佳人,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开口都是书香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生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 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便是满腹文章,做出这些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

  遗憾的是,聪明绝顶的林黛玉却未能看出贾母的"用心良苦",还继续对贾母抱有期望,心存幻想,将自己的终身大事吊死在贾母这棵大树上,以致抱恨终身,死不瞑目.叹叹!

------------------------------------------------------------------------------------------------------------- 
贾母是如何处理"钗黛之争"的?

  贾母面对钗黛之争,一直无能为力.因为贾母知道,宝钗和黛玉都深爱着贾宝玉,若选其中一个,那必然对另一个造成伤害,甚至可能引发悲剧,这是贾母不忍看到的.
    为了防止悲剧的发生,长痛不如短痛.于是贾母在第五十回作出了出人意料的重大决定,薛宝钗和林黛玉两个都不要,只要薛宝琴!这个决定真是石破天惊,令人为之一震!充分显示出贾母的高瞻远瞩和不同凡响,以及处理问题的艺术手法.令人佩服!
遗憾的是,贾母在向薛姨妈提亲未成后,没有坚持己见,继续尝试,另觅她人.而她在王夫人薛姨妈王熙凤等人的打压下,最后不得不同意选择薛宝钗.以致酿成了林黛玉的悲剧.叹叹!
-------------------------------------------------------------------------------------------------------------
贾母选择薛宝琴这一招,被毛泽东采用了.

   
毛泽东曾说过:红楼梦要读5遍才有发言权.可见他对红楼梦是相当熟悉和颇有研究的,而贾母在第五十回决定不要薛宝钗和林黛玉二人,只选择薛宝琴这一招,却被毛泽东晚年在选择接班人问题上采用了.

    不知大家学习过中共党史没有? 1976年1月,周恩来病逝.总理位置突然空着,这时,围绕着谁当总理一职在党内展开了激烈的权力斗争,以邓小平为首的老干部派自然希望毛泽东让邓小平或李先念继任总理,而以江青为首的文革派却想让张春桥出任总理,双方都向毛泽东进谏,争得不亦乐乎.
    为此事,毛泽东一时间陷入了两难的境地,用邓小平嘛,又怕自己死后的"文化大革命"会被否定;用张春桥嘛,又怕老干部不服,自己死后党和国家极可能面临分裂的危险,这是毛泽东不愿和不忍看到的。怎么办,是邓?还是张?这是一个重大问题。
    为了尽快平息双方的权力斗争,毛泽东决定采用贾母选择薛宝琴这一招,邓小平和张春桥两个都不用,只任命属于中间派的华国锋出任国务院总理。
    毛泽东这一英明决定,不但令张春桥的"总理梦"落空,而且还解除了老干部的忧虑,避免了党和国家可能出现分裂的危险,为日后粉碎"四人帮"奠定了胜利的基础.尽管当时双方口服心不服.但总好过总理大权落在对方的手上.最后,双方还是一致举手赞成和拥护毛泽东任命华国锋当总理的决定。

    至于后来邓小平起用[***]当接班人,也是学贾母的,这是后话。

-------------------------------------------------------------------------------------------------------------
秦可卿的风光大葬有点不合情理
    秦可卿只不过是宁府的第五代媳妇,但她死后出殡,却是风光大葬,极备哀荣,其级别之高,规模之大,场面之热闹,匪夷所思.似与她的身份不符.
    因为根据书中的交代,风光大葬在贾府却是第一次.之前宁府第一、二、三、四代的媳妇好象都没有享受过这么高规格的待遇,还有荣府的贾赦媳妇以及贾珠也没有获此殊荣。所以说,秦可卿风光大葬有点不合情理。

    江少爷认为:
    曹雪芹这么写的真正目的是: 一、极力渲染贾府的显赫家势,二、通过这次“丧事”去凸现凤姐的治家魄力和管理才干。

    至于有人说秦可卿是王爷的私生女,纯属猜测,书中没有交代,不可信

-------------------------------------------------------------------------------------------------------------
曹雪芹是如何“丑化”贾环的?
    俗话说:“人比人死,货比货扔。”贾环原本生得不是那么丑的,因为他系贾政和赵姨娘所生,而貌美如花的探春也是他的亲姐姐,贾环即使长得不帅,也不至于"委琐".
    但曹雪芹不喜欢他,将他当成“反角”来写,并在第二十三回故意运用"对比"和"衬托"手法,将他放到贾宝玉的身边进行比较,结果形成了鲜明对照:贾宝玉神彩飘逸,秀色夺人,贾环人物委琐,举止荒疏.由于正反相衬,"美者越美,丑者越丑."因此,贾环在宝玉的“衬托”下,就显得面目可憎,格外丑陋了.真惨!

    第二十三回: 贾政一举目,见宝玉站在跟前,神彩飘逸,秀色夺人,看看贾环,人物委琐,举止荒疏,...

-------------------------------------------------------------------------------------------------------------
曹雪芹为何不写鸳鸯的眼睛?

    第四十六回: ....只见他穿着半新的藕合色的绫袄, 青缎掐牙背心,下面水绿裙子.蜂腰削背,鸭蛋脸面,乌油头发,高高的鼻子, 两边腮上微微的几点雀斑.鸳鸯见这般看他,自己倒不好意思起来....

    从这段描写,我们可以看出曹雪芹是采用了工笔描写.工笔者,细描也。他依次描写了鸳鸯的衣着、服饰、腰背、脸形、头发、鼻子和两腮,惟独不写她的眼睛.是曹雪芹漏写了吗?不是.究其原因,主要是鸳鸯的眼睛不大好看,其实跟她的名字一样,是"鸳鸯眼",即:一只眼大,一只眼小.所以,曹雪芹一直故意不写她的眼睛,而是留下空白,让读者自己去联想,这叫做"不写写之".

-------------------------------------------------------------------------------------------------------------
为什么不可以将凤姐的梦话当成秦可卿说的?
    许多人包括红学家,他们都将第十三回凤姐的梦话当成秦可卿说的,其实是不对的.因为梦是一回事,事实是另一回事,将凤姐的梦当成真实来看是不科学的.事实上,秦可卿从未说过这番话.我们总不能将黛玉梦见贾母说的话也当真吧?

    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凤姐梦中所有的话都是她自己说的,而不是秦可卿说的.因为"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作为贾府的大管家,凤姐平时应想过贾府的将来的,只不过没有花时间去作全面考虑,而是到了秦可卿快要死时,才受了刺激,使她平时留在脑海里面那些"关于贾府将来"的"潜意识",才有机会通过"梦"说出来.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晚上做梦,梦见一个同学骂自己,到了白天,我们会说那个同学在晚上骂了自己吗?不可能吧?所以.梦是一回,事实是另一回事,不能混为一谈.将凤姐的梦话当成秦可卿说的,并由此推理出她是王爷私生女是不对的,也是不科学的.
-------------------------------------------------------------------------------------------------------------
贾府一个有趣现象---女儿不嫁三大家族

   
红楼梦有四大家族,分别是:贾、史、王、薛。奇怪的是,史、王、薛三大家族的女儿:贾母、王夫人、王熙凤、薛宝钗都先后嫁入贾府,唯独贾府的女儿却一个都没有嫁给三大家族,而只能下嫁他人:贾敏嫁林如海,迎春嫁孙绍祖,探春远嫁海外,太不公平了。难怪曹公说她们“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
贾赦为什么要娶鸳鸯?

    许多人(包括红学家)都以为,贾赦娶鸳鸯,无非想老牛吃嫩草,不值一谈,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对的。
    须知,贾赦是贾母的大儿子,袭荣国公世职,是一个有地位,有身份的大少爷。另外,从貌美如花的迎春和风流倜傥的贾琏身上,也可以看出贾赦是一个美男子,加上他贪杯好色,阅"色"无数,他会看得起模样稍好、出身低微的丫环鸳鸯吗?不可能。即使喜欢也不是现在,而是鸳鸯刚进贾府的头几年。
    那么,为什么贾赦等到现在才提出娶鸳鸯呢?原因是他发现贾母近来偏心。因为贾母是贾府最有钱的人,如果她一偏心,那以后在分钱的时候,势必会多给贾政,而少给自己。古语云:不患寡而患不均。正是基于这个原因,为了及早防止自己的资产流失,贾赦才迫不及待,出此下策,提出纳鸳鸯为妾。
    鸳鸯是贾母的贴身丫环,除了负责贾母的日常起居饮食之外,还掌握着贾母钱箱的钥匙,对贾母的钱财了如指掌。可以说谁娶了鸳鸯,谁就等于掌握了贾母的私房钱,可惜,知子莫若母,贾赦的计谋被贾母识穿,最终未能得逞。叹叹!

-------------------------------------------------------------------------------------------------------------
鸳鸯为何不敢嫁贾赦?

    鸳鸯只不过是贾府的一个丫环,论相貌属中上,论年纪却偏大.且与贾赦无冤无仇,不存在讨厌和反感的理由.再说,她不嫁贾赦能嫁谁?那她为何不敢嫁贾赦呢?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鸳鸯是贾母的贴身丫环,她不但了解和熟悉贾母的脾气和爱好,而且还掌管贾母钱箱的钥匙,更对贾府内部斗争一清二楚.贾母偏心,喜欢贾政,讨厌贾赦,她是知道的.如果未经贾母同意,而私自答应邢夫人的要求,嫁给贾赦,那她就会得罪了贾母、贾政、王夫人等一大群势力强大的人,其中的利害鸳鸯也是知道的,须知,凡是背叛主子的人都是没有好下场的.

    老实说,自贾赦提出纳鸳鸯为妾后,鸳鸯就等于被贾府判了死刑了,嫁要死,不嫁也要死,问题是什么样的死法。不是被贾母贾政王夫人骂死,就是被贾赦邢夫人整死,二者必居其一。与其死得窝窝囊囊,不如死得轰轰烈烈,鸳鸯为了表达自己对贾母的忠心,忍痛割爱,只好在贾母等众人面前挥剪铰发,斩断情根,誓绝鸳鸯偶。真惨!

-------------------------------------------------------------------------------------------------------------
贾母为什么不同意贾赦娶鸳鸯?

    俗话说:母不嫌子丑.贾赦是贾母的大儿子.疼爱子女是母亲的天性.母亲的伟大就在于无私奉献.不要说一个丫头,就是将自己的一切全部给了儿子也是应该的,但贾母为什么不同意这桩婚事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鸳鸯知道了贾母的秘密,即贾母一共有多少钱.贾母深知,如果鸳鸯嫁给贾赦后,必将秘密泄露出去,那贾母就无秘密可言了.而且贾赦和贾政两家的平衡局面也随即打破了.更可怕的是,这会给贾政和王夫人造成错觉,以为贾母偏心,偏帮贾赦,从而触发起两兄弟为争家产,明争暗斗,反目成仇,大打出手.血溅贾府.这种悲剧是每一个负责任的母亲都不愿意见到的.

    为了防止家庭悲剧发生,维持现状和保持贾府的平衡局面.贾母只得公开表态:贾赦娶鸳鸯,不同意!
-------------------------------------------------------------------------------------------------------------
鸳鸯的“四不美”

    金陵十二钗分正册、副册和又副册。鸳鸯、晴雯、袭人三人一开始同是贾母的贴身丫环,为什么晴雯和袭人有幸入选金陵十二钗又副册,而鸳鸯却落选了呢?究其原因,主要是鸳鸯的“四不美”:

一、外表不美.

    入选金陵十二钗又副册的人,首要条件是外表美.晴雯是贾府公认的最美的丫环,其次是袭人,香菱生于官宦人家,沦而为妾,介于两者之间,且生得漂亮,所以入副册.而鸳鸯呢,她的眼睛其实跟她的名字一样,是"鸳鸯眼",不大好看,即:一只眼大,一只眼小.所以曹雪芹一直故意不写她的眼睛,而是留下空白,让读者自己去联想,这叫"不写之写".

二、心灵不美.

    俗话说:"好女十八嫁",结婚是人生的一大喜事,"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是很正常的事情.可鸳鸯呢,年纪是贾府丫环中最大的一个,比王熙凤还大.按推算,她的年龄应在二十三岁以上,一个女子如果到了这么大的年纪还不肯嫁人,除去其他因素,那只能说明她患上了“恐婚症”,不是生理有问题,就是心理有问题.

三、语言不美.

    第四十六回,鸳鸯的嫂子出于关心才来劝她结婚,她不但不感激,反而用污言秽语来骂她的亲嫂子.其言词之下流,无人能望其项背,连旁边的袭人平儿听了都起了一身鸡皮,说她“牙碜”.

四、行为不美.

    大观园是皇家园林,空气清新,环境优美,花香四溢,是宝玉黛玉宝钗等人居住的地方,也是小姐们吟风弄月,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可鸳鸯在七十一回,却趁夜色在大观园随地方便,严重破坏了大观园的清洁卫生,鸳鸯这种不讲公德,不讲卫生,不讲文明的做法,是缺德的行为。

    鉴于鸳鸯的“四不美”,曹雪芹只好忍痛割爱,将她剔除出金陵十二钗之外。叹叹。

-------------------------------------------------------------------------------------------------------------
如何判断红楼梦后四十回不是曹雪芹写的?
 现在很多人都知道红楼梦后四十回不是曹雪芹写的,但怎么推断出来的呢?却很少人知道。下面就教大家一个简单的判断方法。

“一语未了”这个词语,在红楼梦前八十回经常出现,但到了后四十回就不见了。现将“一语未了”在红楼梦出现的次数统计如下:

第3回:2次。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

第8回:1次。
一语未了,忽听外面人说:"林姑娘来了."

第19回:1次。
一语未了,只见宝钗走来,笑问:"谁说故典呢?我也听听."

第21回:2次。
一语未了,只见袭人进来,
一语未了,只听凤姐声音进来.贾琏听见松了手,

第46回:1次。
一语未了,又听身后笑道:"四个眼睛没见你?

第49回:1次。
一语未了,只见探春也笑着进来找宝玉,

第50回:1次。
一语未了,只见宝玉笑蚊蚊折了一枝红梅进来,

第56回:2次。
一语未了,只见人来说:"老爷叫宝玉."
一语未了,只见王夫人遣人来叫宝玉,不知有何话说____

第57回:1次。
一语未了, 忽见湘云走来,手里拿着一张当票,

第59回:1次。
一语未了,他姑娘果然拄了拐走来.

第70回:1次。
一语未了,只听窗外竹子上一声响,

第71回:1次。
一语未了,只听角门上有人说道:"金姑娘已出去了,

第72回:2次。
一语未了,只见旺儿媳妇走进来.凤姐便问:
一语未了,人回:"夏太府打发了一个小内监来说话."

第73回:1次。
一语未了,只见又有一个人进来.正不知道是那个,

第74回:2次。
一语未了, 只见贾琏进来,
一语未了, 人报:"太太来了."

第75回:1次。
一语未了,只见人报:"宝姑娘来了."

第76回:1次。
一语未了, 只见栏外山石后转出一个人来,

第77回:1次。
一语未了,只见他嫂子笑嘻嘻掀帘进来,


第81回至第120回:0次。


从上面的统计数字,我们可以看到,“一语未了”在前八十回共出现23次。(这是粗略统计,如果作全面精确的统计,相信还不止这个数字。)而在后四十回出现的次数竟然是0次。真是不可思议!如果是同一个作者所写,是不可能出现这种前后不一的反常现象的.因为每个作家的语言风格早已形成,尤其是长篇小说写作,作者的叙述语言和语气不可能一下子就改变了.就好象每个人的声音和笔迹不容易改变一样。由此可见,红楼梦后四十回确实不是曹雪芹写的。

另外,我们还从中发现,曹雪芹好象比较喜欢“一语未了,只见...."这个句式,并经常用在人物的出场上,难怪凤姐第一次出场亮相就写得那么精彩绝妙了,原来是有“一语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