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口的房子升值快吗:邓论精品课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3:06:18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教学目的:
通过第一章的学习,要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进程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个重大理论成果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内在关系有一个准确的认识。
重点: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实质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它们之间的逻辑与历史联系
难点:
1、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关于科学发展观
课时:8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导入:案例1:千年伟人马克思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即一定要“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马克思主义。需要说明的是,应当“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即马克思主义应当中国化的思想,在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中,就己经有人作过初步的阐发,尽管当时并没有直接使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样的明确提法。
李大钊是第一个在中国大地上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伟大先驱者。1919年他就说过“马氏的学说,实在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我们不可“就那样整个拿来,应用于我们生存的社会”《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初步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应当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这个极端重要的思想原则。陈独秀在1922年5月,他在一篇文章中说, “研究社会上的各种情形,最重要的是现社会的政治及经济状况”,同时“实际去活动干社会的革命”;而“不要把马克思学说当作老先生、大少爷、太太、小姐的消遣品”(《马克思的两大精神》)。可惜的是,他后来没有能够把这些正确的原则贯彻到底。青年周恩来也说过:“我们当信共产主义的原理和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两大原则,而实行的手段当因时制宜!”(《周恩来书信选集》第40—41页)。
早在1930年毛泽东就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1938年又向全党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他指出:“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1956年在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毛泽东指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践密切地结合起来,这是我们党一贯的思想原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和历史任务,是毛泽东最先提出的。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跟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形成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新理论,使起源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变为扎根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第一阶段: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毛泽东思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二阶段:邓小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是当代中国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典范。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业,邓小平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集中全党智慧,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阐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的关系,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1997年党的十五大将这一理论命名为邓小平理论,并将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立为自己的行动指南。邓小平是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
第三阶段: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1989年6月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世纪之交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以及科技进步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进基本国情,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集中全党智慧,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勇于创新,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2002年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江泽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第四阶段:党的十六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集中的代表。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导入:请同学们谈一谈你心目中的毛泽东。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时代背景: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
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建设的实践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要求中国共产党人解决马克思列宁主义没有给予现成答案的特殊问题,这不仅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提供了迫切的客观要求,也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实践基础
(一)初步形成阶段(1921年—1927年)
第一、概述:从党的创立到大革命,这一时期,毛泽东虽然不是党的主要领导人,但在领导工农运动的实践中,已经开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初步结合起来,对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作了理论上的探索,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第二、代表作有:《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第三、主要内容:①革命的首要问题——分清敌友;②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在革命表现、作用;③工人阶级在革命中的领导地位;④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⑤民族资产阶级是具有两面性的阶级。这些观点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初步成果。
(二)基本形成阶段(1927——1935、1)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进一步结合
第一、概述:从大革命失败到遵义会议召开,这一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不仅在实践上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而且从理论上初步论证了走这一道路的可能性、必要性及与此道路相关的一系列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第二、代表作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
(三)成熟阶段(1935、1——1945)
第一、概述:即从遵义会议到中共七大,这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过程中最值得称颂的时期。毛泽东思想在此期间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第二、代表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问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此外,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周恩来的〈〈论统一战线〉〉、朱德〈〈论解放区战场〉〉等,分别从党建、统战、武装斗争等方面丰富了毛泽东思想,共同构筑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四)继续发展阶段(1945——1978)
解放战争时期和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毛泽东思想继续得到发展。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中国历史进入了武装的革命与武装的反革命进行大决战的时期。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斗争,构成了这一时期的基本内容。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引中国革命取得伟大成功,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夺取全国胜利中得到重大发展。这主要表现在:提出了针锋相对,以革命的两手对付反革命两手的无产阶级革命策略;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以及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的理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等人民军队的十大军事原则和战略进攻学说;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对敌斗争和统一战线的理论;党的纪律和党的作风方面的新思想;革命转变论、不断革命论和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等。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主要思想有:关于恢复国民经济、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的方针;关于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执政党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国防建设和对外关系的方针,等等。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主要内容
1、定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是以毛泽东名字命名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原则。其内容博大精深,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和党的建设等诸多领域。它既不是零散的毛泽东的只言片语,也不是毛泽东全部言论不加鉴别的汇总,而是经过实践检验具有科学性、规律性即内在逻辑联系的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如下几个方面:
(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内容非常丰富。其中最主要者有:第一,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这条总路线明确规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革命的动力、性质、对象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第二,以长期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和农村包围城市为主要特点的中国革命发展的独创道路。第三,中国的武装斗争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第四,建设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第五,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另外,还明确提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的思想,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要正确处理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
(2)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主要内容有:第一,关于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第二,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第三,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第四,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自50年代后期起,曾走过较大的弯路,遭受了不少挫折。但通过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中国共产党仍然获得了许多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认识、思想原则和方针政策。其中尽管有些还很不完善,有些也不完全适合后来发展了的新情况,但仍然是宝贵的思想理论财富,给毛泽东思想增加了新的内容。
(3)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
主要内容有:第一,关于新型人民军队建设的思想。第二,关于人民战争的思想。第三,关于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第四,关于加强国防,建设现代化革命武装力量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的重要指导思想。
(4)、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其中最主要的有:第一,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第二,掌握斗争的主要方向,不要四面出击。第三,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第四,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的统一。除了对敌斗争的战略策略外,在对同盟者的政策和策略方面,毛泽东思想中也有许多内容,如党要实现对同盟者的领导,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率领被领导者向着共同的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二是对被领导者给予物质利益,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给予政治教育等。
(5)、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充分发挥它们对于整个革命工作的巨大作用,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其主要内容有:第一,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它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第二,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实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第四,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知识分子要同工农群众相结合。第五,革命的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的有力武器,在革命胜利后是新社会新生活的重要建设力量。
(6)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
中国是一个无产阶级人数很少,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因此,要建设一个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极其艰巨的任务。毛泽东思想的党的建设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特别注重在思想上建设党,党要经常注意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发扬党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自我批评的作风;在党内斗争中提出“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正确方针;强调执政党必须加强党的建设,要继续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贯穿于上述六方面的活的灵魂。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指导意义
邓小平在回答法拉奇的提问时表示: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要永远保留下去。这句话有何深刻含义?结合本案例,谈一谈怎样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功过。
如何确立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这不只是理论问题,尤其是个政治问题,是国际国内的很大的政治问题”,(《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第299页。)因为它关系到怎样看待党和国家过去几十年奋斗的成就,它关系到党的团结、国家的安定,也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道路。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思想及毛泽东本人作出了客观的、科学的、权威的评价。
《决议》指出,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理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我们必须继续坚持毛泽东思想,认真学习和运用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因此,毛泽东思想有着崇高的历史地位和重要的指导意义:
1、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精神财富
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晚年错误
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最关键的是如何评价毛泽东晚年的错误。邓小平讲过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这就是说,评价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必须恰当,有分寸,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将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严格区分开来。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它与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是完全不同的。毛泽东晚年错误不属于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毛主席一生中正确的部分”。(《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第347页。)
毛泽东晚年,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产生了失误,甚至犯了象“文化大革命”这样的严重错误。主要原因在于他的思想逐渐偏离了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轨道,脱离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他对当时国际国内阶级斗争的形势和影响作了过分严重的估计,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问题上急于求成,同时又在一系列巨大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情绪等。毛泽东个人对错误应负有主要责任。但是客观地讲,毛泽东晚年所犯的,如“文化大革命”这样的严重错误,除了有毛泽东同志领导上的错误这个直接原因以外,还有一些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人民出版社,1983,第37页。)至于在“文化大革命”中毛泽东同志所重用过的林彪、江青等人,他们组成两个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的反革命集团,利用毛泽东同志的错误,背着他进行了大量祸国殃民的罪恶活动,则完全是另外一种性质的问题。
就毛泽东的一生来看,他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的错误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所犯的错误。同时指出,将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同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区别开来,为我们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指明了方向。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
导入:歌曲《春天的故事》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条件
(1)客观条件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它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体地说:
第一、时代条件--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邓小平不仅有深沉的历史感,而且有恢弘的“世界观”(世界意识)和鲜明的时代感(现代意识),他始终强调要从“世界的角度”,“从世界经济世界政治的角度”来设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代主题的转换,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使我国现代化事业既有了现实可能性,又是紧迫的历史任务。为此,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找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正确的发展道路。邓小平理论正是应这样的时代需要而形成、发展起来的。
第二、实践基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亿万群众参加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创造了许多新事物、新经验,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一系列基本问题的认识冲破了传统观念,初步掌握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第三、历史借鉴--我国和其它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果及失误。*苏东剧变。有了上述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邓小平才得以在更高的层次上思考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问题,特别是“文革”的教训。邓言:我一生最痛苦的当然是文革的时候。(3卷54-5页)痛苦使人思考,“认识我们的弊端在那里”,“二十年的经验, 特别是‘文革’的教训告诉我们,不改革不行,不制订新的政策不行”。(3卷266页)“为什么我们能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提出了一系列现行的政策,就是总结了‘文革’的经验教训。”(3卷172页)
(2)主观条件
第一,从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环境看,邓小平是在西方的法国和半东方的俄国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
1920年到法国时年仅16岁,易接受西方文明,对资的态度与毛不同。
第二,从个人经历看,“三起三落”的悲喜剧使邓对马列毛思有着独特而深刻的理解。
第三,从邓小平在中共历史上的地位看,他一直是一个处理全局或独当一面的领导者。
1927年以23岁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34年再任;1956年中共中央总书记,毛称“副帅”;1975年主持中央日常工作;1978年后总设计师。
第四,从思维方式看,他是一位具有高度辨证思维能力的理论家和领导者。
“照辩证法办事”,此语多次得毛和周称赞。善于从全局即更宏大的系统更深远的关系上把握事物,少有条条和框框,极具创新精神,使邓的思维有他人难以企及的广度和深度。如此丰富的经验才得以升华到理论高度,从而创立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孕育阶段。*起点; *雏形:历史决议的初步概括。
(2)十二大到十三大,形成轮廓。*十二大开幕词:“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事业命名。#十三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念,并概括为十二个基本观点,初步形成。
(3)十三大后到十四大,生成体系。 *89风波;*南方谈话;*十四大,9条。
#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看,邓小平理论是党和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但邓小平是主创者。十四大报告:“邓小平同志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善于概括群众的经验和创造,敏锐地把握时代的脉搏和契机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表现了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气和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作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因此,1997年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称为“邓小平理论”,并确立其为党的指导思想。第二年载人宪法。
二、邓小平理论的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贯串其中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贯串其中的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邓小平理论初步解决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江泽民:“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1997年9月12日)
邓小平理论在理论上贯通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政策上涵盖实际工作的各个领域。
江泽民:“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1997年9月12日)
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有着丰富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九个方面: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并强调这是一个至少需要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我们所制定的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以及其它方面的改革。同经济、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适应,必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强调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是我们立国的四项基本原则。它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又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获得新的时代内容。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要分三步走。在现代化建设的长过程中要抓住时机,争取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又比较好的阶段,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同步富裕又是不可能的,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改善和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一国两制”的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指导意义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第二、改革开放和和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第三、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四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社会历史条件:
世情:当代世界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的新要求
国情: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的新要求
党情:党的发展变化对自身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中国共产党历经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党的自身状况,都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这就需要党不断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与改革开放的最新实际相结合,总结新经验,并将之上升到理论高度。
(1)党成立以来的丰富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根据。在八十多年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走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八十多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必须始终紧紧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以及全体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必须始终自觉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总结党成立以来的奋斗历程和历史经验,归结起来就是,我们党必须始终坚持“三个代表”。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当今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恐怖主义危害上升,一些地区的冲突和争端时起时伏,世界还很不安宁。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国际经济、政治关系,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当今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当代中国发展变化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波澜壮阔。我们党从容应对一系列关系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战胜在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风险,经受住一次又一次考验,排除各种干扰,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航船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进。我们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目标,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生产力水平大幅度跃升,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社会主义中国充满活力。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加入世贸组织,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深刻影响。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我们党在新世纪的三大历史任务。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党的现状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党的队伍发生重大变化。新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这给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党的阶级基础在增强,群众基础在扩大。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我们党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从新的实际出发,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站在历史发展和时代要求的高度,敏锐地把握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科学地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两个根本问题,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
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三个代表”的科学概念。他指出:“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5月,他在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又对“三个代表”作了重要阐述,指出它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6月,他在党建工作和西部开发座谈会上,又强调,党要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要真正做到“三个代表”。12月,在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进一步指出,“三个代表”要求,是根据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历史经验、现实需要提出来的,也是为了在实践中更好地全面落实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要求提出来的。我们开展的各项工作,都要落实“三个代表”要求。
2001年,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全面总结了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的历史经验,深入、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明确指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整体性及其相互关系。
2002年5月,江泽民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全面论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科学地、系统地回答了新时期“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时代课题。
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全面、深刻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庄重地写入党章,成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至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从最初提出时的一个重要观点,逐渐发展成为内涵丰富、寓意深刻、思想全面的理论体系;从指导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纲领,逐渐发展成为不仅指导党的工作,而且指导整个国家工作、指导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1年7月1日)
1.“三个代表”即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三个代表”内涵的辩证统一关系
江泽民“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1年7月1日)
3.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
对“三个代表”精神实质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根本要求的科学概括:
江泽民:“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全党同志要牢牢把握这个根本要求,不断增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①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揭示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我们党的理论和党的领导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根本途径。
②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揭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真谛。
③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揭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1.“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我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
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于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产生了极重要的作用。
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发展产生了极重要的作用。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于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同样会产生极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虽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时代课题,但都贯穿了辩证   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都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脉相承的科学思想体系。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江泽民: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2000年5月14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基本问题,把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3.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面向新世纪、迎接新挑战、开创新局面的新的强大理论武器。
十六大主题:“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
(一)、形成与发展
(二)、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是对“马、列、毛、邓、三”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继承了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同时又强调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党中央就提出要把党的工作重点放到经济建设上,制定了加快实现工业化的方针。党的八大提出当前社会的基本矛盾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与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此后,由于对国内外形势的判断失误,不断强调阶级斗争,以致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出现"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延误了经济建设的进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明确提出要把全党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邓小平同志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对于我们排除左的和右的干扰,集中精力搞好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提出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在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把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推向了一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经济建设。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刚一产生,就宣布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近三年多来,国民经济始终保持着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20.9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5%。经济增长连续四年达到或略高于10%,没有出现明显通货膨胀。
济效益稳步提高。全国财政收入3.93万亿元,比上年增加769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长31%,增加4442亿元。
革开放进一步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进展。进出口贸易总额1.76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8%;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95亿美元。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继承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关于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任务的重要指导思想,同时又针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忽视质量和效益的倾向,提出我们所追求的发展,应当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是发展观念的创新,是对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指导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才能使人民从发展中得到更多的物质利益,真正体现出发展这个硬道理。
2、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又善于总结经验的党。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的时候,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全面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我现在讲四点背景。
其背景之一,是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
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即经过20年努力,建设一个能够惠及10多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尤其是要看到,经过前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们虽然在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一个小康社会,但仍是低水平的、不完全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
比如,到2000年进入小康社会时,我们原定的16项监测指标和小康临界值有三项没有达到。一是农民的人均收入,指标是人均1200元,实际达到1066元;二是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指标是人均75克,实际达到73克;三是建成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原定指标是100%,实际上建成80%。这三项未完成的任务,集中反映了一个问题,即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已经影响到我们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而且,进入21世纪后,农民收入增长率连续3年下降,城乡差别进一步扩大。因此,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着一个艰巨的任务,即如何解决好城乡差别问题、区域发展中的差距问题,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正因为如此,我们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此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方针。也就是说,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提出,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着直接的、内在的联系。
2003年4月突如其来发生的非典疫情,深化了这样的认识。非典疫情爆发,前后只有两个多月,地区也只涉及个别省份,但对于经济发展特别是对旅游业、商业服务业、航空业、运输业、建筑业和部分制造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第二季度的经济增长降到6.2%,正常的经济和政治社会生活都因疫情而被打乱。
疫情的发生和抗击疫情的艰苦努力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这就是:我们在推动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还要搞好公共卫生、教育等各方面工作,要把对人的关爱放在我们工作的重要位置上。因此,在抗击非典取得决定性胜利后不久,党中央就提出要贯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方针。可见,抗击非典斗争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一个重要的、直接的因素。
当然,还有一些事也引起党中央的重视,至少是上面三件事情促使我们对发展问题给予认真的反思。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仅对于"为什么要发展"加深了认识,而且对于"什么叫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也深化了认识,我们的理论认识又前进了一大步。
其背景之二,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我们不要忘记,科学发展观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的。《决定》在论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时,强调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的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
《决定》在论述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时,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至于这样的发展观叫什么发展观,全会后有各种说法,有的称它为"新发展观",有的称它为"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有的称它为"全面发展观"。其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全会的重要讲话中已经明确指出,这样的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需要重视的是,科学发展观在全会上是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指导思想和原则提出来的。
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始于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始于1992年秋党的十四大。从1992年到2000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轮廓形成即体制初步建立时期。这八年探索难能可贵,我们不仅要把传统的计划机制转变为市场机制,不仅要把市场的范围从商品市场拓展到各类要素市场,而且经历了1992年底到1993年初的经济过热、1997年亚洲金融风波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紧缩等一系列考验,在如何加强宏观调控上进行了艰辛的探索。这方面经验虽然在党的十六大进行了总结,但是随着实践的深入可以继续进行总结。
十六大在提出要紧紧抓住21世纪头20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历史任务的时候,提出了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的战略部署。党中央认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开始阶段,及早明确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目标、任务、指导思想和原则,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所以在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提交给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讨论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文件,并在这个文件中提出了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问题。
也就是说,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全面、深入地总结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验这一重要基础上提出来的。
其背景之三,是为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和国务院在经济运行中的一个重大决策,就是针对粮食生产、钢铁、水泥、电解铝等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加大了宏观调控的力度。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党中央在实践中深深体会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就是根据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大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特别是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和领导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能力的过程。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党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联系起来,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四中全会强调,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是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其实质就是要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逐步消除可能导致经济大起大落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以充分的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党中央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认识到我国当前在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是因为经过20多年改革发展,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了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从国际环境看,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多变,而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世界经济对我国发展的影响明显加深;从国内改革发展形势看,我国体制创新进入攻坚阶段,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速,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并日趋多样化,与此同时,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也更加艰巨。
这是一个既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动力,又有各种困难和风险的发展阶段,是不进则退、无序推进则乱的发展阶段。因此,在这个阶段,党要善于协调经济、政治、文化建设,还要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党中央在这个时候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与树立科学发展观联系起来,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改革发展关键时期遇到的各种问题,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其背景之四,是认真总结了世界各国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
党中央注意到,世界上许多国家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处于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的时候,往往是"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时期。矛盾处理得好,可以快速发展,实现现代化;处理得不好,会引起社会分层加剧,社会矛盾激化,甚至出现政局动荡、政权更迭。我国进入21世纪以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正处于这一特殊的发展时期,因此要格外重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处理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努力构建一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党中央另一方面还注意到,人类社会自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发展观念发生的急剧的深刻的变化。早期的发展观反映了工业革命的要求,强调的是物质生产资料的增长,那个时期把经济发展看作经济增长。到上个世纪60年代,人们已经看到它的弊端和不足。因为光有经济的增长,并不能完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许多问题。
1962年美国女科学家蕾切尔·卡森出版的《寂静的春天》,对杀虫剂DDT破坏大自然危害生命的行径进行了尖锐谴责,从而提出了人类如何同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后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舒尔茨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又把人的发展作为发展观的一个中心问题提了出来。70年代法国经济学家弗郎索瓦·佩鲁在他的著作《新发展观》中,对此作了系统的论述。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轰动了世界。这个报告进一步把经济增长、城市化同人口和资源等环境问题联系起来,提出了全球性的生态、人口、环境、资源等等问题。尽管它是从悲观论的角度来谈这些问题,但这些问题确实是人类必须注意的。
在此基础上,人类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以积极的姿态来解决这些全球性问题。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重视经济发展,也不仅要重视人的发展,而是把人与自然的协调以及子孙后代的发展都作为发展观的问题来考虑。1972年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1987年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里约环境和发展宣言》等文件,表明可持续发展问题已经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对发展问题有许多研究,这些研究是伴随着工业革命兴起和现代化的推进,伴随着工业革命和现代化过程中各种问题的暴露而逐步加深认识并逐步形成的一系列发展理论。我们党非常重视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向全党介绍了这些发展的新理念,而且大胆地吸收其中有益的成果,运用到我们的实践中来。
3、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民生问题?(结合今年两会精神如上学难、上学贵、看病贵等)
现在中央提出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对当前我们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一些物质利益问题的解决是非常有针对性的。例如,现在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即“上学难、上学贵、看病贵及养老保险”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要靠发展和改革来解决。从教育上来看,我们从1997年开始扩大大学的招生规模,截止到去年为止,我们一年招生大学生超过500万人,而在1997年前,一年只有几十万人。在九年的时间里,如果平均每年多招300万人,九年就会和97 年比我们多招了2000多万的学生,这2000多万的适龄青少年圆了他们的大学梦,这可能都会改变他们一生的命运。甚至通过他们改变了上千万个家庭的经济状况。因此我认为这个意义是非常大的。去年,我们大学毛入学率已达到21%。这些虽然跟十年前已经有很大的提高,但跟发达国家相比;跟青少年希望自己受到更好的教育的愿望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教育还要进一步发展。
发展教育同时,我们在发展角国家的财产力量孩子是有限的,我们增加了对教育的财力的投入,增加图书馆、食堂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扩大社会办学,很多学生通过自己交纳一些费用来完成自己的学业,或者通过自己的助学贷款来完成自己的学业,这也了增加了学生的教育上的负担。从目前的我们的居民消费的支出结构来看,与国际相比,居民家庭用于子女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偏高,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还是要靠经济发展,靠增加财政收入,从而增加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减轻广大学生及家庭的负担。另外一方面,可以通过改革,运用改革的办法吸收社会各方面增加对教育方面的投入。扩大各方面对教育的捐助,对一些企业、先富起来的人来说,他们对教育方面的捐助政府在税收方面采取一些的鼓励的政策。我想是采取多种渠道使更多人享受到高等教育,还可以使更多人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对基础教育来说,主要是义务教育上,国家已经提出明确的目标,用两年的时间对全国所有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免除学杂费。另外对农村家庭子女免除书本费;对困难家庭学生在学校住宿的费用给予补助。这些方面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已经做出具体部署。基本做到义务教育免费后,对职业教育、大学教育、在国家补助的同时可以自己适当承担一定的费用。对困难的家庭实行多种补助方式,包括助学贷款、奖学金制度、特殊困难生补助等措施。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第一、强调全面发展
第二、要求协调发展
第三、主张可持续发展
20世纪四十年代,在饱受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巨大灾难之后,海外殖民扩张被世人抛弃,加快经济增长成为各国的共识,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开始盛行。但是,在传统的发展观念指导下,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环境保护和能源、资源节约,不重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导致一些国家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发展滞后,能源、资源日趋紧张,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以及社会两极分化、失业增加、政治动荡等问题,经济增长并没有给广大人民带来更多的实惠,未能实现持续的增长和真正的发展。人们开始反思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经济增长却带来越来越多的发展问题的。
到1960年代末期,各国越来越认识到了传统的发展观念的缺陷,开始更多关注生态问题,认为生态快到极限了,而伴随着生态极限的到来,经济增长也就会到极限了,于是产生了“发展=经济增长+自然生态”的发展极限论。这种发展思想是在1969-1973年间由罗马俱乐部的未来学派提出的,他们把自然生态纳入到整个发展系统,指出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共生关系,对于帮助人们从传统的经济发展观的种种误区中走出来,发挥了巨大作用。发展极限论有力地冲击了传统的发展观,但其自身也存在诸如忽视科技进步的作用、忽视人的积极能动作用等多方面不足。
到1970年代中期,可持续发展理念开始出现。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会议上主持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的发表,可持续发展概念开始逐步确立。与此同时,对于人的关注不断得以在新的发展理念中体现出来,产生了“发展=经济+自然+社会+人”的综合发展观、“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等等新的发展思想。综合起来看,相对于传统发展观,新的发展观念主要实现了三个方面大的转变:一是从以工业化为目标的 “增长第一”的经济发展导向转到提倡社会的综合协调发展;二是从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转到以人为中心的发展;三是从不惜以破坏资源、环境、生态为代价追求经济的一时繁荣,转到主张可持续发展。伴随着人们对发展问题在认识上的逐步深入,以人为中心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等观念得以在实践中越来越被世界各国所重视、所推崇。对此,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在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强调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加快发展,把中国的发展放到世界的大局中来思考,反映了当代世界最新的发展理念,顺应了世界发展潮流,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
本章思考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理论成果。
2.为什么说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一脉相承又是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3.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什么样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4.怎样理解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本章阅读文献:
1.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109—118页。
2.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519—536页。
3.邓小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第1—4页。
4.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2003.
5.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2003年7月1日。
6.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05年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