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天立大厦:什么样的大学是好大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3:48:41
 什么样的大学是好大学?

最近,大学排行榜受到了人们的质疑,于是,对大学的评判似乎又失去了标准。甚至一些专业人士也认为,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涉及到众多的评价指标,切不可简单作出判断。对广大高考考生而言,高考结束意味着面临着填报志愿,要在众多大学中作出自己的选择,何尝不是一件更难的事?

  中国广播网教育频道认为,除了专业的评判标准外,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应该对报考的高校有自己的判断。那么,广大高生应该从哪些角度来思考并作出选择呢?

 

  好大学标准一:有名列前茅的好专业

  某学生问:XX大学好吗?这个好的标准实在是太难了。北京大学好,这是公认的,历史悠久,实力雄厚,设备先进,教授大都师出名门,研究能力强,而且在很多领域都是领头羊。所以,有很多学生愿意去北大。但是,不能说北大好,其他学校就不好。

  其实,国内外的很多大学都有突出的专业,比如北京师范大学在历史、心理等专业很突出,从成立至今已经培养了很多知名的历史学家和心理学者,而清华大学则在理工科的研制开发方面更为突出,所以,想搞理工科的学生则更想进清华。

  一位网友表示,一个学校的某个专业对自己来说好不好,一是要看自己的兴趣,二是要看它的就业前景和它在这个学校的毕业生中真实的就业状况,再就是其他的如学习氛围硬件设施等细节因素。至于师资,应该是我们考虑的一个方面,但不应该是首要的因素。老师自己水平高不代表他的授课水平也高。

  该网友表示,如果一个专业的毕业生能力大都比较强就业都很好,那么它的师资、它的专业培养方式和学习氛围等应该也不会差。所以在选择专业时,别人的意见是应该听取的,但是应该仅拿来当做一种参考因素,而不应该成为主要的依据。他人的意见总是会带有个人色彩,如果我们只听信他人之言,则自己只会是一直盲目下去,这也有如各种广告的引导性一样。

  “所以我认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听取多人的意见,自己去参考查阅一些比较客观的介绍相关方法的文章,向他人咨询一些需要了解的内容,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的大致方向。”该网友表示,不只是在选择专业,在其他的事情上,我们也都应该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保持有自己的思考原则。  

好大学标准二:能让学生忙起来

  相关人士表示,其实,评价一所大学是好是坏,有一个基本的标准,那就是看大学生忙不忙,便可以大体知道学校好或不好。

  怎样确认在校大学生忙或不忙?看两个维度,一是学生学习的时间长度,二是学生学习的强度。好的大学,学生废寝忘食,学习时间的长度和学习的强度都要大大超过高中阶段。而不好的大学,学生悠哉游哉,寝室里的人比阅览室的多,玩游戏的、睡懒觉的比读书的多,大学生活比高中阶段轻松多了。甚至于有的大学,大学生英语等级考试,如果在大一、大二时通不过,你就不要指望在大三、大四时通过了。因为,大一、大二凭借的是高中基础,大三、大四时连高中的基础都没有了。

  要想了解一所大学好或不好,你可以不知道这个学校院士、博士点、重点学科、科研成果等诸多信息,你只要看看这所学校的学生忙不忙,课余时间在忙什么,忙到什么程度,你便能找到答案。当然,研究型大学学生与实用型大学学生忙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前者忙“学术”,更多的时间用于理论学习;后者忙“实用”,更多的时间用于实践训练。

  为什么学校不能让学生忙起来?这涉及一所大学学生、教师、历史、文化、研究条件等诸多因素。绝不是简单地想让学生忙起来就能让学生忙起来的。如我国一位大学校长到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访问学者,试图把这一“科学教育”、“研究生教育”全美排名第一的大学的来之不易举措、学风校风带回自己的学校,他把能搜集到的规章制度、管理文件、教学资料都带回来了,结果这些“它山之石”却未能发挥作用。这位校长深有感触地说,办大学,不是说自己一流就能一流,不是说自己第一就能第一。

好大学标准三:有办学特色与个性

  我国高校就业形势一直比较严峻,大学生找到理想的工作不容易。但实际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却很旺盛。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然而,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拔尖创新的人才以及适应生产第一线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太少。企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有知识、懂技能、会操作的技术骨干,可是,即使是高薪招聘适合者也寥寥无几。

  有关人士表示,高校应当找准自己的办学定位,尤其是特色、专业、品牌定位。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上,应当要紧密贴近市场需求,设置一些应用性强的专业。前不久,有媒体报道,2010年毕业生就业率专科生大于本科生,本科生大于研究生,这充分说明了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武汉教育局长谢世腰曾表示,每一所“身边的好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对家长来说,什么样的学校适合自己的孩子,什么样的学校是身边的好学校,除了教育部门认定的一些标准以外,对家长来说,适合自己孩子发展的学校就是最好的学校,要把自己孩子的个性、特征、爱好、特点、兴趣分析清楚,提炼出来。

  例如,有些学校在课外活动、学生社会实践这个方面有特长,刚好自己的孩子在这方面有兴趣,也许这个学校就是他最好的学校。再比如,有些学校在德育方面很有特点,也就是我们市民常说的这个学校对学生要求很严格,很规范,而自己的孩子正好在自主能力和自我管理方面有所欠缺,这里就是最适合孩子的好学校。家长为自己的孩子选择学校时,千万要摒弃将学科学习作为衡量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
 上海交大教授熊丙奇:名校情结证明人才观落后

  “目前社会上存在的名校情结很不正常。”高等教育问题研究学者、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说,1999年高校开始大扩招之后,名校情结愈演愈烈。这几年还形成了新的“独木桥”:从幼儿园开始就惟“名”是从,名幼儿园、名小学、名中学,直到名牌大学。

  熊丙奇认为,名校情结的加剧,首先是因为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导致某些院校占据的资源越来越多,校园也越扩越大,新楼也越盖越多。从投资角度看,读名校的费用并不比普通学校高,人们自然更愿意子女读名校,这样至少可以用同样多的钱获得更好的教育。

  另外,用人单位招聘时,不是先看人的能力,而是先看他们是哪儿毕业的。熊丙奇认为,就业市场的这种价值观肯定会加重人们对名校的偏好。

  “学历并不是衡量一个人的绝对标尺。看重学校出身,其实是人才观念落后的表现。高考在一定程度上分配了教育资源,使得进入名牌大学的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熊丙奇告诉记者,一家世界500强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告诉他,如果两名毕业生来应聘,一位来自名校,一位来自一般学校,他会用一样的标准考核他们,考核结果相同的话,他更倾向于录用来自非名校的学生。因为名校学生享受了更好的教育资源,却与非名校学生表现一样,那足以证明前者不如后者优秀。“国外也有名校,但没这么严重的名校情结。”熊丙奇说,国外社会用人观念比较好,判断一个人是否是人才主要看能力,而不是看毕业院校之类的背景。欧姆龙公司在招聘时还会特意把应聘者的姓名、学校、年龄等非能力因素都隐去,在面试中也不关注这些因素,他们认为这样才能不受干扰找到真正的人才。

 我也有名校情结 但更相信个人价值

  出国留学选名校,是大多数学生的梦想,一旦进不了名校就自暴自弃。其实很多知名人士也并非出自名校。

  我1987年到美国留学,第二年转学去了加拿大,因为那里一个大学给了我一份全额奖学金。这个大学是一个典型的非名校,名叫: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听说过吗?我估计你没有。

  萨斯喀彻温大学所在的省是加拿大最主要的小麦产地。这个大学与农业有关的专业相当不错,他们和东北以及内蒙的几个农学院有着密切的交流,很少有来自北大清华的学生。但是,这个学校在我心中,却比哈佛、耶鲁更加美丽亲切,更加珍贵重要。因为,我在这里度过了几年最难忘的岁月,遇到我终身感激的导师David Kaplan,完成了我对于西方教育和文化的学习与体验,形成了我后来在新东方宣讲传播的那些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永远改变了我对于人生、社会和生活的认识和思考。

  而且,我在这个学校还有一个最最难忘的经历——在这里,我的大儿子徐超诞生了。从此我获得了做父亲的责任与欢乐!

  我从来没有因为我的留学母校不是“哈佛、耶鲁”而自卑

  我感激我的留学母校,她重新塑造了我,给了我本来没有的一切。我从来没有因为我的留学母校不是哈佛、耶鲁而自卑,我为萨斯喀彻温大学培养了我这样的人才而自豪!

  假如你的母校是名校——为它骄傲吧!假如你的母校是非名校——也为它自豪吧,而且要更加努力,以让你的母校因你而自豪。说到底,一个学校的知名度,主要是由它校友的成就决定的!

  在新东方做咨询和演讲十年,我经常要面对学生的“名校情结”以及由此带来的一些负面效应。“名校情结”没有错,错就错在把名校当作惟一的人生价值,当作比你自己更重要的偶像,一旦进不了名校就自暴自弃,肆意挥霍人生自信和自尊、作践自己青春与才华,患上一种“丧失名校癫狂症”——这又是我发明的词汇。

  我经常告诉同学们:“我在加拿大就读的学校并不有名,但这所大学对于我却是如雷贯耳,因为我毕业于那里……这所学校其实也就出了两三个世界级名人——比如:加拿大前总理约翰蒂芬贝克,former Prime Minister of Canada,加拿大前总督瑞纳提辛former Governor General of Canada,以及、以及、以及新东方前副校长徐小平former Vice President of New Oriental School!”

  每次我用英文讲到这里,学生都会哄堂爆笑。笑声中,大家知道了一个基本道理:虽然人的知识和文凭靠学校,但人的尊严和价值,最终还是靠自己!假如我在新东方提到自己留学背景时以自卑的心态表达对自己母校的轻蔑的话,徐小平肯定就不是徐小平,新东方也未必是新东方了——眼睛雪亮的同学们,马上就会看出我的庸俗,转而会对我产生鄙视的。

  无论你进入名校或非名校立即调整的还是心态

  萨斯喀彻温大学,我心中永恒的名校!因为,这是我的留学母校——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儿不嫌母(校)丑”,讲的就是一个人要为自己的出身和背景自豪的道理,对“名校情结”下的自卑自贱人格,进行过深刻的批评。

  说到批评,我这里不得不批评一下我的博友潘石屹了。我和潘石屹天天见面——他在街头广告牌上,我在街头;也常常聚会——他在我客厅电视里,我在沙发上——有一次,在央视《对话》栏目,人们问他毕业于哪个学校,他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告诉全中国广大“名校情结”受害者,他毕业于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学院,让他的母校狠狠地扬一下名,让他的校友以及所有非名校出身的人,大大地出一口气!但可惜,老潘从头至尾,就是不肯说出他的母校的名字,搞得我以为他毕业于某个秘密军校。

  潘石屹不说他母校的名字,显然也是觉得这个学校不值一提。老潘啊老潘,你都这么成功了,还不能免俗!令我替你着急啊!

  说到为母校自豪,我在加拿大还有一次印象深刻的经历,每次讲给学生听时,都能收获到意想不到的笑声和反响:我曾参加过加拿大University of Lethbridge 累斯布里奇大学的十年庆典。这所大学才建校十周年,说明这个大学实在短暂,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历史。但就在这个庆典上,老师校长们一致自豪地宣称:我们的大学,有一个加拿大之最——我们是加拿大最年轻的大学,耶!

  “年轻,没什么不可以!”其实,历史短暂是一个学校最糟糕的负指标,但在加拿大教育者们的眼中,“最年轻”也可以成为令人自豪的因素。“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可以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可以画最新最美的图画”。毛泽东在建国早期这些诗歌般的语言,唤醒并激励了多少受苦受难精神低落的人民群众啊!没想到,英雄所见略同,加拿大人民也有同样的优秀心理素质和价值观!

  名校,它是一个民族精神的家园,它是一个社会文明的灯塔。亿万学子渴望进入名校学习的愿望,是文明得以发展的人性最美好的因素。

  但是,尽管所有买车人都想买名车,我们最终还是买一辆最接近自己价位的车;尽管所有买房的人都想住豪宅,我们最终还是搬进最适合自己按揭的家。所有学子,都想进入自己心目中认定的名校,但我们经过努力,收获总会有好有坏。一旦录取的尘埃落定,无论你进入的是名校还是非名校,就应该立即调整心态,重整步伐,确立目标,精心规划,向着下一步人生目标,发起总攻!

  我承认,我也有名校情结但更相信个人价值

  每年过了大学录取的季节,即使是美国的媒体,也会连篇累牍充满“进不了名校怎么办”的文章,以帮助美国高中生调节自己的心理,调节自己的人生。名校情结,并非中国特产,而是全球现象。

  但由于中国教育系统的心理辅导、学生顾问人数相对少,素质相对低(有多少人有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合格专业训练呢?),这个问题在中国给学生造成的负面效果,相对严重。很多学生终其四年大学生活,也走不出这个阴影,给他们的一生带来极其严重的伤害。我在新东方做咨询,接到最多的倾诉和求救,很大一部分就是来自高考受挫错失进入“名校”的学生们。

  怎么办?没办法。上帝只救自救者。考入“名校”的人,要知道名校并不是成功的保证书。考入非名校的朋友,更要懂得生活给一个人的最后审判,最终是依据你的能力而不是你的文凭。

  我可以说出一万个非名校出身伟人的故事,你也可以告诉我一万个名校出身伟人的故事。但有一个紧迫的事实在提醒人们:在人生的战场上,大学只是一场战斗,而你的一生,则是一场永无止息的战争。为失去名校而郁闷的学生,千万不要左顾右盼,再次失去你赢得大战的人生机会啊!

  我承认,我也有名校情结!面对北大、清华、哈佛、耶鲁、牛津、剑桥,是个文明人谁不高山仰止啊!

  但我也承认,我更相信个人价值!在那些尽管未能进入名校,但通过自我奋斗战胜恶劣环境,超越心理局限获得人生成功的自信、自尊、自强的朋友面前,是个社会人谁不肃然起敬啊!

世界好大学的标准

  英式大学:牛津大学

  诞生于12世纪末的牛津大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之一,由遵循统一大学章程的各学院组成,学院在招生上完全自主,大学仅负责考试和颁发学位。牛津大学的教师头衔分为讲师(Lecturer)、资深讲师(Senior Lecturer)、普通教授(Reader)和正教授(Chair Professor)。后三者均为终身制,有名额比例限制,有空位才可递补。获得终身教职后,学者不再面临评审和发表的压力。著名的例子如哲学家培尔福特的第二本书足足压了20年才写完发表。不过,牛津特有的导师制度,使教授对学生的成长更关注、负有更大的责任。

  美式大学:斯坦福大学

  斯坦福大学的崛起与50年代以来这所大学奉行的学术尖端策略密不可分。通过高薪或破格聘请名牌教授和有潜力的博士生,并对其研究成果定期加以严格考核,优胜劣汰,斯坦福大学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招揽到大批化学、物理和电子工程领域的顶尖人才。这些人一方面争取到大量政府研究经费,设立了一批国家实验室;另一方面,通过专利转让和自主创业,促成了信息技术革命和硅谷的兴起。斯坦福非常重视应用学科的技术转化,由此也为基础学

  科和人文学科上的大手笔投入提供了资源。

  公立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有个绰号,“伯克利共和国”。这源自这所大学60年代反越战抗议和开展言论自由运动的昔日辉煌历史。自由开放的传统不仅体现在政治思潮上,也体现于学术研究中。而学生对政治的参与,使得这所学校的校友在加州和联邦政府的多个部门身居高位,从另一方面保证了经费注入。这所大学今年再度被评为美国公立大学第一名,在化学、物理、生物学等领域都有突出成就。

  私立大学:哈佛大学

  作为一所久负盛名的私立大学,哈佛大学的募捐能力无人能及。2006年,其收到的捐赠总额高达292亿美元,在所有研究机构中名列第一。在所有捐赠中,来自校友的捐赠比例很高。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哈佛大学向在校生颁发出的每l美元奖学金,都可衍生出5美元的校友捐赠。此外.哈佛大学还宦甩华尔街的资深基金经理为其管理校产,通过投资股市和房地产获利。良好的财务状况使哈佛可以向最优秀的学生颁出丰厚的奖学金,也可以向最好的研究人员开出令人无法拒绝的价码。

  研究型大学:麻省理工学院

  麻省理工学院有。全球理工科大学之最”的美名,截至2006年,有63位诺贝尔奖得主出自这所学校。一份2007年最新报告指出,从个人电脑到B-2轰炸机,麻省理工学院在近代科学革命上的贡献世界第一。这所大学的基础研究实力相当之强,从数学、物理、量子力学,到分子化学,均在全美排名第一。而林肯实验室、怀特海德研究中心、媒体实验室更是大名鼎鼎的科技创新的源头。

  教学型大学:巴黎高师

  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成立于l 794年,是一所专门培养教学和科研人员的高等专科学校。在这所学校,学生被当成“实习公务员”培养,可以享受每月约1200欧元的津贴。前两年,学生需要在综合性大学中完成学士学位,后两年。则在本校教师指导下准备教师资格的全国统考。巴黎高师的入学考试竞争相当激烈,每年只有不到200人可脱颖而出,但毕业生遍布法国政坛、商业圈和文化圈。此外,虽然以教学为主,巴黎高师的基础研究水平相当高,尤其是数学和理论物理方面,出过多位菲尔茨奖获得者。

  小而专式大学:加州理工学院

  创建于1891年的加州理工学院2006年度仅有2086名在校学生,293名在职教授,104名退休教授,以及66名讲师。但是,这所学校的教授和毕业生却获得过32次诺贝尔奖,按人头平均,连哈佛和麻省理工学院都要甘拜下风。加州理工学院的院系并不多,但在物理学、行星科学和地球学等领域公认为全美第一。此外,它也是火箭科学的前沿中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