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区八坼小学:长寿秘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8:09:57
長命百歲不是夢

世界日报/長壽專家指出,百歲老人是世界上增加最快的年齡群。他們最明顯的共同特點是熱愛生命,包括有幽默感。而華裔人瑞幾乎都認定長壽的秘訣就是:「簡單生活、沒有貪念。」

現代人越來越長壽,從前中國有一句古語:「人生70古來稀。」如今這句話早已過時,因為很多長者不但活過70歲,而且100歲也不乏其人。過去慶生或拜年時的吉祥祝福語「長命百歲」,也不再只是美好的願望了。


長壽專家指出,百歲老人是世界上增加最快的年齡群。長壽固然好,健康更可貴。為什麼有人長壽又健康,什麼樣的人能活過100歲?百歲人瑞與一般人有什麼不同?活這麼久到底有沒有意義?


主持研究人類壽命的專家湯馬斯?帕爾斯醫師(Thomas Perls)說:「活到100歲其實是件好事,很多年輕人根本不了解百歲老人的真實生活狀況。很多人問:『老天,誰想活到100歲?』因為他們認為『愈老病愈多』。」


長壽專家表示,百歲老人的健康問題往往延遲到90歲以後才出現。一如湯馬斯?帕爾斯醫師說:「幾乎可說如果你的健康有問題,你根本不可能活到那個年齡。所以並不是『愈老病愈多』,而應該是『愈老愈健康』,這樣想變老反而是好事。」


▋長壽秘訣 首先熱愛生命


帕爾斯是波士頓大學醫學院新英格蘭百歲老人研究中心(New England Centenarian Study)創辦人兼主任。他說,自1992年以來,這項研究工作一直在分析北美各地數以千計的百歲老人的身心健康。他說:「這是全世界最大規模的研究,我們已研究從100歲到119歲的2000人。其中最老的研究對象是有紀錄以來的第二高壽,住在賓州的119歲老太太。」


據指出,美國現約有四萬名百歲老人,原因是20世紀醫藥和公共衛生的進步,例如清潔飲水的普及、全國疫苗計畫、死亡率降低,以及許多疾病已有根治方法。


正如帕爾斯在他的「長命百歲」(Living to 100)一書中所說,百歲老人確有長壽秘訣。他說:「除了遺傳外,要活到90歲還是要靠良好衛生習慣。我們的研究顯示,良好衛生習慣包括吃素、儘量不吃紅肉、不吸菸,經常運動、保持體重。遇到壓力不必逃避,但要積極面對,不讓壓力影響自己。」


1985年創立「全國關注百歲老人計畫」(NationalCentenarian Awareness Project)的琳恩?艾德勒(Lynn Peters Adler)說:「百歲老人最明顯的共同特點是熱愛生命,包括有幽默感。」


艾德勒在「百歲老人:紅利歲月」(Centenarians:Bonus Years)一書中,總結百歲老人有五個共同點。一、熱愛生命;二、採取積極、實事求是的態度;三、有虔誠宗教信仰;四、有勇氣(因為活到百歲並不是容易的事,會有很多麻煩);五、每當遇到生命轉捩點,都有驚人的調適力接受變老帶來的改變,不讓改變阻礙自己。


「世界周刊」針對「愈老愈健康」這一新鮮話題,訪問多位百歲華裔人瑞,為大家提供有價值的生活經驗和養生之道,從中發現長命百歲且健康的華裔人瑞真不少。據不完全的資料顯示,今年超過百歲的人瑞就有十多位,包括紐約的王希文、王曰愷、董耀瓊、華盛頓的英于素雲、北加州的葉尚志、洛杉磯的俞良濟、俞程競英夫婦、南加州的彭接才、舊金山佛利蒙的李逢利、西雅圖的鄭希德、林王士鳳、多倫多的王賈芝雲等,目前最長壽的華裔可能要算住在紐約法拉盛一間安老院的廣東台山籍鄺老太太(106歲)。


麻州劍橋市中華耆英會今年7月邀請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教師丁忠元,在劍橋市老人中心舉行老人心理健康講座,介紹「一二三四五六七」心理健康新觀念。


「一」是「一個中心」,以健康為中心;「二」是「兩個基本點」,遇事瀟灑一點、看事糊塗一點;「三」是「三個忘記」,忘記年齡、忘記過去、忘記恩怨;「四」是「四個擁有」,擁有愛自己的人、知心朋友、擁有向上的事和溫暖的住所。


「五」是「五個要」,要唱、要跳、要笑、要俏、要苗條;「六」是「六個不能」,不能餓了才吃、不能渴了才喝、不能睏了才睡、不能累了才歇、不能病了才檢查、不能老了才後悔;「七」是「七個樂」,知足常樂、閒中作樂、自得其樂、及時行樂、助人為樂、行善快樂、平安最樂。


丁忠元表示,人要活得健康,必須做到平衡的飲食、定期作有氧運動,以及保持健康心理狀態。他指出,現代人大多不是自然老死,而是病死,只要培養正確生活習慣、建立樂觀心態,成為百歲人瑞一點都不難。


綜合多位人瑞長壽的原因,人瑞幾乎都認定長壽的秘訣就是:「簡單生活、沒有貪念。」


▋祖父義工 王曰愷不服老


被稱為「祖父義工」的百歲人瑞王曰愷不抽菸,不喝酒,年輕時偶爾打打麻將和橋牌。他生活有規律,不暴飲暴食。由1978年至2001年,他在曼哈坦華埠小學擔任義工長達23年。他笑說,幾乎四分之一的世紀,每天與天真爛漫的小孩子相處,心境變得年輕許多,不知老之將至。


王曰愷原籍湖北均縣。盡管已是百歲人瑞,他對往事記得一清二楚。他右耳因年紀關係有些重聽,但身體相當硬朗。今年9月21日,他剛度過百歲大壽,在慶生會上,還徇眾要求清唱一段山西梆子。此前他走路都不用借助枴杖,半年前女兒為了他的安全,建議他走路借助助步器。


王曰愷早年參加國民黨軍隊,隨部隊南征北戰,曾參加過台兒莊戰役,時任無線電通訊兵。1949年跟國民黨軍隊到台灣,1964年自台灣空軍退役。1973年移民來美,初來時覺得日子過得無聊。1978年,他在華文報章上看到一則「祖父母義工計畫」(Foster Grandparent Program)的消息,內容是老人局招摹十名65歲以上的義工,他興起做義工的念頭,跟妻子馮樹榮說起,妻子十分支持。


他回憶,當時他住在布朗士區,搭乘地鐵前往紐約華埠老人局面試。踏入老人局,看到應徵者五、六十人,幾乎全是「老先生、老太太」,他是軍人出身,腰杆筆挺,看到其他耆老精神面貌欠佳,不服老的他有點不樂意與之為伍,「當時有打退堂鼓的念頭」。但後來轉念一想,既然大老遠跑來了,「既來之,則安之」。


他被分到近華埠的下東城安僑社區中心學前班做義工,在那裡,他看到和藹可親的老師和天真爛漫的小孩,馬上心生好感,慶幸自己來對了。


不過,當初他並沒有料到,這一做就「上了癮」,欲罷不能。「雖然義工只是從旁協助老師看顧小朋友,但每天與小朋友在一起,生活得很開心!」


由於在小學任義工,王曰愷有機會陪同小朋友在校外教學時,遍遊紐約市各地的博物館、美術館、動物園,女兒王延明笑說:「父親玩過的地方比我們都多!」


王曰愷說,小朋友們對他的感情很深,還會為他「吃醋」。有時他會故意問小朋友:「誰是我的朋友?」一班三、四十個小朋友們紛紛搶著拉他的手說:「公公!我是!我是!…」令他「老懷大慰」。


他說,當年學前班的小朋友是三歲至六歲,20多年過去,長大後仍記得他這位「公公」。有次在華埠街頭,幾個十七、八歲的少女熱情的跑到他跟前,親熱地叫他:「公公,您還認得我嗎?」所謂女大十八變,當年的小丫頭如今亭亭玉立,王曰愷當然認不得了,心裡可是樂滋滋的。


王曰愷擔任義工23年,1981年他從布朗士搬進皇后區貝賽的Scheuer House of Bayside老人公寓,仍堅持每天搭公車轉換地鐵到華埠做義工。雖然在學校待的時間不長,卻要花四小時在往返交通上,風雨無阻、從不間斷。


他說,從出家門、坐巴士、搭地鐵到學校,還要爬五層樓梯到他做義工的教室,算來他每天走400多級階梯,多年如一日,這個「運動」對他的長壽健康非常有幫助。直到如今,他仍信奉「生命在於運動」,每天在住所上下走三圈。


他生活十分規律,每天9時休息,凌晨5時起床。不暴飲暴食,平時只吃八分飽,不管多喜歡吃的東西,堅持不貪吃。他不吃牛肉、不喝牛奶,以豆漿代替牛奶的營養,最喜歡的菜是肉絲炒白蘿蔔,「番茄炒蛋」更是百吃不厭。


王延明說:「每個人的炒法都不太一樣,我爸爸一定要吃媽媽口味的『番茄炒蛋』,現在每任看護都會做,讓他餐餐都吃到熟悉的味道。」王曰愷的老伴馮樹榮2001年過世,對他打擊非常大,思妻情切,身體一落千丈。在女兒勸說下,他以92歲高齡,結束23年的義工生涯。


他做義工的學校,為他舉行了一個200多人參加的盛大歡送會。紐約主計長湯信派代表黃敏儀向王曰愷頒贈表揚狀,肯定他20多年來擔任老人局義工的貢獻。


他相當鼓勵年長者參與老人局提供的「祖父母義工計畫」,他說擔任義工時才移民來美不久,並不擅長英語,「但這份工作並不要求語言能力,不但可以將時間運用在有意義的活動上,也讓自己有適當的社交生活,天天過得快樂滿足,一舉數得。」


他說做義工最大的收穫,「是學會了如何做一個好父母」。美國社會對子女以教育為主,不像中國父母以打罵為主,崇尚「棒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他以前在台灣也是這種想法,來美後在學校當義工,才明白大錯特錯。


王曰愷育有一子三女,現在兒子和兩個女兒已過世,大女兒王延明非常孝順父親,經常抽空來探望他。


他住在長島的媳婦方幗嫣說,王曰愷是個非常明白事理、不討人嫌的好公公,她搬往長島後,由於住得遠,前來看望王曰愷的機會少了些,王曰愷非常體諒,反過來經常安慰她,說如果她忙,就不必來,但她知道公公內心其實是希望她與孫女們經常來的。她跟公公相處,沒有壓力。她育有兩個女兒,她們都喜歡跟爺爺聊天,「爺爺見多識廣,知道很多事」。


▋俞良濟夫婦 不計較得失


俞良濟、俞程競英是一對鶼鰈情深的百歲人瑞夫婦,兩人已結褵80載,堪稱神仙眷侶。他們熱心公益,只問付出,不圖回報。30年前他們在洛杉磯蒙特利公園市成立「春雷國樂社」和「美西崑曲研究社」,多年如一日無償提供家中場地給票友排練,吸引兩岸三地中國傳統表演藝術人才參與。他們出錢出力,經常舉行大型公演,使主流社會認識中國國樂,奠定國樂在美國的地位。


設在紐約世界日報總社的「世界周刊」,在美西崑曲研究社成員汪麗勻的幫助下,透過電話訪問在洛杉磯的俞良濟、俞程競英,在一個小時的訪談中,俞程競英的聽力毫無問題。聲音挺年輕的俞程競英說,當初也想不到可以活這麼久,她很高興自己身體還算健康。目前還可以上下樓梯,早上自己弄早餐。她一直跟比她年輕的朋友相處,保持樂觀心態,飲食均衡。她說人要長壽,心境要開闊,笑口常開,人生在世,不要為自己,要多為別人著想,記住別人的好處,不計較別人的不好。要有一顆包容的心,能容天下難容之事。


美西崑曲研究社成員汪麗勻說,俞伯伯、俞媽媽很有凝聚力,所以能夠結合兩岸三地戲劇界人士,在海外宣揚中華文化。俞媽媽更是一部崑曲活字典,對許多崑曲戲集如數家珍,演出時,全團唯一不用看譜的就是她。俞程競英謙稱,她是因為視力不好,才將所有崑曲及國樂的譜子全背在腦子裡。


汪麗勻說,俞伯伯及俞媽媽思路仍然非常清楚,什麼事都有條不紊。她是在1980年底認識他們的,隨即參與春雷和崑曲的活動及演出,相處久了,從他們身上學到許多為人處世之道,感受到他們的活力和豐富的生活。「這對我的人生有很正面的影響。大師兄張厚衡、二師兄朱朗洲與他們兩位相處最久,我們與兩老情同父母子女,他們也把兩個團體的成員看作一家人,相處和樂融洽。」


她說,無論男女老少,大家都暱稱他們俞伯伯、俞媽媽,俞家就像磁鐵石一樣吸引他們。崑曲研究社固定每周五到俞家練唱,俞伯伯是美食家,在大家練琴之餘,從餐館叫些外賣回家招待大夥兒。他有時還親自下廚,燒些江浙名菜諸如「紅米蹄膀」和「醉雞」等拿手菜請大家品嚐。一直到去年,俞伯伯有時還會煮一些特別的點心給大家宵夜;俞媽媽經常做的甜湯或粥更是大受歡迎。過去他們經常陪著大家一起熬夜,這兩年考慮他們年事已高,才規定晚上10時半結束。


汪麗勻強調,他們雖是百歲老人,但想法很跟得上時代,「確確實實的人老心不老!」


俞程競英還是一位活到老、學到老的典型。她本來就會吹笛子,來美後,發現洛杉磯缺乏國樂環境,她回台努力學古箏、二胡、三弦、月琴。春雷成立後,一度缺乏揚琴演奏者,她到香港買來揚琴,刻苦學習,很快就可登台伴奏。


春雷國劇社社長張厚衡指出,俞媽媽多才多藝,會二胡、笛子、古箏及揚琴等樂器。更難得的是他們熱心公益,當年將車庫改建成排練室,讓熱愛國樂者定期練習,並出錢出力,助國樂社在社區免費公演,令他們很感動。


俞氏夫婦在沒有外來贊助的情況下,自掏腰包租場地讓大家有機會登台演出。俞程競英說:「這些演員都是國樂愛好者,我和他們多年相處,就像一家人一樣,我不讓他們為演出掏錢,他們也從不要演出費。」


多年來,兩個團的成員分別於周四、周五到俞家排練,俞媽媽還義務扮演保母角色,為團員們帶小孩。


俞程競英是江蘇宜興人,由於父母喜愛崑曲及國樂,她在耳濡目染下,自幼喜愛絲竹管弦,成為名副其實的票友,在台灣曾粉墨登場演出。


俞氏夫婦1979年由台灣移民美國,發現洛杉磯的中國國樂文化宛若一片沙漠,於是與朱朗洲及兩、三名友人開始在家練習國樂,另與張厚衡研究崑曲。國樂社1982年因樂友大增,聘請琵琶名家呂培原擔任音樂指導,並由呂培原取了「春雷」作社名,每周四到俞家吹拉彈唱。1990年作曲家喬飛加入春雷任指揮,春雷如虎添翼。如今發展有四、五十名成員。


俞氏夫婦育有兩子三女,他們出錢出力推動中華文化,要歸功於小兒子俞立在物質及精神提供贊助。俞立為洛杉磯保富銀行董事長、總經理暨執行總裁。俞氏夫婦的長子俞政,原來在台灣金融界也很有名,現已退休。


俞氏夫婦一直是「婦唱夫隨」,俞程競英唱崑曲,奏揚琴,俞良濟是最好的聽眾和樂評家。他指出,妻子喜歡國樂及崑曲,他全力支持。雖然他不玩樂器及唱戲,但也懂崑曲、京劇,發表的戲評中肯獨到。說到夫妻白頭偕老之道,俞良濟幽默地說,秘訣是不講話。俞程競英則說,要忍讓。


俞良濟認為,兩人身體好的原因,是經常運動。俞良濟過去以騎固定腳踏車為主;俞程競英則喜歡練氣功、打太極拳。他們走路和上下樓梯不用人攙扶,歸功於家中設有15級樓梯,兩老住在二樓,天天上下樓梯作為運動。俞程競英90多歲演出時還穿高跟鞋,並登台表演揚琴獨奏。


▋一生坎坷 王希文寫傳奇


102歲的王希文一歲半時患急驚風險死還生;22歲當上北京一家小學校長;北伐戰爭期間參與軍隊救護隊;從1957年起,她當了21年的右派,72歲到香港,84歲到美國,兩度白手興家。今年10月王希文剛度過102歲生日,她在接受「世界周刊」訪問時,頭腦清晰,思維敏捷,說話條理清楚,中氣十足,記憶力驚人。她得意地說,她如今還能執筆寫文章。


王希文在山西汾陽縣三泉鎮東趙村出生,一歲半時,急驚風發作,沒了呼吸。村裡土醫給她扎了40多針都沒救回來,連下巴都在灌藥時脫臼,直到今天,她的嘴還是歪的。當時王希文母親以為她死了,把她丟到郊外。一位老和尚發現她還有心跳,將她撿回村裡。老和尚向一戶人家化緣,沒想到竟是王家。王希文聽見母親的聲音,立刻哭了起來。王母看見女兒死而復活,喜出望外。


1949年,中共建立政權,她選擇到廣州教育廳工作。兩年後,又轉到小學教書。1957年反右運動風起雲湧,所在學校分配的七名右派名額尚欠一個,校長信誓旦旦表示,她只是「頂數」,一個月後保證接她回來。沒想到,這一去差點萬劫不復,一頂右派帽子令她遭受了21年的苦難。


在這漫長的過程中,很多右派看不到光明,只有無邊的黑暗和無盡的屈辱,被迫自殺。王希文也覺得這口氣實在咽不下去,她先後兩次動過自殺念頭,但奇就奇在每次她鼓起勇氣要跳河時,水中都倒映出她女兒的影像,她下意識止住腳步回頭往後看。「不行!我不能死!女兒這麼小,不能沒有媽媽!」就這樣,她兩次想到女兒,都打消自殺念頭,決心為了女兒排除萬難活下去。


「往事不堪回首」。痛苦變成她奮發向上的力量。她心想:「社會對我這樣不公平,我一定要創造一個社會。苦痛的經歷鼓舞我頂硬上,天塌下來當被蓋。我要戰勝一切困難,做一個頂天立地的人。」


1980年,王希文72歲,獲准重返香港。由於遭受異於常人的折磨,她一身是病,除了骨刺,還有20多年嚴重的白內障和婦科病,以及40多年的胃病、便秘、痔瘡等,每天承受疾病的煎熬。一個偶然的機會,她服用花粉20多天後,疼痛減少,精神恢復許多,開始產生信心。「老年時能重獲健康!比什麼都重要」。將心比心,王希文加入推銷花粉行列,那時她已70多歲,天天到街上派傳單。六個月後,即另立門戶,在香港荃灣開設寫字樓成立自己的公司。1992年,由於公司業績直線上升,屢屢得獎,總公司獎勵她一張往返美國的機票,她藉機來紐約探望乾兒子。


走在紐約華埠行街頭,她看到滿街的「老華僑」,步履蹣跚,「他們又瘦又沒精神,我覺得有責任幫助他們恢復健康」。她在紐約呆了十天,覺得滿喜歡這個環境,而且在紐約華埠,滿街的人都說中國話,感覺上與香港無異,沒有語言隔閡。她想,花粉生意在香港競爭太激烈,紐約倒是一個值得開發的市場。


她回香港跟女兒商量,女兒贊成她前往紐約試一個月。王希文第二次抵紐約時,身上只有1000美元和一小箱花粉。她婉拒住在布碌崙的乾兒子挽留她的好意,在華埠租了一個床位,月租300元,開始投入花粉保健品銷售。


當時王希文已84歲,沒有人看好她能在人生地不熟的紐約闖出一片天地,而且在美國,大眾對傳銷制度的接受度不高,王希文於是採用會員制,以優惠價促銷。兩年後,她終於奠定事業根基,女兒結束香港公司來美,母女倆租了自己的辦公室,生意漸上軌道。2006年,99歲的王媽媽宣布退休,事實上她是退而不休,將公司交給女兒打理,但她並未閒下來。


她是虔誠基督徒,1939年就加入安息日教會,來美國創業有成後,她將公司三分之二的地方免費為華人教友提供聚會場所。目前,她最大的心願是興建一座教堂,她將過壽時親友們給她的紅包全部捐獻出來,作為建堂基金。


她說自己長壽的原因,是從不記仇,任何人對她不好,都不會「懷恨在心」。如果別人對她有一星半點的好處,「滴水之恩,湧泉以報」。她會牢記心頭加倍償還。她辛苦了一輩子,但得到長壽與健康,女賢孫孝,四世同堂。她自言人生座右銘是「助人為樂」,顧客身體健康,她會很有成就感。


她說,人除了追求長壽,最重要的是健康,要活得有品質,走得有尊嚴,做一個讓人喜歡的老人,而不是讓人討厭的「老不死」,否則累人累己,成為社會負擔和家人負累。


總結自己的人生,令她驕傲的是:一、102歲還能繼續幫助人,很有成就感。二、客戶的信任,令她非常感恩。三、有一個孝順的好女兒,自小相依為命。如今苦盡甘來,四世同堂,平安喜樂。


她寄語華人同胞,要愛惜生命,珍惜活著的每一天,與人為善。她說在報刊上經常讀到一些華人因一時想不開自尋短見的消息,在她眼中看來都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令她十分唏噓。


「我一輩子十分坎坷,能走到今天,全歸功於我的宗教信仰。現在給大家說這些故事,希望能鼓勵大家,再苦也別放棄希望」。因此,她願以自身經歷提供別人借鏡,人生沒有邁不過的坎,只要咬牙忍一忍,就會走出陰霾,一切都會過去。「上帝關了這扇窗,會為你打開另一道門」。


▋葉尚志清心 彭接才三笑


北加州101歲的人瑞葉尚志教授,比中華民國還年長三歲。葉尚志曾任台灣國立政治大學財經教授兼訓導主任,備受學生愛戴,著作等身,熱心社區公益,曾是足球和短跑健將,閒來還喜歡打牌。逾百歲高齡的他,不僅精神抖擻、容光煥發,連頭腦都出奇敏銳。


他的長壽健康養生之道是「清心寡慾」,並強調「養身重於養心」。


葉尚志一生作育英才,七個子女也都成就非凡。孫子葉亞威當選南灣巴洛阿圖市議員,為華人爭光。加州政府今年5月特地頒發榮譽獎狀給葉尚志,表揚他對社區的貢獻和對社會的影響。


加州喜瑞都市的百歲人瑞彭接才,今年1月就已歡度100歲生日,他是該市第一位接受市議會表揚的華裔人瑞,其風趣幽默的長者風範令人印象深刻。他在慶生時發下豪言壯語,要在年內學會用電腦,同時許願,「要超越蔣宋美齡夫人106歲的長壽紀錄」!


彭接才喜歡運動及健走,每周至少要到健身中心運動三次,最喜歡的健身器材是腳踏車,也喜歡在游泳池中慢游。平日,至少要走3000步。除運動外,彭接才每月會到賭場一次,小賭一番,最喜歡玩吃角子老虎。


彭接才表示,長壽秘訣是每天三大笑,睡覺前,一定要將所有煩惱忘掉或化解掉。


加州佛利蒙樂敘之家耆英中心不久前(9月29日)舉行慶生會,慶賀壽星李逢利(Robert F. Lee)百歲大壽。佛利蒙市長華瑟曼(Bob Wasserman)親自到場致賀,場面熱鬧溫馨。當天李逢利喜氣洋洋,不但親自切開生日蛋糕,還應邀和大家一起跳舞,精神十足。


李逢利的兒子李雅倫說,父親本來與他們住在紐約,72歲才退休,由於覺得加州氣候溫暖,陽光燦爛,非常適合他,2007年申請入住佛利蒙樂敘之家。


李雅倫介紹父親的長壽秘訣,在於他非常注意飲食健康,從來不吃高糖高脂肪食物。他脾氣很好,從來不生氣,即使孩子不乖也從不打罵孩子。李逢利喜歡運動,年輕時最喜歡打網球和游泳。入住樂敘之家後,還每天都堅持散步,並且坐在椅子上打太極拳。他喜歡早晨在庭園內散步,也喜歡曬太陽,胃口很好,喜歡吃燉菜和海鮮等。


大華府區的英于素雲今年101歲,食全素,精神佳,氣色好,膚質佳,平時除了上下樓梯較不方便,仍興致勃勃地看台灣新聞和連續劇、打麻將、喝咖啡。她的丈夫英占敖2007年以101歲高齡過世。他們曾被視為「神仙眷侶」,兩人育有3男7女共10個子女。


西雅圖地區也有兩位逾百歲高齡的人瑞婆婆 ,一位是100歲的林王士鳳,她是江蘇人,育有五名子女,各自成家立業,都有幸福美滿的家庭,她說這是一生最欣慰的事。另一位是101歲的鄭希德。


居住在多倫多頤康士嘉堡芬治中心的王賈芝雲,今年8月剛度過100歲壽辰。


王賈芝雲1909年9月3日在北京出生,1949年遷往台灣,20多年前舉家移民加拿大。她有三名子女、五個孫子及八個曾孫,四代同堂。王賈芝雲的女兒王志奘表示,母親是一個隨遇而安、對人友善的長者,很有愛心,從不發怒,任何事情總以樂觀態度面對,相信這是她長壽的原因。


長壽秘訣


⊙王曰愷生活有規律,只吃八分飽。與天真的小孩子相處近四分之一世紀,心境年輕。


⊙俞良濟、俞程競英熱心公益,保持樂觀心態,飲食均衡,惜福惜緣,知足感恩。


⊙王希文從不記仇、不計較,喜歡助人為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葉尚志「養身重於養心」。


⊙彭接才每天三大笑,睡覺前,一定要將所有煩惱忘掉。


⊙董耀瓊信奉規律生活、正常飲食和宗教信仰,是長壽的不二法門。


⊙李逢利注重飲食健康,脾氣好,不吃高糖高脂肪食物。


⊙王賈芝雲有愛心,從不發怒,任何事情都樂觀面對。


⊙英于素雲食全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