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满园春小说:基本药物政策走入误区 零差率是极不正确的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7:54:51
 国务院研究室发展司原司长、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高级顾问朱幼棣:经历了三年医改的风风雨雨,汇报一下我个人的一些想法和思考。

    我们怎么认识新医改。我想讲三个问题。第一是如何认识新医改,第二是这三年我们做了什么,改革改了什么。第三个问题是我们还有什么可做的,今后的改革还有什么路要走,还有什么工作要做。

    第一,  如何来评估这个改革。

    医改重点不是药而是医

    改革开放走过了30年,医改不是孤立的,是中国总体改革开放的一部分。放在这个参照系里我们就可以看到这次医改有一些什么创新,有一些什么经验,还有一些什么不足。

    实际上30年来中国的医改启动过4次,2009年是第四次浪潮。第一次浪潮是80年代中期引进了市场经济的一些东西。第二次是在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卫生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当时没有把医药放在里面。应该说中国这一轮的改革,总体的目标和思路97年就有了,那时候就提出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含有一定的福利性。中国的医疗卫生服务行业有一定的福利性,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公益性。2005年的改革国务院作出《关于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及《关于城镇医疗分类实施的指导意见》,也很具体和波澜壮阔,包括医疗资源的重组和当时的药品招标和医药分配改革。想一想这些改革都是开始时轰轰烈烈,后来有头无尾。从中国的农村改革开始,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包括国有企业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甚至科技体制改革,都是有头有尾有声有色,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果,惟独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了好几次都是打不着发动机,跟汽车一样容易熄火。

    前两次改革留下了什么?第一次留下了医院管理方面的改革,包括医务人员的分配,第二次改革就是1997年的那一次,开始建立现代医保体系。第三次改革就是2000年触及到公立医院的转制和改制。第四次改革就是这次。

    应该说,我们的医药行业跟医疗卫生服务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医药产业的改革进展是很快的,它跟我们国有企业的改革,跟经营体制改革是同步的。这次改革把医药跟卫生放在一起,而且医药放在前面,我认为医改重点应该还是以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主。

    第二,这三年来我们做了什么?

    评估这三年的改革我们应该重新回想一下,2009年的时候提的医改的目标是什么——1、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2、基本医疗卫生可及性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3、居民医疗费用负担明显减轻,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明显缓解。

    住院费下降0.3% 看病负担没有减轻

    第一个城镇基本医疗覆盖已经达到了90%,第二个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包括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和农村卫生室、乡镇医院,前两点基本上做到了。第三个目标,也是最重要最根本的一个目标——群众医疗卫生费用负担明显减轻,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明显缓解,从现在看这方面改善好像并不明显。

    卫生部信息中心上个月召开了一个记者会,讲到了按照可比的口径,门诊费用上升了0.1%。扣除物价上涨的因素后就是"可比",上升了0.1%,就是100块钱涨1毛钱,医院一次门诊费用是200多块钱,应该是上涨了2毛钱。住院费用下降了0.3%,中国人均住院一次的费用应该是平均5000块钱左右,0.3%就是降低了15块钱。这个数字算到小数点后面一位,涨1毛钱都算进去,根本完全是为了做数字,老百姓根本感觉不出来。按照国务院提出来的要求,明显缓解看病贵,那看病费用至少也得下降5%啊,从现在看来这个负担费用是没有减轻,也没有明显的缓解。

    我国的医疗卫生总费用还是在高速增长的,前年是1万5千多亿,去年达到了2万亿,今年会超过2万亿。这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新农合的覆盖,另外一个是由于公立医院改革滞后,由大处方、重复检查、高药价导致的,这个药价不单单是单价的问题,还有综合药价、总药价费用的上涨。如果这个医疗费用上涨20%到30%的情况下,怎么让老百姓确实感到医药费用明显减低或者是物有所值呢?从现在看是没有做到的。关键是中国公立医院的改革滞后,导致看病难、看病贵这个结没有解开。

    公立医院改革现在还没有理出一个头绪来,有关部门的意见说是没有建立有效的补偿机制,这是政府的责任。那么中国公立医院占中国医疗卫生总资源的80%,如果这80%全部由政府和财政来负担,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负担得起,中国更负担不起。建立有效的财政补偿机制的前提就是公立医院的分类改革,这是必须搞的。你有一些全补、有一些补一半,有一些完全可以推向市场。因为中国的公立医院覆盖了中国医疗市场从低端到高端,从专科到综合一直到基层门诊。如果不进行分类改革,不把一部分推向市场让它自负盈亏,那中国财政永远不可能包下来这600多万、甚至是700万人所有的费用。而且随着时间的推进,中国公立医院改革的成本也将越来越大。

    大家都知道公立医院和医生有很大一部分的灰色收入,如果要建立有效的责任补偿机制,那究竟是补明的还是补暗的?补亏的收入还是补什么?现在是没法儿考量的。如果不把那些灰色收入浮到水面上,就永远没法儿补够。

    医改深水区,下面暗流汹涌,投多少钱都是扔了。要涉过深水区,先要知道水文,你掌握了这个行业潮涨潮落的水文以后,哪个地方可以过去你是知道的,否则深水区是永远过不去的。

    从现在看公立医院改革的方向仍然不清楚,虽然搞了17个试点城市,从汇集上来的资料来看还是并不轻松。胡锦涛在"十七大"提出了四个分开,这是无比正确、无比重要的,但现在搞了三年,四个分开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这就是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

    这三年医改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还有很多的欠缺、很多的局限,离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很大的区别。最近有一本书在市场上很畅销,就是朱镕基总理的讲话实录。我讲一个例子,当年中央国务院的办公会议,讨论交通问题,交通部的一个副部长建议说私人搞长途运输应该坚决取缔,朱镕基说你为什么要把私人跑长途运输取缔了呢?他说:私人跑交通跑运输都是资本主义不说,他们搞得国有企业都要亏损。结果朱镕基说:你们国有运输公司没有回扣还要亏损,他们有回扣还不亏损这是什么道理。还有航运的说,如果不提价我们的航运就不够成本,朱镕基就问:现在长江航运运输的全部的利用率是多少,他说50%左右。50%的船是有货运的,另外50%的船是没有货运的,你货都吃不满还要提价,当然更没有人家运了!朱镕基说,据我所知应该走长江航运的很多货物都走了铁路,为什么?因为有管理的问题,你还要提价。

    现在企业都把提价当成了弥补亏损的一个重要的办法,包括我们的以药养医,我觉得很悲哀。如果把医生都变成了卖药的,那就把医疗卫生队伍彻底毁了,医生一拿起笔来开药方的时候,就在想这个方子是买房子的,那个方子是买汽车的……把医生变成了药贩子。

    基药政策走入误区 零差率是极不正确的事

    现在我们国家药物的基本政策进入了一个怪圈,某种意义上已经进入了一种尽头。关于疾病药物政策,发达国家不叫基本药物政策而叫国家药物政策——列入国家药物目录的药物实行价格管理,由医保全部报销,其他药物价格是放开的。基本药物都是发展中国家在实行,全部免费由政府买单。

    我们国家的基本药物政策已经走到了一个误区,就是零差率,零差率是极不正确的事情。医药总是要分开的,就是现在分不开,也要定一个长期的目标。像中国这样卖药收入占医院总收入80%的情况,世界上所有国家都是没有的,世界上平均都是在20%以下,中国还有60%的差距。

    所以中国发改委把药品的价格定得高高的,作为医药招标的参照系,下面的药品招标价格作出了文章。大家知道药品并不是光光由单价决定的,药品有单价的问题,也有一个综合药价的问题,还有一个过度用药的问题,药品单品种的药价解决不了很大的问题。中国现在推行药品销售零差率,很多地方根据三年来销售基本药物的平均值来给予15%的补偿。事实上,中国需要补偿的基本医疗单位往往是边远地区、农村地区,它本来就卖不出去多少药,但还是根据药的销量来补偿,本来就不大对的。财政补助政策应该是在基层特别是困难的地方、没有多少药品销售量的地方做补偿,但现在是药品销售多补偿也多,这是不对的,根本不应该根据药品的销量来定补偿的金额。

    第三,我们还能够做什么?

    零售药店把基层医疗体系推到墙角

    中国药品商业网络的发展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中国的医疗卫生流通业也走在改革开放的前沿,中国连锁药店的发展,大大地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根据统计,我们每次去零售药店购药平均花11块钱,看一次门诊花200块钱。到零售药店买药也是小病和常见病,由于可以用医保消费,部分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而且把中国新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推到了一个墙角。大家知道,中国这次建立起来的社区卫生站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他们没有搞医药分开,现在都是门可罗雀,中国的社区卫生中心也没有跟保健、跟康复中心和养老结合起来,还是由卫生部门来办,并没有用社会资源在办。世界上所有国家的社区都不单单是看病,还有养老的。中国的城市里面不需要有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就直接应该从诊所到医院,不需要有单纯的看病的社区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该跟康复中心结合起来。

    我所说的是,解放思想是医改成功的必要条件。大家想到了,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有了一个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有了一个解放思想,才使中国改革开放30年,保证了中国30年来的改革开放,如果没有这个思想解放,没有这个拨乱反正,中国的医改同样也会遇到很多的困难,我们需要解放思想来创新机制。

    现在工信部、商业部、卫生部、各个地方都在制定医改的计划。我最近还在跟北京市讨论了"十二五"的下一步医改,他们都有好的想法,而且各地方的改革积极性、改革冲动、改革热情不减,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展望未来我对未来还是充满着信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