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慕尚装饰:一语道破中国千年潜规则:每天懂一点人情世故5a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7:55:10
歌舞酒宴最高潮时,就要整理衣衫毫不留恋地离开

  笙歌正浓处,便自拂衣长往,羡达人撒手悬崖;更漏已残时,犹然夜行不休,笑俗士沉身苦海。
  歌舞酒宴最高潮时,就要整理衣衫毫不留恋地离开。通达智慧的人往往能在这种紧要时刻止步回头,让人羡慕。夜深人静仍在忙着应酬的人,陷入欲望的苦海却不自知,真让人感到可笑。  《菜根谭》中有句话说:“谢事当谢于正盛之时,居身宜居于独后之地。”意思就是,引退要在自己事业处于鼎盛的时候,这样才能使自己有一个完满的结局;而居家度日则应生活在清静不与人争先的地方,这样才能真正地修身养性。

  南北朝时期,有一个叫谢周的名人。一天,他应邀去朋友家赴宴。这位朋友是王侯之子,排场很大,足足占了方圆百丈的露天大场。朋友请谢周献歌一曲,他毫不谦让,登台为全场宾客演唱,博得雷鸣般的掌声。一时之间,酒宴的气氛达到了顶点。
  就在此时,谢周饮罢杯中酒,整理好自己的衣衫,恭敬地向朋友行礼,然后告辞而去。众人都很诧异,还有人怪他没有礼貌。只有这位朋友表示理解,笑着说:“花要半开,酒要半醉。我只恨自己是这里的主人,不能像他那样潇洒。”

  花半开,酒半醉,这样才能享受到人生真正的乐趣,留下一段津津乐道的回忆。如果非要尽兴,将自己搞得疲惫不堪不说,还会带着兴尽之后的失落离开。就拿上面的谢周来说,他在宴会上出尽风头,如果继续下去,肯定会得罪一些人,所以不如见好就收。从谢周身上,我们能够学到适可而止的做人态度。
  《菜根谭》中说:“居盈满者,如水之将溢未溢,切忌再加一滴;处危急者,如木之将折未折,切忌再加一搦。”意思就是,当一个人的权力达到鼎盛的时候,就像水缸中的水将要溢出来,这时切忌再加入一滴;一个人处在危急状况时,就像树木将折断却还未断的时候,这时切忌再施加压力。

  事物到了极致,往往就要迎来灾祸。同样道理,花在半开半闭时最迷人,酒在慢品微醺时最陶醉。为什么非要急着让花快开,一定要看花开到极致的样子呢?要知道,花最灿烂之时也就是衰败的开始。有人一碗接一碗地饮酒,不到烂醉如泥誓不罢休,殊不知烂醉如泥时连肚里原有的东西都会吐个精光。总之,凡事不必到达极端。

  推而广之,在功名利禄面前,凡是尝到甜头就要知足,千万不要贪得无厌,否则死亡的阴影也就逼近了。为人处世一定要明白——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不急不贪才是快乐的真谛。
  

↑回顶部 ↓至底部

分页符(以下是原贴第41页更新内容)作者:yueluodadi 回复日期:2010-08-13 13:02:47  本贴还将继续贴出。敬请关注。 作者:yueluodadi 回复日期:2010-08-13 23:08:49  预告:

  明天更新。

↑回顶部 ↓至底部

分页符(以下是原贴第43页更新内容)作者:yueluodadi 回复日期:2010-09-08 15:39:25  纯净的国风每个人都期望,但是,这些生存的基本原则,我们需要懂得。否则我们就只能沦丧自己的现实生活,这个代价太高了。对一个人来说,活在当下是最重要的。我们不可能喝到昨天或明天的一杯水。从本质上说,人类就是为了生存而活。想想原始社会就知道了。虽然现在的谋生手段先进了,但在骨子里以及潜意识深处而言,我们每个人都处于原始人状态。 作者:yueluodadi 回复日期:2010-09-17 19:44:14  多谢各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要骂我就行。
   作者:yueluodadi 回复日期:2010-09-28 10:22:24  每天懂一点人情世故 还会陆续贴出。大家久等一下。

↑回顶部 ↓至底部

分页符(以下是原贴第45页更新内容)作者:yueluodadi 回复日期:2010-11-19 21:42:56  可惜我们活在中国,这就是一切的答案。这个中国,太难改变了。不仅中国,国外这种趋势也在加强,不管和平年代,还是战乱时期。作者:yueluodadi 回复日期:2010-11-19 21:44:30  我们还能说什么呢?在这样一个活着都很困难的国度,还能难什么空洞的口号?所以人情世故是必须的,为了活下来。生命的本质,说到底就是为了生存。

↑回顶部 ↓至底部

分页符(以下是原贴第46页更新内容)作者:yueluodadi 回复日期:2011-01-07 10:56:19  如果利润10%是合理的,本来你可以拿到11%,但还是拿9%为上策,因为只有这样才会有后续的生意源源而来。----------------------------------------面对利益,能够做到不贪心的,少之又少,不贪心才能发大财     在一些特别场合中,有些聪明人,主动将主角的位置让给别人,而自己心甘情愿当配角。这并不是失败,甚至可以说这是一种策略性的胜出,他让出的只是一个主角的虚名,而赢得的却是真正的实惠。------------------------------万事不与人争,这样的人是真淡定,真祥和,让身边的人都能够如沐春风 ,当然受人拥戴

    对一个中国人来说,生命有多宝贵,面子就有多宝贵。你给足他面子,他就会给足你一切!可如果你伤了他的面子和自尊,他就会对你恨之入骨,彻底把你推向他的对立面-------------------------懂得尊重别人,自然受人尊重

     不要用情绪化的方式批评别人,尤其注意就事论事,避免评价别人的人格、兴趣与家庭教养。批评时若能提出解决方案,就更有建设性,同时不忘肯定别人的长处。此外,如果批评时能采用幽默的语言,效果往往会更佳。-------------------------------------------------能够不随便给别人下定语,是大智慧,懂得看人长处,是大善人。    一开始先给下属一个下马威,让他们知道你的厉害,然后再慢慢放宽尺度,让他们感激你的退让和随和。这就是CEO的管理智慧。--------------------------------------------一开始定好规矩,再根据实际情况通融,是真体贴    不管对方的话有多难听,我们都要让对方把话说完,听听他到底想表达什么----------------------------------------会聆听的人,总会赢得人心

    上苍总是厚爱那些沉默和隐忍的人。年轻时看到他人的风光,我们不必眼红嫉妒。只要持之以恒地做事,积极认真地做人,每个人都会迎来属于自己的成功!---------------------------------------------------------------------一个真正有胸怀有志向的人,会为自己的远大目标隐忍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

    要想钓住鱼,就要像鱼那样思考。无论你本人多么喜欢草莓,鱼也不会理睬它;只有以鱼本身喜爱的蚯蚓为饵,它才会上钩。-------------------------------------------懂得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是大智慧

     一个施恩惠于人的人,不要将此事记挂心头,也不要张扬出去让别人赞美,那么即使是一斗粟的付出也能得到万斗的回报。一个以财物帮助别人的人,而总是要求别人回报他,那么即使付出万两黄金,也难有一文钱的功德。------------------------------------------------帮助人只是出于自己的发自内心的爱,才会不求回报,这样的人当然收获比那些求回报的更多

    有这样一个经典的公式:欲望-实力=痛苦程度。当欲望远远超过实力,无论如何不能实现时,就是一个人最痛苦的时候,就容易走火入魔。------------------------------------------这个我深有感触,一个欲望过强的人,会得上疾病。
  谢谢总结,能让一些有偏见的人 理解下本人。

↑回顶部 ↓至底部

分页符(以下是原贴第47页更新内容)作者:yueluodadi 回复日期:2011-01-07 11:32:47  人心之理,变化之眹——你是聪明人还是傻瓜

  奥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眹焉,而守司其门户。
  从古至今,圣人总是众人的先导。他们通过阴阳的变化来判断事物,了解其生死的途径,发生和结束的过程,并且洞察人心,揭示世间万物变化的征兆,从而把握其中的变化规律。

  世界上有四种人:圣人、聪明人、一般人和蠢人。
  这四种人最根本的区别在哪里呢?都是两个肩膀扛着一个脑袋,为什么人一生的差距竟会如此之大?其中究竟藏有什么奥秘?
  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区别不在于肚子里喝了多少墨水,拿到多高的学历,拥有多牛的职称——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是否能够“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眹”。换句话说,是否能洞悉人心所思,是否能顺应事物变化规律,这才是决定你人生境界的最核心条件。这两点决定了你是聪明人还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傻蛋!
  所以,鬼谷子开篇就对我们讲,你想成为圣人吗?那就先掌握规律,再去做事;先看到全局,再考虑局部;先搞清为什么,再去想怎么做。一言以蔽之,就是洞察人性本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这样才能掌控天下兴亡之道。
  圣人之所以稀少,是因为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
  蠢人之所以成群,正因大多目光短浅,习惯于只盯一时得失。
  我曾认真翻阅《二十四史》,纵观几千年人类历史,发现那些能干大事的大人物无不是识大势,知进退,分轻重。何时该做何事,应该遵循哪些原则,他们心中都有数,这样的人物胸有韬略、眼光高远,因此行事不慌,最终一举成功。
  鬼谷子对我们强调,无论何事,顺势而为、顺从规律都最重要,因为这是“阴阳之开阖,存亡之门户”。顺势,如同顺水行舟,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回报。反之若逆势,就像逆水划船,顶风作案,纵然万般努力,效果也要大打折扣。落个满身老伤不说,还可能一无所获。
  中国人很讲究“势”,但到底什么是势,许多人却很模糊。在鬼谷子看来,“势”是规律,也是趋势。春天播种,秋天收获;男大娶妻,女大嫁人;生老病死,物极必反……这是自然的“势”,我们要遵守,违逆即遭惩罚。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世人熙熙攘攘,皆为利往;建功立业讲究一个天时地利人和……这又是人事的“势”,我们要利用和创造,然后事半功倍,成就功业。
  把握这个“势”,一是要“达人心”,看透人心;二是要“见变化”,洞察规律。人心,规律,这是鬼谷思想的两大要素,也是他留给中国人的两件致命兵器:
  中国人最会看人心,也最重视人心。
  中国人最讲规律,也最喜欢总结规律。
  诸葛孔明文韬武略,为刘备建立蜀汉立下了不世奇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牛人。《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才请到他出山,成就一段佳话,许多文人墨客对此不吝赞美之辞。
  但我要问:他的选择是最正确的吗?
  恐怕未必!孔明隐居南阳那么多年,当然不是因为热爱田园生活。天下大乱,诸侯并起,作为一个胸有万策之人,他怎甘心隐居田园?找个地方躲起来,无非是观察天下大势,为自己挑选一位好东家。
  最后他选择了刘备而不是曹操或孙权,道德立场上或许是对的,从时势上看却非常错误。他虽然顺了道义之名,却违逆了天下大势。因为汉室气数已尽,正统也不过是顶腐烂的帽子。恢复汉室?听起来很美,可行性却几乎没有。所以孔明找的这位东家,充其量只能占块地盘,做个割据皇帝。
  谁是当时“时势”的拥有者呢?答案只有一个:曹魏。地理上,曹操雄踞北方,拥有最广阔的土地和最丰富的资源;人才上,拥有最多的人口和军队,最多的谋士和将领;从军事角度,他还占据有利地形,以北望南,攻守自如。
  历史的结果我们都看到了,诸葛亮出于“仁义道德”,投靠刘备倾尽一生才华,鞠躬尽瘁,把自己活活累死,也只是帮蜀汉维持了几十年光景。
  所以,出来混的人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逆势而为,即便你是千年一遇的天才,又能怎样?诸葛孔明就是例子。
  相比之下,司马懿家族就很聪明,他不但顺势投靠曹魏,还玩了一招借壳生蛋。利用曹魏政权的强势,慢慢积攒自己的实力,最后取而代之,登上了皇帝宝座。而最后统一全国终结三国混战,又顺应了老百姓厌恶战争、渴望和平的普遍愿望,这个便宜真是赚大了!
  鬼谷子通篇都展现了一种“纵横捭阖”的权谋之道,而它的思想基础就是我们开篇所讲的顺天应人,认清形势。利用大势所产生的巨大力量,推动着我们去做事,就会省力省心,名利双收。这里所体现的,既有对形势的判断,还有对人心的揣摩,对各种事物之间关系的分析,以及得出正确判断的选择能力。
  为什么要洞察人心?
  因为人心隔肚皮,人心充满贪欲,有着各种各样的欲望,这是人性的本质。人类文明在地球上玩了几千年,说白了就是一部由贪欲主宰的残酷无情的竞争史、淘汰史。现代社会尤其如此,为名利奔波追逐,为钱财头破血流,为权欲你死我活。你不懂点鬼谷心理学,还觉得每个人都是小白兔,能活得下去么?
  你不懂得人心是什么样的,与人打交道就容易被骗,被别人当成傻瓜,成为他人的垫脚石,牺牲品。知道人心是黑的,你对人就会多份小心,不容易受骗。
  为什么要把握规律?
  不明白做事规律,不清楚一些基本常识,干什么都会是一笔糊涂账,南辕北辙,总是碰壁。就像你能明白做领导的最在意的永远是他自己的地位,而不是提携新人,你就能在他突然对你大加扶植时保持警惕,防止被利用。反之你肯定很惨!
  在商业领域,商人都要根据市场需求去开发和销售产品。需求带动发展,这是商场的“顺天应人”。你看到某些产品销售火爆就急忙跟风生产,结果不一定赚钱,很可能赔个底朝天!因为大家都跟风,就会造成市场饱和。有些商品无人问津,你就弃如灰尘,于是你可能瞬间便错过最佳商机!因为市场的需求正在培育。只有具备全局眼光,明白市场规律,才能发现这些危险或利好的信号!

  春秋时的宋国有个姓乐的投机商,做生意的眼光特别好,什么赚钱他就干什么。有一天他突然找了很多工匠,急命他们在两天之内做出五千把雨伞。工匠们心想这人脑袋是不是坏掉了,要么就是钱多烧的——不然,怎么会这么傻?
  “老板,天这么旱,太阳毒得烤死人,半年多没下雨了,田地干裂得寸草不生,人们满大街找水喝,你竟然让我们赶做雨伞?哈哈!”
  乐老板说:“这些你们都别管,拿了我的钱,尽管干活就是了。”
  工匠按时完工,当雨伞送到他的商铺时,当天夜里城中突降暴雨,一直下了半个多月,堪称“水灌都城”。众人准备不及,纷纷购伞,这些伞顿时成了抢手货,一销而空。他坐地起价,一把伞比平时贵了两倍,城内其他商家嫉妒又眼红,气得干瞪眼。
  这时大家才明白,久旱必有甘霖,乐老板根据几年来天气的变化,判断出了今年大概的降雨时间,然后及早准备,赚了一笔。

  如果你比他还有头脑,你不找钱,钱来找你!
  作为企业,“顺势与借势”更重要。如果能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找到一条长盛不衰的赢利管道,并有一个卓越的领袖带领,就很容易迅速成长。反之,不是被淘汰,就是夹缝中求生存,半死不活而已。
  我们都知道比尔•盖茨很有钱,但比尔•盖茨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优秀的管理?竞争对手的无能?都不是!
  最根本的原因是: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刚发明不久,他就创造了微软。
  就这么简单的道理!最需要的时候他恰巧走在了那里,然后把机会抓住了!
  在当时还是文本界面的操作系统时,比尔•盖茨就推出了第一款图形界面的windows,顺应了市场需要的大势,而且是抢先占领。当他迈出第一步并且做得相当出色以后,任何一个后来者都很难击败他。
  可以说,“见变化之眹”,比尔•盖茨做得不错。他成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对市场大势的正确判断,而不是管理及资金运转等细节上。
  你呢?作为一个出来混的人,你如何看待和具备这些本领?从现在起,你不光要选一个好行业,还要找一家好公司;要跟对一个好领导,交一群好朋友,你要比他们更具有全局眼光,更擅于借势和造势。
  如果你做到了“达人心,识变化”,你不成功都难!!
  作者:yueluodadi 回复日期:2011-01-07 11:40:23  繁言不乱,翱翔不迷——“口”是人的“政府机关”
  故口者,机关也;所以关闭情意也。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窥间见奸邪。故曰:参调而应,利道而动。故繁言而不乱,翱翔而不迷,变易而不危者,观要得理。
  “口”就是人的“政府机关”。用它来封锁、宣传信息。耳与目,就是心的辅助器官,用它来侦察奸邪。所以说,只要(口、耳、目)三者相互呼应,我们就能成功。一般说来,虽有繁琐的语言却并不纷乱,虽有翱翔之物却并不迷惑人,虽有面临局势的变化并不危险,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在观物时掌握要害。

  一只小鸟正在飞往南方过冬的途中。天气太冷了,小鸟冻僵了,从天上掉下来,跌在一大片农田里。它躺在田里的时候,一只母牛走了过来,而且拉了一泡屎在它身上。冻僵的小鸟躺在牛屎堆里,牛粪真是太温暖了。牛粪让它慢慢缓过劲儿来了!它躺在那儿,又暖和又开心,不久就开始高兴地唱起歌来了。一只路过的猫听到了小鸟的歌声,走过来查个究竟。顺着声音,猫发现了躲在牛粪中的小鸟,非常敏捷地将它刨了出来,并将它给吃了!
  有人对此评价说:不是每个在你身上拉屎的都是你的敌人;不是每个把你从屎堆中拉出来的都是你的朋友。
  在鬼谷子看来,目视、耳听、心思,这是观察分析的三种手段,需要同时运用。
  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三者结合起来,辩证判断,察觉真相,然后做出最佳选择(行动)。孔子也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中就包括注意对事情进行细致分析的道理。
  你应该知道,有时我们看到的和听到的都未必可靠,必须综合所有的信息,冷静判断,从而接近事情的真相。如果这只鸟闭上嘴巴,小心谨慎地等一会,用耳朵听听外面的动静,或许就能听到猫的脚步声,躲过这场灭顶之灾。
  它相信了眼睛,却没利用耳朵,以至于做不到“窥间见奸邪”,嘴巴不结实,高兴就唱歌,轻易暴露位置,没有做到“关闭情意”,是这场悲剧的主要原因。

  陈永是个典型的山东人,喜欢呼朋唤友,一起吃饭喝酒。这种豪爽的性格使他朋友众多,也让身为记者的他总有数不清的消息源。不料,近来他发现自己的许多选题还没有提出来,就已经被另一家报纸抢了先,致使自己的‘好点子’无用武之地。
  问题出在哪里?陈永检讨自己的言行才发现,最近自己交的一帮朋友里正好有其他媒体的编辑,自己在吃饭、喝酒时不经意说出来的想法,正好被人听到,然后拿走,迅速抢在自己的前头,而这也只能怪自己不小心。

  陈永该怪谁呢?他只能责备自己的失察失智。从另一个方面讲,对方是值得学习的,因为他善于抓取信息,别人不经意间透露的东西,就成了他抢功的工具,耳听八方,观察能力让人佩服。而且,短时间内可以把刚捕获到的信息加工成完整的文章,抢在前面发布出来,他的分析能力也让人惊赞。
  对于我们来说,在管好自己的“嘴巴”的同时,需要学习这种“耳听八方才显能”的技巧,在生活和工作中注意观察,“口、耳、心”三者并用,为人处世便能事事占先,表现出高超的审时度势的能力!
  作者:yueluodadi 回复日期:2011-01-12 10:44:50  随其嗜欲,以见其志——再牛的人也有弱点

  夫贤、不肖;智、愚;勇、怯,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审定有无,与其虚实,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微排其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贵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
  人有贤良、不肖、聪明、愚蠢、勇敢、怯懦、仁或义的区别。对待不同的人,我们就要采取不同的办法。或包容或冷拒,或提升或打压,或轻视或敬重,根据他们自身的特点进行驾驭。看他有什么,缺什么,探察其虚实,分析他的嗜好和欲望,摸清他的志向和需求。适当试探排贬对方的言论,捭开其中的矛盾,诘之以察实情。通过这种捭阖之道,掌控对方的内心,达到我们的目的。  每个人都有弱点,即使那些牛人也不例外!
  他们之所以看上去很牛,这是因为他们善于隐藏自己!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可以利用的弱点,就像孔雀开屏的时候,难看的屁股就暴露在众人面前了!所以鬼谷子认为,你只要看清对方的弱点,就可以根据这一弱点制定切实有效的策略,从而玩弄对方于股掌之上,顺利达到我们的目的。

  春秋末年,齐国兴兵伐鲁。鲁弱齐强,形势危急,子贡跑到齐国游说,见到田常。他知道野心家田常正蓄谋夺位,欲借这场战争铲除异己,于是就说:“忧在外者攻其弱,忧在内者攻其强。”他劝田常如果不要攻打弱小的鲁国,而是应该转而攻打强大的吴国,这样才能制造更大的声势,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田常觉得很有道理,但齐国已经做好了攻鲁的准备,实在找不到借口转而攻吴。子贡笑说:“我可以前往吴国,说服吴王夫差救鲁攻齐,这样您就有借口跟吴国开战了!”田常痛快地答应了。
  子贡到了吴国,对夫差说:“大王,如果齐国攻下鲁国,势力增强,一定过来攻打吴国,到时您可就麻烦了。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您不如现在联鲁攻齐,借此机会,吴国就能成就一番霸业。”夫差心想这是个好办法,但他担心老对头越国趁机背后下刀子,所以有些犹豫。子贡说:“这事您就交给我吧。”
  他又赶到越国,说服越王随吴伐齐,解除了夫差的后顾之忧。他又想,吴国胜齐之后,一定会要挟鲁国,鲁国还是会有麻烦。于是他又悄悄来到晋国,向晋定公讲明利害关系,劝他赶紧备战,以防吴国进犯。晋定公本来不相信,但听子贡一讲,惊了一身冷汗,心想是啊,我怎么没考虑到呢,吴国若胜,国力大涨,夫差又是个有野心的君主,到时说不定就会来攻打晋国,便下令进入战时状态,准备打仗。
  后来,齐国动兵,夫差果然率十万大军攻齐救鲁,越鲁两国也派兵参战,齐国大败,只得求和。夫差借胜利之势,移兵攻晋,被早有防范的晋国打退。鲁国不但得救,前来救鲁的这些国家,也没能从鲁国得到什么便宜。
  子贡在这个游说的过程中,充分抓住了各国不同的需求和心理,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区别对待,讲不同的利害关系,巧妙周旋,实现了自己的预先目的,解除了鲁国面临的亡国之危,显示他高超的纵横捭阖之术。

  做国与国之间的说客,需要因国而宜;在人与人之间周旋捭阖,亦需因人制宜。鬼谷子告诉我们,人有贤,有不肖,有智,有愚,还有勇和怯的区分,根据这些特点,在不同的场景中,我们就能找到对方的优势和弱点,见缝插针,实现利益最大化。
  美国有家公司,接待到访的中国客户,为了让这帮有钱的中国人下定单,美国人绞尽脑汁,在接待上下足了大功夫。清一色的劳斯莱斯接送,住豪华大酒店,吃最高级的西餐,到公司总部参观时,在门外大道上鸣放礼炮,给足排场。在谈判桌上,上到总裁,下至谈判代表和服务人员,低声下气,委曲求全。
  这些来自国企的中国客户,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结果对美方提交的数据资料未做详细考察,当场签订了几亿美元的订单。后来他们才发现,自己定购的这些产品,其实国内早就有卖了,不但质量不差,价格还便宜一大半。
  我们中国人有个说法叫“打人不打脸”,脸面是中国人的普遍弱点,“好面子”就是容易被抓住的软肋。不但打人不能打脸,做生意和谈判也很在意脸面,尤其某些官派十足的领导,个人的虚荣心永远比国家或公司的实际利益重要。美方看透了这些来自中国国营企业的领导,抓住这个弱点大做文章,给足面子,捞得了巨大的实惠,实在值得中方一些人好好反思。
  常见有些人不停地感慨:客户你的心思好难猜,我怎么做你才能把门打开?
  他们却不知道,不是所有的客户都喜欢产品独一无二,不是所有的客户都喜欢产品物超所值,不是所有的客户都喜欢产品实用、价钱合理。客户的心理需求,不一定会以产品和价格为基础,因为客户的身份和背景有区别,他们的要求也一定会有差异。
  销售员推销产品,事先要分析判断客户的类型。不同的人,应对策略是不一样的,量身打造营销策略,才能卖出产品,这已是销售界的共识,这里所应用的,便是鬼谷子此节所讲到的“因人制宜”的捭阖之术。
  客户出手大方,花多少钱并不在乎,但却是个要面子的人。你就要给足他的面子,在他面前多奉迎赞美,突显他的实力、身份和地位。
  客户向来抠门,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花,非常务实。你要推销产品,就必须多在技术层面下功夫,放大产品的优点,让他看到产品的实用性和购买该产品的必要性。
  鬼谷子的游说辩论之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看人下菜单”,这个原则遍布《鬼谷子》的全文,体现在每一章的策略之中。对不同的人,使不同的招数,根据对方的实际需求,制定合理的游说策略,成功率才最高。作为一种高明的谈判和营销策略,鬼谷子的这个智慧早已在全世界的营销行业普及开来!

  有一位小饭店老板,店里来了一位拉板车的力夫,要了一大碗烩面,老板给他做了满满一大碗,面条多的鼓了起来,吃完饭力夫付钱走人。
  过一会,又来一位精瘦的生意人,精明干练,老板给他端上来不到一碗烩面,量不大但料多味美,生意人满意地吃完走人了。
  有人问:“同样的价钱,怎么端上来的是不同的面?”
  老板笑眯眯的说:“拉板车的力夫饭量大,量足吃饱最重要,生意人心思精细则最关心的味道鲜美,量多也吃不完。”

  我们跟朋友打交道,与同事、上司或下属在工作中合作,想打动对方的心,真正说服对方,使事情达到你的期望,也要“看人上菜”。先看对方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性格,然后再采取不同的沟通方法,这样才能得偿所愿!
  对管理者来说,下属有的需要金钱,有的需要归属感,有的希望得到认可和赞赏,而有的则是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需要一个优秀的发展平台。不同人有不同的需求,同一个人也许有很多种需求。如果总是用同一种方法笼统对待,就总会有一些人对你不满。
  我们跟领导相处,有的领导脾气暴躁,雷厉风行,在他面前做事就得又快又好,体现出速度和效率,嘴皮子功夫是次要的;有的领导温吞水,不急不忙,喜欢按部就班,你就得讲究做事的程序和每一个步骤的完美,不能让他挑出毛病;有的领导不怎么插手具体工作,重视下属的汇报和解释,你就要锻炼一副上好牙口,说话要有说服力,使他放手信任你。
  不过,这并非让我们依照人的三六九等去阿谀奉承别人,而是秉承“随其嗜欲以见其志”的思路,多大的脚穿多大的鞋子,抓住对方的弱点进行“攻击”,无论是游说、公关还是做事,就会没攻不下的堡垒!
  

↑回顶部 ↓至底部

分页符(以下是原贴第48页更新内容)作者:yueluodadi 回复日期:2011-02-12 15:16:17  最近看了一部电视剧《走向共和》,非常不错。孙中山为什么总也斗不过袁世凯?答案很清楚了。

↑回顶部 ↓至底部

分页符(以下是原贴第49页更新内容)作者:yueluodadi 回复日期:2011-02-18 18:15:23  大家的讨论,让这文字会更全面了。多谢各位参与。诚然,世间没有绝对的东西。至于是否有用,要看每个人的悟性了。作者:yueluodadi 回复日期:2011-02-18 20:54:23  任何东西都是具有偏见的,所以各位围观者在看的时候适当选取自己有用的就可以了。作者:yueluodadi 回复日期:2011-02-18 21:47:05  人情世故是一把双刃剑啊!!
  过于人情世故,其实也是不懂人情世故。真正的是恰到好处作者:yueluodadi 回复日期:2011-02-21 17:41:14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有时候,我们需要曲线救国。
  我们可以不择手段地让自己生存下来,但我们的内心永远保持着真诚和善良。

↑回顶部 ↓至底部

分页符(以下是原贴第50页更新内容)作者:yueluodadi 回复日期:2011-03-12 13:07:52  封面   购书

  http://item.taobao.com/item.htm?id=9433722345

作者:yueluodadi 回复日期:2011-03-18 16:09:53  多谢各位支持,想买图书者可以到各大新华书店或者当当或卓越上购买。

↑回顶部 ↓至底部

分页符(以下是原贴第51页更新内容)作者:yueluodadi 回复日期:2011-03-25 08:36:45  人情世故,如果有可能的话,到时整理一个系列吧。中国祖先实在有太多的经验之谈。作者:yueluodadi 回复日期:2011-04-02 16:53:59  主要从机关生存角度入手来探讨。

  不知道本帖标题怎么改?作者:yueluodadi 回复日期:2011-04-02 16:56:36  用权定律:居官第一要义——耐烦

   请牢记官场警世恒言——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
   因为身在官场会遇到许多烦事,还必须要处理许多烦事。有的人处理一件烦事还可以,处理两件烦事也还凑合,但三件或三件以上的烦事就耐不住了。这样就有可能心浮气躁,做出不理性的事,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
  
   曾国藩告诫弟弟说,“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耐烦,即隐忍,浑厚而不“发露”。正是曾国藩像千年老龟一样的“坚忍卓绝之行”,使得他游刃有余行走于晚清王朝的政治舞台。
   曾国藩在官场与人交往,从来都是耐烦的,避免自己“发露”。因为不耐烦,去显示自己,抢口舌一时之快,就会为自己招来无妄之灾。
   耐烦是一种保全自我。官场斗争,处处陷阱,为了权益,每个人都可以最大化的玩弄手段。耐烦对于官场的弱者来说,是最好的求生保存自己的手段。古人说,“潜龙勿用”也正是这个道理。而对于强者来说,可以保存自己的实力,掩藏自己的野心,不被当权者察觉,以免被“记恨在心”,除之后快。
   历史上,真正的隐忍大师莫过于三国的曹魏的司马懿。20岁的司马懿,算个世外高人。当曹操听到有此人,请他出山。司马懿不肯,装病,被曹操发觉,于是发出狠话,不出山就杀掉。无奈,司马懿被逼上曹魏政坛。曹操万万没有想到,这次逼司马,会导致自己的子孙被司马逼死。
   走上曹魏政坛后,司马懿过的并不风光,在期间,还有几次的大起大落,但这并没有削弱他的真正实力,反而让他更好的隐藏自己,一步步接近权力中心。50年后,曹操死了,曹丕死了,司马懿显现出“狼子野心”和惊人的权谋心机,最终掌握了曹魏大权,为司马晋朝打下稳固基础。
   当然,历史上司马懿并不多见,几十年的隐忍也不多见,所以,真正因为隐忍成功的人也不多见。靠隐忍取得较大成功的,除了司马懿还有明朝万历年间的首府大臣张居正。不过,首府张大人虽然靠隐忍发家,但是因为位高权重,当万历帝执政后,张大人病倒之后,张家就被抄家了。
   过高的权威,本身就是一种“发露”,引人嫉妒和防范,如果张大人早些放弃权威归隐,抄家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
   无论古今,官场从来步步惊心。作为权益的集散地,官场从来没有真正“安全”的时期。不管是身在高位,还是刚刚走进官场,不管背后有“山”,还是无“山”,能够真正保护自己的永远是自己的耐烦。
   不懂得耐烦,因为上司的某个训斥,和上司争锋,即使你是对的,也会让你失去原有优势,堵住自己的官路。而在下属面前毫无顾忌,被怀恨在心,为后来官场埋下隐患,阴沟里翻船。
   当然,官场中,耐烦并不仅仅是忍术,为了忍耐某种人、某个环境而被逼如此。耐烦是退中求进,是除去眼前烦恼,耐心的等待时机,并且步步筹划好自己下一步去怎么走。
   只有这样,忍耐才是有价值的,否则,忍耐而没有作为,那么,就算是忍耐一辈子,在官场也是毫无建树的。
   所以,真正耐烦的人,都是有远见的,从来不会眼前的利益心动,也不会为眼前的烦恼找自己麻烦。有句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官场中,尔虞我诈是是非非,天天上演,顶着这些只能让自己眼花缭乱,而忘记自己最初的方向。
   安静下来,多谋划、多思考,潜伏起来,只有这样,做事的时候,你才能专注,与人沟通时,才能圆通。自然,这样才能成就自己,官运亨通!作者:yueluodadi 回复日期:2011-04-02 16:57:48  脚踏车定律:头要不断地点,脚要不停地踩   当连战选择从政后,连震东这样教导儿子:“为官如骑脚踏车,头不断地点,脚不停地踩!”点头,表示尊重别人;脚踩,一是自己实干,二是时刻踩别人。可以说,这两句话是古今中外官场的处世精髓。
  
   官场是讲究礼仪的地方,讲究实干的地方,同样还讲谋略。当连战选择从政后,连震东这样教导儿子:“为官如骑脚踏车,头不断地点,脚不停的踩!”点头,表示尊重别人;脚踩,一是自己实干,二是时刻踩别人。
   可以说,这两句话是古今中外官场的处世精髓。
   为官要结善缘,头要不断点
   走马官场,鱼龙混杂,是敌是友,需要看清楚。谁可以提拔你,谁可能打击你,更要看清楚。做官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需要及时结善避恶。否则,没有善缘,你就会因一人之怒,而前途渺茫。相反,有了善缘,就会因一人之好,柳暗花明,成功上位。
   官场中,所有结交手段中,最直接、最廉价、最有效的手法就是——点头。对不同人点头,意义是不一样的——
   对不认识的人是友善;对浅交者点头是,示好;对官场密友点头,是默契。而对政敌点头,就是强化自己的意识,“走着瞧,看谁笑到最后”。
   除点头外,结交另一手法就是微笑。所有表情中,微笑是最容易接受和亲近的表情。微笑的也因人而异。而官场微笑还更具一些深层意义,上位后,不敢张扬的微笑是害怕被人妒忌,小人对下套后的微笑,是阴险。而大人物微笑不合时宜的出现,就意味着官场要变天了。
   点头和微笑有无论意味如何,都是行走官场结交善缘的法宝。尤其在敌我不明时,一个无意义的“瞪眼”可能把中立者推到敌对的阵营中,而示好的微笑则为自己壮大了势力。
   总结说,无论对任何人还是都要谦虚的点头,善意的微笑。
   做实事,脚要不停的踩
   只会点头微笑,就会被定义为马屁者,成为别人的枪。作用不是被人拿脚往上踩,就是被推出去挡子弹。因为谄媚的人没有真正“创造效益”的实用价值。所以,微笑和点头要想起到结交善缘作用,还需要实干作为支撑。
   官场,实干脚踏实地,不停去踩地,才会走的稳,也会得到更多人的重视和赏识。优秀的实干者,往往是两个对立一把手的争夺对象。对于一把手来说,将之收之羽下,不仅添了名虎将,还少了位政敌。如果你想要上位,获得上级注意,那么,真才实学,踏踏实实去做,是最佳途径。
   另外,实干者,于国家,于百姓,都是大有裨益的。有句话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虽然为官不一定事事躬亲,但是,必须有实际的行动和作为,去解决问题,做出政绩,只有这样官位才能做的稳,做的牢,想要“空手套白狼”经营官场,很可能被狼吃掉。
   讲谋虑
   只讲实干不讲谋虑,是不行的。古往今来,多少才华横溢的人,被小人中伤而空叹?!所以,不要做实干的傻子,还要看懂权谋,防止被人下套。如果被下套,那就要牢记教训,以防再被骗。官场不怕被人陷害,怕的是好了伤疤忘了疼。这样的人,即使有惊天才华,创造了业绩,也会被人抢走。
   所以,当你像豹子一样抓住自己的猎物,还要像老虎一样能守住自己的猎物,防止自己被人夺走。

↑回顶部 ↓至底部

分页符(以下是原贴第52页更新内容)作者:yueluodadi 回复日期:2011-04-13 18:59:05  中国人啊,这就是生存潜规则。任何一个人在强大的时代面前,都是渺小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回顶部 ↓至底部

分页符(以下是原贴第53页更新内容)作者:yueluodadi 回复日期:2011-05-08 14:14:12  中国是一个得了重病的病人,没人可以医治。看看种种现实吧,他们会给你上课。

↑回顶部 ↓至底部

分页符(以下是原贴第55页更新内容)作者:yueluodadi 回复日期:2011-06-08 11:38:09  关于现实社会,现代人应该如何适合?学习人情世故问题是否有必要?其实,不管我们说什么怎么想,现实就是如此。我们必须面对。我们就有像水一样,无论这个社会容器多么扭曲,我们也要融入其中。可能我们融入之后的形状看起来有点扭曲,看我们至少可以选择保持清澈的内心。

↑回顶部 ↓至底部

分页符(以下是原贴第56页更新内容)作者:yueluodadi 回复日期:2011-08-18 14:49:41  人生如此,你我如何能够幸免?
  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滋味是不好受的。不如和光同尘。作者:yueluodadi 回复日期:2011-09-05 21:19:26  @thelostofid 2010-06-01 14:59:59
    这不就是易经中做人的道理嘛~~ 顶一个
  -----------------------------
  正是。易经是一本人情世故书。作者:yueluodadi 回复日期:2011-09-15 17:53:42  处世的行为准则

  当怒火欲水正沸腾处,明明知得,又明明犯着,知的是谁,犯的又是谁?此处能猛然转念,邪魔便为真君矣。
  当怒火中烧、欲壑难填时,自己明明知道去做一件事是有害的,但还是控制不住自己,很冲动地去做一些不好的事,这是为什么呢?如果在这个时候能够猛然转念,悬崖勒马,我们就能把自己从邪魔变成一位高尚的人了。  儿时读金庸小说《天龙八部》的时候,里面有一个场景至今使我记忆犹新:小说中一个人物叫风波恶,他是慕容复的一个家臣,但其人欹嵚磊落,是位武功极佳的英雄好汉,与慕容复之行事阴险毒辣迥然而异。
  有一天夜晚,他走在一座独木桥上,偏偏对面走过来一个挑着粪担的乡下人,两人狭路相逢,却均自不肯开先退回去,争道而行,于是两人一直僵持干耗下去。
  后来还是那乡下汉子忍受不住了,口中污言秽语地骂了起来,风波恶亦不退让,也跟着针锋相对地骂了起来。那位担夫气力不支,于是恼羞成怒,伸手抓起一把粪水向他掷了过去,风波恶始料不及,搞得脸上口中全是粪水,于是他大怒之下,便向那担夫头顶拍落,想一掌毙了他。
  可是掌到中途,他忽然停在半空,反而哈哈一笑,问担夫:“老兄,你我谁更有耐性啊?”担夫不肯示弱,便说道:“我挑着粪担,你自然比我占便宜。”公冶乾觉得他说得有道理,于是接过粪担,继续跟他耗着,那担夫终于气馁,正要退回去的时候,一时大意,便向河中掉了下去,急忙伸手抓住了他,左手托着粪担,右手抓着担夫,展开轻功纵岸,将担夫和粪担放到地上,然后扬长而去。
  风波恶身负武功,要杀那个担夫,简直易如反掌,可他盛怒之下不但及时收手,还以德报怨,这才是大仁大勇的英雄好汉!
  佛家总是谆谆教导世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可是对于一个被心魔根深蒂固地占据了躯壳的人来说,他如何能够放下那把屠刀,既然放不下,他哪里会成佛呢?
  很多时候,我们在盛怒之下,或是因一时欲望的冲动,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来,而更可悲的是,我们明明就知道做的事情是不理智的,可是怒火欲水便如同心魔般控制着我们的行为,于是我们做事仍旧不加节制,依然故我地将错就错下去。
  在我们的印象中,好像只有圣人才是完美的,是没有喜怒哀乐的。
  其实,圣贤也是人,他们也有心中也有愤怒和欲念,可是圣贤之所以被尊称为圣贤,正是由于他们善于控制自己内心浮躁的情绪和不良的欲望,当愤怒在胸中燃烧、欲望在心中沸腾时,他们能够用自己的理智和意志去克制自己,化解这些愤怒和欲望。
  所以说,一念之间可以使人变成圣人,一念之间也可以使圣人变成魔鬼。
  2007年4月16日,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韩国青年赵承熙控制不了内心压抑已久的愤怒和暴力,对校园里的师生疯狂射击,造成了32名师生被枪击身亡,他自己最终也饮弹自杀。
  可就案发后的第四天,美国人做出了一番出人意料的举动:他们将被射杀的32个无辜生命和赵承熙一起,葬在了弗尼吉亚理工大学的中央操场上,并在那片宽阔的草地上祭奠了他们。美国人并没有将赵承熙视为一名丧心病狂的杀人凶手,一位美国居民留下一张手写卡片:“赵,你小觑了我们的勇气、力量和同情。你虽然令我们感到心碎,但你绝对击垮不了我们的精神。经历了这次事件,现在的我们比以前更加坚强,也更为自豪。爱,虽然被泪水浸透,却却能持久地永恒下去。”
  同学们也都纷纷将自己手里的纸片放在了在他的墓碑前:“我们没有为你提供必要的帮助而对你深怀歉疚。但愿你的家人不要太过悲伤,并尽快使心情平复下来。”“如果以后再次遇到像你一样的孩子,我一定会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使他重新获得勇气和力量,让他的人生充满关爱。”
  赵承熙与那些无辜的生命无怨无仇,可他却在一念之间丧心病狂地将他们杀害;美国人与赵承熙本该仇深似海,最终却在一念之间以宽广博爱的胸怀原谅了他。在我们看来,这岂不是一种很鲜明的讽刺?
  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情,或者与人发生争执时,我们理应控制自己内心的愤怒和欲火。同时,我们还要学会宽容别人,以宽容平和之心待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也应该成为我们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
  作者:yueluodadi 回复日期:2011-09-15 18:02:14  从第56页开始 从内心修炼角度来解读人情世故,或许可以对一些对人情世故有偏见的人们有所交代,这本书绝非单纯的厚黑学,而且是融合了中华儒释道精神的养心学。

  希望斑竹能在标题上标注下:(第二部从56开始连载)

  我的新浪微博http://weibo.com/zhangyanbook

  想直接沟通交流者可以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