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恒8连锁酒店:林纾:读书则生,不则入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2:26:46
林纾是近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奇才,他不懂外文,却通过与人合作的方式,让精通外文的人口述原作,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判断进行笔译。以这种独特的译法,林纾将英、美、西、法、俄等十几个国家的一千七百余部名著翻译成了中文,为当时闭塞的国内读者打开了另一扇窗户,起到了开拓眼界、推动意识觉醒的作用,造成了很大的社会影响,由此也奠定了他在文学翻译事业中的重要地位。这与他深厚的文学功底,丰富的阅览量,以及读书方式都是分不开的。
林纾生于动荡的清末时期,少时也是以举业为己任,只不过,他的思想并没有完全受科举八股的束缚,而是对一切杂书都饶有兴趣。因家境贫寒,他长期到同县的一位藏书家家里借阅书籍,为了能够按照约定的日期归还,他不分日夜地摘抄苦读,为此染上了肺病,十年间咳血不止,但依然卧床翻阅,殆不辍手。为了激励志节,鼓舞自己奋发读书的精神,他在自家墙上画了一口棺材,旁边题写「读书则生、不则入棺」八字,意为人活在世上就是为了读书,不如此,活着也就没有了意义。凭着这股劲头,博学强记的林纾阅书数万卷,为他以后的译文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林纾后来在任国文教员及北大讲席时,却不以自己苦读多年的经验现身说法,而是鼓励学生择优诵读。他列出了三本书,要求学生务必熟读《左传》、《史记》和《庄子》。此时,林纾已经把读书的重点由博览转为了精读。
名列春秋三传之一的《左传》,是一部以年为纲、文史结合的历史著作。《史记》则为中国的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与《左传》虽然体例不同,但都是记叙作品中的典范,史书中的精品。而《庄子》是以寓言阐明哲学道理的著作,想象雄奇,汪洋恣肆,变化无端,对后世的作家在文学风格、写作技巧上,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堪称论说作品中的圭臬。林纾认为学生只要把这三本书彻底读透,打好了基础,不论是叙事说理,还是再读别的书,都能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
明代理学家胡居仁说:「读书虽多,若不精熟,不若少而精熟。书虽精熟,又要实体会,方有得。」认为读书多却不能真正掌握,还不如少读而求精熟,且有实际体会,方有收获。林纾让学生读三本书,就是这一理论的实践。当然,这并不是说广泛而不专精的阅览就是错的,而是博览也要有目的性,并非顺随自己的心意乱看一气,应当在掌握一定知识基础的前提下,逐步去扩大阅读的圈子,如此不仅能够明于去取,也更易由此及彼,融会贯通。
读书并不在多,懂得怎样读,读甚么,远比读多少更重要。这就是林纾根据自己多年的读书经历总结出的经验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