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初动能的计算公式:君从西方来----一个叛美投苏的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6:39:55
君从西方来一个叛美投苏的故事

               歪脖子树

  “车到山前必有路”这句亦哲亦俗的名言,不一定总是对的。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还会发生“车到山前却封路,死路恨开回头车”的情况。

  如果这样的事发生在人生道路上,事情往往严重的多……

  上一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对一些美国青年来说,是一个困惑迷茫的时代。越南战争令美国社会深刻分裂,大学生反战、反政府、玩世不恭,产生了一批嬉皮士;对于另一些青年来说,他们察觉到了硅片微电子技术革命浪潮涌起,感到生正逢时,美国就是英雄用武之地。此间产生了以斯蒂文伍茨尼克、斯蒂文贾布斯和比尔盖次一批高科技精英,他们引导潮流,将世界推到空前进步的PC时代,世界给他们的回报是炫赫的财富、不朽的英名。

  青年格林迈克尔萨泽选择了另一条人迹罕至的人生道路,他既没有颓废,也没有追赶技术革命新潮流,而是铤而走险,做了一名克格勃间谍。他不贪金钱、不慕虚名,只为实现自己的理想。

  格林迈克尔萨泽(Glenn Michael Souther)1957年出生于美国印地安纳州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母亲是一家造纸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少年的萨泽就喜好俄罗斯文学、着迷俄罗斯文化。青年的萨泽述说起俄罗斯的历史,就滔滔不绝如数家珍。他还专门进修俄罗斯语言、文学,能讲一口流利的俄语。此外,萨泽还嗜好摄影,他运用镜头得心应手,经常展示一些令人赞叹的风景照和人物照。

  对俄罗斯的好感使得萨泽还很快认同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他认为,共产主义提倡集体主义,提倡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这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而资本主义强调个人主义,只能造成人与人之间互相倾轧、勾心斗角,是社会罪恶的根源马克思百年之前对于资本主义的经典批判,年轻的萨泽听来如闻福音新篇。

  1975年,萨泽加入海军,在美国第六舰队服役。这支舰队以尼米兹航空母舰为旗舰,游弋于地中海,目标是监视和防范苏联,驻地在意大利罗马。在尼米兹航空母舰上,萨泽见到了数目众多的核弹头,而且都是以苏联境内的军事设施、工业中心等为打击目标。而美国官方否认尼米兹号携带核弹头。这令萨泽内心十分震动,他当然不愿意自己心仪已久的苏联受到打击,他还担忧这些核弹一旦发射出去,还会给世界带来“核冬天”。他产生了要拯救苏联,拯救世界的冲动。

  一天,苏联驻罗马的办事机构来了一位美国年轻人,询问如何可以得到一本苏联护照,怎样才可以成为苏联公民。这件事立即引起克格勃驻罗马的高官的注意,马上对这个小伙子进行了背景调查。很快证实这位年轻人的确有亲苏倾向,而且是美国第六舰队的成员。KGB官员不由得精神为之一振。那时候,人心西向,背叛社会主义投向自由世界的人屡禁不止,高大的柏林墙也难以遏制这个潮流。KGB招募西方的变节者困难。而这一次,一位美国年轻人不请自到,是马克思、列宁在天之灵保佑苏联。

  年轻人第二次来到苏联办事处,这位KGB官员直截了当地提议,他是否可以利用工作之便,提供一些可以帮助苏联人民的消息。萨泽沉吟了一下,改变了自己不掌握海军情报的说法,爽快地说:“可以,但是我不收你们任何报酬。”

  大丈夫一诺千金,萨泽的一诺何止千金!

  萨泽很快把地中海舰队的活动情报准确传递给苏联,包括第六舰队司令下达的各种命令。这时候的萨泽因为其精湛的拍摄技术,受到舰队司令的赏识,直接被司令指定为私人摄影师。他从容地举着相机出入司令办公室,搜集情报如顺手牵羊。萨泽提供的胶卷总能得到专业水平的清晰的照片,饱含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令克格勃惊喜不已。这一时期,萨泽收集到的价值重大的情报包括美国导弹瞄准的苏联境内目标,备用打击目标,以及美国卫星对苏境内实施监测的目标等。萨泽的情报引起苏联国防设施一系列的重新秘密部署……

  1982年,萨泽从第六舰队退役,又转到海军在弗吉尼亚州的情报基地,(Navy in Norfolk,Va.)做侦察卫星照片的分析员,直接接触美海军的核心秘密。这个基地对于工作人员的保安调查严格。但是,萨泽属于理想主义型间谍,心理素质健全,顺利通过了测谎仪。测谎仪得出萨泽是忠诚的结论,但是不能判断是忠于美国,还是忠于苏联。

  1986年,美国军方鉴于机密情报不断外泄,开始对弗吉尼亚情报基地的工作人员注意。FBI联系到数年前一位意大利女人向美国军方举报,她怀疑她的前夫是苏联间谍。这个女人的前夫就是格林萨泽,萨泽在意大利驻军期间,曾与她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关系。当时的军方,经过调查,发觉这个女人对萨泽心存遗恨,还有酗酒恶习,认为怨妇之言不足采信,就搁置下来了。

  FBI继续观察萨泽,依旧没发现破绽。后来干脆再来一次测谎仪鉴定,这次萨泽又轻松过关。但是,这次测谎明确警告萨泽,海军已经对他生疑了。

  1986年5月,萨泽再赴罗马休假,这一切都是KGB的精心安排,他随即转机飞往莫斯科,逃离了对他意味着危险的自由世界,躲藏到他向往已久的共产主义铁幕后面。

  萨泽在苏联受到英雄凯旋时的欢迎,刚到莫斯科时,苏方为他安排了一场记者招待会。他在会上说:“以我在美军服役10年的经验,我可以负责任地说,除非我们能够确保掌握绝对军事优势,否则美国永远不会考虑构筑世界和平,他们根本就无视其他民族的命运。”

  在这里萨泽已把自己当成是苏联一分子,而把美国列为“他们”之中。苏联电视台还为他制作了50分钟的节目,他在节目中批评美国大量生产核武器,制造冷战气氛,和采取以苏联为敌的外交政策。

  刚做苏联公民的萨泽就有了一个苏联名字“奥尔洛夫”,奥尔洛夫在莫斯科市区分到一套住房,在郊区分到一处别墅。他还和莫斯科大学的一位英语女教授结婚,建立了新家庭。奥尔洛夫本人在KGB的莫斯科机构供职,并授予少校军衔。在日记中,奥尔洛夫盛赞苏联的免费教育制度和全民医疗制度,认为莫斯科市民谦虚有礼,文质彬彬。但是,奥尔洛夫对社会主义的好印象很快被瓦解,他看到社会物质匮乏,人民普遍的不满情绪蔓延,人们对共产党官员的不信任。社会道德水准的堕落与他理想中的社会主义相差太远。特别是人们对共产主义信仰的厌倦,给了他当头一瓢冷水,让他的内心饱受煎熬。而苏联当时兴起的社会改革,实际上是抛弃社会主义,拥抱资本主义。奥尔洛夫万里迢迢来赴社会主义PARTY,赶来却是一个灯将灭,人欲散的晚会。

  奥尔洛夫是在客来主不便的时刻到了莫斯科。

  两、三年以后,人们发觉公民奥尔洛夫变得意气消沉,郁郁寡欢。一次他对同事说,“我们可能误入了沼泽区。”这时他生平第一次对自己的人生选择发生了怀疑。

  1989年6月4日,中国又发生了天安门事件,奥尔洛夫对社会主义彻底失望,6月22日,就在克格勃准备授予他人民友谊勋章的前三天,奥尔洛夫独自来到郊外的别墅。他给母亲、妻女及同事留下了几封信。他在信中说:我累了。写完信,他来到车库,关闭库房的门,发动汽车,用废气结束了自己32岁的生命。

  奥尔洛夫去世后,以克格勃主席为首的苏联情报机构领导人都来参加了他的葬礼。他们还满足了他的遗愿以一名国家安全部门军官的身份下葬,身着军装。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在悼词中说,奥尔洛夫少校把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了苏联人民,是他避免了苏联和全人类遭受核灾难的威胁,他将永远铭记在苏联对外情报史中。KGB的另一位重要头目说,奥里夫对苏联国防的巨大贡献,是难以估量的。

  苏联国防部的“红星报”说;“这是苏联人民的巨大损失。”

  奥尔洛夫或者萨泽在美国的母亲和姐姐,也被允许赴莫斯科参加丧礼,她们和奥尔洛夫的苏联妻子忧伤地默立在遗体旁边,一语不发。就算是《消息报》、《红星报》留出大片篇幅登载她们的发言,她们又该从何说起呢?

  所幸的是,1991年12月25日,苏联正式解体,美苏冷战成为历史,美国大众舆论对萨泽叛美投苏的罪行不会再认真谴责,萨泽的母亲、姐姐在美国的处境也不会很难堪。

  现在的俄罗斯正在逐步建立起自由经济体制,莫斯科人漫步经过奥尔洛夫的纪念碑时会有另一番感想:

  君从西方来,我到西方去。

  奥尔洛夫向苏联人民热情扑过去,苏联人民却迎着他擦肩而过,并把他遗落在背后。

  不管是俄罗斯人、美国人,赞成他的人、批判他的人,不得不承认这一点,萨泽奥尔洛夫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为理想而做间谍,他的间谍生涯是成功的;他为理想不慕财产名誉,他的追求是真诚的;以结束生命来作为理想破灭的结局,给世人的震撼也是沉重的。

□ 寄自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