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dk7 源代码:有感于伟人恸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0:18:18
有感于伟人恸哭2009年11月23日 星期一 21:38      1、近读中央文献版《真实的毛泽东》,有些感慨。其中有毛泽东的保健医生,也是毛泽东晚年白内障摘除者唐由之的一段回忆。不妨摘之于此:

     “那是手术后的第五天,房间里只有毛主席和我两人,戴上眼镜后的毛主席起先静静地读书、后来小声地低吟着什么,继而突然嚎啕大哭,我见他手捧着书本,哭得白发乱颤,哭声悲痛又感慨。事发突然,我紧张又害怕,不知如何是好,赶快走过去劝慰他,让他节制,别哭坏了眼睛。过了一会儿,毛主席渐渐地平静了一些,同时把书递给我看,原来是南宋著名法家思想家陈亮写的《念奴娇·登多景楼》。”

     毛泽东晚年内心是十分苦楚的。栏杆拍遍无人会,断鸿声里看吴钩,这是毛泽东常有的一种心态。“运去英雄不自由,时来只成昨日梦”也是毛泽东时时必须面对的现实。所以,当他面对着南宋词人《登多景楼》所呈现的情景时,不免百箭穿胸,心肠痛彻。

     2、据纪登奎回忆,九一三林彪外逃事件发生,周恩来坐镇处理完毕后,突然失态,在人民大会堂嚎啕大哭!这种情况在周恩来经历过无数风风雨雨复杂斗争的生涯中,是绝无仅有的。不仅在场的人们没有理解其真义,连马上得到汇报的毛泽东也未能立即作出准确判断。

     当时纪登奎问周恩来怎么了,周只是连续说了两声:“你不懂,你不懂。”毛听到后的第一反应是:“他知道,林彪也离不开他!”而许多文章介绍此事时评论:“林彪叛逃,意味着文化大革命彻底失败了,他作为总理,如何向国人交待?”

     但是,大家都没有理解这位经历了整个中国革命的当事人的心。

     3、近日我在《中国青年报》上看到这样一段文字:1985年数人一起访问沈从文,说起“文革”中他打扫女厕所,在场一位女记者动情地拥住他的肩膀说“沈老,您真是受苦受委屈了!”不想83岁的老人当下抱着她的胳膊,嚎啕大哭起来,“哭得就像个受委屈的孩子,什么话都不说,就是不停地哭,鼻涕眼泪满脸地大哭。”

     当我看完了这段方字,我绝对理解他悲伤的哭泣里面包涵着太多太久的伤痛与悲苦,在特定的场合,他能说什么,他要说的又岂能是只言片语说得清和道得明的。他虽是文人,但他首先是人,是人就具备常人的举动,更何况他还是个老小孩,他为什么不能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嚎啕大哭呢?这哭里面也包涵对女记者的感激之情。

     大多数的文人心灵是纯洁的,对事物有着理想化的追求,看待人和事也总是美好的一面,一旦遇到与事实不符,心灵就承受不下之重,容易走极端,这就是文人脆弱的一面。

     4、不知道刘少奇与彭德怀是否在晚年也嚎啕大哭过,他们更应该为自己的不幸哀恸。

     平民的哭泣随时可见,无论是三年自然灾害哀鸿遍野,抚尸痛哭的亲人;还是历次政治运动的惨遭迫害、妻离子散的人们,大家都已熟视无睹。但志得意满的伟人为什么也会嚎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毛泽东为把蒋介石撵到一个海岛上,建立了新中国而感到自豪,也为文化大革命的最终结局而感到忧心忡忡。他深知文化大革命支持的人少,反对的人多。在十年内乱中,他的战友轮番被打倒,被残害,四人帮与林彪集团为争夺权夺利快要火并。最后他的最亲密的战友竟弃他而去,惨死温都尔汗。他无可奈何,他已预见政权很有可能在血雨腥风中交替,叫他如何不伤感万分。一次在听有关领导汇报时,他竟然睡着了,英雄暮年,精力衰竭,他再也无力叱咤风云。

     有人认为,林彪死了,周恩来担忧下一个斗争对象该轮到他了。周为之奋斗终身的中国依然满目疮痍,无休止的政治斗争使他疲惫不堪,他的体力,他的病痛使他再也无力指点江山了,他对未来充满忧虑。

     更值得悲叹的是,沈从文曾对新中国充满憧憬,他1949年严词拒绝去台湾,解放后为了自身的安全从文坛隐退,远离文学,在故宫博物院改行研究古代服饰,但是最终还是未逃文革厄运。

     作为一个以文学为生命的人,远离文学是何等痛苦的事情,他活着就是在销蚀自己的生命,但是厄运还是不断地来寻找他,让他如何不肝肠寸断?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们面临着太多的压力,即便伟人也不能幸免。对于排山倒海的压力,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只能选择默默地独自去承受它,或将它深深地埋藏在心底,至死不露声色。但是也有人会像火山一样地突然爆发,那就是嚎啕大哭。

     快乐也好,悲伤也好,抑郁也好......人有时需要眼泪,才能达到一个暂时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