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门澳门国际娱乐:浅析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8 03:43:47

浅析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从去年开始的金融危机,对于社会经济的影响将是深远的。从宏观层面观察,经济危机所带来的最坏的时机可能已经过去,我国的经济已经企稳回升,全球经济似乎也已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企业的发展势必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出现新的特征——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后的新情况、新要求,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持续稳定增长。
    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等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从过分依赖外向型发展必须转向外向与内需型并重,中国企业面临国际化扩展的机遇以及由此带来的挑战,中国经济面临产业结构升级给企业带来的现实压力和长远机会。这些问题,都是企业在金融危机后必然面对的命题。
    对于企业而言,危机开始之初,关键是信心;危机进行中,关键是危机管理;危机之后,关键是竞争优势打造的问题。所谓“能力决定前途、素质就是命运”必然是企业在金融危机之后发展的真实写照。
   我国企业竞争力提升问题在金融危机之后将会面临相当大的挑战,其中既有金融危机之前积累、“潜伏”的问题,也有金融危机处理应对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更有金融危机之后由于市场结构、竞争规律发生变化带来的新挑战。

 

一、加大力气调整产品结构、优化产业链,成为企业金融危机之后打造竞争力的当务之急。

    一些企业因产能过剩没有死在危机中,反而死在危机后。这些现象必须值得企业重视和思考。盲目重复投资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痼疾,在经济危机导致需求绝对或相对萎缩的情况下,产能过剩再次成为中国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不仅已经从钢铁、电解铝、氧化铝、造船、水泥制造、平板玻璃等传统产业蔓延到风能、光伏等新兴产业,而且程度也在不断加深。压倒一切的应对危机举措客观上加剧产能过剩之势,因为启动消费旷日持久,大规模投资则可立竿见影。
    在总体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企业在金融危机之后首当其冲面临由此带来的巨大压力和风险。首先,要有效应对产能过剩、产品结构老化的问题。金融危机后,这类的风险会迅速显现,并且要求应对的时间是短的。其次,可能会面临近几年由于扩张过度、整合能力滞后带来的问题。金融危机后,这类的问题也会由隐性转为显性、逐步显现出来。从本质上看企业过度扩展,是用新的潜在矛盾掩盖旧的显性矛盾。第三,经营模式滞后、资源整合体系落后带来的潜在压力将逐步显现。金融危机后,这类问题会在中长期逐步显现,要求时间不急,但是应对的难度最大。
    这些问题的应对和处理,是企业在金融危机之后打造竞争力首先面临的问题。应对的措施大概有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积极有效地处理过剩产能,主要体现为落后产能的淘汰和调整、产品结构的优化、资产重组等具体举措。
    第二个方面是科学地进行产业扩展,优化产业链,主要体现为协同、整合效应的实现。

 

二、凝聚变革的动力,有效推进各项改革、革新成为企业在金融危机之后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从企业发展的状况看,金融危机来临之前所推行的各项改革依然处在探索的“路途”中,依然有相当多的改革没有推进到位,甚至还存在部分需要“实质性创新突破”的任务没有完成,但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市场机会众多的光环下,很多矛盾被忽视了。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几年内,我国企业“高歌猛进”的发展态势掩盖了不少的深层次问题。金融危机发生之后,虽然暴露出了一些企业竞争力不足的问题,但是随之被国家“保增长、保就业”大目标下,这些问题没有被足够重视和得到应有的关注。
    在金融危机过程中,国外优秀企业往往是通过做“减法”来实现转型,而我国部分企业大量的并购重组等“加法”行为将面临巨大的消化压力,甚至有些“加法”行为将成为阻滞有效转型提升“不可逆转”的障碍。
    金融危机之后,着眼于竞争力的提升,企业必须有效地深化各项改革,由此促进竞争力的提升。关键举措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要加大力气进一步推进现代产权制度改革,并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体系。对于我国企业而言,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依然有漫长的道路要走。我国企业公司治理体系的完善,既牵涉到体系的完善问题,还牵涉到外部环境的成熟和发展问题,更牵涉到文化层面的问题。
    另一个方面,积极有效地推进组织变革。组织模式是企业整合内外资源的保障,也是体现企业生存理念的重要表征。我国企业在组织模式上的落后是个不争的事实,由此带来的分工不合理、协作不到位、流程不顺畅、权责不清的现象必须的得以足够的重视。组织变革是一件系统性、复杂性、创新性、艰巨性兼具的一项变革活动。我国企业必须能够有效地推进组织变革,从而实现竞争力的重塑和提升。

 

三、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和盈利模式创新,实现业务转型与提升是企业打造竞争力的主线。

    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必然会出现新的特点、新的要求,由此给我国企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和压力。未来5——10年,既是金融危机后的特殊时期,也是我国产业转型、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更可能是新产业迅速萌芽发展、新业务模式探索成型的关键时期。
    历次金融危机的经验证明:每次金融危机都会孕育着新的技术突破、新的产业变革、新的商业模式出现。这也就是所谓的“经济冬天往往是创新的春天”。种种迹象表明,“物联网”技术将通过本次金融危机得到有效地催化,并且将最终创造出一个巨大的新兴产业,同时对现有的产业格局产生巨大的影响,此外,有迹象表明,西方发达国家对于绿色产业的关注和投入,也将成为发达国家摆脱危机、继续实现领先的重要抓手。
    对于我国企业而言,这些新技术、新产业的孕育和发展都将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新挑战。企业能否在自身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等方面顺利实现转型,直接关于未来的竞争力问题。
    未来几年,将是企业业务模式转型、新模式创新培育的关键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调整、转型、升级、创新,将成为主旋律。
    我国企业的转型升级,或从外销到内销、内外销并举,或从代工到自主研发、自主品牌,或提升产品与服务的品质与价值、从产业链低端向高端升级,或从制造延伸到服务,或整合产业链上下游相关资源,或从粗放经营到精细管理、升级风险管控能力体系。这都要求企业在技术创新、经营模式革新、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革新四个方面有显著的提升,重塑自己的核心能力。
    金融危机之后,企业要顺应新技术、新产业发展的态势,有效开展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促进产业的升级、转型。相关的举措主要有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建立有效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保证,也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企业要从创新动力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支撑机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建立和完善自身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
    第二个层面,有效开展商业模式创新。20世纪90年代中期计算机互联网在商业世界的普及,由此改变了整个经济的形态和内在规律,由此,商业模式创新作为一种新型创新形态被人们所重视。一种新型商业形态的出现,往往会改写产业竞争的规律,犹如,上世纪三十年代世界经济危机之后出现的超市对于传统百货业的影响和冲击。金融危机之后,企业要有效地塑造有利于商业模式创新的环境,保持自身的发展活力和创新动力。

 

    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与自然界的某些规律是相近的,那便是“冬藏夏发、春生秋敛”,金融危机之后的企业将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和压力,也同样将迎接着巨大的机遇和生机。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周期的三重因素驱动下,企业在金融危机之后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核心要求体现为:全面的变革、创新、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