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新建画布颜色模式:名医简介-朱丹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6:00:08
朱丹溪的品格风尚和养生之道

朱丹溪(12811358年),名震亨,字彦修,元代婺州路义乌(今浙江义乌)人。朱丹溪倡导滋阴学说,创立丹溪学派,对祖国医学贡献卓著,后人将他和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一起,誉为“金元四大家”。

朱丹溪从童年时代开始就历经坎坷,但他在不幸和挫折面前始终坚持积极进取的人生取向,保持虔诚的信念和坦荡的胸襟,在事业上获得了辉煌的成功。朱丹溪在养生方面也颇有建树。

                                          用积极进取应对人生逆境

朱丹溪出生在一个世代为儒的书香门第,他自幼聪敏好学,能够“日记千言”,又善作诗赋,受到长辈们的喜爱。

然而,朱丹溪的童年正值宋亡为元,是在兵乱和饥寒中度过的。在他9岁那年,家中因为兵乱被洗劫一空;14岁那年,父亲不幸去世,他和两个弟弟尚年幼,全靠母亲支撑度日。朱丹溪在逆境中成长,造就了他坚韧、豁达的性格。他在20多岁时曾作过乡里的“里正”,办事刚正不阿,敢于为维护百姓的利益与官府抗争。

在朱丹溪30岁那一年,母亲患了脾病,请医生诊治,众位医生竟然束手无策。看着含辛茹苦的母亲经受病痛的折磨,医生们竟然束手无策,朱丹溪的焦急心情可想而知。但他并没有在厄运面前屈服,而是作出了积极的人生选择:他决定学医。

从这时起,朱丹溪开始潜心研读《素问》等医书。经过数年的刻苦学习,他对医理有所领悟,终于用药调养好了母亲的疾患。这时,朱丹溪回想起自己的妻子、儿子、伯父、叔父、幼弟,都是因为患病后医生用药不当而致死的,真是心胆摧裂,痛不可追。

母亲病愈后,朱丹溪师从著名理学家许谦学习理学,成为许谦的得意门生。在此期间,朱丹溪又再次遭遇了人生的重大挫折,他两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失利了。

在挫折面前,朱丹溪没有退缩,再次作出积极的人生选择:他决定放弃仕途,专心从事医学事业。老师许谦也很支持他投身医学。此后,朱丹溪开始拜师学医。

                          虔诚的信念

年已40多岁的朱丹溪,踏上了充满艰辛的拜师学医之路。

为了学医,朱丹溪云游四方,“渡浙江,走吴中,出宛陵,抵南徐,达建业”,却没有拜访到名师。后来,他听说武林(杭州)罗知悌是金代名医刘完素的再传弟子,又通晓张从正、李杲的学说,就慕名前往拜师。

但罗知悌性格倔傲,以至朱丹溪往返十多次都没有见到罗知悌。虽遭闭门拒客,朱丹溪拜师的意愿依然坚定而执著,他“逐日拱立门下”,遇到大风大雨都不退避。

朱丹溪的虔诚使罗知悌深受感动,终于接见了朱丹溪,二人一见如故交。罗知悌虽已年迈,但他见朱丹溪学识过人,学医之心真诚,当即收朱丹溪为门生,授以刘完素、张从正、李杲三家之书,并深入讲解了三家的要旨。罗知悌还在临证诊治中对朱丹溪进行指导。朱丹溪潜心思索老师的治法,颇有领悟。

1327年的夏秋之际,罗知悌去世。朱丹溪安葬了老师,回到义乌。他这次求师,跨浙、苏、皖三省,行程超过千里,历经艰难。虔诚的信念和锲而不舍的精神,使他终于求得了名师的指导;也正是这种精神,使他日后在学术上卓有建树。

后来,朱丹溪融汇刘、李、张三家之学说,去其短而用其长,创立了“相火论”等学说,悬壶数十年,享誉四方。后世将朱丹溪与刘完素、张从正、李杲并称“金元四大家”。

坦荡的襟怀

朱丹溪的为人,是既奋发有为,又襟怀大度,而且平易近人。后人称赞他“清明坦夷,接物和粹”。

在得到罗知悌的真传后,朱丹溪回到家乡开始行医。但当地的医生们对朱丹溪的疗法和医理不理解也不信服,甚至还嘲笑、排挤他。对此,朱丹溪并不争辩。事实胜于雄辩,朱丹溪以精湛的医术治愈了许多病人,医名不胫而走,享誉四方。曾经嘲笑、排挤过他的医生们,也终于心服口服。

朱丹溪以他的精深造诣和坦荡襟怀,赢得了人们的认同和爱戴,也为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朱丹溪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医德高尚。他为贫穷的人治病,不取报酬,不辞辛苦。他在诊病时对病情体察入微;他与同行交流时虚怀若谷……

朱丹溪的坦荡襟怀,还体现在他的学术建树上。

金元时期,是医学争鸣与创新之风大兴的时代。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丹溪等医家各自发挥新的见解,相继各成一说,各树一帜。其中,朱丹溪尤能集诸家之大成,而多有发展。这是他在学术上锲而不舍、潜心研究的成果,同时,也与他坦荡的襟怀、富于包容的精神有关。

朱丹溪的学生众多,戴思恭、王履、赵道震等都是他的学生,后来在医学上也卓有建树。

                                       朱丹溪的养生之道

在养生方面,朱丹溪也颇有建树。

朱丹溪的学术观点是建立在“相火论”基础上的。“相火”存在于命门、肝、胆等脏腑中,与“君火”(即心火)相互配合,起温养脏腑等重要作用。朱丹溪认为,人体的生命现象以“动”为主,而“动”的产生是相火作用的结果。但是,如果相火失去节制而发生妄动(引起相火妄动的原因有情志过度、嗜食厚味、色欲无度等),人就会生病。朱丹溪还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学术思想,在临证上提倡滋阴降火之法,故后世称之为“滋阴派”。

在引起相火妄动的原因中,情志过度、色欲无度都与心理因素直接相关,而嗜食厚味与心理因素也间接相关。可以看出,朱丹溪很重视心理因素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他的见解对于心理养生颇有价值。

朱丹溪还很重视郁证的病因和治疗,提出“凡郁皆在中焦”的论断,留下了许多治疗郁证的医案,还创制了“越鞠丸”这一治疗郁证的名方。对于郁证等因情志因素引起的疾病,朱丹溪根据病情施治,或“以情解情”,或方药治疗,或两者配合。关于朱丹溪在郁证诊治方面的贡献,可参阅本书第7章。

朱丹溪对养生之道颇有研究,并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学术思想应用于养生之道,包括心理养生。由于“阴常不足”,所以朱丹溪经常提醒人们注意阴气的保养,教人“收心养心”;还提醒人们“动而中节”,以免相火妄动而伤阴。又因为“人之阴气,依胃为养”,所以要注意胃的保养。朱丹溪倡导人们多吃蔬菜水果,特别主张老年人要以素食为主。

朱丹溪是他提出的养生之道的践行者,他的养生之道体现出平和与俭朴。他平易近人,“接物和粹,人皆乐亲之”;在生活中崇尚俭朴,穿着布衣,食粗菜淡饭。他全身心地致力于医学,虽然历经坎坷,但他以执著的信念实现了人生追求。到晚年,他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识见尤卓”。朱丹溪在晚年著《格致余论》、《局方发挥》、《本草衍义补遗》、《伤寒论辨》等著作,全面阐述自己的学术思想,可见他在晚年仍然有多么充沛的精力。

朱丹溪的人生理念和他的养生之道,对于今人很有启迪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