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长下影线是出货吗:一篇锦瑟解人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0:22:04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忆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我相信每一个古典诗词的爱好者,没有不知道这首诗的。
   
    这首诗历来受到诗人、诗评家和广大读者的喜爱,可能是李商隐最有名的最有代表性的诗作之一。可是也让大家困惑了一千多年,迷惘了一千多年。一千多年来,关于这着诗,曾产生过各种各样的解读和猜测,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结历来的看法,大概有咏瑟说、悼亡说、自伤说、自序代序说、寄托说等等。无怪乎金代大诗人、大文学家元好问慨叹:“一篇锦瑟解人难”(《论诗绝句三十首》)。
   
    从苏轼、黄朝英、邵博,到王世贞、冯班,都主张是咏瑟的,说它讲的是瑟曲、瑟音、瑟理。但是被胡震亨说:“以锦瑟为真瑟者痴。”后来基本上不再有人主张咏瑟说。
   
    悼亡说是较为持久,也是声音最大的一个团体,典型的有胡应麟、朱彝尊、纪昀、钱良择等等。这里面又分几种情况,一种是不指实,说是睹物思人,悼念瑟的主人,因瑟而托物起兴。一种说是悼念他的妻子王氏,但好像是被驳倒了。一种说是写令狐楚的侍儿,有的说她名叫锦瑟,有的说她善弹锦瑟。而钱良择又说疑指王茂元之女。
   
    叶矫然、徐夔、徐德泓等等及《玉谿生诗辑评》的批注者都主张自伤说,说是李商隐自伤迟暮之感,悔其少年场中,风流摇荡,到今始知其有情皆幻、有色皆空也。
   
    胡震亨、陆时雍、吴汝纶等及《唐诗鼓吹评注》,一直到现代学者岑仲勉,主张的是寄托说。认为李商隐有托而咏,情有所属,托之锦瑟,总属影借。或认为是伤玄宗而作,或认为是感国祚兴衰而作。岑仲勉先生认为是伤唐室之残破,与恋爱无关。
   
    程湘衡、汪师韩、姜炳璋、宋翔凤、钱钟书、周振甫等主张自况自序说,说李商隐是以瑟自况,自道平生,自评其诗,故为全集之冠。
   
    以上众说,仅举其荦荦大者,其实还有许多不同的声音。例如周珽说:“此诗自是闺情,不泥在锦瑟耳。”还有人说,只是感怀旧情,不得坐实为悼亡。而黄子云竟认为是用来懵人的,“原其意亦不自解,而反弁之卷首者,欲以欺后世之人,知我之篇章兴寄,未易度量也。”真是不由不产生“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感慨。
   
    这就涉及到诗歌的欣赏问题。我不懂诗,就凭自己的一点理解瞎说说吧!
   
    一首诗,作者和读者允许有不同的看法,各个不同的读者之间也可以有不同的看法。写诗跟写说明文不同。写说明文,把你想告诉读者的写出来就行,读者看了以后,说,哦,原来这么回事。这几乎是单打一的事情,可以说不会产生歧义,也用不着什么想像。
   
    写诗,有时候诗人知道自己要写什么时候,要表达什么情感,想要告诉读者什么。可是有时候,连诗人自己也说不清要写的究竟是什么,要表达什么样特定的情感,想告诉读者什么具体东西。他只想表达一种思绪、一种情怀、一种感觉、一种意象。这样再加上诗人的用典,有个性的语言,再加上读者的文化修养的高低,对诗意的捕捉的敏感与否,和不同的读者的不同的人生经历,人生感悟。这时候,十三亿人大概就会有十三亿种不同的解读。
   
    当然,这不一定就是一首好诗,而是具有了一首好诗的基础。如果这样一首诗,在给大家带来不同的丰富的联想的同时,还能使人感动,使人精神饱满,能够积极进取,或者是使人愉悦,使人心情舒畅,充满爱心和激情。那么,无疑这肯定是一首好诗。
   
    也许正如梁启超所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但我觉得他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我们若还承认美的价值,对此种文字,便不容轻轻抹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