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an.qq.com:绘画一单元第二课 形的视觉印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5:50:24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http://www.arteduinfo.com    点击数:7351    更新时间:2007-1-15    
四个“思考与交流”紧扣绘画中的“形”的表现方式与方法,从形的写实与强化到正负形的“图”、“底”转换,从改变正常比例关系的“形”到动态中的“形”;最后一个“思考与交流”则针对构图,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综合考虑绘画中“形”的布局与安排,从不同构图方式中进一步理解绘画中的“形”。
 
教学建议]教学建议
“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的这句名言道出了绘画艺术教学的真谛。通过学习让自己拥有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并借助绘画的技能来表达自己对美的发现,即创造美。世界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公平的,为什么艺术家能够从我们平常所忽略的形象中发现美的存在?这不仅是本课教学的导线,也是本单元教学的主旋律。教师可以顺着这一思路,将学生引入一个新奇的绘画“形”的世界。本课的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把握绘画中“形”的形成过程,初步了解形是画家运用独特的观察方式通过绘画的技巧与不同形式表达出来的,它包括三种方式,即简略的形、完整细致的形及强化处理的形。这主要通过阅读理解教材的范例作品及文字来达到目的。形来源于生活,艺术家所表达的形又往往高于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所在。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中的范例,并结合精心筛选的有关“形”的各种技法表现的优秀作品,引导学生站在艺术大师们的观察角度去看世界,去寻找美、感受美,从而产生表达美、创造美的愿望,由此激发对生活中美的关注及热爱。因此本课教学导入的关键在于能否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且自我意识较强,希望通过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来体现自我学习的价值,教师可以依据此点,结合当地教学资源,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入手选择教学的切入点。例如:要求学生凭借记忆描绘当地某一熟悉的场景,导入视觉形象的轮廓教学;要求从研究卡通形象的比例与性格特征之间的关系导入比例的教学;让学生从教室环境中选择最能够体现学习气氛的物象,导入构图教学等。
本课教学的重点要把握好如下三个基本知识点:1.绘画中“形”的封闭性特征和正负形的关系;2.物像的基本形体和结构及其比例关系;3.绘画中的构图。在第一个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的以“拳头”围合成一个醒目的“叹号”的范例,让学生尝试以“花”等简单的图形元素去组织表现类似于“句号”、“问号”、“叹号”等图形。此处教师给学生提供参考的图形元素一定要简单、常见,学生才会调动实践经验大胆进行尝试,在此基础上,学生受兴趣的驱使,才会有创新意识的萌芽。关于结构和比例的教学,则可以首先从比较简单的物象入手,先观察物象的外形轮廓及结构各部分在整个形体中的比例关系,再观察物象动态的“形”,从中理解它的动势趋向及节奏所带来的美感,感受其形的变化所带来的视觉印象。至于构图的教学,由于绘画中的构图本身是灵活多变的,不同的构图形式可形成不同的视觉印象,根据各人不同的想法,教学中教师可作多方面的尝试。例如:提供几个水果、瓶子之类的简单物体,让学生参照教材的几种构图框架去摆放,在此基础上大胆尝试不同的构图,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学生对“形”的认识与表现必须通过一系列强化练习方能够达到教学的目的。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出简单有效的强化训练内容是突破重点与难点的关键。至于如何提高学生对“形”的观察的敏锐性,教材中所强调的“图”与“底”的关系应成为教学中关注的焦点,学生只有在练习中才能够感悟到绘画中“形”的封闭性必须建立在对物象外形轮廓的观察与结构、比例的分析之上,从而由外至内地掌握绘画中“形”的表现技能。当然,教学中能达到此目的的途径是多元化的,但是以往教学中过分强调结构的教学方式往往会导致学生失去在绘画中表现“形”的最初视觉印象——轮廓,因此建议教师淡化对结构的分析,而从物象的外形轮廓直接切入教学,让学生在用线来表现物象外形轮廓的练习中认识结构与比例的问题。
本课的教学,建议通过三个课时来完成。在第一课时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比较各种风格及运用不同绘画技法所表现的手开始切入本课的学习,通过欣赏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造型观念,即“形”的存在有赖于物象结构、比例的特征及变化。第二个课时,通过对物象的基本比例关系的掌握,借助几何形对物象形态特征进行解析,并在了解产生动势原因的基础上,尝试对某一比较简单的物象进行夸张、变形处理,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应尽力引导学生关注形的动势及表现。最后一个课时应了解绘画构图中物象的取舍与不同框架的构图对表达绘画主题的作用与意义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尝试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试着对多个物象进行取舍,并参考教材提供的几种不同的构图框架进行创作尝试,然后相互交流、讨论,比较同一组物象在不同的构图中所带来的不同感受,并分析这种视觉感受产生的原因,更深一层地了解构图和适当取舍在绘画中的重要作用。
本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掌握以上三个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对物象进行恰当取舍,创作出具有独特视觉效果的作品。学生只有在反复多次的大胆尝试中,才会真正了解取舍的重要性,知道并掌握如何取舍视觉中的形体,这是决定作品是否具有独特视觉效果,是否具有创意的关键。此处主要依靠学生积极的思考、细致的观察、大胆的想象、多次的实践,辅之以教师得法的诱导、频繁的鼓励、恰当的评价来达到教学目的。由于本课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都给学生留有大量的尝试空间,因此我们尤应关注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性知识的评价。可以通过让学生写研究性学习报告与个人学习心得来帮助学生关注在学习过程中所发现的新问题,并建议学生保存练习中的草稿,启发学生从问题中探究知识,获得知识。
[参考教案]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学会观察与提炼物象的“形”,理解绘画中对“形”的不同表现与绘画主题之间的关系;掌握描绘物象外形“轮廓”的基本绘画技能;了解绘画中物象外形轮廓的封闭性特征,能正确理解正、负形相互转换的“图”、“底”关系,加深对绘画中“形”的认识;能够通过模仿或借鉴的方式来尝试绘画中对形的强化手段和不同表现方法,初步养成关注生活中“形”的绘画意识。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掌握描绘物象轮廓的绘画技能,了解在绘画中“形”所具有的封闭性特征与正、负形的“图”、“底”关系。
教学难点:能够理解绘画中的“形”与物象的内在结构和绘画主题之间的关系。
要让学生建立绘画中“形”的概念,必须首先认识“形”的产生与物象结构特征之间的关系,并养成仔细观察、概括提炼形的习惯,因此必要的训练就成为本课教学活动的重点。只有在描绘“形”的实践中,学生才能够将知识内化成必备的技能;艺术家笔下对形的丰富演绎则成为学生深入了解“形”的动力。应让学生通过比较与赏析的学习活动,在探究中理解绘画中“形”的变化与主题之间的关系;通过模仿与借鉴的学习方式,掌握“形”的强化与表现方法,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体会与解读绘画中的形,进而去尝试表现能传达思想与情感的“形”。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教材、实物、实物投影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