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灸大夫:交响乐《沙家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0:20:59
交响乐《沙家浜> 

    文革期间,诞生了以“样板戏”为代表的一批红色经典,其中,流传最广,公认艺术水 准最高的有“八个样板戏”,及第二批“样板戏”如钢琴协奏曲《黄河》,芭蕾舞《沂濛颂》,京剧《杜鹃山》等。
    所谓“八个样板戏”分为京剧,芭蕾舞,交响乐三类作品。京剧有《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等五部,芭蕾舞为《红色娘子军》《白毛女》, 而交响乐即是这里帖出的交响乐《沙家浜》。
    “八个样板戏”中,这部“交响乐《沙家浜》”可能由于不太适合人们的欣赏习惯,一直不如其它七部作品流传得广泛;且又有同名的京剧入选,后来人们往往不把它算作“八个样板戏”之一,而另加入一部京剧《龙江颂》。
    “交响乐《沙家浜》”,实质是根据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的题材、音调,而创作的大型声乐套曲,体裁上属于西洋的“清唱剧”(西洋清唱剧中,篇幅较小者称为“康塔塔”)。考虑到当时的欣赏习惯,一般人对“清唱剧”这种体材比较陌生,故使用了通俗的名字“交响乐”。另一方面,这部作品器乐部分的“交响性”,也是很显著的,且极为出色,故称为“交响乐”也无不可。
    所谓“清唱剧”,17世纪起源于意大利,是一种有剧情,有器乐,有合唱,独唱等多种元素的大型声乐套曲。与歌剧的区别是,清唱剧只唱不演,也不化装,也没有舞台美术。我国第一部清唱剧,是黄自用人们熟知的唐诗题材创作的《长恨歌》(该剧中有“小荷才露尖尖角”“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等名句)。著名的《黄河大合唱》及《长征组歌》,都属于康塔塔。
    《沙家浜》的前身是沪剧《芦荡火种》,后由北京京剧团移植改编为京剧《地下交通员》,之后,1965年再由著名作家汪增祺执笔改编为京剧《芦荡火种》。该剧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沙家浜是常熟县的一个联络站。联络员阿庆嫂,以开茶馆为掩护,保护新四军留下的伤病员,并与伪“忠义救国军”司令胡传魁和参谋长刁德一巧妙周旋,最后与新四军主力配合,将胡传魁、刁德一及日军黑田等一网打尽,沙家浜又竖起红旗。
    毛主席在看了《芦荡火种》后幽默地说:芦荡里都是水,革命火种怎么能燎原呢?再说,那时抗日革命形势已经不是火种,而是火焰了嘛!于是经毛主席提议,正式改名为《沙家浜》,由北京京剧团演出。值得一提的是,最初被正式定为样板戏的正是交响乐《沙家浜》,而非京剧《沙家浜》,虽然后者的影响要大得多。
    交响乐《沙家浜》的诞生有着特殊的背景。实际上,它是适应特殊的时代环境,使交响乐这一演出形式,得以在当时保存下来的一种手段。1965年中央乐团业余创作组开始集体创作《沙家浜》,从而把现代京剧改编为交响乐。著名指挥家、《沙家浜》首演的指挥者李德伦先生回忆说:“《沙家浜》记录了中国交响乐团的历史侧面。当时排演《沙家浜》实际上是以一种变通的手法保存了乐团,使乐团业务得以持续发展。”李德伦先生回忆起那时候他们不愿意穿所谓的“样板服”上台演奏,就提出:“我们怎么能穿着革命的样板服给胡传魁伴奏呢?” 正因如此,才诞生了这部融汇东西方文化于一体的大型音乐作品。
    1965年之后,《沙家浜》演出过多次。1966年“文革”开始,《沙家浜》就被定为“样板”。此后的11年中,这部作品在全国范围上演,成为当时几部经常上演的现代文艺作品之一。
    交响乐《沙家浜》全本从《序曲》到《胜利》的共分九场,它保留了京剧《沙家浜》中几乎所有正面人物的唱腔,而在《序曲》、《坚持》、《奔袭》、《胜利》等乐章中,曲作者还创作了大量交响合唱段落,使整个作品不但具有京剧的韵味,还颇具恢宏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单纯从艺术的角度而言,《沙家浜》以其优美的旋律、完整的结构,京剧与交响乐的结合,嘹亮与典雅的融汇,成为中国音乐史上的独特风景。它是一部特定历史时期的经典之作,为交响乐的民族化做出了贡献,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贴出的这段序曲是交响乐《沙家浜》里特有的引子,是京剧《沙家浜》里没有的,由合唱团演唱。它是后来的版本,前奏用的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旋律。这一段最初的版本,前奏是用《新四军军歌》的旋律改写。其中的一句:“新四军英勇奋战沙家浜”,原本是:“三九年阳澄湖畔沙家浜”。
    40年过去了,这部在大型交响乐队伴奏下的红色经典听起来,依然让人振奋和激动。让人联想起新四军为抗击敌寇、英勇战斗的那段激情岁月和难忘时光。其艺术之美,将会永远留在许多音乐爱好者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