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血罐多久拔一次:以“便民服务”为抓手 着力推进农村基层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2:17:10
2011-03-02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字号大中小] [打印] [关闭]
移动用户发KX至10658300,订阅新华快讯。新华快讯,迅闻天下,每天7分钱
新华网河南频道3月2日讯  大河网-河南日报报道:2010年,在市、县、乡三级党委政府的强力推动下,濮阳市85个乡镇办全部建立了便民服务中心,2998个行政村(社区)全部建立了便民服务站点,实现了市、县、乡、村四级便民服务网络全覆盖。
“以人为本、转变职能、方便群众”是这套便民服务体系设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服务理念到服务内容、从管理制度到办事流程,均从群众需要和便民利民的出发点来设置或制定。
正如濮阳市委常委、纪委书记申延平所说:“便民服务让群众办事由自己跑变成了干部跑,由群众要求办变成了干部主动办,真正做到了让广大农民群众‘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难事不出县’。”
困惑:寂寞的乡政府和摸不着门的农民
提起前些年农民到乡里办事难、事难办,清丰县韩村乡乡长赵雪敏深有感触。2005年前后,赵雪敏在该县仙庄乡当副乡长,分管农业税征收。取消农业税以后,干部们一下子摸不着了头脑,不知自己该干什么了,整个乡政府也变得死气沉沉。一些不甘寂寞的人就跑出去开公司办实体,剩下的人上午10点多钟到单位后找个酒场,下午晕到哪里谁也不知道,群众办事找个人都难。熟人托熟人来办个证,光有面子不行,还得摆个场喝两杯,顺便再买两盒烟什么的是很平常的事。
“你不开业便罢,一开业便有一些部门派人上门收费罚款。”一位姓郭的农村企业主告诉记者,他的一个工厂就是前些年硬被吃垮的。“工商、税务、环保、治安、劳动监察、城管……虽然那几年已经没有了执法权,但一些基层站所依旧收费罚款。一是消耗精力太大,没心思去跑市场,二是负担太重无利可图,跟外地同行没法竞争,几百万元的投资强撑了几年,最后血本无归。”
政府工作人员思想不解放,不开放,怎么谈发展,往哪里去发展?
原濮阳市高新区王助乡党委书记丁连勇给我们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2007年,一个叫袁胜堂的花农找到乡政府诉苦:头几年种鲜花,合同到期没续上,打算用原来的大棚种草莓,想出去考察,请乡里给指个路。丁连勇听说后,组织召开了党委扩大会,就老袁的事展开了讨论,最后决定把乡里原定的外出考察的两万元考察费归老袁使用。结果,袁胜堂拿着这两万块钱激动地大哭一场。考察回来,老袁的大棚收入倍增,每年缴纳的营业税就达几十万元。短短三年,他还带出了一个合作社,带出了近百口子人走上了富裕之路。
“吃着纳税人的饭,还不给群众办事,群众心里啥感受?农民去乡政府报销考察费,理所应当,可他们为什么百感交集?是我们的政府工作人员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老认为我们是管人的,忘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忘记了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丁连勇感慨地说。
探索:一间接待室和便民服务大厅
2005年,南乐县梁村乡开展了便民服务工作。据乡党委书记田建引回忆,所谓的“便民服务中心”,就是一间办公室,几张桌椅拼凑在一起,职能站所的工作人员轮流值班。
“那时候,我们一直寻找一个服务农村的突破口,期望能改变政府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田建引说,因政府工作人员的观念陈旧、制度不完善、服务不规范,对上门的群众,也仅仅停留在口头咨询上。
后来,该乡把便民服务中心搬到了乡政府大门口政法大院二楼一个30多平方米的大厅,计生、政法、信访等职能站所都派人去大厅里集中办公,因为地方小,前来办事的群众又多,只好排队站在门外等。“即便如此,集中办证、办其他手续还是很受群众欢迎的,最起码能找到人了,办事的农民虽然要在室外等很长时间,但办事不用求人,不再受刁难,大多数一次就能办成事。”
无独有偶,临近的范县王楼乡也在2006年推行了一种首问负责的便民服务措施。乡党委、乡政府全体工作人员每天轮流到大门口一间接待室里接待前来咨询、办证、办手续和调解邻里纠纷的农民,要求第一个接待的工作人员,必须要把农民群众委托之事跟踪到底。结果推行了两个多月便流于形式,该谁办的事最终还是拖到谁手里,便民服务等于自生自灭。直到乡里的便民服务中心建设以后,这种状况才得到彻底的转变。
……
濮阳市纪委常委王万臣说,便民服务这几年都在不断抓,实践证明,这是推动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有效抓手。 近年来,濮阳市纪委监察局一直在探索:如何从根抓起,充分发挥“便民、利民、惠民”政策,做好便民服务,搞好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直到2008年,在经过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市里将26个乡镇和500个行政村作为试点,开始抓便民服务中心和便民服务站点的运行,才使该项工作逐步有了着力点、有了“抓手”。
按照市纪委监察局的要求,台前县孙口乡推行了“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把乡政府门前用于出租的六间门市房收回来,投资十几万元装修一新,打通并改建成180多平方米的服务中心。中心内服务设施一次性配备到位,办公桌椅、电脑、电子屏、电话、等候坐椅、饮水机、一次性纸杯、雨伞、老花镜等,甚至连打气筒都想到了。
“咱们上银行存个钱,到移动公司缴个费,人家那里窗明几净、慢语轻声,钱花了咱落个舒心。作为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群众来办事还要求爷爷告奶奶,这算个什么事?”乡党委书记梁九虎说。
南乐县近德固乡则是一古脑儿将中心大厅由30多平方米扩展到300多平方米,围绕“便民、利民、为民”的指导思想,让民政、财政、“三资”、计生、劳保、小额贷款发放、新农村建设等所有涉农涉企的工作人员,全部搬到中心大厅集中办公。
……
濮阳市委书记段喜中说,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凝聚民力,民生关系发展。便民服务为“一创双优”活动的开展增添了活力,广大党员干部能否在心里面装着群众、思想上想着群众、服务上方便群众,能否使农民群众真正享受到热情、便捷、高效、周到的服务,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推动基层党委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是营造农村经济社会良好发展环境的重点,也是建设富裕美丽和谐新濮阳的根本。
推进:将便民服务延伸至村
时间定格在2010年。
在经过了近两年的实践后,濮阳市决定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农村基层便民服务。
濮阳市委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连续召开市委常委会议进行专题研究,市政府专门下发了文件和工作部署,各县区积极落实,各部门充分配合,便民服务的体系建设得到了顺利进行。
乡里设便民服务中心、村里设便民服务站点。现如今,濮阳全市85个乡镇办和2998个行政村及社区都设立了便民服务中心,形成了以市县区行政服务中心为龙头,县乡村协调统一的便民服务体系,实现了市、县、乡、村四级便民服务网络全覆盖。
在服务体制上,坚持资源整合。建设服务站点坚持不增加编制、不增加农民负担,对乡镇办公资源进行优化:一种是通透式办公模式,将民政、计生、财政、劳保、农技、土地等站所的办事项目纳入服务中心,“一站式”为群众服务;另一种是将所有站所集中办公,形成便民服务区;而村级便民服务点则以村委会办公室为依托,为群众提供各类代理服务。
在管理机制上,坚持便民高效。规定了首问负责、限期结办、服务公开等六项制度,坚持符合条件立即办、材料不齐指导办、多头处理并联办、跟踪服务主动办,切实做到便民高效、公开透明、依法公正、无偿代理。
在服务质量上,坚持全程代理。将申请办与代理办结合,站内办与站外办结合,在便民服务站点推行了全程代理制,明确由乡镇包村干部为代办员、村干部为协办员,在村里可以办成的事,直接在村里办;乡镇职权范围内的事,由代办员代理办;必须本人签字或认可的,由代办员引领当事人办。
为确保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濮阳市先后投资110万余元对乡镇办便民服务中心安装了视频监控设备。在市、县电子监察中心监控室,工作人员可随时监控基层便民服务中心的工作情况,并对违规行为警示纠正。
为了促进便民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市纪委监察局每季度都要组织开展县区之间互查互评活动,并对所有乡镇办进行排名,把检查评比结果通报全市,对后三名的乡镇办党委书记、纪委书记点名批评和诫勉谈话。
这个网络的建设,形式上看是市、县行政服务大厅,乡镇办便民服务中心,行政村社区便民服务工作站点的有机组合,实质上是政府职能的强制性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各级的编制人员没增加,财政负担没增加,农民负担没增加,实现了把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民政、计生、财政、农业、劳保、城建等部门的30多个项目纳入中心和站点内办理,为农民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全方位服务。
转变:思想观念解放一小步,党群关系改善一大步
“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和新的战略机遇,迫切需要我们在思想观念上、干部作风上、发展环境上有一个大的转变、大的提升。”濮阳市市长王艳玲认为,转变思想观念,转变工作作风,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才能使濮阳在新一轮竞争中占得先机、赢得优势,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月22日上午,濮阳县柳屯镇便民服务中心,一对上世纪70年代结婚的老夫妻来补结婚证,原来他们要出差到外地,不带结婚证住宿很不方便,而30年前的结婚证早丢得无影无踪。
从咨询到查底档到照相到证件拿到手,一共用了20多分钟。男主人老张激动地说:“啥叫政府,以前咱认为那就是个神圣的官场,到政府去办事,一定要小心,别惹着人喽。这往儿(现在)好了,种地补助款打到卡上,想干个发财买卖还能来贷款,方便得很,要办啥事儿不用托人,直接到这儿来,一会儿就办好。”
“客观上是市县两级纪委监察局的严格要求,主观上是我们的干部通过便民服务这个载体,找到了自己的正确位置,明白了如果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会被人民所抛弃,这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柳屯镇党委书记王洪波说。
2011年春节,在太原打工的南乐县梁村乡大郭村青年农民王晓赛最给力的一件事,是他身在外地,乡村两级政府主动为他办理了低保手续。这位父母双亡的孤儿,着实感受到了做人的体面和家乡的温暖。“往前搁几年,这事连想都不敢想。”王晓赛说,该办的事,不花钱托熟人跑上七八趟,根本办不成,不该办的事,只要有熟人肯花钱,没有办不成的。
濮阳市是农业大市、劳务输出大市,众多青壮年常年在外地打工,留守的多是妇女儿童和老人,这些群众都需要高效、体贴、周到的服务,低保、医保、种粮补、林补,各种扶助款项要打到卡上,小孩子们随父母打工出去上学,要办各种证明,贫困学生考上大学需要救助,而这些事情大多数都是工作人员上门送服务。
“说良心话,办事不用花钱,也就是这近两年的时间。”濮阳县城关镇红卫街居委会干部刘彦奇说,“镇政府有了便民服务中心后,我就开始负责为辖区群众代办各种手续,几乎天天都要往便民服务中心跑,很方便,到那儿一会儿就办好了,连根烟都不用让。稀罕的是,也就这两年,上访的没有了,创业干事的人多了。老百姓说发就发了,养鸡的、搞蔬菜大棚的,再加上汽车配件加工厂什么的,全村人人有活儿干、有工资,收入可劲儿地涨,闲事、杂事说没就没了。”
“农村基层便民服务站点,为我们抓好农村党员干部勤政提供了有效载体。”南乐县县委书记魏凤朝说,农村基层干部由管家变成了仆人,便民服务是个“抓手”,是思想解放的一小步,而经济社会发展反馈出来的却是党群干群关系改善的大跨越。
据不完全统计,仅2010年,濮阳市乡村两级便民服务站点就为群众办理各类服务事项89221件,群众满意率达98.8%,农村信访量比去年同期下降27.2%。
深化:借力服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濮阳市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贾太杰认为,便民服务是我们在新形势下,就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基层干部作风探索的一种有效机制和载体,目的是为农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但是,便民服务不能仅仅停留在日常办证明、发补贴等具体事务上,更重要的是紧紧围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延伸服务链条,为农民生产生活和发展致富提供有效服务,从而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如今在濮阳市,农村基层便民服务的内容已向信息、流通、科技、企业等领域拓展延伸,为群众和企业提供法律政策、科学致富和生产流通服务,深化后的便民服务实现了真正的跨越,使政府职能得到了根本的转变。
高新区王助乡是全市当初26个推进便民服务试点的乡镇之一。2008年底,当王助乡政府的便民服务达到“超市”化以后,该乡党委政府就开始琢磨延伸服务,一方面要求各村必须建立便民服务联系点,拉长便民服务链条,一方面把服务的目光投向了本乡的特色——蔬菜和花卉生产上,把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进行了扩展与延伸。乡政府对全乡的种养专业户进行统计造册,并专人“一对一”帮扶解决贷款问题和土地协调,最终用连保的方法争取到贷款2000多万元。仅一年时间,全乡的蔬菜大棚增加了4倍,告别了竹杆草苫结庐型的原始大棚,盖起了钢筋结构、挑高两米以上的工厂化大棚,产量倍增,质量上也独占鳌头。
濮阳县柳屯镇是个人口大镇,经济强镇,上世纪90年代曾经辉煌过,也经历过上百企业集体“大逃亡”的惨痛教训,原因多种多样,但有一条是不能回避的,那就是乡镇干部的官老爷作风和办事效率低下。镇党委书记王洪波告诉记者,为了经济发展,2010年,柳屯镇从外省和本市请的技术“外脑”达30多人,乡政府不仅每年要为这30多人发工资,还要给这些人当后勤当后盾,正是这30多个“外脑”,使该镇的40多个专业养殖种植合作社变成了摇钱树。当年,全镇财政收入达到4000多万元。
在清丰县大屯乡的便民服务中心办事大厅,乡党委书记范华告诉记者,来办各种手续的农民大概只占三分之一,绝大多数是来寻计问策的,寻发财之计,问致富的策略。面对群众的信任,该乡便民服务大厅成立了“三农”服务中心。为了满足群众的需求,乡里适时做出调整,“群众有啥要求,我们就提供啥服务。”2009年,该乡大批农民自发地盖起了塑料大棚,乡里就从有限的办公经费中挤出了6万元,从山东寿光请来两个技术员,在专家的指导下,当年3000多亩大棚喜获丰收。2010年,该乡又加倍投入请了3位专家,使全乡大棚发展到接近万亩,而每个大棚的年收入也都超过了两万元。
在濮阳县五星乡安寨村,还没进村就看到了千亩大棚示范园区。据村党支部书记刘建林介绍,在该乡便民服务中心的引导下,该村4/5的土地已经流转承包给了新兴的专业合作社,有养鸭工场,有温室大棚,也有简易低温棚,全村农民转行成了农业工人,村里还引资招来了服装厂和来自云南曲靖的投资商。短短三年时间,这个贫困了几百年的“盐碱窝”,变成了人均收入过万元的小康村。
范县白衣阁乡则把便民服务从服务中心延伸到了群众家里,不仅搭建了政府和群众之间的纽带和桥梁,也成了社会和谐的润滑剂。该乡由政府出资引进汽车坐垫编织项目,使全乡1000多名妇女坐在自己家里当上了产业工人,一个人一年光收入就能拿7000多元。
清丰县韩村乡更是把便民服务延伸到了田间地头。自从有了便民服务中心,乡党委政府与农科所结成帮扶对子,把全市唯一的省花生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荆建国教授请来当大韩村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并从山东、河南两所农大又请来十多位花生种植科研专家。2009年6月,荆教授为全乡作出了三年规划,确定了产业发展模式;当年10月,1万亩示范田里结出了黑花生、小花生和超级大果花生;2010年10月,濮阳市第一个绿色花生合作社在韩村乡诞生。如今,“无公害花生基地”、“绿色花生基地”、“有机花生基地”、“特色花生基地”、“花生种子繁育基地”、“鲁花集团专供基地”等一大堆品牌挂在各个村头。而这些专家们的工资费用,则全部由乡政府从办公费中支出,全乡3万多农民装进口袋的是纯收入。
……
类似的村庄,在濮阳市广大农村中犹如雨后春笋。“农村基层便民服务中心的成立是一次办公形式的革新,也是工作性质的革新,工作人员所干的都是份内工作,是原本应该做好却没有做好的工作。”清丰县委常委、纪委书记冯海民说。
专门回濮阳县老家租地200亩重当农民的马先生说:“政府职能的转变,尤其是便民服务的开展和延伸,最大的收益者是农民。如今,咱种地,政府派技术员、灭虫队来上门服务,还有保护价格收购,合同预付款,种子还没下地,预定金就打过来,这样一年下来,辛苦归辛苦,赚的钱也是实打实。这样的政府才是老百姓想象中的好政府。”
“要充分发挥便民服务这个载体,将其深化延伸,最终落脚到服务乡村经济发展上,充分体现‘亲民、为民、富民’的原则,实现农村基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那才是结出了正果。”濮阳市副市长徐兰峰说。
总结近年来濮阳农村的变化,申延平给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发展环境也是生产力,软环境差,地方经济就有可能被拖跨;软环境好,思想观念创新,经济社会就会有跨越式发展,社会矛盾自然也日趋缓和。
“便民服务的核心是服务,是实实在在的工作,丝毫掺不得假,偷不得懒,群众的眼睛可是雪亮着呢。”南乐县寺庄乡王洪店村便民服务代办员、大学生村官李聚行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