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列夫托尔斯泰:动物的“数学艺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6:55:42
动物的“数学艺术” (2008-04-23 14:17)
  •   分类:§数学世界∞ 标签: -

 

  说来也许令人难以置信,不少动物懂得计数,有些动物还是数学天才。

  先说几种鸟类。在凤头麦鸡面前放3只小盘子,每只盘子中都放着它爱吃的小虫子,分别是1条、2条和3条。凤头麦鸡有时先吃2条的,有时先吃3条的,但总是不先吃1条的。这说明,凤头麦鸡知道2比1多,大概它能数到2。

  乌鸦看到几个拿枪的猎人,就飞到大树上躲起来。4个猎人当着乌鸦的面走到对面的草棚里休息,过了一会走掉一个猎人,乌鸦不飞下来;又走掉一个猎人,乌鸦仍不飞下来;走掉3个猎人后,乌鸦就从大树上飞了下来。可能是它以为猎人全走了,可见乌鸦可以数到3。

  有人对鸽子做了一项实验:给它喂食玉米,一粒一粒喂给它吃,每次都喂6粒。突然喂给它第7粒玉米,它竟不吃。

  生物学家佩珀伯格曾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耐心地训练一只6岁的非洲灰鹦鹉,使它学会了40个英文单词,还会计数,这只鹦鹉能用这些单词说出几十种物品的名称、颜色和形状,还会说出这堆东西有多少数字。聪明得令人称奇。

  再说哺乳动物。科学家发现了灰松鼠在越冬之前要贮存食品,它将许多松果藏在不同的地方。可是以后它找到其中的六、七堆之后,别的地方就不再找了。可能灰松鼠只能数到7。

  美国的动物学家试验过黑猩猩的计数本领:把香蕉放在箱子里,每次放10根,让黑猩猩自己打开箱子吃。有一次,箱子里只放8根香蕉,黑猩猩吃完后不肯离去;再给它吃1根,它还不肯走;直到吃满10根,它这才离去。黑猩猩也许能数到10。

  还有小小的蚂蚁,其计数本领也不逊色。英国的昆虫学家兴斯顿做过一项有趣的实验:他将一只死蚱蜢切成小、中、大3块,中块比小块大1倍,大块又比中块大1倍,放在蚂蚁窝边。蚂蚁发现这3块蚱蜢后,立即调兵遣将,欲把蚱蜢运回窝里。10分钟后,有28只蚂蚁聚在小块蚱蜢周围,有51只蚂蚁聚集在中块蚱蜢周围,有89只蚂蚁聚集在大块蚱蜢周围。蚂蚁力量的分配与蚱蜢大小的比例完全一致,其数量之精确令人叫绝。另外,动物的生活习性中也蕴藏着深奥的数学原理。比如,蛇在爬行时走的是一个数学的正弦函数图形。它的脊椎像火车一样,是一节一节连接起来的,节与节之间有较大的活动余地。如果把每一节的平面坐标固定下来,并以开始点为坐标原点,结果发现蛇是按照30度、60度和90度的正弦函数的曲线规律运动的。

  据说德国某地有一只很特别的马,名字叫“杰克”。它的一只蹄子能用敲打地面的次数来计数,并且回答出“是”或“不是”一类的问题。

  “杰克”在许多城市当众表演,几乎每次计算都很准确。科学家们颇感兴趣,都来对它进行观察,总怀疑这中间有什么名堂。

  为了弄清原因,一位科学家想了一个办法。他与另一个人同时分别在“杰克”的左右耳轻轻地报一个数,它无所适从,没办法决定用马蹄在地面上敲打几下。接着这位科学家大声报了个数字,“杰克”的蹄子便开始敲打地面了。他仔细地注意着马的主人的脸部表情,结果发现在“杰克”发出的敲击声快要接近规定的次数时,主人显得十分紧张;而在敲击最后一下之前,主人又恢复了泰然自若的神情。

  应该说,主人自己并没有意识到本人先后表情的微妙变化,可是“杰克”却察言观色,善解人意,知道何时停止敲打最合适,成功的“秘诀”就在于此。

  如果说“杰克”会“计数”是凭小聪明的话,那么狼就更胜一筹,能理解复杂得多的声音和数量信息了。

  格鲁吉亚第比利斯物种保护中心的生物学家为了测试狼的智力,将10只野狼在大约1万平方米的围场内放养了4个月,在逐渐取得它们的信任后开始实验。研究人员在狼靠近装了肉的盆子时,用手指以固定的频率敲击某个物品,发出声响,敲击的次数与装肉食盆的顺序号相同。半个月后,它们便弄懂了其中的奥秘:手指的敲击次数揭示了肉的所在,因此可以找到序号和敲击数相同的盆子。然而在敲击数大于“7”时,狼就会经常弄错了。

  在另一项实验里,49个装肉食盆均匀地排7行,每行7个,所有的盆中只有一个装了肉。假设肉放在第3排第4个盆子里,科学家会先用手指敲出3个间隔很长的声音,随后快速地敲4下。狼揣摩一段时间后,终于懂了并找到肉。

  在动物界中,“懂得”几何和代数的不在少数。

  蜜蜂我们在观察蜜蜂的蜂房时,惊讶地发现它是一个标准的六角柱状体,其中的一端为平整的六角形开口,另一端则是封闭的六角棱锥形的底,由3个一样的棱形组成。测量结果表明,组成底盘的棱形的所有钝角为109度28分,所有的锐角是70度32分,这样既坚固又省料。蜂房壁的厚度为0.073毫米,误差非常小。科学家们曾做过一些有趣的试验,发现蜜蜂还有自己的“模糊数学”,它们每天清晨飞出的“侦察员”,回来后用“舞蹈语言”告诉花蜜的方位、距离、多少,于是蜂王便“派遣”工蜂出去采蜜,奇妙的是派出的工蜂恰好都可以吃饱回巢酿蜜。

蜂房丹顶鹤蜘蛛结的“八卦”形网

  蜘蛛它用吐出的丝结成的“八卦”形网,的确巧夺天工。这种八角形几何图案,不但结构复杂而且造型美丽,令人叹为观止。即使用尺子和圆规,画图高手也难以画出像蜘蛛网这样匀称的图案。

  猫到了冬天,它总是把自己的身体抱成一个球形来御寒取暖。这里也运用了几何的知识,因为球形可以让身体的表面面积最小,所以散发出来的热量也就最小。

  丹顶鹤它们在飞行时总是成群结队,排成整齐的“人”字形。而且这个“人”字形的角度始终保持不变,为110度。更有趣的是,“人”字夹角的一半(指每边与鹤群前进的方向的夹角度数)是55度44分8秒,正好与金刚石结晶体的角度完全一致。这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大自然的某种默契?令人叫绝。

  珊瑚虫说它是代数“冠军”,一点也不过分。你瞧,珊瑚虫在自己身上记下的“日历”,堪称一绝。它每年都要在身体上“刻画”出环状的条纹365条,显而易见是一天“刻画”出一条。古生物学家的研究己经证实,3亿5千万年前的珊瑚虫与现在的不相同,每年“刻画”出的环状条纹多达400条。原来,据天文学家的测算,当时地球的一天仅有21.9小时,所以一年的时间不是365天,而多达400天。 (认识更多的珊瑚知识)

珊瑚1珊瑚2珊瑚3

  由于生存的需要,动物肌体的构造为了适应客观环境,常常符合某种数学规律或者具有某种数学本能。许多事实是非常有趣的。桦树卷叶象虫能用桦树叶制成圆锥形的“产房”,它是这样咬破桦树叶的:雌象虫开始工作时,先爬到离叶柄不远的地方,用锐利的双颚咬透叶片,向后退去,咬出第一道弧形的裂口。然后爬到树叶的另一侧,咬出弯度小些的曲线。然后又回到开头的地方,把下面的一半叶子卷成很细的锥形圆筒,卷5~7圈。然后把另一半朝相反方向卷成锥形圆筒,这样,结实的“产房”就做成了

  我们都知道跳蚤是“跳高冠军”。1910年,美国人进行过一次试验,发现一只跳蚤能跳33cm远,19.69cm高。这个高度相当于他身体长度的130倍。按照这样的比例,如果一个高1.70米高的成年人,能象跳蚤那样跳跃的话,可以跳221米高,相当于70层楼的高度。

  老虎、狮子是夜行动物,到了晚上,光线很弱,但它们仍然能外出活动捕猎。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动物眼球后面的视网膜是由圆柱形或圆锥形的细胞组成的。圆柱形细胞适于弱光下感觉物体,而圆锥形细胞则适合于强光下的感觉物体。在老虎、狮子一类夜行动物的视网膜中,圆柱细胞占绝对优势,到了晚上,它们的眼睛最亮,瞪得最大,直径能达三四厘米。所以,光线虽弱,但视物清晰。

  总之,在大自然中,许多动物的“数学才能”着实令人称奇,而且它们的作品犹如艺术珍品,美不胜收。鹰类从空中俯冲下来猎取地上的小动物时,常常采取一个最好的角度出其不意地扑击。壁虎在捕食蚊、蝇、蛾等小昆虫时,总沿着一条螺旋形曲线爬行,这条曲线,数学上称为“螺旋线”。切叶蜂用大腭剪下的每片圆形叶片,像模子冲出来似的,大小完全一样。鼹鼠“瞎子”在地下挖掘隧道时,总是沿着90°转弯。走进大自然,我们将叹服造化之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