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海战宁海号:昭君---古代四大美女之落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3:08:06

   昭君---古代四大美女之落雁

       -----------------------------

       

  
         一。“落雁”的由来
    汉元帝在位期间,为安抚北匈奴,选昭君与单于结成姻缘,以保两国永远和好。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昭君告别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马嘶雁鸣,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她在坐骑之上,拨动琴弦弹起悲壮的离别之曲。南飞的大雁听着这悠扬的琴声,看着骑在马上的美丽女子,竟然忘记摆动翅膀而跌落。从此,“落雁”就成了昭君的代称。

        二。昭君出塞故事传闻
 
    汉朝欲与匈奴联姻,王昭君自愿去匈奴和亲。后在元帝的主持下,嫁与呼汗邪单于为妻,随单于定居匈奴。王昭君美艳绝伦,如花似玉,眉如轻烟,口似樱桃,云鬓高耸,兰偑低缀,腰细款款,投足如风摆细柳,举手似雏燕凌空。令人扼腕的是这个有着落雁之容的美女,因画师作崇,在汉皇宫中竟五年不识龙颜。
  五年前,从全国各地遴选数千美女入宫,皇帝无法—一面见,是由画工毛延寿给美女们各画肖像一幅呈奉御览。想得到皇帝宠幸的女人,就必须巴结画工毛延寿。一时间那些出身富贵人家,或京城有亲友支援的,无不运用各种渠道贿赂画工。而王昭君初入宫廷,不懂这些规矩,再自恃美貌,不愁皇上不召见。据说,画工毛延寿在给王昭君画像时,曾向她暗示索要贿金,但王昭君没有搭理他,反而讥讽了他。毛延寿见王昭君如此傲慢,便把该点在眼睛上的丹青,点到脸上。汉元帝看到呈上来的王昭君画像,十分讨厌,于是王昭君失去了觐见皇帝的机会。在宫中长达五年时间,仍是个待诏的宫女身份。
  在这五年的时间里,王昭君除了担负一些宫中的轻便工作之外,有太多的余暇用来读书写字,唱歌跳舞,研习音律与绘画,不断的充实与磨练,倒是给她全面提高素养创造了条件。然而午夜梦萦,不免倍感凄清与孤寂,花样年华悄悄消逝,不知何时才有出头之日?思来想去却又别无选择,只能在阴暗的深宫里无声无息地煎熬,度过一天接一天的漫漫长夜。
    到了汉元帝竟宁元年,南匈奴单于呼汗邪前来朝觐,王昭君的命运竟在无意间发生了突变。
  呼汗邪携带大批皮毛及骏马作为贡品来到长安,对汉元帝毕恭毕敬。汉元帝龙颜大悦,盛宴招待这位远道而来的“贵宾”。筵席中呼汗邪提出“愿为天朝之婿”的请求,汉元帝一听是颇为高兴。兴之所至,决定在未定许嫁的公主之前,先让他见识见识当朝佳丽,唬一唬他,于是下旨召那些后宫里未曾临幸的美女前来敬酒。
  聪明的姑娘们马上意识到这件事的重要性。这是个难逢的可以引起皇帝关注的大好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于是,一个个浓妆艳抹,希望籍此获得皇帝的靑睐。王昭君虽然恃美自傲,此刻也免不了要精心打扮一番。宫女们鱼贯而入,花枝招展,娇娆婀娜,彩袖在餐桌间飘动,香气在厅堂里荡漾。匈奴番王何曾见过如此多彩多姿的场面?不禁心醉神驰。突然,在万花丛中闪现出一朵仙芭,那么突猷,那么美艳。聪明的呼汗邪立即向汉元帝提出:“作为天朝之婿,不一定非要娶公主,情愿在这些宫女中选一名即可。”汉元帝心想,原本要物色一位宗室郡主嫁与他,如今要在待诏宫女中挑选,岂不是省却了许多麻烦。于是漫不经意地答道:“你看中了哪一位,哪一位就归你。”呼汗邪太高兴了,喊道:“就是她!”汉元帝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但见一个风华绝代的美女。汉元帝眼前的这位待诏宫女,光彩照人,翠黛轻蹙,微露一丝幽怨。元帝不瞧犹可,只这一眼,直把他惊得魂飞天外,真真切切的绝代佳人!但见她:云鬟堆翠,娇若杨柳迎风;粉颊喷红,艳似荷花映日;这个美丽的宫女正是王昭君。
   筵席结束,呼汗邪回到驿馆,准备择吉日迎娶汉宫美人。而此时的汉元帝,越想越懊恼,叫人从宫女画像中找出昭君的画像,看上去大模样虽有点像,但完全没有昭君本人那样可爱。而那粉颊秀靥上何曾有什么黑痣!刹那间,汉元帝一股怒火中烧,当即传命有司彻查画工毛延寿失当之责,才知道是毛延寿索贿不成,滥用权力,故意将花容月貌的昭君描绘成庸俗陋女。
    结果是毛延寿以欺君之罪被斩首。 此事,后人有评说:
  曾闻汉王斩画师,何由画师定妍媸?
  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
  意思是毛延寿胡作非为按律当斩,而汉元帝对属下的所为也有失察之责。
  离开京城的日子到了,王昭君一袭戎装打扮,妩媚中更添英爽之气。她面向未央宫拜别天朝,带着一股异样的心情,看了长安最后一眼,怀抱琵琶坐上马背。匈奴随从人员和朝廷派出的护卫队伍,浩浩荡荡经过长安大街,沿途是万头攒动,争相一睹昭君风采,那场面可以想象的出极为热烈。看如此风情万种的美人儿,离开繁华的都城长安,前往荒凉的边远异乡,去陪伴一个垂垂老朽的匈奴单于,人们无不为之嗟叹不已。
    昭君出了长安北门,渐行渐远,禁不住黯然神伤。随行的乐师们,一路上弹奏着琵琶,以藉慰昭君的离愁别恨。回望长安,已无踪影,昭君手弹琵琶,吟出一首《怨旷思惟歌》:

  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芭桑。
  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云,上游曲房。
  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没沉,不得颉颃。
  虽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独伊何,来往变常。
  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行进多日,才出雁门关,匈奴大队骑士、毡车、胡姬早早的前来迎接。
    又经历多日艰苦跋涉终于到达了匈奴王廷。只见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青青的草,牛羊遍野。傍晚,一座座帐篷里张灯结彩,呼汗邪单于封王昭君为宁胡阏氏(皇后)。
  昭君出塞以后,汉元帝依照她临别时的请求,把她的父母兄弟一齐接到长安,赐宅赐田,妥善安置。呼汗邪也派使者送来大批玉器,珠宝及骏马,以报答汉朝天子的特别恩典。
  王昭君抵达匈奴王廷三个月后,汉元帝崩逝。
  第二年,汉成帝建始元年,王昭君为呼汗邪单于生下一子,取名伊督智牙师,封为右日逐王。又过了一年,老迈的呼汗邪去世,王昭君年仅24岁。
  一个美艳的少妇,三年的异地生活,逐渐习惯了喝羊奶,住毡帐,骑马射猎,也学会了一些胡语。但是,她没有把单于对她的宠爱变为权力用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大阏氏的长子雕陶莫皋继承了单于的王位,依照匈奴的礼俗,王昭君成了雕陶莫皋的妻子。年轻的单于对王昭君更加怜爱,夫妻生活恩爱和谐,接连生下两个女儿,长女叫云,次女叫当,后来分别嫁给匈奴贵族。
  雕陶莫皋与王昭君过了11年的夫妻生活后去世。这是汉成帝鸿嘉元年,王昭君已经35岁,正是绚烂的盛年,没有婚姻的绊系,积极参与匈奴的政治活动,把中原文化传给匈奴,使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了60年。对于保持匈奴与汉朝的友好关系,着实起到了很好的沟通与调和作用。
  因为有这层关系,王昭君的兄弟被朝廷封为侯爵,多次奉命出使匈奴,与妹妹见面,王昭君的两个女儿也曾到过长安,还入宫侍侯过太皇太后。昭君去世后,她的外孙大且渠奢、侄子王歙和王飒等人,都继续为汉匈和平友好做过努力。昭君出塞六十年,“边成宴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此后王莽夺取西汉政权,建立“新”朝,匈奴单于认为“不是刘氏子孙,何以为中国皇帝?”于是边疆战事迭起,祸乱无穷。而王昭君此时也无能为力了。
    昭君死后葬在匈奴人控制的大青山,匈奴人民为她修了坟墓,并奉为神仙。
   
    光阴流逝,历经两千年,昭君出塞已是家喻户晓的故事。许许多多戏曲家、小说家、诗人对此不断生发改造,使这一故事变得凄怨迷离,具有了多重面目和相去甚远的含义。
    杜甫《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将昭君的悲剧归罪于画工毛延寿。此说大概源于晋人笔记小说《西京杂记》:“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按图召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至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闲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按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画工有杜陵毛延寿,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同日弃市。”
    也有传说在和亲之前毛延寿索贿事即已败露,毛惧罪逃入匈奴,献上昭君画像,单于倚势向汉君强索昭君,元帝乃不得已忍痛割爱送昭君出塞。
    对昭君的结局,有说其哀怨愁闷抑郁而终的;也有说其在呼韩邪单于死后不愿再嫁而饮毒药自尽的;宋代以后则强调其贞洁,在《汉宫秋》里让她在汉番交界处投江自尽。清代曹雪芹在《红楼梦》第64回假借薛宝钗论诗就说过:“作诗不论何题,只要善翻古人之意。......即如前人所咏昭君之诗甚多,有悲挽昭君的,有怨恨延寿的,又有讥汉帝不能使画工图貌贤臣而画美人的,纷纷不一。后来王荆公复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永叔又有‘耳目所见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二诗俱各出己见,不袭前人。”现代人扬弃了狭隘的民族意识,从增进民族团结的角度去认识这一故事,王昭君和后来的文成公主一样,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了不起的女性,曹禺先生的名剧《王昭君》就是从这一角度去立意的。
   

        三。王昭君的真实历史

    史书有关王昭君的记载很少,不足150字。范晔《后汉书》(《南匈奴传》)记载如下: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可见昭君的出塞是自己“请掖庭令求行”的(妃嫔居住的后宫称为掖庭,掖庭令即管理掖庭的长官),也就是说出于自愿前往,而不是被迫的。昭君之所以自愿出塞,“入官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这种动机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一个良家女子,迫于封建的威炎,被选进“掖庭”,听候皇帝的“见御”,纵使获得了百般的“恩宠”,也不过是皇帝手中的一个玩物。何况“入宫数岁,不得见御”,自然不能没有苦闷和愁思。昭君利用出塞的机会,脱出这个"黄金的牢笼",采取这种忿而反抗的方式,足够表明她是一个有勇气的女子。
    后人有夸大其辞者,硬说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召,去完成汉匈和好的使命,似乎是身系汉朝之安危、社稷之休戚,挽狂澜于既倒,这是不切实际的溢美之辞!早在汉宣帝时匈奴贵族争夺权力,势渐衰落,五个单于分立,互相攻打不休。呼韩邪单于被他的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呼韩邪决定投靠汉朝,亲自朝见汉宣帝。呼韩邪是第一个到中原来朝见的单于,得到汉宣帝的重视,亲自到长安郊外去迎接他,还为他举办了盛大宴会款待。呼韩邪单于在长安住了一个多月。他要求汉宣帝帮助他回去。汉宣帝答应了,派了两个将军带领一万名骑兵护送他到了漠南。这时候,匈奴正缺少粮食,汉朝还送去三万四千斛粮食。呼韩邪单于十分感激汉宣帝,一心与汉朝和好。
    汉宣帝死后,他的儿子刘奭(shi)即位,就是汉元帝。匈奴郅支单于侵犯西域各国,还杀了汉朝派去的使者。汉朝遂派卫青、霍去病带兵征讨,杀了郅支单于。郅支单于一死,呼韩邪单于的地位稳定了。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一次到长安,要求和亲,得到元帝应许。可以说当时的呼韩邪单于势穷力蹙,俯仰由人,事汉则安,背汉则危,他的荣辱兴衰完全在汉朝天子一念之间。和亲之举完全是呼韩邪单于入朝汉庭主动请求的结果,不存在胁迫问题。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的和亲,匈奴举国上下岂敢怠慢昭君?她被尊为“宁胡阏氏(yan zhi)”,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南郡秭归人(今属湖北)人。(晋代避司马昭之讳,改称明妃。)建昭元年,汉元帝下诏征集天下美女,以补充后宫。当时王昭君年当二八,被选入宫。王昭君生逢盛世,百姓丰衣足食,国家稳定富足。王昭君的父亲王襄,有两子一女,以耕种山坡地为生,种些红豆、谷子、山药等杂粮维持生计,闲时还要去做纤夫,为溯江而上的船只拉纤,赚个零花小钱,贴补家用。
  王昭君有一个哥哥叫王新,有一个弟弟叫王飒,出力的活儿轮不到她干。王昭君自小除了跟着母亲娴习女红之外,也在父亲督促下读书习字,虽然生在穷乡僻壤,却貌美如出水芙蓉,有着大家闺秀的风范。
    自入宫之后,她未得召幸过,因此没有级别,只是待诏掖庭的普通宫女。当她作为被赐的五宫女之一,稀里糊涂地见到呼韩邪单于时方光耀汉庭,而此时也是汉元帝第一次见到昭君,元帝悔之已晚,只能如约行事,由此成就了这桩流传千古的美艳凄惋的故事。

    昭君入胡后,被封为宁胡阏氏。从风光旖旎的江南乍到风虐雪饕、气候严寒的漠北,住穹庐,被旃裘,食畜肉,饮湩酪,习俗迥异,语言不通,再加呼汗邪年龄比她大一倍还多,两人不可能萍水相逢便一见钟情。但呼汗邪单于自得汉廷绝色美人之后,心中大为高兴,整天置酒作乐,对她百般迁就,万般爱抚,处处博取她的欢心,让她稍感安慰。自此,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六十多年没有发生战争。昭君与呼韩邪单于生一子曰伊屠智牙师。婚后的第二年,呼韩邪去世,时年昭君24岁。按照胡人习惯,单于大阏氏之子、继位的复株累单于要娶她为妻。昭君要求返回故国,汉成帝为顾全大局敕令她从胡俗,于是她又成为继任单于的阏氏。其后与复株累单于生了两个女儿,一个叫须卜居次,一个叫当于居次。十年之后,复株累单于死了,昭君之子在争位中死了,卜须居次在王莽当政时曾到汉宫入侍太后,王莽败后受株连而死。当于居次嫁与胡人贵族。昭君卒于何年,史书无载,不得而知。
   据敦煌发现的唐代《王昭君变文》记载,昭君去世后,埋葬仪式按匈奴习俗进行,非常隆重。汉哀帝也差使臣前往单于处吊唁。隆重的葬仪,反映了匈奴对昭君的怀念和对汉匈和亲的肯定。昭君死后,葬在大黑河南岸,即今呼和浩特市的南郊。据传每到深秋时节,四野草木枯黄,惟有昭君墓上仍嫩黄黛绿,草青如茵,所以叫“青冢”。
  「昭君出塞」是汉匈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文人墨客对此多有描述、吟咏、赞叹,使王昭君的事迹广为流传。除了《汉书》、《琴操》、《西京杂记》、《乐府古题要解》等典籍对王昭君的事迹有详细记载外,历代诗人词客为王昭君写的诗词,就有500余首,还有不计其数的小说、戏剧等等,大多是歌颂王昭君大义和亲的美德。有诗云:“昭君出塞万马惊,匈奴单于喜相迎。弱女力挽民族怨,落雁佳人垂世间”。
    王昭君是公认的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在湖北秭归县城内立着两块清代石碑,一碑题刻“楚大夫屈原故里”,一碑题刻“汉昭君王嫱故里”。其实,昭君故里位于兴山县西香溪河畔的宝坪村。“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杜甫诗中所指的就是这里,昭君故里有昭君宅、楠木井、梳妆台等名胜古迹、供人凭吊。通往梳妆台的台阶正好16级,表示昭君在这里生长了16载。楠木井因井中有一段古楠木而得名,为昭君汲水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