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碎虚空秘籍:让学生享受学习——记内蒙古通辽市第十一中学的“问题导学型课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6:32:02
让学生享受学习——记内蒙古通辽市第十一中学的“问题导学型课堂”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 翟晋玉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内蒙古通辽市第十一中学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上世纪90年代,十一中在通辽是初中的排头兵和兄弟学校学习的楷模,家长都为把子女送到十一中就读感到放心。然而在达到辉煌的顶峰后不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布局规划调整,十一中被越来越多的学校赶超,并逐渐被甩在了后面。曾经的辉煌变成了落后,生源也逐渐变成了二三流,学校的发展似乎走进了死胡同。
    继续沿着以前的道路走,似乎只能是死路一条。2007年,学校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了大讨论:为什么教师缺乏职业激情,享受不到职业的快乐和幸福?为什么教师苦口婆心,学生却无动于衷,兴趣缺失,厌学失学?几经讨论,大家终于找到了原因:大多数教师的教学行为变成了简单的、机械的、周而复始的重复劳动,教师对如何才能使教学更加有效缺乏学习和研究。
    面对当时的状况,学校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教师思考:如何焕发课堂生命的活力,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学会学习?如何解放学生被禁锢的心灵,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2007年以来,学校先后选派近百人分赴江苏、山东等地考察学习,学洋思的“先学后教”,学东庐的“讲学稿”,学杜郎口的“展示”等,用它们课改的成功经验和美好前景激发教师创造的欲望。只要对学校发展有利的,可借鉴可操作的,学校都采用“拿来主义”:借助别人的力量,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根据自己的校情分析、消化和吸收,这样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做得更好。
    在学习借鉴其他学校课改的基础上,经过学校全体教师的思想碰撞和深入讨论,2008年3月份,“三段式学案导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诞生了。“三段”就是将课堂学习时间分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有效测试三个阶段。
    这一课改使得学校的课堂教学发生了积极变化。三段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同时其单一的课型,机械地把课堂分为三个学习阶段,学科特色不能很好体现等问题,也一直困扰着学校的领导和教师。
    更严重的问题是,这一课改并不彻底,还存在着“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教师知道应该以学生主体,却又不肯轻易放手;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情况比较多;教师讲解时间过多,缺乏因材施教的策略,关注部分中上等生,课堂教学策略定位不够准确,缺乏对教学的针对性研究……导致教师忙而无果,累而无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厌学现象还比较严重,距离当时的课改目标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
    难道说刚刚起步的课改就此停住?

走向“问题导学”
    就在十一中人彷徨之际,校领导及时认识到需要专家的引领,特邀请中央教科所韩立福博士几次亲临十一中诊断课堂,理论培训,传播有效教学理念,建构课堂操作要领。2010年9月,在“三段式学案导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通辽十一中提出了“368问题导学型课堂学习模式”。“3”是指思维层面上体现“结构化”、“问题化”和“建构化”;“6”是指课型创新为“问题发现课”、“问题生成课”、“问题解决课”、“问题拓展课”、“综合解决课”和“单元回归课”等;“8”是指课堂学习层面上体现“理解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对话”、“规范指导”、“问题训练”、“评价归纳”、“回归拓展”等。这8个元素可在不同课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不必强求在一个课型中全部体现,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课堂学习的需要来进行创新。
    “368问题导学型课堂学习模式”把原来的“三段”提升为思维的三个方面,单一课型创新为六个课型,将“导学案”创新为更为灵活的“学习工具单”,从“学案导学”走向“问题导学”。
    这一新的课堂模式打破了原有模式线性规定的环节。原有模式突出了以知识学习为主线的学案导学,而新模式强调了以问题发现、生成、解决为主线的问题导学,旨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帮助教师实现专业成长。
    在实施本模式时,教师要在课前设计“学习工具”,如“问题导读单”、“问题解决单”、“问题拓展单”、“问题生成单”和“问题训练单”等。
    在一节九年级毕业班的数学课上,记者看到,学生6人围成一个小组,都在积极认真地讨论问题。教师马玉香则巡视全班,观察学生的进展,适时予以指导。
    课堂上,学生的提问和展示占了很大比重。一个组的学生在讲解问题时,其他小组的学生认真倾听,讲解者讲完时,问全班其他组的学生对自己的讲解是否有异议。这时,其他组的学生开始一一提出自己的困惑和疑问,请讲解者所在的小组回答,或直接指出讲解者在讲解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学生不懂时先请教同组同学,组内解决不了时请教其他组的同学。在全班学生都解决不了时,或者在全班学生忽视的地方,马老师及时指出,并进行总结、补充、提升。
    有一个细节让记者印象很深,课上,坐在记者旁边的一个学生问马老师一个问题,马老师没有直接告诉他答案,而是对他说:“你自己再琢磨琢磨,就知道这个问题怎么解决了。”通过这一细节可以看出,马老师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视。
    正是这样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课堂,让学生对学习充满了兴趣和热情。下课了,有的学生还意犹未尽,和马老师交流课上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
    在其他几节课上,记者发现了一个共同特点:学生的问题意识非常强,整节课的大多数时间,是在学生的提问和质疑中度过的。通辽十一中的课堂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提出问题的时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了从“学案导学”走向“问题导学”。这是通辽十一中课堂最显著的特征。
    山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卓玉认为:人总是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中成长,教育的起点是发现问题后进而解决问题。知识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习得的,是解决问题这个过程的副产品。教育应该从传授知识转向解决问题。在张卓玉看来,这种转变是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
    通辽十一中的课堂在实现这一转变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学生乐学会学  教师乐教会教
    “通过实施本模式,我们要实现两大目标:一是学生层面要达到‘乐学、会学、享受学习’;二是教师层面要达到‘乐教、会教、享受课堂’。”通辽十一中校长王佩泉对记者说。
    教师是课改的具体实施者,是课改成败的关键因素。然而,学校开始进行课改时,遭到了80%的教师的抵触。“讲都不会,不讲学生能会吗?”教师们发出了质疑。
    马玉香老师是一位中年骨干教师,课改以前按照传统教法,课讲得非常好,获得过许多奖励和荣誉。开始课改时她也有抵触情绪。“以前讲习惯了,对自己的讲解胸有成竹,觉得自己讲得很好,没有问题。”马老师说,当时自己并没有发现自己的课有什么问题,因此并不想改。而现在她已成为课改的坚定支持者和实践者,对两种课堂的优劣看得十分清楚:“原来有一小半学生上课时趴在桌子上睡觉,现在学生都在学习,不但没有睡觉的了,上课积极性还非常高。”
    “以前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就像小绵羊一样。”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中心主任魏广双说,现在课改要求教师和学生进行对话,教师要认真研究学情。因为课堂是不确定的,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和课堂上的不同情况,进行智慧导学。“课改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非常快。越课改,越需要教师的理念新,专业素养高,这样才能做到收放自如。”
    “过去教师讲得很卖力,但学生不买账,在下面做小动作,有的还趴在桌子上睡觉。现在课堂上老师们再也不用当警察了,都成了学生学习活动的高级伙伴,课堂氛围融洽和谐,师生都很开心快乐。”负责教研工作的副校长孙淑芬告诉记者。
    “教师观念转变需要一个过程。教师的认识有深有浅,有快有慢,不能一刀切。我们尽量让大家理解了再做。”王佩泉说,他们对课改并不强推,而是通过做教师的思想工作和课堂示范,引领教师积极参与课改。
    经过一系列的课堂实践,教师们的观念变了,参与听课、学习、反思的次数越来越多,办公室里教师们的研讨声逐渐代替了以往的闲聊。
    “一节课只让讲10-15分钟,开始憋得慌,觉得这张铁嘴白长了。”一位语文老师说,“通过学习与实践,现在觉得课上老师讲多少不是主要的,关键是学生学会了多少。”
    宋晓丽老师班里的学生大都是农村牧区的,学习基础差,知识面窄。以前她上课讲得嗓子都哑了,喉咙长了息肉,不得不做了手术。课改后她只在需要讲的时候讲。“学生习惯了主动展示自己,现在我想多说,学生也不让多说。”
    宋老师告诉记者,在她的班里,有一个口吃的学生,以前,一句话得重复五六遍,很自卑。课改让他有很多表达自己的机会,在宋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和鼓励下,他增强了自信心。“现在他不口吃了,可以当小组主持人了,而且主持时落落大方。课改让学生终身受益。”
    记者采访了一些学生,他们都表示喜欢课改后的课堂。这样的课堂让他们“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强了自信心”,“上课更有趣,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综合能力提高了”,“培养了自主学习习惯,对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老师们说,学生变了。如今课堂秩序不用维持了,趴桌子睡觉的没有了。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被激活了。一位学生说:“我原来不敢回答问题,怕答不好、同学笑话,现在不抢答,小组会丢分,我参与我快乐,同学们都说我变了。”
    另一位学生的家长激动地给老师打电话说:“你用什么招了,他回来不抢电视看了,每天知道看书学习了……”
    课堂上,少了交头接耳,多了读书声、讨论声,多了主动展示的身影。讲台上、黑板前经常是学生或写或讲,积极投入。
    “课改让师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教师学习了,学生会学了;教师研究了,学生会探究了;教师合作了,学生会互助了……在课改中教师提升了自己,发展了学生。”主管教学的副校长邹丽辉说。

高效课堂  绿色分数
    王佩泉坦言,当前学校的课改仍然存在一些困难,主要是教师的专业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此外,他还面临着升学率的压力。“我们学校的生源属于二三类。虽然当前教育局不再以升学率评价学校,但在现实社会环境下,学校仍然有无声的压力。尽管如此,我们依然义无反顾进行课改,我们考虑的是课改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利。我们要的是高效课堂,绿色分数。”
    事实上,课改后通辽十一中的升学率不仅没有下降,而且有明显提升。更难能可贵的是,包括毕业班在内的学校全部年级都进行了课改。
    “学校发展的动力核心是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学校的核心。教学是学校的中心。课改要落在课堂上。课堂有活力,学校才有活力。”王佩泉说,“不把课改当作事业来做,肯定做不成。不要因为一次考试考不好,就动摇。课改不是心血来潮,更不能作秀。要搞就实实在在,对学生负责。要一直坚持,下功夫。现在政府重视教育,力度很大。我们应该借机推进课改,把教育搞上去。”
    “不改,肯定没有出路。但是课改不能乱改,不能盲目,人云亦云。必须围绕新课改的要求,按照教育的规律、学生的认知规律来改,让学生乐学、会学。会学才能学会。”王佩泉说。
    “要让学生享受学习。让教师乐教、会教,享受课堂。要让师生都快乐,都感受到幸福。我们要创造幸福的十一中。幸福包括精神和物质。在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师生获得成长。看到学生乐学、会学,有收获,对教师来说就是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