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洋舰和霸道的区别:什么是教学模式--是什么|什么叫|是什么意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7:57:08

教学模式是运用系统方法对教学过程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所作的纲要性描述。它的主要任务是形成一种学习环境,以最适宜的方式促进学习者的发展。但是没有一种模式是为完成所有类型的学习或者是为适用于所有学习风格而设计的。

当前,教学模式正从单一性向多样性发展;从以“教”为主向重“学”的方向发展;从经验归纳型向理论演绎型发展。作为一个优秀教师,不能只会运用一种教学模式而应从初衷出发,灵活运用多种多样教学模式,才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对教学模式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由乔伊斯和威尔的开创性研究形成了一个教学研究的新领域--教学模式论。从教学模式的角度来研究课堂教学为教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对组织教学环境的基本结构和程序,即教学模式的研究,有助于动态地、有机地把握教学过程的全局,同时,在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教师只有掌握一系列教学模式,将其成功地运用于教学实践,才能达成各种教学目标,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在本章中教学模式概述中我们主要了解教学模式的定义,知道了何为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我们再来了解教学模式的结构、教学模式的特征、教学模式的功能和教学模式的分类。在此基础之上掌握国内外几种比较著名的教学模式,如着眼于信息处理的教学模式、着眼于人际关系的教学模式、着眼于人格发展的教学模式以及着眼于行为控制的教学模式。

一、对教学模式(Model of teaching)的认识

“模式”一词在现代社会中运用较为普遍。汉语中,模式是指“标准的形式或样式”。在英语中,它和“模型”、“模范”是同一个词,都是model。西方学术界通常把模式理解为经验与理论之间的一种知识系统。有学者认为:模式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形式。它有三个要点:第一,模式是现实的再现;第二,模式是理论性的形式;第三,模式是简化的形式。

(一)国外学者对教学模式的认识

在国外对教学模式的研究经历了几个时期,60年代、70年代各有学者提出研究教学模式的不同变量,邓金和彼德尔曾根据教师个人经历、教学过程、教学成果和教学环境四个变量拟订了自己的教学模式图。

Gunter等人认为教学模式指“导向特定的学习结果的一步步的程序”。

但较有影响的还是美国乔伊斯(B.Joyce)和威尔(M.Weil)所下的定义:他们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长时间的学习课程)、选择教材、指导在教室和其它环境中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型。

(二)国内学者对教学模式的多种认识

我国对教学模式也有多种认识,如我国著名教育技术专家何克抗教授认为,“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教学活动进程的简称就是通常所说的‘教学过程’。”(何克抗,《电化教育研究》98年第1期,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此外,教育工作者在教学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中也总结出许多模式,如冈特八大模式等,对我们的实践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认为,教学活动有各种要素,它们互相联系、分工合作而构成整体的教学关系,这就是教学结构。教学结构体现的是教学活动的要素组合,是教学活动的静态的形式;教学活动是有结构的,是教学结构的动态运作。在不同的教学活动中,某种教学活动在千百次演化过程中,教学要素之间的联系即教学结构具有了相对的稳定性、范型性,这种教学结构便成了一种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相对稳定的范型式的教学结构,或者说是教学要素的一种相对固定的联系。

教学活动存在于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之中,在空间上表现为一定的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在时间上表现为如何安排教师、学生的教与学活动。这样不同的教学理论、教学目标、对师生活动的不同安排就构成了不同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结构一般包括以下因素:

1.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这是教学模式所赖以形成的基础,它为教学模式提供理论渊源,使人们能了解该模式的来龙去脉。如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个人经验及情感体验学习与认知活动的结合)为依据。

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为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理论。因此,教学目标可谓是教学模式中的核心因素,它决定着模式的操作程序,师生活动的比例及评价的标准等。

3.操作程序。各种教学模式都有其操作程序,具体确定教学中各步骤应完成的任务,师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等。操作程序的实质在于处理好师生针对教学内容在时间序列上的实施。如赫尔巴特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个步骤,杜威的实用主义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为:情境-问题-假设-推理-验证。

4.师生角色。教学活动犹如表演活动,教师与学生在操作程序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它体现了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解决师生先怎样做、后怎样做等问题,使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统一起来。

5. 教学策略。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措施的总和。

6.评价。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万能的,都有其适用的教学情境。由于不同的教学模式所完成的教学目标、使用的操作程序不同,评价的方法和标准也不同。

教学模式分类

美国学者乔伊斯与韦尔(B. Joyce and M. Well)把各种教学模式是入四大类:信息加工类教学模式;个性发展类教学模式;社会交往类教学模式;行为系统类教学模式。并用结构序列、社会系统、反应原则、辅助系统等四个概念描述教学模式。而除此之外,还有冈特等人将教学模式分为八大类。

教学模式是教学基础理论的具体化,又是教学具体经验的概括化。因为它具体、简明而又比较概括,与基础理论相比,具有更大的可操作性,它是教学的基础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各种不同的教学模式有其不同的特点,如侧重于知识传授、智力发展、人际关系、行为控制、人格陶冶等多个侧面。

当然,世间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优化教学模式,任何的教学模式总是要依据一定的条件发挥作用。因此,我们探讨的不是去评定哪一种教学模式是最佳的,而是哪一种教学模式的哪些侧面针对什么目标可以取得什么效果。这里依据乔伊斯的教学模式分类法,分为:

着眼于信息处理的教学模式;

着眼于人际关系的教学模式;

着眼于人格发展的教学模式;

着眼于行为控制的教学模式。

四、教学模式的特点

教学模式是一种设计和实施教学的理论,尽管由于各种教学模式所依据的教学思想或理论不同,但从一般意义上说,教学模式均有以下特点:

(一)操作性

教学模式所提供的教学程序都是便于人们理解、把握和运用的。这是教学模式区别于一般教学理论的重要特点。

教学模式之所以具有操作性,是因为一方面教学模式总是从某一特定角度、立场和侧面来抚示教学的规律,比较接近教学实际而易被人们理解和操作;另一方面教学模式的产生不是为了空洞的思辩,而是为了让人们去掌握和运用,因此它有一套操作的系统要求和基本程序,教学模式的操作性特点,使得教学模式可以被传授和学习、被示范和模仿,使得教学模式的运用成为一种技术、技能和技巧,而被教师用来完成教学任务、获得预期的效果。

(二)简约性

任何教学模式都是简约化了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活动主式,大都以精练的语言、象征性的图式或明确的符号表达出来。一般说来,简约化后的教学模式的形态主要有:1.条文型。这类模式通过非概念化的语言“跳跃式”表达,相对全面,便于操作。2.框图型。这类模式仅暗示大意,通常只将变量的逻辑关系勾画出来。3.公式型。这类模式主要采用教学公式或类似形式表达。因此,教学模式既能使那些纷繁杂乱的实践经验理论化,又能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一个比抽象的理论更具体、简明的框架,从而便于人们去理解、交流、运用和传播。

(三)针对性

每种教学模式都有它特定的作用,即明确的针对性。正像教育活动中没有包治百病的教育处方一样,在教学活动中也不可能有一种普遍有效的可以对一切教学目标都适用的万能模式。当然,可能有些教学模式的适用范围更宽广一些,但也有些模式只能适用于极为特殊的教学情境。因此,“使用教学模式需要有鉴别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的能力,以便选用与特殊的目标相适膈的特定模式。”如果超越教学模式的运用范围,或者不具备相应的教学条件,就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发现式教学模式较适用于数理科教学,却不适用于体育教学;程序教学模式长于知识技能训练,而对培养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则相形见绌。

(四)整体性

任何教学模式都是由各个要素有机构成的整体,本身都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结构和机制。在运用时,必须整体把握,既透彻了解其理论原理,又切实掌握其方式方法。如暗示学,而暗示学又是以无意识心理学为其理论根据的;又有其独特的策略方法,如暗示教学三原则、放松练习和瑜珈调息、教材的编选、情境的创设以及音乐的转换等。如果不能很好地领会其理论的精微,或不能严格按要求操作,都只能降低教学效果而不能发挥教学模式的应有功能。那种无视教学模式的整体性,放弃理论学习而简单套用其程序步骤的做法,是对提高教学水平有害无益的。

(五)开放性

教学模式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有一个产生、发展、完善的过程。虽然教学模式一旦形成,其基本结构保持相对稳定,但这并不意味着该教学模式就从此不变了。教学模式总是随着教学实践、观念和理论的不断发展变化,而不断地得到丰富、创新和发展而日臻完善的。一种有影响的教学模式之所以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在原有基础上能不断充实与提高,否则它就会被逐渐淘汰。因此,教学模式的不断变革与改革,正是它得以具有优效性的重要保证。教师广泛而深入的教学实践,为教学模式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和丰富的养料。

五、教学模式的功能

教学模式的功能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理论与实践联系的桥梁

教学模式是一种设计和组织教学的理论,它将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等组合在一起,并从时间和空间上阐明它们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使人们在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找到了中介环节,促使人们对教学过程的诸要素、诸环节进行重新审视,突破原有的教学理论框架,探索新的教学理论体系。

(二)示范引导功能

教学模式为一定的教学理论运用于实践规范了较为完备、便于操作的实施程序。掌握若干常用的教学模式,青年教师初登讲台就有了进行教学的“常远见武器”。在规范的教学模式的示范引导下,可以很快地过渡到独立教学,从而大大减少盲目摸索、尝试错误所浪费的时间和精力。教学模式的示范引导功能,旨在交给教师教学的“基本套路”,并不限制或扼杀教师的创造性。教师在运用这些“基本套路”时,可以根据具体教学条件或情境灵活调整,形成适合教学实际的“变式”。教学模式示范引导功能的发挥,对于青年教师尽快独立教学、学校教学工作规范化、正常教学秩序的建立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启发功能

教学模式一般由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师生角色、教学策略、评价等要素组成,它能启发人们根据这些线索探索新的问题,如教学思想的渊源与发展线索,教学目标的分类与诠释,在时间与空间上的操作序列,师生角色的分配与活动的比重、评价的侧重点等。

(四)诊断预测功能

对照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功能目标、实施条件、操作程序,可以对教学活动进行诊断能够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像教学目标不正确、实施条件不具备、操作要领不规范等,说明原因即可据此改进教学。教学模式同时还以帮助预测预期的教学效果,因为它揭示出一种“如果……就必须……”的规律性联系。他用某种教学模式必须具备某些条件,而如果具备了这些条件,就必须会有某种结果出现。教学模式诊断预测功能的发挥,可以有效地增强对教学过程的控制和调节,使之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故教学模式这一重要功能,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五)系统改进功能

教师通过应用教学模式,使教学活动过程系统化,构成一个整体优化的系统。为了适应新的教学目标,就要求与之相应的教学条件、自动程序诸因素作一些改进,要求教师提高能力水平,以促进模式转化,直到以更有效、更完善的新模式取代已僵化、显得落后的旧模式,教学模式的系统改进功能是建立在教学整体的基础之上的,它要求我们以整体的、动态的眼光看待教学过程的模式优化转换问题。教学模式系统改进功能的发挥,可由此带动课堂教学师生关系、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教学领域的一系列改革。现代教学的改革应着眼教学模式的整体优化转换,而不应再像以往那样满足于微观方法的修修补补。

总之,教学模式的出现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严重脱节问题,研究和探讨教学模式,可以丰富和发展教学理论,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