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错字和读错字的笑话:人民日报创新让“隐身衣”梦想成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7:53:55

——记深圳光启理工研究院新材料产业源头创新基地

本报记者 吴 冰

《 人民日报 》( 2011年11月29日   01 版)

  深圳是创造神话和奇迹的地方。

  深圳南山高科技园区弹丸之地,聚集了中兴、华为、腾讯等一批高科技知名企业。夜晚的园区,一幢幢高楼灯火通明,闪烁着创新激情与智慧光芒。软件大厦就是其中的一幢,记者深夜走进这座蓝色大厦,探究“深圳光启”独特的超材料科技创新团队。

  神奇的超材料与“隐身衣”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新材料总是伴随着新能源、新技术改变着世界。

  外形如一条黄色浴巾,50.8厘米长,10厘米宽,厚不足2.5厘米,由数以千计的类似人造玻璃纤维的“超材料”组成,它可以“抓住”微波并改变其方向。这便是刘若鹏和其团队呕心沥血三年发明的“隐身衣”。

  “深圳光启”的一帮“娃娃”通过超材料技术研究,研制出英国女作家J·K·罗琳在《哈利·波特》中描绘的“隐身衣”。这一成果在去年1月16日的《科学》杂志刊登,被认为是重大的科技突破之一。

  2010年7月13日,以明末著名科学家徐光启名字命名的“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挂牌,来自美国、日本、北京、香港等国内外知名院校的专家们齐聚一堂。光启研究院核心团队——5名青年科学家的亮相,使现场专家激动不已。

  院长刘若鹏博士,27岁,中国最年轻的研究院院长,美国杜克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的博士。其核心团队的5名成员中,年纪最大的也只有33岁。

  我国“十二五”规划蓝图中,新材料被明确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之一。

  “无法回避的事实是,我国在新材料核心技术的掌控上,远远落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而且相关领域的知识产权覆盖也基本结束,若想赶超,只有在源头创新上寻求突破。”光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洋洋博士说,光启做的就是这个工作。

  “与光和雷达波一样,微波探测到物体的原理是物体阻挡了微波通过的途径,使其产生阴影,从而显形。‘隐形衣’材料可以引导微波‘转向’,避开仪器探测,从而防止物体被发现。”张洋洋说,此项技术在军事和民用上有广阔空间,可广泛应用于无线通信、医学成像、无损检测、汽车防撞雷达等很多方面。

  光启核心团队在新材料方面的研究成果,被国际公认为突破性技术,引起世界关注。

  “团队成员很年轻,都有一流的教育背景及相应科研经历,并在新型材料、传感与网络、建模与计算等科研领域取得了核心尖端技术,将会应用于工业、医学、生物、环境等各个领域。”研究院的高级行政人员关平介绍说。  

  光启研究院的5位创建团队成员,4名毕业于杜克大学,另外一名则是牛津大学的博士,在光领域取得过重要科研成果,至今已在《科学》、《物理学快报》等世界顶尖科技期刊以及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

  新材料产业的“母鸡”

  如何突破科技创新的体制瓶颈,释放企业与民间的科技创新力量?如何通过协同创新,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光启模式,体现了广东在源头创新领域布局的魄力。

  记者了解到,超材料研究从2000年开始出现,发展到现在只有10年的历史,2009年刘若鹏团队通过交叉学科,实现了超材料应用。“过去是发现新材料。如今新材料可以按需定制。”光启人的话掷地有声。

  激动人心的不仅是“隐身衣”材料的研制,在光启人的设想中,研究院定位为超材料、通信信息、统计学等新兴交叉学科的尖端突破性技术研究。采用国际领先的科研创新视角和世界前沿的多学科交叉科研创新模式,推动高端原创技术走向市场,产业链更长、难度更大,如果成功,效益巨大。

  比如光启智能“片上实验室”开发,除了计算功能,还集成很多传感功能。智能尘埃技术则可以使芝麻大的尘埃具有通讯功能,“发散到会议室的空间,可直接由激光束来实现控制与通信功能”。更神奇的是自修复材料与智能材料——可以像人的皮肤一样,在受到损伤后自动愈合或修复。

  光启团队想要做的正是新材料产业高端的“母鸡”。

  正是基于这一点,广东省和深圳市下定决心让“这帮娃娃”的梦想开花。

  “转变方式,根本上说就要建立完整的创新体系。”广东省科技厅厅长李兴华说。

  “目前我国必须突破重大关键技术,从源头创新走向产业高端。”李兴华勇当伯乐,拍板将此项目纳入全省12个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引进项目。他亲手画了一张架构图,大胆构想——最终,这个“民办官助”的“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从纸上变成现实。  

  2009年底,光启成功入选广东省首批引进创新科研团队计划,这是唯一一支海外回粤落户的自建团队,获得4000万元专项经费资助。深圳市更是大手笔支持,划出软件大厦12000平方米作为光启研究院的实验室,并投资近5000万购置实验设备等。

  创新让梦想开花

  “自主创新的核心就是拥有知识产权。” 

  “光启最大的敌人是时间。我们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张洋洋说。

  “短短一年,我们已拥有30多项专利授权,提交专利申请927件。光启已由10多人发展到100多位科学家队伍。” 算上周末,未来5年每天需要产生三个核心知识产权和专有技术,年底完成1000件专利申请,张洋洋自信地说。

  为此,光启抢占超材料产业化路径。未来5年,光启将建5个国家级实验室、开发50个自主源头创新超材料产品、创造5000件核心知识产权,实现对新兴技术在关键点上覆盖。

  光启正在与众多知名企业合作技术研发,生产新材料的衍生品,比如微波拉远、波束调制、天线小型化、超材料的自主创新技术,合作对象有华为、中兴等耳熟能详的企业。

  光启正在进行的天线小型化研究,通过核心关键材料的创新改造,可有效扩大、提高天线性能。此项技术可广泛应用于手机天线、无线局域网等领域。

  光启预计未来5年内搭建一个融合科技研发、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的大型平台,致力中国建成像波音、苹果、英特尔一样的国际化大型创新企业。

  “我们是一只为梦想而生的团队,长期的磨合让我们找到了相互信任和成功的基础。”刘若鹏说:“这事至少需要10年,但我们一定要朝着这个方向走,不能动摇。” 

  光启能否成为大陆的台湾工业研究院,并与硅谷“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媲美?光启模式在自主创新上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其能否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源头布局上做出突出贡献?这些都是光启给我们带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