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350威尔士亲王号:大学的真正精神体现在人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6:02:33
本报记者 张彦武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11月29日   10 版)

    “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书,已经成了一个学者相当高的荣誉。”在11月中下旬举行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成立25周年人文讲坛暨“理想国”文化沙龙上,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贺卫方说出了许多本土学者的心声。

    2000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京成立北京贝贝特出版顾问有限公司。2010年秋,他们推出全新文化品牌“理想国”,并开始举办在青年中反响甚大的“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而今年在桂林齐聚“理想国”文化沙龙的嘉宾,是张信刚、章诒和、陈丹青、贺卫方、小宝、梁文道、张铁志和熊培云等知名学者与作家,他们在广西师范大学的国学堂,纵论“出版·大学·人文”。

    这些嘉宾之所以会来,是因为他们跟书的缘分。

    贺卫方出生于山东牟平一个图书匮乏的小镇,父亲只留下一些医学书,当时学校图书馆的古今中外名著大多被禁,趁着“文革”中“批林批孔”,贺卫方才读了孔子的一些著作。

    1978年考入西南政法学院后,贺卫方“从牙缝里省出一点钱,开始‘恶补’”。他买了一套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由此开始涉猎卢梭、孟德斯鸠和伏尔泰等众多启蒙思想家。考取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后,入学不久,他便和同学结伴去商务印书馆所在地涵芬楼,“朝着那个大楼鞠了一个90度的大躬”。百年出版重镇商务印书馆,让贺卫方格外尊敬和亲近,想到涵芬楼曾毁于日军炮火,他也格外痛心。他告诉眼前的年轻人,“我见了日本朋友说,我无论怎样佩服你们民族精神中的很多东西,但是对你们侵略中国这件事情我永远不能释怀,你们破坏了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

    著名生物医学工程专家张信刚的到来,则源于他对大学及大学出版社格外关注。他曾任香港科技大学工学院首任院长、美国匹兹堡大学工学院院长及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其夫人周敏民曾担任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馆长。“最近几个世纪,几乎所有好的大学都有自己的出版社,学者们的研究需要一个比较方便的渠道传播到社会上去。”他说。

    张信刚举了巴黎大学、伦敦大学和哈佛大学等世界古老名校的例子,他认为,真正的大学要胸中有大格局,实践中有大勇气,追求的是大知识,“这样的一个地方,这样的一群人,不管是在多小的楼里,不管是在多窘困的环境下,都可以成为一个著名的大学”。

    贺卫方刚刚访德归来,他特别提到,“德国的大学甚至有时候故意跟社会保持封闭。最好的大学,可能各个偏门、冷门的学者都有。”国外有学者穷其一生研究一颗小行星或某些已经消逝的文字,让贺卫方深感遗憾的是,当下的中国学生“都不想去学考古专业,都想学经济、贸易、外交、法律这些显学”。

    “大学真正的灵魂在人文科系,大学的真正精神体现在人文。”张信刚认为,“大学有了人文精神,有了社会关怀,才能真正地把自己的精力、志向用在有益于人类共同的前途、有利于当时所处的社会的工作。”

    台湾知名乐评人、时评人张铁志曾就读于台湾大学政治系,该校流传着早期校长傅斯年先生经常引用的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的名言“我们贡献这个大学于宇宙的精神”,这深化了他对大学及人文精神的理解:“大学不只是培养社会的精英,不只是培养一群会赚钱的人,或者会赚钱的专业工作者,不只是培养只会听话,然后毕业后只会想房子、车子、妻子的人,这些当然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大学培养一个会思考、有批判能力的知识人,这个知识人不管将来做什么样的工作,都不应该只思考自己的事情,而是思考一个更大的公共的社会事务,有一份责任。”

    最后,贺卫方表示,“大学要传承人文的精神,要对社会进行批判,要能够抵御社会外部的诱惑,这要体现在校园的教学中间,体现在每一个教师的日常生活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