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是哪个省:生命之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7:15:20

 

 

生命之囚


  

英譯序


  

 


  

  《生命之囚》這本小冊子是佛使尊者於一九八八年二月,在泰國素叨他尼府猜耶縣的解脫自在園,對前來禪修的外國人所講授課程的譯本。那時,佛使尊者的身體狀況並不好,但在課程最後一天,慈悲的尊者還是勉力為禪修者開示佛法的核心教義並鼓勵大家。


  

 


  

  這場演講雖然簡短,但極具價值也相當切合實際,因為它直指佛教的核心──不執著。「執著」在各方面禁錮我們的生命,剝奪生命的自由,這些方面包括從執取生命本身、人性本能、六根反應、盲目信仰、道場、導師、神聖及見解等,乃至至高無上的善及清淨。佛使尊者指出,除非人們能瞭解到我執(attavadupadana)是苦及心靈囚牢的起因,並致力斷除它,否則將不可能達到所有宗教的共同目標──心靈的自在與解脫。人們可以今天我們要談的主題是「囚牢」,瞭解囚牢會幫助我們更瞭解生命,更清楚能解除生命痛苦的佛法。所以,今天我們來談「囚牢」,請各位專心聆聽。


  

 


  

  只要有囚牢的狀態和跡象之處,便有苦(dukkha)的存在,大家應該可以觀察到各式各樣的苦都含有囚牢的本質。苦的特徵包括被繫縛、監禁或錮上鎖鍊,以及歷經各種困厄和紛爭。


  

 


  

  如果你懂得這些,就會更瞭解「執著」(upadana)的意義,因為只要有執著,就會有囚牢。執著本身即會造成囚牢的狀態。


  

 


  

  那個地方有執著,那兒就有束縛,不論是正面或負面的束縛,兩者同樣都會綑綁人。只要執著事物為「我」或「我所有」,便會產生繫縛,而人一旦陷入繫縛之中,就好比身陷囚獄一般了。


  

 


  

  所有佛法的原則可以歸納為:執著是苦的因,苦是執著的果。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善加瞭解執著,為了便於瞭解執著,我們必須像看囚牢一樣把執著看清楚,執著就是心靈的、精神的囚牢。


  

 


  

  我們學習佛法,修持止觀就是為了要摧毀執著。或者,打個比方,就是為了摧毀禁錮我們的囚牢。


  

 


  

  我們現在所談的雖然是心靈或精神的囚牢,但它和遍佈各地監禁犯人的囚牢具有相同的特質。而我們現在談論的這種純屬精神的囚牢,它十分地奇特,處在當中的我們卻無法用肉眼看見它的本質,更奇特的是,人們往往自願被鎖在裡面。大家如此欣然前往並甘心被鎖在其中,真是心靈囚牢非常奇妙的一面。


  

 


  

自囚牢中解放即是自由


  

 


  

  所有宗教最終的目標不外乎是得救、解脫,想想各宗教常使用的「得救」、「解脫」等詞,或在其他語言中可恰當表達此涵意的字眼,其實這些字眼都具有相同的意義,那就是──得到救度。所有宗教都在教導如何得救,然而到底要超越什麼才能得救呢?要超越心靈的囚牢才能得救。


  

 


  

  大家隨時隨地乃至此時此刻,都需求的一件事,就是所謂的「自由」,簡單地說就是脫離囚牢,不論是實體的、物質的,或心靈的、精神的囚牢都一樣。不論在什麼情況下,我們都需要自由。


  

 


  

  缺乏智慧的人只看得到物體的或一般的囚牢,並對它產生畏懼,但那些具有智慧的人,就可以更深入地看出精神囚牢有多麼恐怖和危險。


  

 


  

  事實上,難得會有人被關入一般牢獄,而世人卻都被心靈的囹圄所繫縛。舉例來說,現在各位坐在這裡聽講,雖然是置身於一般的囚獄外,但卻都被禁錮在心靈的囚牢中,也正因為這種被禁錮的苦迫與壓力,驅使我們學習佛法和修習禪定。至於你是否已察覺到上述情況,這並不重要,因為無論如何,它都會迫使我們從掙扎中挖掘出一條逃脫心靈囚牢的路來。不管你是否知覺心靈受到繫縛,它都迫使我們不斷去尋求心靈的解脫。正因為如此,大家才會來這裡或到其他地方學習佛法。


  

 


  

  雖然禁錮我們的就只是「執著」,但它卻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展現,共有好幾十種形形色色的囚牢。如果我們去研究各類型的囚牢,就會更瞭解這現象,更瞭解執著,同時也會更加明白佛法所說:苦的根源是「渴愛」(tanha)與「煩惱」(kilesa)。如果能夠清楚而且徹底地瞭解「囚牢」,就能夠瞭解「苦」是怎麼一回事了。


  

 


  

佛教唯一的核心


  

 


  

  另外,我想建議大家直接使用upadana(執著),而不要用attachment或其他英文譯字取代它。目前你可能對upadana的意義還一知半解,但可試著使用這字眼,使你的口、你的心以及你的感受先習慣它。因為佛教唯一的核心就是斷除執著,當執著斷除後,便不再有囚牢,也就沒有苦了。


  

 


  

  想瞭解upadana必須將英文中依戀附著(attachment)、黏著的(clinging)及緊握的(grasping)三個字的意思融合在一起,這樣才能確切表達upadana的涵意。當然最好是使用upadana這個字,因為它的涵意比較豐富,能夠使我們以更寬廣的角度瞭解「執著」。


  

 


  

  upadana(執著)雖只是個簡單的字,但卻最為重要,因為佛教的核心就是要根除執著,進而解除苦。請大家務必瞭解斷除執著就是佛教各宗各派的核心,這在每一宗派都可發現得到。上座部佛教也好,大乘佛教也好,禪宗、西藏佛教也好,或任何你所喜歡的宗派都好,他們只不過在名相、外在儀式或修持法門上有所不同罷了,其實就本質而言,同樣都是為了斷盡執著。


  

 


  

  不必因為無法研遍佛教各宗派的教理而感到憂傷、沮喪或焦慮,別給自己找麻煩。假如你無法到西藏、斯里蘭卡、緬甸、中國或其他地方研習佛法,也不要感到憂慮,那只是浪費時間罷了。因為佛教唯一的核心,就是去除執著。如果要說上座部、大乘、禪宗、西藏及中國佛教之間有什麼差異的話,也只是外表、外相或儀式的多少不同罷了。佛教的真正核心其實處處都相同,那就是執著的斷盡。所以不必因為無法研究各宗各派的佛教而感到悲傷或不足,只要全心修習斷除執著,那就夠了。


  

 


  

  如果想要像專家一樣研究大乘佛教,就得研習梵文,但你可能學了一輩子仍然一無所知;或為了想好好地瞭解禪宗而去學中文,但耗盡一生學中文,到頭來還是不懂什麼是禪宗;若想瞭解西藏密教金剛乘,那就必須學藏文。只是學習這些語言,就要花上你將近一生的時間,但仍然無法真正瞭解任何東西,也無法進入佛教的核心。這些都只是外在表相,人們卻把它當成「新發展」(new development)。如果要知道佛教的核心,只需要學習斷除執著,只要學習這件事,你就會瞭解佛教的本質了。因此,不管佛教被貼上大乘、上座部、禪宗或金剛乘的標籤,不管它來自中國、日本、韓國或其他任何地方,它們只有一個共同的核心──斷除執著。


  

 


  

  其實單單上座部佛教,便有各種不同的形態,光是修習禪定就有許多法門,例如:觀察腹部的起、伏,或持念Samma Araham(正阿羅漢)及Buddho、Buddho(佛陀、佛陀),以及其他各種不同的法門。但只要方法正確,必定能斷除執著。如果不能斷除執著,就無法契入佛法的本質,那項法門也就毫無益處了。為何不對「斷除執著」(或者用比喻來說,對「摧毀囚牢」)產生興趣呢?所以,今天我們來談囚牢是再好不過了。


  

 


  

  正確地說,我們實在無法從經典、技巧,或各式各樣的教義中學到如何斷除執著,我們必須在執著的本身,也就是在囚牢或苦之中學習,才能獲得真實的利益。因此,我們最好先找到這囚牢,以下我們就來談談「囚牢」。


  

 


  

向內學習


  

 


  

  在此,我們面臨兩種選擇:是要向外學習,還是要向內學習?這兩種學習有天壤之別,而佛陀告訴我們必須向內學習。如來(Tathagata)曾宣說:應該要學習的一切,存在於活生生(未死)的身體中【譯註一】。那兒才學得到,因此我們就在那兒學習。向內學習,就是在自己活生生的身體本身學習;而向外學──從書本中或各式各樣的儀式中學習,是無法獲致任何用處的。請向內學習吧!請切記「向內學習」!


  

 


  

  修習止觀,例如我們在這裡修習出入息念(註一),就是向內學習。向內學習必須具有相當的耐力,但也不是太困難。實際上,人們所從事的高難度運動和特技等比修習止觀困難多了,然而人們卻有足夠的耐力來勝任這些。可見只要有適度的耐力,便可以透過出入息念來修習止觀。但有些人耐不住就半途而廢,其實只要再忍耐一些,便能有所成就。因此,請你以充分的耐力努力向內學習。


  

 


  

  我想,使用譬喻說明會幫助大家更瞭解接下來所要討論的主題,因此我們今天就應用這個技巧來談「囚牢」。


  

透過學習像出入息念(anapanasati)這種修習止觀的方法,從內在全然地瞭解生命,而達到心靈的釋放,這種專注觀呼吸的方法,就是佛陀在證悟前後所採用的一種方便、安全且極為有效的修持方法。


  

 


  

  本書雖然沒有詳細描述這種禪修方法,但讀者可以從佛使尊者的另一本著作《出入息念──揭開生命的奧祕》(Mindfulness with Breathing: Unveiling the Secrets of life)中研習,這本書已由法隆解行基金會以泰文及英文出版。


  

 


  

  值此英文版再版之際,本中心要感謝譯者山帝卡羅比丘Ven. Santikaro Bhikkhu及其他所有協助再版的人。


  

 


  

  我們衷心期盼這本書能幫助所有把本書內容納入自己生命,耐煩堅毅地去踐行的求法者,讓他們如願地從所有囚牢之苦中解脫出來。


  

 


  

  謹獻上最誠摯的祝福 生命本身是囚牢


  

 


  

  大家首先要看清的囚牢就是生命本身。


  

 


  

  如果你看得出生命是一座囚牢,就可說對自然真理有相當的瞭解了。然而,大部分人卻把生命當成可以玩樂享受的東西,他們浸淫於享受生命,並且迷戀、沈溺其中。正因沈醉於生命,更使得生命本身變成囚牢。


  

 


  

  若能看到生命是囚牢,必然能夠看到生命中的執著。如果從未看到生命中的執著,就不可能瞭解生命即囚牢,反而會把生命視為天堂而心滿意足。生命當中有許多能滿足我們、迷惑我們的東西,對這些令人滿足、合意、迷戀的事物存有執著,就會造作出一座座的囚牢。對事物喜愛的程度有多深,則因執著生起的囚牢便有多大的束縛力,這是屬於正面的執著;而當我們憎恨或厭惡某些事物時,就形成負面的執著。只要是沈迷於事物中,不管是正面或負面的執著,同樣都是囚牢。


  

 


  

  此外,每個人都要瞭解:只要對生命有執著,生命就會變成囚牢;若沒有執著,生命就不再是囚牢。此時此地,大家可以自己反省:「我的生命中是否有執著?我的生命是不是一座囚牢?我是否正住在一座執著的囚牢中?」必須非常詳細地觀察自己並徹徹底底地檢查,生命對你而言是不是一座囚牢?你是否已經有了囚牢?是否正住在囚牢中?否則為什麼要到這裡來靜坐、修習止觀呢?就本質來說,修習止觀的真正目的就是要摧毀囚牢。至於研習與修持能否成就,或能否摧毀囚牢,那是另一回事,但真正目的就是要摧毀生命的囚牢。


  

 


  

  仔細想想!如果我們無法辨識執著,那麼甚至會在不認得囚牢的情況下被捕入牢內,更糟的是,還會對囚牢感到滿足和迷戀,就如同滿足和沈迷於生命一樣。由於滿足和沈迷於生命,我們便被禁錮在生命之囚中。那要怎麼做才不會使生命成為囚牢呢?這是個必須謹慎而且準確回應的問題。


  

 


  

  要如何生活才不會使生命成為囚牢?這意味著生命原本就不是囚牢,是人們起了執著,才使生命變成囚牢,是我們自己的無明、愚痴和缺乏正見,才使生命有了執著,而讓生命演變成一座囚牢。在泰國有句粗鄙且含責難意味的俚語「Som nam na man」,意思是「活該」!生命本來不是囚牢,而是由於我們的愚痴,我們以無明建構了執著,所以才產生了囚牢,這只能說「活該」了!


  

 


  

  如果你能成功地修習出入息念,就會相當瞭解生命,並進一步充分瞭解執著。如此,在生命中就不會存有一絲執著,日後便不再產生囚牢,現有的囚牢也會瓦解消失。這是非常有價值且具意義的事;但人們是否能接受,卻是另一回事。請試著來認識這些應該要瞭解的事實吧!它將激發我們以精力和毅力去摧毀囚牢。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生命必須隨順自然法則,或者說我們必須遵守自然法則來履行責任。我們必須覓食、運動、休息及鬆弛身心,必須靠工作維持生計:我們必須做這、做那,做這些你們十分了解的東西,不去做這些,根本不可能!而被迫使去做,也是一座囚牢。我們得隨時遵循自然法則,這樣的事實就是一種囚牢。然而要如何打破這座囚牢呢?


  

 


  

  為什麼我們會被禁錮在「必須服從自然法則」的囚牢裡?因為我們對自身或對生命產生執取,一旦對自己生起執著,「我」便產生,便開始對生命感到不安、焦慮、害怕和恐懼。如果我們對生命沒有任何執著,這些便不會像囚牢一樣繫縛我們,而我們就可在沒有苦惱的情況下,尋找自己的需求,如去謀生、運動或照顧身體。如果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能遵行自然法則而不起執著,那麼不論做什麼都不會感到苦,這便是真理的微妙、奧祕和不可思議之處。


  

 如何修习入出息念(安般念),佛陀当年证悟修行的方法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7089465/ 


  

寻找佛陀:一盏照亮自己的灯 ---踏上心灵幽径 http://user.qzone.qq.com/657522676/blog/129965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