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腿骨图片大全:三水乐平大旗头 整齐严谨古村落(17P)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0:30:34

 


  路人对于村庄的印象一直是,一条泥土路、三五片畦田、七八间院落,直到去了三水大旗头村(该村于2003年同江苏周庄深圳鹏城村等一道,被评为首批22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镇之一)。所有到过大旗头村的人,都会惊讶于它的规划科学、布局严谨,古村内200余间房屋结构大同小异,多为“三间两廊”式;山墙立面开窗少且小,山墙顶为锅耳式封火山墙;大建筑群从西向东,群体布局整齐密集,小巷纵横;这种严谨还体现在许多细节方面,比如全村后高前低,每家院子的地面也是斜的......其实大旗头村的格局在清代的粤中是比较常见的,称为“梳式布局”,只是多数村落在现代未能完好保存,就连这种建筑思想也被丢弃了,说来真是愧对先人。


下图为资料片(鸟瞰图)

  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大旗头村古建筑群,是清代广东水师提督郑绍忠于清代光绪年间所建,是粤中地区较有代表性的清代村落。该村民居、祠堂、家庙、第府、文塔、晒坪、广场、池塘兼备,聚族而居,布局协调,风格统一。整个村占地约5.2万平方米,古建筑群面积约1.4万平方米,前临半亩鱼塘,塘基砌以三石块,突出部分状如壶嘴,塘边有一笔形古塔——文塔,塔下有两方石,大者高三尺许,形如砚,小者方块状如印,组成一个明显的“文房四宝”齐全的人文景观,寄希望后代“读书做官”之意。大旗头村古建筑群坐西向东,以池塘前后为背景的总体布局,前面开阔,背面封闭,具有充分的科学依据,是建筑学、民族学、历史学等各个学科研究我国古代农业聚落文化和广东文化地理的实例,具有相当高的文物价值。




  古村前的池塘不仅仅有象征意义,在建筑群中,还担任重要的角色——集纳村中雨水。大旗头村的下水道排水系统合理,所有屋檐的雨水排到天井小巷,自“渗井”泄入暗渠,经暗渠全部排入水塘。小巷全部以条石铺砌,方便清理暗渠和疏浚下水道。村中的房屋座西向东,地基也是微斜,屋檐雨水落在天井小巷,自渗井由高向低泄入暗渠,再由暗渠排到天井小巷,最后排进村前池塘。有设计如此科学美观的排水系统,所以大旗头村修建百余年来,即便在暴雨时节,也从未发生过积水浸村事件。




  大旗头村古建筑群中的祠堂、家庙共五座,型制基本相同,分别是:裕礼郑公祠、郑氏宗祠、振威将军家庙、尚书第、建威第。大旗头村古建筑群的住宅结构布局基本相同,只是规模大小不同,其住宅形式为“三间两廊”式,天井两侧是行廊及厨房,正房三间,中间厅堂由一木屏风分隔为厅堂和卧房,卧房上为阁楼,放置杂物,木屏风前有简易神龛,供祭祖先。厅堂以木趟笼与天井相连,天井的墙面饰有砖雕,用以拜天官之用。山墙立面开窗少且小,山墙顶为锅耳式封火山墙,下有草尾装饰,入户门为框门,上有门罩,大旗头村每栋住宅的墙裙至少有40公分,且为大石板墙裙,加强防潮效果。房屋结构为山墙承重。大建筑群从西向东,群体布局整齐密集,小巷纵横,东有池塘、晒坪及麻石广场,西有广场及池塘,南北两侧均为其他姓氏家庭的旧民居。




阡陌交通宛如棋局
  村里有三四条里弄,乃当时的交通要道,里弄里每户人家的门前,都安放有一石板。可以想象当年暮色之下家家户户于石板边上谈论家长里短的情形。里弄有200米左右进深,被两边的房子挤压着,显得有些狭窄。近晚时分,独自一人,走在这狭窄的深巷里,看着两边的房舍,开着的门像张开的大口,像要把异乡人吞没进去。
  想当年,若我真是不速之客,很快便会有人从四面八方的门洞里走出,将闯入者堵在巷道中间,无路可逃。大旗头村落没有封闭的城门,然而它的内部,却是极不易被侵入的。长巷沿东西方向,如果所有家户的门都打开,立马就可形成南北向的通道,这些东西南北向通道阡陌交通,宛如棋盘的布局。人走在其中,宛如水师提督布下的棋局中的一个卒子。
  古村机关满布、防盗设施十分完善,如高高的石脚、高达2米多的气窗、房屋的较低的窗口则都镶嵌铁条、如同现代的防盗网。所有的屋宇都设有两层屋檐,即使盗贼想破顶而入,都要花费一倍的力气。整个村被分为四条直巷,每一条巷口都曾有铁闸,必要时同时落下,整个村庄则如同一堡垒。而巷间却四通八达,很多楼宇间有天桥相通,不熟悉者如踏入迷宫。




鳌鱼墙/金钱眼
  由“长兴”、“积善”、“安宁”三条巷步入村中,沿着条条长方形的青石,独步在古村深邃狭长的巷子里,偶尔能听到风走过斑驳窗沿传来的沙沙声。沿巷边,一道道相对的房门洞开,无需进入,便可轻易看到主人原来厨房的全貌,包括那些正在灰化的稻草堆和已破损的灶圈,一旁的烟囱附着墙边爬上了天。过去的郑家子孙必是在这样的屋子里日日炊烟的,当时的空气里布满的必定是香甜的家常菜味。而今天,当我随意走进一户人家,迎面而来的,却是一股阴冷的潮气,它们带给了我陌生人独有的闯入感。主人不在,我步入一户小院落。和头顶那些张扬肃穆的官帽屋顶不同,每一间屋舍,都显得通俗而实用。所有的屋子结构布局都大抵相同,院落坐东向西,东面三间屋,中间用木板屏风分割成前堂和卧室,西面中间有一小天井,南北两侧各有一厨房和门廊。每间屋子的面积都不大,有的大屋还被分隔成了两个小间,单间的门半开半掩,小小的铁窗透出一些光线,并未把屋子照亮,只隐隐约约看到一些废弃家具,一种尘封已久的泥土味夹杂其中,刺激而又安宁。从靠近巷道的一侧门房退出,脚边不远处有一个形状酷似钱币的眼洞,这就是“金钱眼”了——这眼洞在彰显富贵的背后,却也非常实用。雨季,水可沿巷道滑下,进入眼洞,再通过暗渠汇入村前池塘。而头顶的官帽样屋墙,又叫硬山顶锅耳式封火山墙,人称“鳌鱼墙”,官帽两耳是厚厚的麻条石墙,可起到隔火的作用。



  一直对古镇古村情有独钟。不仅喜欢它的古朴,也喜欢那房子的破旧。虽是破旧,残缺败落的屋檐下,那房子依然固守至今。经历着岁月,但未闻那悠长的叹息声,像是胸怀若谷的老先生,静静的看透了人生的悲欢离合。喜欢那旧房子的沉默,似是沉思着人生百态,给路过的有心人一点思绪的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