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岁男士穿衣搭配:“科技巨人”楼烂尾始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3:39:45

“科技巨人”楼烂尾始末

2011-10-10 17:17:28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1992年,珠海的高新技术产业跟深圳水平相当,总量也差不多,90年代下半期,差距逐渐拉开。2005年左右,珠海的软件信息产业还和大连、厦门差不多,高于青岛的水平。但现在,珠海已经明显落后了。”卓家伦至今仍关注珠海高新技术发展,对于珠海的逐渐落后不时感到遗憾。

曾经轰动一时的珠海巨人大厦只建了个头就一直烂尾至今

作者:《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谢正龙 | 珠海报道 点击:0

仍旧立在银桦路旁的巨人大厦,成了珠海人心中难以抹去的伤疤。如今,这栋三层的“烂尾楼”被用作垃圾回收站,裸露的水泥柱已开始发黄,一束束钢筋锈迹斑斑,再也没能拔高。

1992年,珠海首届科技重奖“一石激起千层浪”,让不少科技工作者感到“科技的春天到来了”。珠海似乎由此探索出一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道路,一度成为海内外科技工作者的圣地。

获得首届珠海科技奖励的人员中,有不久后就离开珠海的,有在珠海另立门户的,也有一直坚持下来的,他们见证了珠海高新技术盛极一时的局面。然而到了90年代末,珠海的人才政策吸引力逐年下降,在激烈的地区竞争中,人才竞争相对优势不断弱化。

也许,比“巨人归来”需等待更长时间的是,珠海“科技巨人”的实至名归。

“科技的春天到来了”

1992年1月23日至29日,邓小平南方视察至珠海。

参观完珠海亚洲仿真公司后,时任珠海市委书记的梁广大向邓小平透露,“我们准备在下个月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包括国产小汽车,可能有的上百万。”

邓小平当即举起右手大拇指说,“我赞成”。

珠海首届科技奖励大会召开。1992年3月9日,珠海生化的迟斌元,珠海通讯的沈定兴和丽珠制药厂的徐庆中从梁广大手中接过获奖证书、奖金、汽车和房子的钥匙,奖励项目分别是凝血酶、程控用户交换机和丽珠得乐冲剂。

奖励会上,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叶选平说,“希望在这么一个难突破的奖励领域,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来他一家伙,打破这死水一潭。”

“一石激起千层浪”,珠海的科技重奖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有肯定,也有质疑和反对。

“小小的珠海,搞这些名堂,我们大上海还没有这么做”。先后担任珠海市科委主任、软件行业协会秘书长的卓家伦对《瞭望东方周刊》说,当时没有料到的是,上海不以为然,《解放日报》和《文汇报》都提出质疑。

当时的《人民日报》也只是在第四版,用比较小的版块进行报道。但是,《经济日报》和《中国青年报》做了头版报道。

同时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科技大会上,出人意料的是,会议没有按照议程开会,而是转向讨论珠海的科技奖励。人们议论纷纷,一句口号立即传遍全国---“科技的春天到来了”。

“当时不少专家认为,获科技重奖的项目水平一般,实际上他们仅从科技角度来看,而没有结合经济效益考虑。”卓家伦说,“珠海本来是小渔村,但经过十年的发展,已开始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放在首位。如何转变到高新技术的轨道上,关键在人才,另一方面是科学技术成果的转换。”

所以梁广大在科技重奖之前就提出,科技奖励的标准,一是要求有科技创新,另一个是要产生重大经济成果。

珠海一时成为全国科技人才的圣地。据公开资料显示,到1992年底,来珠海的科技工作者就超过5.6万人次,新成立科技型企业28家。

在很短的时间内,卓家伦收到了一大堆海内外科技人员写来的信。其中一位留学生说“珠海的科技重奖就如同放出一颗精神原子弹,在全国科技界引起连锁反应。”

上海的一位工程师则说,“上海科技界现在讨论最热烈的,一个是苏联的解体,一个是珠海的科技重奖。”

“那个时候,上海要招聘人才非常容易,要招多少就招多少人,高科技比珠海的强多了。但是,上海的最高奖金不到万元,而珠海的奖励一下子就高达100万,非常了不得。”在首届科技奖中获四等奖、至今仍担任珠海汉胜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的寿伟春对本刊记者说。

“奖励的不仅是物质,更重要的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把知识分子的信心,从经历文革后的低潮一下子增强起来。”

离开,倒下,或者坚持

“一样的奖励,不一样的人生命运,首届获奖者中,有不久后就离开珠海的,有另立门户的,也有一直在原单位坚持下来的。这其中有个人性格原因,也与当时的体制有关系。”寿伟春有不少感叹。

“徐庆中是第一个离开的。当时丽珠给他待遇还算比较高,但他不满足,并且在奖金的计算上跟总经理也有矛盾,第二年就去广州办药厂。”寿伟春对本刊记者说,迟斌元同样也是因为利益问题离开,后来还为此打了好多年的官司,精力分散了,科研产业也几乎完全放弃了。

2004年11月,迟斌元不幸因心脏病逝世,官司未赢,事业未竟。

当时由无锡和珠海联办江海电子公司,虽没有获得重奖,但公司总经理丁钦元精通技术,并且非常懂管理,他的妻子又是总工程师。珠联璧合,在他们带领下,江海电子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很大成功,1992年产值达4亿多元,位列全国电子工业八强。

“当时邓小平视察江海时评价其管理‘达到甚至超过了日本人,了不起’,江泽民在视察时说‘江海是我所看过的,企业管理在中国史最有特色的’。”寿伟春说。

但是,无锡方面看到江海利润不错,丁钦元拿这么高的工资,便提出要换人,认为“其他人也能干的”。

丁钦元被换掉后,在珠海金鼎办了两个厂,由两个儿子分别管理,自己则回无锡老家。

中山市知道后,特意派人去请他,提出“需要的资金,我们借给你。”丁钦元答应了,随后在中山开设公司,第二年就把政府借债还掉了。

而江海电子从此江河日下,逐年亏损,甚至成为珠海的包袱。

“沈定兴更是可惜,”寿伟春感叹道,“在通讯行业,本来珠海是领先深圳的,华为刚开始的时候,珠海通讯已经成气候了。可是现在华为和中兴都在深圳,珠海和深圳已经没法比了。”

“沈定兴是清华电子专业的高材生,他的技术比任正非要强多了,但他管理不行,任正非是管理专家。到后来,沈定兴的研发团队几乎全部到了华为。”

“在前三届获奖者中,凡是特等奖的首席获奖者,如果不是一把手,就会被环境逼走,技术不占股的体制则是根本原因。”第三届珠海科技重奖获得者、远光软件公司董事长陈利浩认为。

更让珠海遗憾的是,后起之秀的巨人公司在90年代末倒下了。

1992年,同样是在科技重奖的吸引下,史玉柱带着他的团队,将巨人高科技公司总部从深圳迁到珠海,第二年便获得第二届珠海科技重奖。

不久之后,巨人开始“头脑发热”,一度将业务扩张到几十个领域。在时任领导的殷切期盼下,史玉柱将巨人大厦设计方案一改再改,从18层升至71层,为当时中国第一高楼。1996年,巨人大厦在国家政策收紧情况下资金告急。1997年初,巨人大厦停工,巨人集团也名存实亡。

史玉柱心灰意冷地离开珠海,并说“再也不来这个鬼地方了”。直到2000年,巨人在浙沪东山再起。

“巨人做自己不熟悉的产业,搞房地产,把大量的资金和精力转过去。当时我去巨人公司,感觉整个气氛是不务正业的样子。也没有料到国家政策的变化。”卓家伦对本刊记者说。

在前几届奖励得奖的,也有坚持下来的,如亚仿、汉胜、远光和金山,相关行业发展为珠海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部分。但是,像当年巨人一样轰动全国的企业再也难得寻见了。

“比如金山,一直扛着民族软件的大旗,发展到今天算是不容易的了。但20年以来,一直处在转型的阶段,现在又向网络拓展。金山内部的高管曾说,金山的企业缺乏网络基因。我认为,本质上是缺乏创新基因,这跟珠海目前的大环境也有关系。”珠海市科工贸信局成果转化科科长郑雷说。

“1992年,珠海的高新技术产业跟深圳水平相当,总量也差不多,90年代下半期,差距逐渐拉开。2005年左右,珠海的软件信息产业还和大连、厦门差不多,高于青岛的水平。但现在,珠海已经明显落后了。”卓家伦至今仍关注珠海高新技术发展,对于珠海的逐渐落后不时感到遗憾。

“巨人”何时归来?

2005年,珠海特区成立25周年。相比15年前,这一年的珠海显得很冷清,而一场对珠海人才流失、经济总量落后的反思也由此掀起。“不适合创业,只适合养老”的问题,成为媒体对珠海的诟病。

“珠海本来定位高端产业,要是不能引进大量高科技人才,怎么跟人家竞争。”郑雷认为,唏嘘上述人物的命运变化后,不得不面对珠海人才流失的问题。

对此,珠海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刘斌更愿意强调从大局观考虑,“珠海的科技重奖之后,全国很多地方也开始有重奖了,这恰恰说明珠海的‘窗口’效应,带动各个地方都来尊重人才,人才的流动是正常现象。”

“90年代后半期后,面对经济总量不大这个问题,珠海沉不住气,耐不住寂寞,大量的经力和财力放在招商引资上面。而招的企业中,连东莞一些淘汰的企业也进来了,明显是在走‘三来一补’的老路。现在又将注意力放在大项目大企业引进上,而对有活力有创新的中小企业,关注的还不够。”卓家伦对本刊记者说。

对于珠海引以为豪的“在校大学生数量全省第二”,郑雷认为,“目前珠海大学园区主要在教学秩序的建立方面,重心还没有完全放在科研以及成果转换方面。并且珠海大学园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对于一些高端研发人才,还是需要从市外引进。”

但珠海对科技人才的吸引力,再也不能跟20年前比了。“珠海好的一些企业,如亚仿和金山,要引进优秀人才,难度比较大。据我和这些公司老总的交流,目前珠海对人才的吸引力比不上苏州、厦门和大连等城市,甚至还不如珠三角的惠州。”

2011年6月,珠海市领导在常委会上反思,自从首开科技重奖先河,吸引了一大批科技人员来到珠海发展之后,珠海的人才政策吸引力正在逐年下降,与国内其他发达地区、与珠三角其他城市相比,人才竞争的相对优势正在弱化。

2011年9月3日,珠海市政府出台政策,每两年评选“珠海市杰出人才奖”,给予每名获奖者高达500万元奖励,此外提供医疗保障和补充养老保障等激励措施。

“除了政策奖励之外,更重要的是创新的产业环境。珠海是二三线城市,就算没有巨人大厦事件,巨人同样也会走出珠海,至少向其他地区拓展。并且在这个政策之前,东莞、中山等城市早已提出类似的政策。”郑雷说。

事实上,珠海有一些在全国同行业技术一流的高新企业,但缺乏群聚效应,珠海的高新技术产业难以同其他大城市抗衡。为寻找产业的龙头,珠海市从2008年开始就提出“金山做大,巨人归来”的口号。

但一阵风过去,2009年12月奠基的巨人网络南方研发总部基地到现在依旧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对此,珠海市高新区管委会主任邱轼要求弱化“巨人归来”,“巨人到珠海的消息传开,上海便紧张了,他们拿了一栋楼优惠卖给巨人。地区之间的竞争会影响到巨人到珠海的投资计划。”

“说‘巨人回归’,实际上史玉柱是不想回来的,他现在的精力主要在投资方面。高新区的领导三番五次去珠海说服他,给他那么好的地,但这些更多的是一厢情愿。”卓家伦向本刊记者透露。

在珠海市高新区管委会近期的一份工作文件中,巨人南方总部大厦仍是珠海高新区“精品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并且正在修改规划设计方案。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是三年两年就能够搞好的,要沉得住气,要重视最具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形成产业集聚,而不能让他们自生自灭。”卓家伦对本刊记者说。

也许,比巨人归来需等待更长时间的是,珠海高新技术产业这一“巨人”形象的回归。

(本文来源:瞭望东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