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害人:新课程的教师观(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7:27:35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创造者,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一、 教师角色的转化和重新定位
    1、实现传授者角色转化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在新课程中要改变过去片面强调知识传授的方式引导,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由“齐步走”向根据差异因材施教转变,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由单向信息传递向立体多向传递转变。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是教师角色的一个本质转变。
    1)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交往意味着参与和平等的对话,教师由居高临下的传统权威变成“平等中的首席”。师生之间要形成一个互教互学的良好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真正成为民主、动态、发展的、师生富有个性的创造过程。
    2)教师的职责---不在传授,而在激励鼓舞
新课程中的教师职责已经是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更多的在于越来越多的激励和思考。
    3)教师作为学生学习促进者的三个要求
要求教师积极旁观。教师要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学习中学生遇到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该怎样指导学生学习;要求教师要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励,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的热情更加高涨;要求培养学生的自律、自信与合作,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同学友好相处。
    3、教师应成为教学的研究者
    教师要以研究者的心态参与到教学中去,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对获得的经验及时进行总结,形成规律。
教师要实现转化,超越提升自己,“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学习的替代者变成学习的引导者,用情感教学代替唯智教学。
    二、课程对教师的要求
    1、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2、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
    3、营造并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培养与引起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4、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民主平等,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应积极参与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共同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方法,与同学们一起生长知识、追求真理,不断修正自己。
    三、新课程教师行为的四个转变
    1、由重“教”向重“学”转变。倡导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强调学法与教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最优结合。要求教师要从雪情出发,设计课堂教学方法,从而保证教法与学法改革的同步进行
    2、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的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习过程中,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训练,能力得到发展。
     3、由重“传授”向重“指导”转变。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学生很容易从课外资源中获得信息和知识。因此,新课程要求教师的角色不再主要是欣喜地传递者、讲授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而应把教师看作是发掘资源的向导,是寻求真知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元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民主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和学生一起追求真理。
     4、由重“模式化”向重“个性化”转变。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树立特色意识,形成个性化教学。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要敢于突破教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主要是指:(1)在教材处理上,教师要将课本上的指示“活起来”。(2)在优化教法上,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需要进行教法的设计和加工,克服僵化的固定模式,灵性进行再创造。(3)在个性风格上,教师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突破和创新。
     四、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的要求
     1、教学目标: 由知识传授为中心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转变,由给学生知识向引起学生活动、自己获取知识转变。
     2、教学观念: 由统一的“一刀切”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3、教与学的关系: 由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转变。
     4、教学活动
    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树立发展意识。重过程是恢复了学生认识的本质过程,学生获得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知识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5、师生关系
    由不平等、不和谐向平等、融洽改变,树立情感意识。良好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平等对话、参与、构建,不仅是一种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在师生间的一种良好教育情景和精神氛围,师生一起分享、理解、体验生命的价值和自我意识的过程。
    6、教学结构
由程序化、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树立创新意识。要求教师做到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拓展教学内容,改变呈现方式,将教学内容从课本扩展到学生的实际生活。
   (2)灵活使用多种教学形式,个别教学、分层教学、合作学习。
   (3)改变教学形式,由于学习方式变化、学习内容丰富,教师在研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价值观的基础上,灵活采用多种方式来构建学生的目标体系。
   (4)教师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教学生“学”,课本不再是唯一知识的来源,生活中的一切均可以作为教材。
    7、信息交流
    由单向师生传递向多向立体化综合交流转变,树立反馈意识。
课堂是师生共创一个动态、生动、开放的信息传递系统。以谈话进行的双向交流,讨论进行的多向交流,探究研讨进行的综合交流,形成一个立体传递与反馈系统。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互相启发、帮助、影响、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主体活动展开和整合的过程。
    8、教学评价
    由选优为主向促进个性化发展改变,树立多元化评价意识。改变以学生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树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核心的多元评价体系。评价的目的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校内、校外、学生、家长、教师共同参与。
     总之,新教材对教师要求高了,要求教师具备更多的知识、能力和多方面的素质,这样才能有更多的机会为学生创设学习情景,引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主动学习、探究学习。 http://www.tysyfz.com/research/actinfo_show.asp?actid=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