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太贤蔡琳:矜伪不长 盖虚不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1:06:28

矜伪不长 盖虚不久

——读《韩非子》 

1937年7、8月,毛泽东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撰写了著名的《实践论》和《矛盾论》。其《矛盾论》开篇写道:“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又称之为辩证法的核心。”语义矛盾一说,就出自《韩非子》自相矛盾的故事。

韩非生活在春秋战国末期的韩国,是战国时期的最后一位思想家。《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欢“刑名法术之学”。年少时,他曾在荀子门下学习,和后来的秦国丞相李斯是同学。他生来口吃不善言语,但文章却很出众、见解深刻。当时韩非生活的韩国,朝政混乱,国势渐衰,他便屡次上书规谏韩王,希望实施法制、重用贤能、训练军队,但韩王都不加采纳,而一些“邪狂之臣”还刻意排挤他。韩非只得退而著书,写出了《孤愤》、《说难》、《五蠹》、《内外储》、《说林》等洋洋万余言著作。韩非所写的文章流传到秦国,秦王嬴政读后,大为赞叹:“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于是,陈兵威逼韩王交出韩非。韩非到秦国后,却未受到重用,反而遭到李斯、姚贾的嫉妒谗毁,下吏治罪,不久即被毒死在监狱。

作为矛盾学说最早提出者的韩非,其人生和命运也充满着矛盾。他虽以竭力抨击百家为己任,却又自觉不自觉地吸纳百家,成为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从而超越了百家。他写《存韩》,著《说难》,却又斗志未酬身先亡,留下了千古遗恨。他思想敏锐却偏偏要遭受“不能道说”之苦,虽敢道人之所不敢道,言人之所不尝言,却无法承受“说难”和“孤愤”,成为睿智的孤愤者。韩非一生留下十余万言的政治理论、治国方略,后人辑为《韩非子》。他的思想主张集中反映了新型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特别是他提出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韩非的文章“论事入髓,为文刺心”。读韩非子,尤其是读他的吏治和廉政思想,对于当前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不无裨益。在韩非看来,“法不阿贵”,如果法律执行不能做到平等、公正,老百姓就会绝望,社会矛盾积攒起来就会一起爆发。他认为“官之富重也,乱功之所生也。”如果官员敛财聚财必然引起社会动乱和国家灭亡。认为“私义行则乱,公义行则治,故公私有分。”治国必须大公无私,只有公私分明,才能实现政令畅通。认为“矜伪不长,盖虚不久。”如果违反客观事实自我吹嘘,弄虚作假,必定会被事实揭穿,被民众识破。虽然时代更替,岁月流逝,但韩非的思想今天听来仍然振聋发聩。

在世界上,人们往往将《韩非子》与另一个号称影响西方历史进程的十大名著之一,尼科洛马斯利基维的《君主论》相对比。但众多的汉学者普遍认为,《君主论》与《韩非子》相比,无论是从政治学上,还是从文化意义上都远远比不上后者。在《韩非子》一书中,还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郑人买履”等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邃的哲理,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启迪。■郭 岚   2011年8月21日《解放军报》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