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大软体动物是什么:中国的银行家,别用人民的血汗钱和美国人赌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21:25:10

一场被海外舆论称为“不亚于9·11”的美国次级房贷坏账风暴正在国际金融界刮起。投资银行瑞士信贷日前指出,美国次级房贷违约率大幅攀升,150万户美国房贷户的房子可能遭到没收,估计次级房贷的总损失可能达到1000亿美元,最低也有500亿美元。在危机爆发后,美国一些提供次级按揭的公司及对冲基金已相继倒闭或宣布暂停赎回。

亚马逊丛林里一只蝴蝶翅膀的扇动,将引起太平洋对岸的一场海啸。美国次级房贷市场上出现的这场危机也不可避免地刮到了太平洋对岸,刮进了中国。由于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都曾利用外汇储备在美国市场上购入次级按揭证券,在此次次级债危机中已经难以保全,将出现一定的财产损失。近日海外一些投资机构纷纷就此发表研究报告,称中行和工行将受美国次级债危机之累,对财务产生不良影响。两家银行购买的次级债虽然不多,但由于中行工行在我国银行界占有的重要地位,因此这一事件无疑是每一个中国国民所关心的。

这一次中行工行两大银行的反应不可谓不快。中行一位副行长表示,该行投资于次级债券资产的金额约为数十亿美元,根据此金额计算,估计损失亦只为约数百万美元,有关损失对于公司整体营运而言,影响亦只属非常轻微。他特别强调,目前对该项投资的拨备金额微不足道。工行董秘则表示,工行投资于美国次级债的金额非常少,不会影响公司利润。从两家银行的对外表态来看,几百万美元的损失微不足道,倒是海外舆论有点小题大做了。

中行和工行面对美国次级债所造成的损失,凭什么如此坦然?

近年来,中国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到今年6月底已达到13326亿美元。在美元不断贬值的世界金融环境中,持有如此之高的美元储备,在经济上已是一件不很划算的事情,因此,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一直在引导国内企业到国际市场上投资,期望以此化解高额外汇储备的压力。但是,现在来看,其效果并不很令人乐观。对于这两家银行来说,重要的并不是算清这一投资项目到底赚了多少、亏了多少,更重要的是应该对于海外风险投资进行反思。今后的投资方向如何,对风险承受力是否应该有个逐步递增的过程,都应该在反思之列。遗憾的是,这两家银行缺乏反省精神,一句“损失微不足道”、“不会影响公司利润”,说得何其轻松。

在一个全球化的环境里,中国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寻求投资方向是一个趋势,尽管我们已经有了在国内相对封闭的资本市场上积累的许多实战经验,但对于诡谲多变的国际资本市场来说,我们可能还停留在小学生的水平上。缺少对国际资本市场的精准研究,尤其是对我们还比较陌生的资本衍生产品缺乏认识,而赌徒心态严重,期望着通过冒险式的投资来博取高收益,这是我们近年来见到的一些国内机构投资国际资本市场案例的一个共同之处。

随着QDII时代的到来,我国会有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身到国际资本市场上去,对此,海外舆论也表现出了少见的高调欢迎姿态。但我们必须明白,当我们拿着多年创造下来的财富到国际市场上闯荡时,绝不是为了接过国际资本大鳄甩出的“最后一棒”。所以说中行工行们如果不从中吸取必要的教训,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它们就会不断地在类似美国次级债这样的投资当中出现一个又一个“微不足道”的事故。

中行工行等六银行次级债投资或亏49亿 下半年将更严重

来源: 证券市场周刊 作者:钟华

据测算,在美国次级债危机中,中行亏损额最大,约为38.5亿元。建行、工行、交行、招行及中信银行依次亏损5.76亿元、1.20亿元、2.52亿元、1.03亿元、0.19亿元。

“本次次级债危机,是美国自1998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危机以来,爆发在美国本土的最大的信用和流动性危机。”巴克莱大中华区研究主管黄海洲说。

危机摧毁的不仅是美国的一些金融机构,大洋彼岸的中国商业银行也遭受了直接冲击。一家深涉次级债危机的美国金融机构香港公司人士对《证券市场周刊》预计,中国银行(601988,3988.HK)等6家银行在次级债券危机中约产生49亿元(除特殊标明,文中货币均为人民币)的损失。其中,到2007年底,中国银行的投资亏损将达到38.5亿元,这一亏损将占其2007年全年税前利润的4.5%。

中行亏损额最大

就在3月份新世纪金融公司爆出“次级债风波”之时,中资金融机构对美国次级债市场潜藏的危机仍未察觉。

3月22日,中国银行在发布的2006年年报中称,该行积极利用上市筹集的资金,投资于流动性好且收益较高的资产类别,如按揭抵押债券、评级相对较高的公司债券,以及灵活度较高、利于增强投资总体回报的长期投资组合。

不过,中国银行并未披露持有的按揭抵押债券头寸规模,外界也很难得知其持有美国次级债券的具体规模和亏损情况。

根据美国财政部的研究,中国内地金融机构止于2006年6月的一个年度内,投资美国次级债高达1075亿美元,较2005年同期增长了接近1倍,意味着中国投资者将在次级债市场损失惨重。

不过,中国银行副行长朱民日前却称,该行投资次级资产只有数十亿美元,预计损失约为数百万美元。中国银行新闻发言人王兆文对《证券市场周刊》表示,预计将在8月20日左右发布2007年中报时,披露美国次级债危机对该行影响的具体数据。

上述美资金融机构人士称,鉴于目前中国各家商业银行没有披露持有美国次级债券的规模,只能通过2006年财务数据进行估算。

根据中国银行2006年财务数据,该行外币投资的美元资产为5908亿元。“银行金融机构投资按揭抵押债券市场相对保守,大约有三分之一投资于按揭抵押债券。”这位人士称,“我们估计,中国银行投资按揭抵押债券的规模约有2200多亿元。”

根据美国权威机构的数据,次级债券在按揭抵押债券市场中的占比为13.4%。由此估算,中国银行投资次级债券的规模约为296亿元,2007年末次级债券亏损额约为38.5亿元,占其2007年预计税前利润的5%。

中国银行的估计亏损额为中资金融机构投资次级债的最大亏损额。通过这一方法,该金融机构还估算出,在香港上市的其他五家内地银行投资美国次级债的具体规模以及遭受的损失额度。其中,建设银行(0939.HK)投资次级债规模约为44亿元,估计到2007年年底次级债亏损额将达到5.7至5.8亿元,列于中资银行次级债投资亏损第二位。

此前,花旗亦发布报告对各家中资银行在次级债危机中的损失进行测算,花旗估计,内地银行去年投资于美元债务工具的比重约占总资产的6%,假设银行有关债券按市值入账,亏损约在5%至10%,其中对中国银行的影响约为4.8%。

目前,中资金融机构对在美国次级债投资亏损的具体情况仍三缄其口。王兆文亦称,有关次级债对业绩的影响目前尚无任何可披露的具体信息。

下半年将更严重

美国次级债市场危机的影响正在不断加深,风险也在不断扩大。上述金融机构人士说,“我们现在还看不到美国次级债危机平息的迹象。相反,这一危机在未来的9月到12月之间还将更为严重,中资机构全年的亏损将在上半年基础上大幅增加。”

次级债的危机来源于购房者不能支付按揭贷款,违约率的增大则缘于美国连续提高利率,增加了购房者的成本。而次级抵押贷款是金融机构贷给那些信用等级较差或偿付能力较弱的购房者,贷款利率较一般抵押贷款至少高出2至3个百分点,在美联储将利率提高了4个百分点(从1.25%连续17次上调到5.25%),次级贷款者在逆向选择的情况下,违约率自然上升。

在美国购房者的按揭贷款中,虽然有一部分为固定利息贷款,但固定利息贷款通常设有一定的时间期限(往往为2年),此后转化为浮动利息贷款。美国本轮加息周期从2004年6月30日开始,这意味着2007年下半年的次级债危机还将更严重。

黄海洲表示,美国次级债市场的动荡扩散到了普通公司债市场,导致公司债券价格暴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也称,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问题及其引发的融资环境紧缩可能会危及美国2008年经济复苏前景。

中国银行内部人士对本刊说,由于次级债市场与按揭抵押债券等债券市场的关联性较高,中国银行投资的按揭抵押债券、评级相对较高的公司债券以及其他长期组合,都由于次级债市场的动荡,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总体而言,美国次级债危机给中国银行等中资金融机构带来的影响还是比较有限。

“中国银行在美国次级债上的投资亏损将占其2007年全年税前利润的4.5%左右,其他五家银行则在1%左右。”上述金融机构人士表示,由于公司债等其他债券市场更为复杂,因此未对该部分对六家中资银行造成的投资损失进行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