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胡子的好处与坏处:刘诗昆:学琴与天赋无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8:16:55
钢琴大师刘诗昆接受采访时,直陈国内钢琴教育的误区

刘诗昆:学琴与天赋无关

  羊城晚报记者 陈晓璇

  “学钢琴跟兴趣、天赋无关,孩子没兴趣也要强迫他学。” 很难想象,这样跟现代教育观格格不入的观点,竟出自享誉中外的著名钢琴家刘诗昆之口。

  近日,2011年“珠江·恺撒堡”全国青少年钢琴大赛在广州举行,担任评委会主席的刘诗昆接受羊城晚报独家专访。72岁高龄的他,如今已在全国各地开办钢琴艺术中心,培养了7万多名琴童,但在他看来,学琴就是一种必需的素质教育,跟兴趣、天赋挂钩是最大的误区,但家长也别想着孩子就要成为钢琴家。

  记者一提到郎朗、李云迪,他就激动起来了,为更多被埋没的人才抱不平。

  家长有功利心是对的

  羊城晚报:您怎么看待现在全国上下的“钢琴热”?

  刘诗昆:现在中国已经进入了这个时代,但这也是在走西方很多年前走过的路。我敢断言不久的将来中国就会成为学钢琴的第一大国。过去学琴都是音乐世家或者是有钱人家的小孩,现在在中国城市,花一万多元买台钢琴,一个月再花几百上千元交学费,工薪阶层也愿意负担了。除了经济的因素,琴童家长普遍有一种心态,就是要把自己当年未能实现的梦想让孩子来实现。

  羊城晚报:但有很多家长是抱着功利的心态让孩子学琴的。

  刘诗昆:学钢琴就是一种素质教育,但能成为钢琴家的比例很少,哪怕一千个琴童出现一个钢琴家,那中国的钢琴家也将过剩。就像不可能每个小孩小时候学算术就都能成数学家,一学语文就能当文学家。

  家长有功利心是对的,孩子受教育都是为了以后有个好前途,让孩子学琴是为了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这功利心是可取的。而所谓太功利就是一学就要出名、做钢琴家,那就不实际了。

  羊城晚报:不少孩子的学业负担很重,又要学钢琴等,压力很大。

  刘诗昆:这的确是一个普遍问题。现在中国教育的文化课程压力很重,但是每天挤出一点时间来对多数小孩来说还是可以的。每天半小时,最多45分钟就够了。

  羊城晚报:假如小孩对学琴没兴趣,家长非要强迫他学,这样做对吗?

  刘诗昆:没有兴趣也要强迫学。真要讲兴趣,孩子只有一个,那就是玩。把学钢琴跟兴趣挂钩是一个误区。教育对少年儿童基本是一种强制手段,你可以想象,有多少小学生真的愿意学算术。你可以做个调查,看看孩子是喜欢放假,还是喜欢开学,孩子们上学都是被强制的,当然不是百分百。

  羊城晚报:那要看孩子有没有天赋?

  刘诗昆:素质教育就谈不上天赋了,特殊的天赋只有少数人具备。就像学数学,学校并没有选有天赋的学生来上数学课,大家都必须学。认为音乐就是兴趣、天赋,这也是很大的误区。在学钢琴上,有没有兴趣跟学得好坏完全不相干。我看全世界大多数孩子对学钢琴是没兴趣的,就如同大多数孩子没兴趣学数学一样。 

  羊城晚报:你以前学钢琴是被强迫还是出于兴趣?

  刘诗昆:当然是被强迫的。父亲每天都逼着学。

  羊城晚报:不是说你爸爸发现你有音乐天赋吗?

  刘诗昆:即使真有天赋也不等于就有兴趣。在学校里,数学成绩好的不一定就对数学感兴趣,作为一般的才能,绝大多数孩子完全可以正常地学钢琴。

  考级很业余,出名讲机遇

  羊城晚报:您怎么看待钢琴考级?

  刘诗昆:考级是个业余的考核标准,不是专业的,考级的证书其实是业余证书,千千万万人都有,这跟参加专业比赛获奖是两码事。考级不是国际上的标准,现在很多部门就像搞考试经济那样,甚至就为了收报名费,乱得很。考级可考可不考,钢琴、艺术的水平很难用考级的级别来衡量。

  不过,考级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推动钢琴的普及。因为家长都外行,考级让家长知道孩子学习到什么程度了,有个奔头,有动力,对孩子来说有压力,跟考试一样。

  羊城晚报:您如何评价郎朗、李云迪这批年轻的钢琴家?

  刘诗昆:你别跟我提他们!其实中国年轻的优秀人才很多,只不过大家通过传媒就只知道这两个人。一个人出名需要很多因素,除了有很好的钢琴演奏基础,还要有机遇,要有人帮忙策划、炒作。就拿这次钢琴比赛来说,有很多选手都很优秀,如果你拿来跟他们比,就很难讲了。

  不过,出些年轻钢琴家也有好处,就是能让更多的琴童家长有梦想。中国是很有才华的民族,现在的青少年聪明才智越来越高,学琴的人越多,这“金字塔”塔底越宽广,塔尖就越高。

陈晓璇 (授权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