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华章电气有限公司:智者不藏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3:05:36

智者不藏书

2011/03/28 00:00    来源:YNET.com 北青网  北京青年报    

  ◆史林野获◎史飞翔

  “藏书”一词最早见于《韩非子·喻老》。它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王寿负书而行,见徐冯于周涂,冯曰:‘事者,为也。为生于时,知者无常事。书者,言也。言生于知,知者不藏书。今子何独负而行?’于是王寿焚其书而舞之。”韩非子对王寿焚书是赞扬的。他说:“故知者不以言谈教,而慧者不以藏书箧。”这就是“藏书”一词的出处,也是中国藏书文化的肇始。

  “智者不藏书”是指有学问的人平常不用收藏太多的书。据说,三国时的周瑜就是个不藏书的人,家中书房,空无一卷,鲁肃问之,周瑜说:“读完一卷烧一卷,全部读完全部烧尽,熟记于心。”周瑜是武将,藏不藏书不大要紧,但一代文豪苏轼居然也不藏书。

  苏轼一生读书,但却没有任何藏书,甚至连一些常见的历史典籍也没有。苏轼认为藏书有如下几大弊病:一是浮慕时名,藏书只为了获得名声,而非为了钻研学问。二是家中费尽心力收罗来的书,从不阅读,全都束之高阁,只是为了在他人面前有吹嘘的资本。三是把藏书视为私产,不仅自己不读,书亦不外借他人,只是为了收藏而收藏。应当说苏轼总结的这三点正好击中了一些藏书人的软肋。

  清代大才子袁枚嗜书如命,一生藏书达四十万卷,是中国历史上除刘承干以外的第二大私人藏书家。但到了晚年,袁枚却主动将自己的大量藏书散了出去。很多人不理解袁枚的行为,认为他是脑子进了水。为此,袁枚专门写了《散书记》和《散书后记》等文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解释。袁枚认为藏书有如下弊端:一、富不爱看。二、书多不能尽读。三、子孙不能永守。不仅如此,他还对人说:“我言藏书如藏娇,毋使韩女怨旷空病腰。与其横陈高庋手不触,不如世充沉水秦皇烧。”袁枚主张将室藏化为腹藏,他曾写诗道:“书堆至万卷,岂无三千斤?如何腹内藏,重与凡人均。”

  近世学人熊十力也不藏书。据任继愈先生讲:“熊先生博览群书,不讲究版本,手头藏书很少,可以说没有藏书。我认识的学者中,熊先生是唯一没有藏书的学者。”熊氏之所以不藏书,或因其系六经注我式的哲学家,重理解而轻典籍也。钱钟书先生,一辈子“钟情于书”,也极少藏书,概因他博闻强记,常人难及。

  人为什么要藏书?藏书家黄裳说:“只有自己的书才能从容不迫地细细赏玩,借来的书读起来总有一种迫促的感觉,一点都没有亲切的情趣。”文学家夏丏尊也说:“我不喜欢向别人或图书馆借书,借来的书,在我好像过不来瘾似的,必要是自己买的才满足。”

  “智者不藏书”,是因为他们是智者,我们这些天资平庸的中下之人,只怕是难以企及,更遑论仿效。清代藏书家张金吾说:“欲致力于学者,必先读书;欲读书者,必先藏书。藏书者,诵读之资,而学问之本也”。又说“藏书而不知读书,犹弗藏也”。“读书必藏书,藏书为读书,乃历代藏书家之宗旨”。确如斯言,藏书是关乎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精神成长的事。《幽梦影》说:“藏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藏书固然重要,读书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