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猛将传最强阵容:“安慰剂”“皮格马利翁效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3:56:55

“安慰剂”“皮格马利翁效应”

  前几年在美国,有一位癌症病人请一位叫菲利普的医学博士给他服用一种叫克尔比奥桑的试验性抗癌药。当时此药曾被某些人认为是治癌的特效药,病人用此药后,癌瘤就会象阳光下的雪,缓缓地融化。服此药前,病人已达到要吸氧的程度了,而在服药后却神奇般地振奋起精神来,甚至能重新驾驶飞机。可是不久,这位病人从书上看到所谓克尔比奥桑根本无效时,病又立即加重,再次住院。医生了解到这种情况便告诉他,再应用新型的克尔比奥桑,肯定有效。说来奇怪,病人又有明显好转,维持较久,直到美国官方宣布所谓克尔比奥桑无抗癌效果后,他才又万般沮丧,并很快死去。
    
古今中外这种病例不胜枚举。明明克尔比奥桑不能治癌,似药非药,但却真正能起到治疗作用,这就是奇妙的安慰剂作用。那些似药非药的药,就叫安慰剂。其实这些药物,本身并不能真正治病,而是病人主观产生了良好反应,得到了安慰,据介绍,3040%的手术后疼痛、恶心、咳嗽、抑郁者用安慰剂有效,3060%的头痛、50%d的焦虑、2040%的心绞痛等病,用安慰剂也有效。
    安慰剂之所以会有如此奇效,从本质上来说,因为这是一种心理疗法。科学家们发现,尽管安慰剂是些不疼不痒的药,但它通过病人的心理因素而引起了身体内部的某些变化,从而在人体的免疫系统发挥作用。
    类似这种安慰剂的作用,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也是屡见不鲜的。比如,马路上看到陌生人遇有不测,或摔跤、或钱包丢了,出于同情,你上前安慰一番,对方的焦虑之情往往就会解除许多。又如,你的一位朋友患病住院了,你去探望他、安慰一番,往往就能使病榻中的羸弱身子为之受到心灵的震动,感到一种莫大的欣慰。再如,你外地亲戚的孩子因高考名落孙山而悲观懊丧,你寄去一封富有感情色彩和哲理真谛的劝慰信,会在被安慰者心中激起涟漪。如此等等。确实,人生活在大千世界,免不了一些忧心事的纠缠。要排释这些苦楚,除了自我调节之外,自然渴望得到别人的安慰。这是人际交往中任何一方都会有的普遍心理。对此,有人用诗的语言描述道:安慰,是他人对自己痛楚的同情和理解,是驱散心头阴云的阳光,也是从哀愁走向愉悦的跳板。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期待心理乃是使安慰剂发生作用的心理机制。安慰剂为何会起到治病的作用?因为病人有一种对身体康复的期待之强烈心理。同样,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有对得到他人信任,关心这种期待心理,特别在被忧心之事纠缠时,这种期待心理就更为强烈。因而来自他人的几句话、.一封信才会收到安慰剂作用。
    
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的一则故事,是颇能说明上述观点的。一次,马卡连柯找了个有偷盗恶习的孩子,委托他把一包东西送到某地。其间要走很长一段路。途中,这个孩子打开了包裹,发现里面有许多钱。看到这些东西,使他感受到人们对他的信任,即满足了他对得到信任之期待的心理需要,因而他被深深打动了,最后终于把钱如数送到目的地。
    为什么这种期待心理可以产生如此之大的作用呢?显然,信任在人的精神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它代表一种对人格的积极肯定与评价。每个人都有被别人所信任的需要,而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人们就会感到鼓舞和振奋。反之,不被人所信任,将是令人懊丧和痛苦的。同时,这种期待得到信任的心理一当满足,就意味着一种激励,这种激励可以激发人们积极而热烈的情绪。此外,他人为满足你的期待心理而施予你的信任,还意味着一种社会的要求,它告诉你应当怎样而不应当怎样,这种反馈的期待为角色扮演者所深切感受时,必然会给人的思想和行为以巨大的影响。对尚未作出成绩的人给予信任和期待,是把成绩——信任这一通常的模式变为信任——成绩模式。观实生活中,有多多少少普通的人由于偶然受到信任和期待的激励而迈上成功之路,又有多多少少一时误入歧途的人因受到信任和期待的激励而重返正道!在人际交往中,在社会角色扮演中,可以说,信任和期待就象一线曙光,它会迎来满天光明。
    这种由信任、关心、激励基因构成的期待心理所引起的人的思想与行为方面,,诸如安慰剂作用的变化与反应,被社会心理学家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里的一位雕刻家,他爱上了自己雕塑的一个少女像。爱神阿佛洛狄忒见他感情真挚,就给雕像以生命,使两人结为夫妇。这当然是个神话故事,不足为训。但十多年前,美国却有一本很畅销的书,书名就叫《课堂里的皮格马利翁》,内容是报道两位教育研究工作者的一项实验。研究者向一所小学提供了一份名单,说那是从一项测验里发现的天才学生,只不过迟熟罢了。其实,这些学生完全是从该校学生名单里随便点出来的。然而有趣的是,学年结束时,这些学生的成绩果然比其他学生高出许多。研究者解释,这是因为教师期待某个学生是天才,这种期待心理会对那个学生发生影响,使他对自己一定会成为出类拔萃的学生这种愿望的实现,产生心理上的安慰和激励作用。后来这种现象引起了广泛注意,最终被社会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显而易见,从安慰剂的作用到皮格马利翁效应,都是社会心理学关于行为改变和积极肯定原理的最好证明。美国哈佛大学一位专家的研究表明,适当地运用积极的肯定,使之与一些特定的动作相关联,就能提高所期待的行为动作出现的概率。由此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安慰剂作用和皮格马利翁效应,所给予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变化是积极肯定的效果;而要增强安慰剂作用、强化皮格马利翁效应,最好的办法还是要适当地运用积极的肯定。这是一个以积极肯定促进积极肯定的双向运转之机制。事实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比如,把这一心理学方法运用于家庭教育,注意孩子良好的行为表现,一旦他做了好事,便及时予以肯定,以此强化他那种好的表现。这正是所有家庭教育成功者的一条共同的经验之谈。
    “积极肯定总是与赞扬、鼓励这一奖赏的方法紧密相连的。赞扬、鼓励别人,是在给予奖赏”(不一定是物质的形式)的过程中,积极肯定他的思想和行为,有效地传达你对他的期待心理,同时也及时地满足他对你的期待心理,从而使安慰剂作用得到放大,使皮格马利翁效应得以强化。这方面的事例,最常见的莫过于球场上运动员们那种恰到好处的相互赞扬和鼓励之积极肯定了。当球别进球门,或者最后一次扣球成功,观众们欢声雷动,球员们拥抱在一起,比赛胜利了,运动员们分享欢乐,彼此的思想感情也在那相互赞扬、相互鼓舞中得以交流。
    这里,请不要以为安慰剂作用、  “皮格马利翁效应以及由此引出的积极肯定法、  “奖赏法,只是对他人而言。其实,这同样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自我领域,自激出一种奋发进取的心理信息和内在的动力。
    这就是说,我们也应当恰如其分地对自身给予积极的肯定,经常注意到自己所取得的成绩,学会对自己的能力给予某种奖赏。美国著名演员露丝·戈顿就有这样一个建议:一个演员必须得到应有的赞扬。如果我长时期得不到赞扬,我就自我奖赏一番。自我奖赏是怎样从自我的角度产生有利自我的安慰剂作用和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呢?当个体在某项活动中达到自定的标准而给自己以报酬(如满意的评价)时,便是自我奖赏。自我奖赏是自我内化的一种方式。因为这是对自我的思想和行为以积极性刺激的过程,也就是给予积极肯定的过程。比如,如果一个人从事某项工作自以为是无聊的,令人厌烦的,一般说来,他会感到不协调,因为对这项工作很无聊的认知与他正在从事这项工作是不协调的。在这种情况下,他自我奖赏一番,给自己的心理施加积极性刺激——认为这项工作在科学上是有用的,或者对别人是有帮助的,或者认识到自己在这项工作中已取得一定成绩,等等——于是就会减少这种不协调,得来有利于自我角色扮演的安慰剂作用和皮格马利翁效应
    当然,并非我们遇到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用奖赏他人和自我奖赏这种积极肯定的方法加以解决。但恰如其分地运用之,确能帮助我们在人际关系中、在自我角色扮演中,获取有益于他人、有利于自我的安慰剂作用和皮格马利翁效应。这里自然有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要运用得恰如其分。
    先说如何奖赏他人。用赞扬、鼓励的方式奖赏他人,是个体有意无意地给他人以正面的肯定评价的一种表现。这会产生特殊的心理功效,即能够加强或满足他人的自尊,渴望得到信任的心理需要,从而使他人以积极肯定的态度对待自己。但这种奖赏(即赞扬、鼓励),必须恰到好处,只有在别人需要奖赏的时候,你又能以他所能接受的方式给予奖赏,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不然的话,别人就会作不利的归因,结果反而有损人际关系。为此,我国一些社会心理学家经过调查研究后,要求人们在奖赏他人时,需注意以下几
点:  (1)避免在他人认为你有求于他的时候去奖赏他。如果明确有求于他,一定要拉开时距才好,以防止把两回事交叉在一块儿给人添误会和错觉。(2)不要在例行公事的场合过分地奖赏他人。  (3)必要时,可以由第三者传达你的奖赏,这样可以增加奖赏的可信度。  (4)在奖赏的同时,不妨指出他人的无伤尊严的小毛病,或已经非常明显的缺点。  (5)对他人已经非常明确的品质可以少奖赏,对他人很注视的但尚不能肯定的品质应多奖赏。在别人志得意满的时候少奖赏,而在别人失意之时多奖赏,这会使他感到莫大的鼓舞、安慰、喜悦。(6)如果甲乙两人情况相当,不要在一方面前过多奖赏另一方。(7)在乙面前奖赏甲,再表示乙比甲更好,一般是乙和甲没有十分明显的差距,或者乙希望自己比甲好时,效果较好些。  (8)如果别人问:你看我这个人怎样?”这时,应该明白他需要的往往是奖赏的话而非批评的话。对有教养的人,奖赏不必太直接了当,含蓄委婉一些可能效果更好。
    那么,自我奖赏又该注意些什么呢?
    
制定怎样的自我奖赏之标准,这是最根本的。比如,你是说:  “我要奋斗、上进,争取好成就!”还是说:算了吧,反正过得去也可以了。这里就有个自我奖赏的不同标准。你有没有为了长远的利益和事业去奋斗,以达到所期待的目标呢?你是否为了满足于当前得过且过的混.日子,而忘却了将来事业成功的满足呢?很明显,这既是你心理自我奖赏的标准,也是你学习、工作、生活诸方面成功的心理保证因素。
    “自我奖赏的心理满足要合理化,这是第二点。换言之,你对自我奖赏的满足之内心期望值,应当与客观实观值相符。如果你对外语一窍不通,却给自己马上奖赏一个不久就要当上翻译家的内心期望值,感到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心理自我奖赏的满足,这就属于脱离实际、异想天开。这自然很不合理。结果在无情的现实面前,不能得到心理自我奖赏的满足,就可能造成严重后果。这正象发展心理学中所说的:希冀报酬而报酬不出现,这种心情愈迫切,则后果愈严重。观实生活中,我们一些青年朋友由于自我奖赏的心理满足缺乏合理化,不是导致悲观、消沉甚至厌世、愤世、轻生的严重后果吗?这类例子已不少了,理当唤起我们的警觉。
    第三,自我奖赏的心理满足应当是连续的,不能企求毕其功于一役。因为在许多情况下,尽管你自我奖赏的心理满足期望是与自身能力大小相符合的,是合理化了的,但由于复杂的客观环境、条件的限制,仍然往往会难以如愿,得不到心理自我奖赏的满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顿觉心慵意寂、自暴自弃,那就非但收不到积极性刺激即积极肯定的效果,非但得不到安慰剂作用和皮格马利翁效应,而且反而会使原先的自我奖赏成为自我折磨、自我退却。因此,我们应当把实现自我奖赏的心理满足,看成是一条线、一个过程,一个连续奋斗的过程。如果一时不如愿,那还有以后的机会嘛!只要正确地评价自我,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恰当地调整自己的各个方面,有连续奋斗的韧性和意志力,那么,一时的自我奖赏?心理之内心期望值不能满足,毕竟也会得到补偿的。
    还有没有其他一些注意之点呢?也许还有不少。但我想,只要我们认识到下面这层总的意思,就可以在总体上去把握恰如其分这二要求。那就是:无论是奖赏他人",还是自我奖赏,都应当是立足于积极性刺激即积极肯定的基础上,根据期待心理的双向运行机制,一方面,你要努力去满足他人对信任、关心的期待心理之需求,另一方面,也去满足来自他人对你的信任、关心之期待心理的需求,这样,就会得来有利他人、有益自我的安慰剂
作用和皮格马利翁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