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买东西的英语:杭州车改只体现折中方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8 02:54:31

杭州车改只体现折中方案

http://www.tjbhnews.com 2011-11-09 13:31 来源: 滨海时报

  杭州在2009年开始了公车改革,经过两年多,市政府公车数量从1200辆缩减到400辆左右,一年节约财政支出30%以上。杭州车改的具体思路是“单轨制、货币化、市场化”,即公车统一上缴,发放“车贴”,成立公车服务中心以进行市场化管理。(11月7日《中国青年报》)

  公车改革很困难,各地有多种尝试,有的半途而废,有的浪费更大,与此相比,杭州车改还算是比较成功的。为什么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杭州车改提供了清晰的操作思路,最核心思路是以市场化的办法解决了效率的问题。

  当然,单轨制、货币化仍是市场化的一个必要前提,而货币化又成为市民诟病的因素。货币化,即发放“车贴”,会让人本能地认为这是特权私有化,是对公车利益的赎买。但我以为,“车贴”没有原罪。公车的本质是服务于行政外出事务,事实也证明,杭州车改极大缩减了公车数量,也极大压缩了行政支出。

  事实上,公务员车贴虽是花费的公共财政,但属于必要的行政成本。“三公消费”虽令人质疑,但质疑的原因是它没得到有效控制,而不是不应存在。如果杭州车改真的有效节约了“三公消费”,那为何不稍稍给予鼓励?在公车改革难度大、效果不彰的大背景下,杭州车改虽然不算理想模式,也算折中方案。

  当然,既是折中方案,就意味着它还存在问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杭州车改节约了公帑,人们还要质疑它?“车贴”为何被认为有原罪呢?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得回到车改——甚至整个“三公消费”的原点上来,这个原点就是财政预算及其硬性约束。

  杭州车改后,一年节约财政支出30%以上。然而,这30%算不算多?还有没有进一步压缩的空间?这些问题,我们没法判断。财政预算如果不透明,政府各部门的预算外收入如果得不到严格控制,以上问题就只能一直悬置。因此,给公务员发放“车贴”,无论用意为何,效果怎样,公众都会报以本能的质疑。财政预算需要透明,需要得到硬性约束,而相关的制度构建,非地方政府能够单独完成,这也是各地车改屡屡失败的根本原因之一。(肖畅摘自《华西都市报》)

编辑: 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