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下午茶吃什么:第七册第三单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7:30:04

第三单元、乘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划方法,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运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3、通过对乘法以及有趣算式规律的探索,经历数学问题探索的过程,并会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

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及简便条件

关键:引导观察算式特征,理解算式含义               

第一课时:卫星运行时间

教学内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课文第33页的内容,第34页的“试一试”,“练一练”等)

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关键:掌握每一步计算的算理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积的范围,并逐步养成估算的习惯。

    2、能结合已有的知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计算

    3、能利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呈现课文主题图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动的情景。

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时间。

教师: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圈、3圈、5圈……所需要的时间,你可以计算吗?

    1、揭示课题。

    2、教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3、板书:卫星运行时间

    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旧知铺垫

   (1)提出问题:请你算一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圈、5圈、10圈需要多少时间?

   (2)学生用算式计算  (3) 反馈计算结果

   (4) 114×2=228分         114×5=570(分)    114×10=1140(分)

    说一说:“114×10“你是怎么算的?

    2、 探索新知

   (1)提出问题: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1圈需要多少时间?

   (2)列出算式表示

     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很容易列出算式:

        114×21=              (分)

   (3)估算结果

    ①要求,你能估一估这个算式的得数吗?

    ②学生可以把114看亻100来估算,也可以把21看作20来估算,学生可能回答:

      (4)具体计算:

    教师:你还可以用哪些方法进行计算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教师巡视全班,观察并指导学生认识各种不同的计算方法,然后有选择的展示学生的计算方法。

    展示过程中,要让学生说明每一步计算的算理

   3、试一试

    课文第34页的“试一试“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特别要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耐心辅导,使他们掌握笔算方法

  (2)反馈运算结果

      ① 54×312  列竖式时的注意点:

② 408×25   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③ 47×210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计算

三、课堂活动:

课文第34页“练一练“的第2题

“森林医生“先认真观察算式的每一步计算,找出错误的地方,并说明错误的原因,然后再写出正确的竖式计算过程和结果

四、巩固练习:

    课内外作业

课文第34页“练一练“的第1、3、4题

第二课时:体育场

教学内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课文第35页的内容,及第36页的“练一练“)

重点:三位数第六两位数的估算的方法

难点:能正确、合理地对数据进行估算

关键:联系实际,灵活处理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2、 能与同学交流自己估计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品格,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学具准备:

同桌准备一张报纸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呈现课文主题图

教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建筑物吗?你有什么感想?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 提出问题。

   教师:你能估计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二、 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 让学生认真观察体育场座位排列情况,估一估这个体育场能坐     多少人。

 (1)独立思考,估算整个体育场座位数;

 (2)小组交流,让每个同学都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估算的方法,估算的结果数据。

 (3)由小组派代表反馈交流结果。

  2、 出示具体看台数据,进行估算。

这个体育场共有28个看台,如果每个看台的座位数相同,你能估计出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3、解数量关系,列出解答版式。

引导提问:①这个体育场一共有多少个看台?

      ②每个看台有多少个座位(根据课文插图,说出准确数)?

      ③整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可以用什么算式表示?

    从而板书:12×6×28或72×28

    4. 估算算式结果。

一般情况下,学生把72看成70、28看成30来估算。

即:70×30=2100

小结:一般情况,估算时是根据“四舍五入“法把数据估算成整十、整百的数,方便计算。

   三、 课堂活动

  课文第36页“练一练“的第1题。

   四、 巩固练习

 课内外作业。

课文第36页“练一练”的第2-4题。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三,教材第3839

教学目标:

    1、 通过练习,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算理及笔算方法。掌握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估算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 进一步渗透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教育。

重点难点:

    1、 正确笔算,提高一次计算的正确率。

    2、 能够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 基本练习。

    1、口算。   15×6=          140×3=       29×2=

          56×10=          17×30=       80×5=

          140×6=          240×2=       5×24=

    2、笔算下面各题。

        629×53=      408×75=      1200×40=

    注意:为防止丢进位数,在没有达到熟练之前可以标出进位数的方法,但必须在练习中逐渐锻炼用自己的脑子记住进位数。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在学习中更容易出错,应该引起我们注意,在订正时可以增加对比。

    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要问清学生,为什么可以把0甩出去进行简便运算。以1200×40为例,可以这样理解:

    1200=12×100              40=4×10

    所以1200×40=12×4×100×10

    这就是“因数末尾有0时,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数的末尾填写几个0”的道理。

   (二) 综合练习。38页第1题。

    30×6    16×7        12×30     50×60

    300×6    16×70      12×300     500×60

     1、 比一比谁算得快。

     48×23   72×124    102×15      56×456

     603×34  25×112   460×18       35×440

     2、 不计算,判断对错。

     58×18=4534   (  )    88×34=318   (   )

    150×40=600   (  )    350×70=2450 (   )

   (三) 课堂作业:

     38页第4题、5题、6题。

第四课时:神奇的计算工具

教学内容:

介绍电子计算器,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探索计算规律。(课文第40、41页的内容)

重点:运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四则运算。

难点:对计算器一些功能键了解。

关键:利用实物加强练习、应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并学会使用计算器。

2、会利用计算器进行一些四则运算,并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教具准备:计算器

学具准备:

电子计算器(最好每人一个)。

教学过程:

一、 提示课题:

1、教师取出电子计算器,让学生也拿出自己的计算器。

教师:猜一猜,今天,这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什么?

学生:认识计算器。

板书呈现:神奇的计算器。

2、教师:你知道如何使用计算器吗?

二、 引导探索

1、让学生说一说他自己所掌握的使用计算器的方法。

   这时,学生可能会展示一些简单的加、减速法的计算方法。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较多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技能、知识。从中也可以了解本班学生对操作计算器的认识程度,为教学工作提供帮助。

2、认识一些功能键。

(1) 由学生来说明。

   随着计处器的普及,大多数学生在教师讲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前,已经懂得了一些操作计算器的方法以,所以本活动可以先让一部分学生做小老师,来介绍计算器各功能键的作用,然后根据学生的介绍,教师再作适当的补充。

(2) 集中说明一些功能键的作用。

  ① 开关及清除键。

   按一下此键,打开计算器,再按一下就关闭计算器。

  ② 运处符号键。

  只要介绍“+、-、×、/“键的使用方法 。

  ③ 数学键

  数字键的使用。如按1  2 。显示屏就显示“1 2”。

  ④ 等号键

  按下数字键及运算符号键后,按下此键,显示屏就显示出输入算式的计算结果。

  ⑤ 小数点键

  按下此键,就呈现一个小数点如:时间键、日期键、括号键、存储运算键等。

  3、 尝试练习。

(1) 计算25×4

操作过程:

输入25→×→4→=,屏幕上呈现100,就是计算的结果。

(2) 计算一份菜单的价钱。

 ① 菜  单

酒    14元

凉拌豆腐           3元     肉丝:              5元

清蒸鱼:          16元     三鲜汤:          12元

甜点:              8元        青菜:              3元

②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③ 反馈计算结果。

4、索一些数学规律。

(1) 呈现计算题。

  ① 1+2+3+4……+98+99+100

  ② 999×9     9999×9    99999×9

(2) 让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计算,教师巡视课堂。

(3) 反馈计算结果。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有趣的算式

教学内容:

    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探索一些数学规律。(课文第42、43页的“探索发现(一)”内容。)

重点:体会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

难点:发现、归纳算式的特点。

关键:借助计算器计算,对比算式结果。

教学目标:

    1、 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 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会探索的方法。

    3、 通过活动,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具准备: 挂图

学具准备: 电子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谈话,提示课题

     教师:同学们,在数学运算中,有很多有趣的算式。,这一节课教师要带你去探索算式背后的规律,你愿意去吗?请带上你的计算器,让我们地起出发。

     板书:     探索与发现(一)    有趣的算式

    二、 探索交流,发现规律

    1、 第一关:奇妙的宝塔。

  (1)呈现:1×1,11×11,111×111三个算式与答案。

  (2)请学生仔细观察这三个算式的答案有什么特点,它们与算式的两个因数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3)讨论:1111×1111的结果。

  (4)反馈讨论的结果时,重点是让学生说一说写出结果的依据是什么,教师结合算式说明 1111×1111=1234321

  (5)依据规律填得数。

 2、 第二关:奇怪的142857

 (1)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142857分别乘1、2、3、4

 (2)反馈计算结果。

   142857×1=142857     142857×3=428571

   142857×2=285714     142857×4=571428

 (3)观察积的结果特点及与因数的关系。

 (4)根据发现规律,写出“乘以5、6”的得数。

     142857×5=714285    142857×4=857142

  3、 第三关:神奇的9。

 (1)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99×99=9801    999×999=998001

 (2)猜一猜:9999×9999的结果。

学生根据以上两个算式,猜测规律得出:

     9999×9999=99980001

 (3)了现规律并归纳:

 (4)根据规律,直接写出以下算式的得数。

   99999×99999

   999999×999999

   9999999×9999999

   99999999×99999999

  4、 第四关:寻找神秘的数。

(1) 板书呈现0-9十个数字。

(2) 让学生在这个十个数字中,随意选取4个数字。

教师:请你在这十个数字中,选出4个你喜欢数字。

(3) 老师也选取了4个数字:6、1、7、4。

(4) “卖关子”。

教师:你到底是好孩子呢,还是坏孩子,老师可以从你选的4个数字中,推出来,你相信吗?

学生A:不相信!

学生B:老师怎么讲迷信呢。

学生C:感到迷惑。

(5) 运算规则。

规则:将四个数字组成数字不重复的最大四位数和最小的四位数。

如:1,2,5,0。

最大四位数:5210

最小四位数:1025

然后两数相减,并把结果的四个数字得新组成一个最大的四位数与最小的数,再次相减……

    达样不断重复的过程中,你得到的最后结果如果是6174的就是好孩子,否则就不是好孩子。

(6) 学生探索。

 ① 学生独自按照规则进行计算。

 ② 最终发现,计算的结果全部都是“6174”。学生发觉大家都是好孩子,笑了。

 三、 趣味练习

  让学生互相提供一些趣味计算题进行练习。(在课前,教师布置学生准备)

第六课时:计算工具的演变

教学内容:

    简要介绍一些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课文第4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受到计算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的作用,体会到人们为了方便计算在计算工具方面的探索和努力,使学生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的教育。

    2、 使学生对计算工具的发展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渗透数学的文化教育。

教具准备:算盘

学具准备:算盘、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

    一、指导阅读:

    1、 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获取书本提供的信息。

    2、 小组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已所知道计算工具的计算公式

    3、 教师巡视,简要回答部分学生提出的问题,并收集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作全班讲解。

二、 简要介绍一些计算工具

1、石子计数、结绳计数

(1) 呈现课文第44页第1个图。

(2) 古时人们记数的方法。

   石子计数:古时候,牧民用石子的数和羊的头数作对应记录,早上放出几只羊,就用几个石子表示,晚上放牧归来,再把石子与羊一一对应,如果石子数和羊数刚好对应,就说明羊没有少了或丢了。

    结绳记数:其原理和石子计数类似,如:古时候,人们采集野果,或捕鱼时,在绳子上打结,采几只野果或捕到几只鱼,便在绳子上打几个结。

 2、 算筹计算。

(1) 算筹的发明时间、发明人。

通过介绍,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公创举,增强爱国主义教育。

(2) 算筹的计算方法。

用树枝或竹条来表示数字。如:“1”就用一根枝条来表示,,“2”就用两根枝条来表示。……“6”就用六根枝条来表示等。

  3、算盘。

(1) 算盘发明的时间、发明人。

 ① 在一千多年前,中国人又发明了算盘,使计算的速度快多了。

 ② 曾经在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还曾传到日本、朝鲜等国。算盘至今还在使用。

(2) 介绍算盘的结构和记数法。

 ① 出示教具、学具------算盘

 ② 记数法:安 上方每颗珠子代表5,下方每颗珠子代表1。

 ③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所知道的知识。

 教师:关于算盘,你还知道什么?

  4、计算机。

(1) 计算机发明的时间、发明人。

  20世纪40年代,美国科学家发明了最早的计算机。

(2) 关于计算机运算速度的了解。

让学生说一说,他所知道的知识。

(3) 提问,关于计算机,你还知道什么?

第七课时:乘法分配律

教学内容:

    探索乘法分配律,应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课文第48页的内容,及第49页的“试一试”、“练一练”等)

重点: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

难点: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关键:指导观察分析算式的特征。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中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3、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具准备   挂图(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教师:同学们,通过探索活动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数学规律,并应用如乘法结合律等解决问题。这一节课,我们再一起去探索,看看我们又会发现什么规律。

    板书:探索与发现(三)

今天,又有什么发现呢?让我们一起走上探索之路。

二、探索交流、发现规律

1、呈现课文插图(挂图)

教师: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你怎么算?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小组中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3、反馈交流情况。

由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结果。要求学生结合插图说明算式的意义。

4、指导学生结合观察算式的特点。

5、举例验证。

让学生根据算式特征,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

如:(40+4)×25和40×25+4×25

   42×64+42×36和42×(64+36)

讨论交流:

(1) 交流学生的举例是否符合要求:

(2) 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

(3) 还有什么发现?(简便计算)

6、字母表示。

教师: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数,你能写出你的发现吗?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教师板书。

(a+b)×c=a×c+b×c

7、提示课题。

教师在未完成的板书中添上:乘法分配律。

三、 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课文第49页的“试一试”。

1、(80+4)×25

(1) 呈现题目。

(2) 指导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能否应用乘法分配律计算简便。

(3) 鼓励学生独自计算。

 2、34×72+34×28

(1) 呈现题目。

(2) 指导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

(3) 简便计算过程,并得出结果。

四、 巩固练习

 课文第49页的“练一练”。

第八课时:练习课

练习内容:

乘法分配律、乘法结合律的练习。(课文第50、51页的练习四)

练习目标:

1、通过练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乘法分配律、乘法结合律,并能进行简便运算。

    2、在解决具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1、练习四中的第1题。

      ⑴   这是一道乘法分配律、乘法结合律的练习题目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⑵   讲评时让学生说说计算方法及注意点。

      ⑶小结:学习乘法分配律、乘法结合律,你有什么体会,在进行简便计算中,有什么经验?请你说一说,让同学们和你一起人分享成功的喜悦。

   生:75×299+75要看成75×299+75×1------------

   2、练习四的第2题

 (1)出示题目和挂图

 (2)弄清题意,找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花圃篱笆长”就是长方形花圃的周长。

  (3)学生列式并计算。

  ①(30+25)×2或30×2+25×2

   学生列出算式后,不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也是可以的但是应该要求学生说一说算式每一步计算的意义,体会周长的意义。

  ②40×(25×30)或25×30×40

       学生列出算式后,不用乘法结合律进行计算,也是可以的但是应该要求学生说一说算式每一步计算的意义,体会面积的含义及整个算式的意义。

  3、练习四的第3题

       开展比一比,看谁连线又快又正确。

  4、练习四中的第4题

  第1个问题:己经用了多少块在砖?学生可能有多种答法。

  第1种:15×8+4×8

  第2种:12×8+7×8

  第3种:15×2-7×4

   学生列式样后,不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也是可以的,但是应该要求学生说一说每一步算式的意义。

   第2个问题:每块地砖12元,准备了1800元够不够?可以让学生直接算出多少钱后,进行比较。

  二、深化练习

   课文练习四中的观察与思考

   这道题主要是一个乘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这里面渗透了一些函数思想。

1、呈现出课文插图

2、让学生根据图上的信息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3、引导学生思考算式中乘数与积的变化规律。

        从而得出: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几倍,积也扩大几倍。

4、进行举例验证。

5、完成课文观察与思考中的是后几道题。

三、作业

1学校举行体操比赛,参加比赛的队员排成25个方阵,每个方阵4排,每排16人,参加比赛的队员共有多少人?

2买15盆盆景和15个药架共需要多少钱?

第九课时:整理与复习(一)

教学内容:整理与复习(一),教材52、5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对认识更大的数、线与角以及乘法这三个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归纳、整理,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使学生掌握这三个单元的基础知识,提高计算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重点难点:

    1、把握三个单元的基础知识,使学生能比较牢固地掌握。

    2、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教具准备: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 让学生说一说学到了什么?

   1、 认识更大的数。2、 线与角。 3、 乘法。 4、 估算。 5、 简算。

  2、师画出知识网图。

  (二)作业设计:

   53页1、2、3、4、5、6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