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生精细胞能治吗:思维陷阱:论机械的唯物辩证法对国民的危害(唯物辩证法批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8 20:49:22

思维陷阱:论机械的唯物辩证法对国民的危害(唯物辩证法批判)

原创文章
  • 【作者】北京女人·津津有味:
  • 【来源】http://love.blog.cnr.cn:


康德(1724年-1804年)

 

虽然中国古代即已产生太极那般的辩证思维,但是,在当代中国大陆中学和大学中统一教授的唯物辩证法却是舶来品。正因为西式辩证法的普及源于中学,在十几岁的孩子头脑中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迹(毋宁说是被洗脑),以致于具有高中学历以上的人在看问题、分析问题时情不自禁地采用黑白法,即条件反射般地踏入非白即黑、非此即彼的思维走廊。

 

一、         机械反推的陷阱

 

比如,津津有味说,范美忠老师主张生死关头自保有理。X君马上条件反射地进行推理:都像范老师那样,中国不就没有英雄和烈士了吗?这X君就是非常典型的机械唯物辩证法的中毒者。(详见《王石、范美忠、韩寒:网络暴民狂欢节上三祭品》一文)

 

X君的推理看上去顺理成章,其实背离真实生活。因为在一个社会中,总有人在生死关头选择利己,也总有人在此时此刻选择利他。“都像范老师那样”的假设是根本不存在的。即便C社会拼命推崇利他者,依然有大量利己者存在;即便A社会积极倡导个人主义,仍然会有部分利他者存在。

 

由此,我们看到,机械辩证法者非常容易掉入一个思维陷阱:机械地反推结论。但因为反推的条件不真实,其推论也必然为假命题。

 

二、         多元比全面重要

 

非此即彼是机械唯物辩证法中毒者的思维定式。或者说,“二元+正反”是他们的思维公式。

 

譬如,如果津津有味说一个词:朋友。中毒者马上会往敌人上想。所谓非友即敌。

 

但在人际关系中,人们之间的关系是否要么朋友要么敌人呢?

 

事实上至少有以下6种情况:A、有的人只是我们的朋友,不会成为我们的敌人;B、有的人只是我们的敌人,永远做不了我们的朋友;C、有的人有时是我们的朋友,有时是我们的敌人,因利益的不同而与我们达成动态的敌友关系;D、有的人既是我们的朋友,又是我们的敌人,比如我们的竞争伙伴;E、有的人既不是我们的朋友,也不是我们的敌人,他们纯粹是中立者;F、完全的陌生人,同时与我们毫无利害关系,根本谈不上朋友或敌人。

 

其实,很多事都是多元的,而非二元。但辩证唯物主义的教科书上是怎么教大家的呢?它们写道,只看主要矛盾或次要矛盾,或是只看矛盾的某一方面,便是片面地看问题;如果矛盾的正反两方面都看,就是全面地看问题。津津有味想问,如果二元不足以描绘客观存在,正反两方面地看问题又怎么可能做到全面地看问题呢?

 

如果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津津有味认为,多元化地看问题要比所谓的“全面”看问题重要得多,同时趋于正确的概率也会更大。

 

如果从实际出发,我们发现,所谓“全面”地看问题多数时候也仅是一个理想。因为人类现有的认识能力(即理性)并不能使人百分百地把握到超经验的本体世界。我们人类现在对超经验的本体世界的认知很可能连亿分之一都不到。

 

所以,习惯于使用机械唯物辩证法思考问题的人一定是个“头脑简单”,经常做出荒唐可笑推论的人。用网上的词,叫这种人表现得很蠢很脑残。

 

三、辩证法的历史节点

 

辩证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逻辑思维方法。但是,现在教科书中通行的唯物辩证法却被庸俗化、机械化、戏法化、脑残化。

 

在马克思主义的学者看来,西方的辩证法有四个重要节点和相应的四位代表人物。

 

第一个节点在古希腊时期,代表人物为苏格拉底。那时,辩证法是一种辩论的技法,通过正方和反方各执一词的辩论,让真理自然呈现出来。

 

注意!在苏格拉真理既不是正、也不是反,正与反只相当于两根筷子,它们的用途是把真理从锅里捡出来,夹进嘴里。当然,真理也不是正与反的简单相加,而是由正方和反方争论、探讨出来的那个“东西”。这个东西可能长得一点不像正,也不像反。那做正方的未必起初就一点不赞同反方的观点,而反方的处境也可能和正方一样。他们分扮正方、反方的目的就是要共同把真理找出来。

 

我们现代许多中国人恰恰相反,认为真理如果不是正本身,就是反本身。对辩证法持这等浅薄的理解岂不是离谱到天边去了?

 

第二个节点发生在18世纪的康德身上。康德认为,世界分为经验的现象世界和超经验的本体世界。由于人类的理性不具备认识本体世界的能力,所以当人类运用只适用于经验世界的感性形式和知性范畴去认识本体世界时,必然导致理性自身的“矛盾”或“幻相”(即二律背反。譬如,你既可以证明蛋生鸡,也可以证明鸡生蛋)。康德所谓辩证法指的就是这种幻相的逻辑。

 

简而言之,康德认为,理性一旦进入形而上学的领域,就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辩证法指的就是形而上学中的自相矛盾。可见,康德的辩证法意指无解的矛盾,不是我们现代中国知识分子耳熟能详的那一套辩证法把戏。(关于康德的另一篇文章,请点击《情感与理智是萝卜白菜  http://blog.cnr.cn/188189/viewspace-3505.html》)

 

黑格尔是站在第三个节点上的人,并且是现代辩证法的奠基人。黑格尔认为辩证法是最高的思维方式。它在形式上表现为正题、反题、合题的三段式,在内容上包含整体论、有机论和过程论。

 

整体论主张不是部分构成了整体,而是部分存在于整体之中。因此不能用基本元素的性质来解释整体的性质,相反,这些基本元素的性质只有在整体中才能得到说明。

 

有机论主张任何事物或元素都不是孤立的,永远处于与其他事物或元素的联系之中,没有联系就没有它们的存在,而支配这些联系的是它们的组织结构。

 

所谓过程论是把事物理解为过程,而过程体现着变化,变化则导致一种更高的现实。

 

辩证法的第四个节点人物是马克思。马克思对辩证法本身其实并没有作出明确的阐述,他只是多次倡导和赞扬黑格尔的辩证法。马克思与黑格尔的不同之处是在对世界本原的认识上,一个“唯物”,一个“唯心”。说白了,黑格尔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绝对精神,而马克思否认。

 

在黑格尔那里,绝对精神并非超越于世界之上的存在,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均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因此,事物的更替、发展、永恒的生命过程,就是绝对精神本身。

 

但世界观的差异对于纯粹作为方法论的辩证法而言并不构成任何影响。所以,如果从技术的角度看,马克思对辩证法谈不上有何贡献,也构不成实际意义上的节点。那么,要想真确地把握现代辩证法还是需要回到黑格尔身上。

 

四、唯物辩证法的误区

 

如果我们仔细阅读黑格尔的辩证法,就会发现,教科书中的唯物辩证法漠视整体论、有机论、过程论几乎达到了抹杀它们的地步。

 

漠视整体论的危害是使“学生们”人为地把三段式白痴化为两段式,只会娴熟地用“正反”大棒打人,却连“合”都不会。当然更会不知道在分析一个事物时,需要观察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而局部与整体之间有特定的逻辑关系,企图通过否定局部而否定整体是根本行不通的。

 

漠视有机论的危害是使“学生们”不知道前提条件存在的重要性,只知正反,不知多元,因而陷入盲目的夸夸其谈。某些辩证法“匠才”貌似很有理论水平和口才,其实说的都是废话,无端糟蹋社会的墨水纸张、浪费听众的生命。

  

漠视过程论的危害是使“学生们”喜欢偏激、片面、刻舟求剑般地看问题,没有历史视角不说,更不会抛弃成见地、发展地、运动地看问题。

 

说来说去,辩证法是个好东西,但机械的唯物辩证法却是个害人的坏东西。后者使人的头脑在思维时短路,犯程式化的错误。更为可怕与可悲的是,犯错误的人因为不自知不自明,每天都在自豪地重犯着错误、自傲地炫耀着愚蠢、强横地棒喝异类。正所谓“无知者无畏”!

 

黑格尔(1770年-1831年)

                                  
                                   (津津有味写于200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