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可以吃羊肉吗:说“蝴蝶效应”导致明朝灭亡不准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0:33:13

 说“蝴蝶效应”导致明朝灭亡不准确

前段时间,曾经在《重庆晚报》看过一篇文章,内容是说《“蝴蝶效应”导致明朝灭亡》,历史真相是如此吗?笔者带着疑问,查阅资料,翻看正史,经一番思考,觉得此说法虽表面看有点道理,但毕竟牵强附会的地方很多。

    试想,一个朝代的灭亡,竟因为一次偶然的御史老婆捉奸行为而引发,可信吗?反正笔者是不敢相信,不要说是一个国家,就是一个小单位、小集体,都不可能仅仅因为感情出轨、风流丑闻而关门垮台。事物到了质变的地步,都是有其无法扭转的深层次根源才对,并不是某一件小事而导致。

    按照原作者的思路,“反推看,明朝灭亡--李自成进北京--李自成失业--朝廷裁撤驿卒--刘懋上疏--毛羽健的报告--悍妇温氏捉奸”,倒真像是典型的“蝴蝶效应”。不过,笔者私以为,这个推理是不成立的,属前提条件不足的虚假演绎,故不是符合逻辑的正确推理。

    何谓“蝴蝶效应”?蝴蝶效应是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提出来的。其大意为: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在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其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此效应说明,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简单说,“蝴蝶效应”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这是一种混沌现象。笔者在这里想提请大家注意的是,“蝴蝶效应”适应的范畴是有约定俗成的,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历史发展不是单纯的动力系统。把单纯的动力系统理论推广至它并不适合的历史领域,这样的推理能成立吗?

    我们知道,历史转折与发展,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尽管事出有因,但绝不是诱因在起主导或关键作用。若是按照原作者的推理,明朝灭亡是一场捉奸引起,岂不贻笑大方?尽管明朝到末期,君主昏庸、将臣无能、奸党乱政、官场腐败、世风日下,但作为一架即使千疮百孔的国家机器,怎么都不可能毁于“一个叫毛羽健的中低级官员床上那点事”。

    探讨历史,研究真相,需要本着实事求是原则,需要采用去伪存真方式,切不可人云亦云,更不能生拉硬扯、牵强附会。我们要说,明朝灭亡是它到了该灭亡的时刻,即已经不适合形势发展、背离前进方向的时刻,而不是由于捉奸被“牵一发而动全身”。

    也许,御史毛羽健调入京城后养二奶被老婆发现,大闹一场,由此怀恨了驿递(他怀疑是驿递把他老婆从老家带到京城),上奏取消驿递被驳回。也许,在刑部当官的刘懋很欣赏亲戚毛羽健这个建议,再次向皇上建议裁驿,理由是“如果将裁掉的驿卒的工资用在对付满洲人身上,实在是两全其美之计”,后被崇祯皇帝采纳,造成了包括李自成在内的大批从事驿递工作的人员下岗。但笔者想说,单纯下岗的举动,并不是李自成造反的深刻原因。

    一般说,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只有“官逼民反、不得不反”才会导致举义旗帜、反朝廷,并不是仅仅“下岗”这般简单。

    那李自成造反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我们知道,李自成出生于陕北米脂县。在明代,米脂县属延安府绥德州。这里地处苦寒的黄土高原,土地贫瘠,降雨稀少,而明末的税收和“加派”是按亩征收,不考虑实际产出,这对地广人稀的陕北来说,就显得极不合理。而最令当地百姓不能忍受的是,陕北本来地处内陆,居民靠种地为生,基本没有什么工商业,但官府的各种“加派”只收银子,不要粮食,这就等于额外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再加上无休止的徭役和名目繁多的搜刮使得农民大量外逃,而官府为了“完粮”,规定一户逃则其余九户补足,九户逃则其余一户补足,于是,对不想坐着等死的农民来说,剩下的就只有一种选择,那就是整村整村的逃亡。

    当时,又恰逢大灾年,实在无法生活。崇祯二年,延安人马懋才在《备陈大饥疏》里,详细地记录了当时干旱无雨,百姓流离失所,哀鸿遍野的惨状:臣乡延安府,自去岁一年无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间,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其粒类糠皮,其味苦而涩。食之,仅可延以不死。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诸树惟榆树差善,杂他树皮以为食,亦可稍缓其死。迨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其石名青叶,味腥而腻,少食辄饱,不数日则腹胀下坠而死。民有不甘于食石而死者,始相聚为盗……间有获者亦恬不知畏,且曰:死于饥与死于盗等耳!与其坐而饥死,何若为盗而死,犹得为饱鬼也。

    按说,官府此时如能“损有余补不足”,本可以将天灾造成的损害降低到最低。但即使百姓相率为食,“有司”却还在“严为催科”。这说明世界上根本没有纯粹的天灾,无论水旱蝗害,还是干旱风沙,导致最终严重后果的,事实上都和专制政府的黑暗和贪婪分不开。延安府的李自成和张献忠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起来造反的。

    故而,在“不造反就饿死”的情况下,李自成只要振臂一呼,就有万众相应;加上明朝军队人心涣散,变得不堪一击,就知道明朝其实已经到了腐朽败落不得不亡的地步。而其中袁崇焕被杀、吴三桂叛变,更是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鉴于上述分析,笔者私以为,原作者的“毛羽健的老婆捉奸虽然是个偶然事件,但它碰巧发生在明王朝风雨飘摇的混沌时期,则引发了显著的连锁反应。历史竟被这样一次风月琐事给改变了”结论,未免有些过于骇人听闻了。

    我们不能为了吸引眼球,对历史中许许多多深刻原因视而不见,却独独关注“那点床上事”对历史改变中无足轻重的关系。避重就轻和本末倒置的方法,对研究评价历史,恐怕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事情。历史本身是严肃的,不可戏说,不能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