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白袜哲浩:别留下“凯文·卡特式”的遗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19:56:23
离汶川大地震发生10多天了。抗震救灾工作从最关键的救人阶段,转入到救人和安置灾民重建家园并举的阶段,同时,人们对社会各方面在此过程中的表现,也开始进行总结评价。

  灾难无疑是极为惨痛的,但中国在面对重大自然灾害时的整体表现,包括党和政府对抗震救灾的快速反应、高效组织;10余万子弟兵的舍生忘死、神勇救援;逾20万救灾志愿者的古道热肠、无私奉献;以及全体国人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的凝聚力和爱国热情,却让人感到了欣慰,并为之精神一振。连一些素来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的西方媒体人,也不得不发出赞叹之声。

  在这次抗震救灾战斗中,中国媒体的整体表现可谓可圈可点。各路媒体记者、编辑、播音员、主持人,有的深入灾区一线,冒着生命危险,捕捉重要的灾区信息,传播给公众;有的一边承担记者记录地震灾情的媒体责任,一边搜寻幸存者,承担做人的道德责任。所有这些,充分展示了中国媒体的人道精神和社会良心,深深地感动、感染了公众。

  然而,在这样一个值得赞许的大背景下,我们也看到了极少数不够成熟的媒体人,在关键时刻暴露了自身的问题———就是在“敬业”和保证人文关怀之间发生冲突时,出现了选择失当。最近,坊间便流传一些议论,其中说到,在汶川地震营救遇难者的现场,某电视台女主持看到有个营救员挡住了摄像机,该女主持便对营救员说:“你让让好不好,我们先拍镜头。”大家都说救人要紧。该女主持竟然说:“只要5分钟就好。”另有一个例子是,某电台记者拉住一位穿黑衣服的灾民一个劲地问:“家里几口人?谁不在了?”灾民已经泣不成声,表示不愿接受访问,该记者还执著地追着问,追出老远。如果坊间议论的这些情况属实,我真担心这些“敬业”的媒体同行,会留下“凯文·卡特式”的遗憾。

  关于凯文·卡特之憾,有个媒体人都知道的著名故事:凯文·卡特1993年在战乱、贫穷、饥饿的非洲国家苏丹采访。一天,他看到这样一幅令人震惊的场景:一个瘦得皮包骨头的苏丹小女孩在前往食物救济中心的路上再也走不动了,趴在地上。而就在不远处,蹲着一只硕大的秃鹰,正贪婪地盯着地上那个黑乎乎、奄奄一息的瘦小生命,等待着即将到口的“美餐”。此时,凯文·卡特没有先放下摄像机救人,而是抢拍下这一镜头,后来小女孩死了。《纽约时报》随后刊登了这幅令人震撼的照片。第二年,凯文·卡特凭借该照片一举夺得美国新闻界最高奖普利策奖,但凯文·卡特无法走出深深的自责,在获奖3个月后自杀身亡。

  在不能两全的情境下,记者到底是先救人还是先按快门?这是个争议很久的问题。在我看来,尊重生命的权利,永远是第一位的。这既是普世道德的要求,也是记者职业道德素质的要求。在汶川大地震的救援现场,救人是第一位的。如果记者要求先满足报道的需要,而干扰、贻误了救人,这将是不可饶恕的错误。同时,记者对灾难中幸存者进行采访报道,应该尊重采访对象的意愿,在灾民承受巨大心灵痛苦的情况下,一厢情愿地对其不愿谈及的问题打破砂锅问到底,这不是“敬业”,而是去撕裂伤者的创口。这一切,都不应该是一个真正敬业的、有职业道德情操的媒体人所做的事。

  因此,我希望坊间的议论只是流言而已。不过,哪怕只是流言,它也值得我们反思自省,做一个媒体人,决不能留下“凯文·卡特式”的遗憾。

.btmSearch{text-align:left; clear:both; padding-left:25px;}.link_2008_0709 a,.link_2008_0709 a:visited{color:#c00; text-decoration:none;}.link_2008_0709 a:hover,.link_2008_0709 a:active{color:#c00; text-decoration:under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