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产假规定多久内休完:破玄:老子的密码(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0:21:38

二十一、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

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

其政闵闵,其邦屯屯;其政察察,其邦缺缺。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砚池堂本《老子》第二十一章(58)

  【释要】

  此章亦为老子对统治者的训教之辞。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祸福转化,守成不易。

  【通解】

  人主之治内外宽松,似存隐患,其邦却富庶安定;人主之治苛察严明,似乎无忧,其邦却穷困动荡。祸福相互倚伏,吉凶相互移位。谁知道它们的究竟?恐怕没有确定的准则。正道会转化为奇道,好事会转化为坏事。人主对这些的迷惑,已经为时日久了。因此,圣人位高权重而不为害;端方正直而不伤人,坦诚耿直而不放肆,光明显贵而不炫耀。

  【消逝的字符】

  今本《老子》第58章文字为:“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与校订后的砚本相较,大的出入就只有一处:第一句的两个“其民”,在砚本中依帛书修复为“其邦”。“闷闷”修复为“闵闵”。

  “善复为妖。”

  坊间多直译为“善良会变为妖孽”。笔者认为,这是不合老子本意的。妖,妖祥,即指不好的事。所以,此句当做“好事会转化为坏事”解。

  “方而不割,廉而不刿。”

  这两个短句,是本章的难点。一般解释《老子》的人,往往将其理解为“有方角而不割伤人,有棱角而不刺伤人”。这就是只抱着一本《老子》在死抠字眼干的活,读书太少,视野不够。

  《尚书o尧典》曰:“汤汤洪水方割”。方,大;割,通“害”。故“方而不割”,当训义为“大而无害”。

  《荀子o不苟》曰:“君子宽而不慢,廉而不刿。”意即君子宽容而不怠慢,端方正直而不伤人。廉,在此是正直,刚直,品行方正。

  另《管子o水地篇》曰:“夫玉之所贵者,九德出焉。夫玉温润以泽,仁也……廉而不刿,行也。”

  【砚池堂夜话】

 “光而不耀”成了“低调的奢华”?

  东汉开国元勋冯异,跟随刘秀南征北战,战功卓著,但是,他为人谦退不伐,“功成而不居”。每当刘秀为诸将论功封赏之时,他总是独自一人站在大树之下,一言不发,被人尊为“大树将军”,被后世传为美谈。冯异的这样姿态,就是“光而不耀”。

  老子讲“光而不耀”。但古往今来,像冯异一样懂得“光而不耀”的人太少了。世人想的多是如何“光宗耀祖”、“衣锦还乡”。手里有点权、有点钱,就爱得瑟显摆。当官的,没有不爱八抬大轿、肃静回避、威风凛凛;发财的,没有不爱奔驰宝马、豪宅名表、珠光宝气。哪怕身子不正、来路不光明也要炫耀,耀的就是权力的孔武有力,扬的就是财富的威力无边。这样的人,最后往往怎么死的都不知道。多少贪官、多少富豪,都折在了这种“光耀”心结上。

  据说现在的富人圈里,开始流行一个词汇:低调的奢华。据说这个词是从西方贵族的生活理念、价值观舶来的。有趣的是,瑞士顶级名表品牌江诗丹顿,在其中文的产品目录册里,用了一个与“低调的奢华”相近,但纯正汉语的词汇:光而不耀。江诗丹顿对此有一段解释:“我们之所以会选用'光而不耀',正是由于江诗丹顿的企业文化、制表理念与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这句话是非常接近的。江诗丹顿的创始人不但是优秀的制表师,也是精明的经营者,同时更是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江诗丹顿的产品虽然是顶级的,但却是一个谦逊的、低调的品牌,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体现出一种文化的内涵以及精湛的制表精神,而并非炫耀之用。”

  >>超级大链接>>>

  人有祸,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端直;行端直,则思虑熟;思虑熟,则得事理。行端直,则无祸害;无祸害,则尽天年。得事理,则必成功。尽天年,则全而寿。必成功,则富与贵。全寿富贵之谓福。而福本于有祸。故曰:“祸兮福之所倚。”以成其功也。

  人有福,则富贵至;富贵至,则衣食美;衣食美,则骄心生;骄心生,则行邪僻而动弃理。行邪僻,则身夭死;动弃理,则无成功。夫内有死夭之难而外无成功之名者,大祸也。而祸本生于有福。故曰:“福兮祸之所伏。”

  夫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无不能成者,大能成天子之势尊,而小易得卿相将军之赏禄。夫弃道理而妄举动者,虽上有天子诸侯之势尊,而下有猗顿、陶硃、卜祝之富,犹失其民人而亡其财资也。众人之轻弃道理而易妄举动者,不知其祸福之深大而道阔远若是也,故谕人曰:“孰知其极。”

  (《韩非子o解老》)

  夫祸因福而生,天遭祸而能悔过责己,修善行道,则祸去而福来。祸伏匿于福中,人得福而为骄恣,则福去祸来。祸福更相生,谁能知其穷极时。

  (汉o河上公)

  上言其政闷闷,俗则以为无政理之体,人反淳淳然而质朴,此则祸为福之所因也。其政察察,而俗则以为有政理之术,人乃缺缺然而凋弊,此福为祸之所藏。祸福之极,岂无正邪,但众生迷执,正者复以为奇诈,善者复以为妖祥,故祸福倚伏,若无正尔。

  (唐玄宗李隆基)

  夫为君之道,必当隐其聪明、宽其教命,常闷闷然,则民自朴素矣!若上有苛察之心,则其下之人必欺违苟免、不诚不信矣。

  (唐o王真)

  行政贵乎提纲挈领、得其大要,不贵乎刻板察察、政令烦苛。要刻察烦苛,不但水清养不住鱼,并且上有所好的,民必然更甚,致酿成刻薄变诈的风俗。

  (民国o江希张)

二十二、啬

治人事天,莫若啬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早备。早备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

  --砚池堂本《老子》第二十二章(59)

  【释要】

  老子在本章里告诫统治者,治理国家当以农事为重,务农为本。农业问题关系到江山社稷的安危。只有统治者把解决农业问题放在第一要务,这才是“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通解】

  治理国家,服事上苍,没有比农业生产更重要的了。只有发展农业,才能够做到早作准备;早作准备,就是不断地进行物质储备(积得);不断地进行物质储备(积得),就没有什么不能攻克的;没有什么不能攻克,那就拥有无穷的力量;拥有无穷的力量,就可以担负治理国家的重任。有了治理国家必需的农业产能,国家就可以长久维持。这就是使国运长久的“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消逝的字符】

  今本《老子》第59章文字为“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与我们校订后的文字相较,今本《老子》本章里消失、变化的字符语汇主要有:(一)、啬;(二)、备(帛书本“是谓早备”在今本中被改为“是谓早服”)。

  本章的一个“啬”字,给后人留下了千折百转的解释空间,越解越玄。

  韩非子解为:“啬之者,爱其精神,啬其智识也。”

  中国大陆研究《老子》的权威、前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说,“啬,吝啬,应当用的财物舍不得用。‘啬’是老子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它有爱惜精神、积蓄力量的意义。”

  台湾研究《老子》的权威、著名学者陈鼓应认为,啬当训义为“爱惜精力”。

  《说文》:“田夫谓之啬夫”。笔者认为,啬,通“穑”,稼穑,即农事、农业生产。王弼注曰:“啬,农夫农人之治田,务去其殊类,归于齐一也。全其自然,不急其荒病,除其所以荒病。上承天命,下绥百姓,莫过于此。”王弼在这里讲得清清楚楚,“啬”即是“农”,此解当是老子真义。

  “早备是谓重积德”。

  积德,积累储备。德,通得。

  【砚池堂夜话】

北京连续七年“唯穑”的一号文件

  其实,解《老子》越深,我越发现这就是一本政治教科书。是老子专门为国君、侯王们编写的政治教科书。老子作为周室的史官,他的平日职责可能就是为周王室提供政策咨询,对登大位者进行建言。这样的一本书,传到后世不懂政治的学者手中,把它当做道德修习的书来钻研,再加上重重的“代沟”(朝代的代),真义原貌也就散失殆尽。

  我经常和身边的友人讲,如果我不是曾经在北京做过多年的政治记者,写时事评论专栏,对于国家政权的运作模式、动员方式以及操作路径等等,有比较透彻的观察和理解,也很难来解、来破《老子》一书里隐藏的种种玄机。中文系、哲学系的老学究、老教授们搞了一辈子《老子》,结果还是搞不懂《老子》是正常的。因为,他们是做paper-work的,局限在纸面上了,不懂政治和实务。

  比如,我前面讲过的侯王自谓“不毂”,学究、教授们就将其解成“不善”,而我将其解成“不是(权力)核心”。比如,这一章的“啬”,只有年年跑“两会”的大牌政治记者,才能对我的解其为“农业”心有戚戚。

  据2009年2月1日香港《南华早报》网站报道,中央政府誓言要增加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以拉动国内消费。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昨关联合下发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政府列出农业农村问题的发展方针,说扩大农村需求、推进城镇化以及维护稳定是重要任务。新华社说,这是北京连续发出的第七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此举具有高度的象征意义。

  与历年一样,政府承诺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增加农业农村补贴,提高对农民的公共服务,但今年的文件还加大了对改善农村地区民生问题的关注力度。分析人士说,这标志着北京的三农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反映出领导层在缩小落后的广大农村地区与富裕的城市之间贫富差距问题上的新思路。同时,这份1万余字的政策文件也暗示,中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农村问题日益增多,包括贫穷、失业、污染、官员腐败和社会不安。

  强调农业农村开支与北京促进消费这一宏大目标是一致的,在出口行业在全球金融危机中下滑后,北京把促进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上周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也强调了这一点。这份文件列出了27项内容广泛的政策,旨在“更好地统筹”城乡发展,但如何统筹没有具体说明。文件说,地方政府应努力为农民创造就业岗位,鼓励农民工在城市就业,并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在政府智库中研究三农问题的一位专家说,把重点放在创造就业和推进城镇化上,说明“领导人终于认识到促进农业的繁荣不仅是改善基础设施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帮助农民找到工作,增加他们的收入”。但决策者还得制定出具体措施来支持所作的承诺。他们此前一直未能取得重大成果。从文件来看,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将是政府今年投入的重点,并承诺提供建筑材料补贴,以鼓励农民兴建自用住房。文件说:“(地方政府应)把支持在民建房作为扩大内需的重大举措,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建材下乡。”

  新华社说,北京将继续加强对涉农企业和农民的金融支持。健全农业补贴制度,维护农产品市场的稳定。报道还说,将加强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包括小额贷款和保险。政府还承诺大幅度提高家电下乡产品最高限价。

  >>超级大链接>>>

  服田力啬,亦乃有秋。

  (《尚书o盘庚》)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诗经o魏风o伐檀》)

  粟者,人主之本事,人主之大务,有人之途,治国之道也。

  (《管子o治国》)

  圣人积德,四海归仁,则无有不能制服者矣。人君之德,无有不能制御者,则无远不至,故四方莫知其穷极也。莫知其穷极,然后可以为有国。有国而茂养百姓者,则其国福祚可以长久矣。积德有国,则根深花蒂固矣。深固者,有国长生久视之道。

  (唐玄宗李隆基)

  且说万物皆为天所生,慎重人事,就是敬畏上天。治人事天,原是一事。能治人就能事天,能事天的自然能治人……可以南面无为而治,并能长治久安,若用这道修身立命,也能长生久视。

  (民国o江希张)

  民以食为天,这是天经地义,不论古今中外,人人清楚。但老子更藉此隐喻了深一层的天文道理,农业靠天象与气候,这也是中国人说的老天,老天赏饭与否,要看地面上的君臣是否守伦理,这一点,跟这世纪的生态环保理论也相通。

  (陈念萱)

二十三、鬼、神

治大国者,若烹小鲜。

  治大国者,若烹小鲜。以道立天下者,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非其神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也。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砚本《老子》第二十三章(60)

  【释要】

  此章老子言治大国的要旨,在于“以道立天下”,厚德才能载物。只要以道来治理天下,鬼神就不起作用,也不会伤害人。连鬼神都不伤害人,治国的统治者就更不能够伤害、烦扰民众了。

  【通解】

  明主治理大国,如同煎烹小鱼,不能翻动太多以防导致破碎。圣人用“道”治理天下,连阴鬼都不显神作祟了。不是阴鬼就没有神验了,而是它的神验不伤人了。圣人治天下也不伤人,所以连阴鬼的神验也不伤人了。这两不相伤,皆是圣人盛德所感。所以不伤人的德,彼此合归于圣人。

  【消逝的字符】

  通行本《老子》第60章文字为:“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本章文字校订出入不大。只是首两句少了两个“者”字,还是后人将其骈文化所致。

  “治大国者,若烹小鲜。”

  历代的注家在这一句上居然达成了一致意见,均做“治理大国,好像煎烹小鱼,不要频繁翻动导致破碎,要注意掌握火候”解。很难得。对此,笔者借用郭德纲的金句感慨一下,“我很欣慰”。

  列代帝王也是如此注解。唐玄宗注:“烹小鲜者,不可挠,治大国者不可烦,烦则伤人,挠则鱼烂矣……此喻说也。小鲜,小鱼也,言烹小鲜不可挠,挠则鱼溃,喻理大国者,不可烦,烦则人乱,皆须用道,所以成功尔”。

  宋徽宗注说:“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溃,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惑……”。

  还有明太祖、清世祖多注如此,也就不一一列举了。

  我要说的是,以烹饪为治国之喻,并不是老子的发明。《史记o殷本纪》:“(伊尹)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诗经o桧o匪风》:“谁能亨鱼,溉之釜鬵”。《毛传》云:“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矣。”

  “以道立天下者,其鬼不神。”

  老子和他的弟子孔丘很不一样,罕言鬼神。但这一章是个例外。在别处从不谈鬼神的老子,在这里一破例,就像中年男人遭遇性激情,如老房子着火,一发不可收拾。一口一个鬼一个神的,真是额滴神啊。

  依笔者浅见,传统中国人的宇宙世界观,是分为阴阳两界的。看不见的阴间归苍天鬼神管治,看得见的阳世归天子圣人治理。统理阴阳的,浑起来说就都是在奉行上天的旨意,都是冥冥中有安排,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故笔者将这一句经文通解成:圣人用“道”治理天下,连阴鬼都不显神作祟了。

  另外要说的是,在现实的中国人的头脑里,其朴素的鬼神观中的“鬼神”,主要就是指已死祖先的魂灵,就是先祖、先人。老子的私淑弟子孔丘,在《论语》里宣扬的就是这样的鬼神观。

  《为政》篇:“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八佾》篇:“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雍也》篇:“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述而》篇:“子不语:怪、力、乱、神。”

  《先进》篇:“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老子在本章只是拿鬼神说事,重点还是谈道。借鬼神的问题来说明行道的好处。用今日社会学观点来阐释就是,在老子看来,只要能够以道来治天下,各种突发诡异的事物(鬼)就不再变化莫测(神)。不是这些突发诡异的事物不起作用了,而是在一个统治有方的和谐社会,突发诡异的事物在社会群体心理层面构不成危机。

  相反,如果统治者妄为贪腐,过分压榨民众,就是不道,就会失去民心。到了这个时候,原本不是危机的小事件也会莫名地演变成动乱的导火索,成为改朝换代的先兆。比如秦朝的灭亡,不就起源于大泽乡的一场豪雨。陈胜、吴广两个农民一声吼,居然就让九国联军都打不败的强秦摧枯拉朽了。“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历史的一幕总是惊人的相似。

  故,笔者将此句经文通解为:“不是阴鬼就没有神验了,而是它的神验不伤人了”。

  【砚池堂夜话】

鬼神崇拜传统与高官风水迷信

  据历史学者考证,我国上古的殷商时期,人们对鬼神的强烈崇拜以及近乎疯狂的祀鬼行为以求达到与鬼神玄冥共通,带有明显宗教热忱和迷狂的风气。因为名目繁多的祭祀行为直接导致了殷商的灭亡。周看到了这种弊端,因而将注意力投在礼乐的尊隆之上。有礼,不失上下尊卑之分;有乐,不失王官百姓之和。在这分与和中缓解了由上至下的祖先崇拜之主体诉求的宗教般的狂热,并且能够确保统治的稳固。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近年来,一边贪污腐败,一边求神问卜的贪官不断被媒体曝光。香港文汇报曾刊文总结了落马贪官七大类迷信形式:

  一、占卜算命。这在贪官身上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中毒最深者当属原山东泰安市市委书记胡建学,他请“大师”预测到有当副总理的命,可命里还缺一座“桥”,于是下令将耗资数亿元的国道改线,在水库上架起了一座桥。

  二、求神拜佛。最典型的就有曾任河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的丛福奎,因1997年未能当上省长而到处烧香求神拜佛,并与“女大师”勾搭鬼混,以做佛事、善事等为幌子敛取钱财。

  三、建庙修祠。如内蒙古青铜峡市新井煤矿负责人叶占华选举落选后,听命于“神仙”安排,私自斥资13万元修建庙宇以“避晦气、图吉利”。

  四、垒坟造墓。少数官员不仅为了自己当前的位禄,还想到自己身后“留什么”,高价购买风水宝地,大建个人“陵园”。如原重庆市烟草公司副总经理(副厅级)冯文超历时近3年修建一座占地400多平方米,刻写“官爵至五品”等碑文的豪华“活墓”。

  五、改门易道。

  六、念经信符。

  七、择日选辰。

  笔者认为,官员崇尚迷信,不是空虚,而是心虚。哪用扯得到社会转型期理想信仰缺失的高度,不过是对自己能够作威作福到几时充满了不确定感而已。就找人算一算宽宽心,如此而已。古人说得好,“为人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门。”

  再讲一个“西门豹治邺”的故事,出自《史记o滑稽列传》。讲的是两千多年前,西门豹管理邺那个地方时,通过调查,了解到那里的官绅和巫婆勾结在一起危害百姓,便设计破除迷信,并大力兴修水利使邺地重又繁荣起来。

  魏文侯时,西门豹任邺县令。他到邺县,会集地方上德高望重的人,问他们有关老百姓痛苦的事情。这些人说:“苦于给河伯娶媳妇,因为这个缘故,本地民穷财尽。”西门豹问这是怎么回事,这些人回答说:“邺县的三老、廷掾每年都要向老百姓征收赋税搜刮钱财,收取的这笔钱有几百万,他们只用其中的二三十万为河伯娶媳妇,而和祝巫一同分那剩余的钱拿回家去。到了为河伯娶媳妇的时候,女巫行巡查看到小户人家的漂亮女子,便说‘这女子合适作河伯的媳妇’。马上下聘礼娶去。给她洗澡洗头,给她做新的丝绸花衣,让她独自居住并沐浴斋戒;并为此在河边上给她做好供闲居斋戒用的房子,张挂起赤黄色和大红色的绸帐,这个女子就住在那里面,给她备办牛肉酒食。这样经过十几天,大家又一起装饰点缀好那个像嫁女儿一样的床铺枕席,让这个女子坐在上面,然后把它浮到河中。起初在水面上漂浮着,漂了几十里便沉没了。那些有漂亮女子的人家,担心大巫祝替河伯娶她们去,因此大多带着自己的女儿远远地逃跑。也因为这个缘故,城里越来越空荡无人,以致更加贫困,这种情况从开始以来已经很长久了。老百姓中间流传的俗语有‘假如不给河伯娶媳妇,就会大水泛滥,把那些老百姓都淹死’的说法。”西门豹说:“到了给河伯娶媳妇的时候,希望三老、巫祝、父老都到河边去送新娘,有幸也请你们来告诉我这件事,我也要去送送这个女子。”这些人都说:“好。”

  到了为河伯娶媳妇的日子,西门豹到河边与长老相会。三老、官员、有钱有势的人、地方上的父老也都会集在此,看热闹来的老百姓也有二三千人。那个女巫是个老婆子,已经七十岁。跟着来的女弟子有十来个人,都身穿丝绸的单衣,站在老巫婆的后面。西门豹说:“叫河伯的媳妇过来,我看看她长得漂亮不漂亮。”人们马上扶着这个女子出了帷帐,走到西门豹面前。西门豹看了看这个女子,回头对三老、巫祝、父老们说:“这个女子不漂亮,麻烦大巫婆为我到河里去禀报河伯,需要重新找过一个漂亮的女子,迟几天送她去。”就叫差役们一齐抱起大巫婆,把她抛到河中。过了一会儿,说:“巫婆为什么去这么久?叫她弟子去催催她!”又把她的一个弟子抛到河中。又过了一会儿,说:“这个弟子为什么也这么久?再派一个人去催催她们!”又抛一个弟子到河中。总共抛了三个弟子。西门豹说:“巫婆、弟子,这些都是女人,不能把事情说清楚。请三老替我去说明情况。”又把三老抛到河中。西门豹帽子上插着簪,弯着腰,恭恭敬敬,面对着河站着等了很久。长老、廷掾等在旁边看着的都惊慌害怕。西门豹说:“巫婆、三老都不回来,怎么办?”想再派一个廷掾或者豪长到河里去催他们。这些人都吓得在地上叩头,而且把头都叩破了,额头上的血流了一地,脸色象死灰一样。西门豹说:“好了,暂且留下来再等他们一会儿。”过了一会儿,西门豹说:“廷掾可以起来了,看样子河伯留客要留很久,你们都散了吧,离开这儿回家去吧。”邺县的官吏和老百姓都非常惊恐,从此以后,不敢再提起为河伯娶媳妇的事了。

  西门豹接着就征发老百姓开挖了十二条渠道,把黄河水引来灌溉农田,田地都得到灌溉。邺县得到了水的便利,老百姓因此家给户足,生活富裕起来。

  >>>超级大链接>>>

  鬼神治阴,圣人治阳,治阴者杀偶,治阳者杀奇。虚无清静,鬼神养之;纤微寡鲜,鬼神辅之;盛壮有余,鬼神害之;盈满亢极,鬼神杀之。不属其类,圣人奉之;忠信顺善,圣人与之;雄俊豪特,圣人察之;作变生奇,圣人杀之。故动于阴者,鬼神周之;动于阳者,圣人制之;唯无所为者,莫能败之。圣人在上,奇不得起,诈不得生,故鬼以其神养物于阴,圣人以其道养物于阳。福因阴始,德因阳终,鬼神降其泽,圣人流其恩。交归万物,若性自然,流道沉德,洽和同真。

  (汉o严遵)

  以道德居位治天下,则鬼不敢见其精神以犯人也。……非鬼神不能伤害人,以圣人在位不伤害人故鬼不敢干之也。鬼与圣人倶两不相伤也。人得治于阳,鬼得治于阴,人得全其性命,鬼得保其精神,故德交归焉。

  (汉o河上公)

  治天下国家之人,皆似烹煮小鱼也。当以安静不挠为本,既以安静为本,自然不失其道。

  (唐o王真)

  善治天下者,务不奢侈,以废民财,而劳其力焉。若奢侈者,必宫室台榭诸等徭役并兴擅动,生民农业废,而乏用国危,故设以烹小鲜之喻,为王者驭天下之式。内有四其字设喻,盖谓鬼本不神,因时君无道,故依草附木,共兴为怪,以兆将来,亦有戒焉。时君若知怪非常,能革非心,以正道心,则天意可招回焉。不然则天虽不叙,必假手於可命者,则社稷移而民有他从,不可留也。故云神不伤人,非神不伤人,为此也。若使神不降祸,君安民阜,则君之德达天,必天之恩下施,永无患矣。是有两不相伤是也,故二德互归焉。

  (明太祖朱元璋)

  从前有朋友请我吃饭,造了两样菜:一样大馔,一样小鲜。大馔造的极好,小鲜生的生,过火的过火,乱七八糟,毫不得味。主人大怒,招了疱人来责备他。疱人说,这小鲜极不好做,有大点的,有小点的,有该咸点的,有该淡点的,有该用细火的,有该用烈火的,拢汇起来造,所以造不好。要想造好了,除非用大大的鼎,宽宽的水,纯青的火,无为的造法,仿照大羹不制,不用材料,造出来却有天然的味道。但世人多欢喜吃厚味,所以我不敢这样造。我听了大笑着说,你不但造不好菜,还说大话嘲笑世人呢。到了现在我注这一章书,见治大国若烹小鲜的话,才知他说的是道话。

  (民国o江希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