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男性科 专家:愚民之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07:19:59
                                                                                     愚民之术
    老子是反对运用智慧的。他以为人间的智慧是一种“巧伪”,是引起纷争和社会混乱的根源之一。所以他在政治上,主张采用愚民的方针。
    老子无疑是一位智者,但他是反对运用智慧的。他以为人间的智慧是一种“巧伪”,是引起纷争和社会混乱的根源之一。所以他在政治上,主张采用愚民的方针。《老子》中说: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多智。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这些议论,当然是为统治者考虑,也想得很聪明。对老百姓,既要空虚他们的头脑,削弱他们的意志,以免“民多智慧,而邪事滋起”;也要充实他们的肚子,增强他们的体格,以免他们饿得不能劳作,却会铤而走险。这两条,成为中国历代统治者奉行的基本原则。稍为像话一点的君主,都会关心人民的温饱问题。因为他们懂得:吃饱饭而头脑空虚的人民最容易管理。
    但我们需要注意到:老子的思想是完整的一套政治哲学,最终目的是要构成“自然无为”的社会。所以他的本意,并不是单纯地为君主们出谋划策,令他们可以高高在上,胡作非为。与愚民的方针相应,他也要求君主顺适人民的愿望,无私无我地进行治理。他说: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只不过,他所提出的愚民政策很容易被君主们所接受,而所谓“以百姓之心为心”,仅是挂在君主们口头上的一句空话,和拿来欺骗老百姓的一句谎言。
    老子不仅有愚民的基本主张,还有若干颇能见效的愚民方法,也为后世的统治者所运用。今天读来,对于了解专制社会的特点,还是很有意思的。
    其一云:“不尚贤,使民不争。”尚贤是儒家、墨家的基本主张。但在老子看来,尚贤会使有才能有知识的人势力上涨,其结果仍旧造成民智的开发而导致纷争。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人执一端,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一个高度繁荣的时代。秦统一六国以后,便有“焚书坑儒”的壮举,以实行思想钳制,这是“不尚贤”的一个例子。汉代以后,以经过重新改造的儒家学说作为统治思想,看起来似乎又是“尚贤”的了。其实,这种“尚贤”,乃是以“尚德”为核心,也就是尽可能把人们的思想行为限制在统治思想的规范内,不涉“旁门邪道”,仍然具有愚民的作用。至于乾隆皇帝,更进一步根本否定他的臣下有贤与不贤的区别。因为他自己是“圣人”,在他的手下,只有普普通通的臣子,这是深知了“不尚贤”的妙处。
    其二云:“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这一条大有道理。因为老百姓并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他们看到了比自己的生活更好的情况,就会要求得到这一切。平民起来打倒贵族,乃是想要得到贵族的权力地位和物质享受。可以说:一切不平等就是平等运动的起点。按照老子本来的意思,是不希望社会中有名利禄位这些令人“可欲”的东西。但实际上这是做不到的。后人可以运用的方法,是在“不见”上动脑筋。虽有而“不见”,勉强也能蒙骗人心。中国乡村中的穷人,对于高层的生活情状,向来只是胡乱猜测。有一则笑话:某个乡下农民对人说:“皇帝一定很快活,大概是天天吃肉吧?”不能说这是“其心不乱”的表现,不过他所知天下最好的食物只是肉,那么“乱”的程度应是较小。拿这一条来分析某种特别的社会情况,也很有趣。一个穷困落后的地区,处于完全封闭的状态,统治者只需告诉人民:他们的生活已经是世界上最幸福的,那么人民会相当满足,社会因此也很稳定。一旦闭塞打开,尽管人民的生活在渐渐提高,社会却不能如以前稳定。因为人民所见的“可欲”之物太多,其心已乱。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每每出现动乱的因素,根源就在于人心的这一种“乱”。
    其三云:“国有利器,不可示人。”这一条主要是对臣下而言,不过愚臣和愚民,总体上还是一致的。它的意思,是说君主对权势的运用,不能昭示于人,不可形成定则。否则,下面的人就会掌握了趋避的办法,变得乖巧起来,君主的权势将失去作用。历代帝王对于这一点多能心领神会,运用自如。常见的例子,一是对重大事件的处置,在事件结束以前,始终保持含糊暧昧的态度,因而随时可以改变立场,令下面的人无法把握;一是对下面提出的方案,不依据任何理由加以改动,令下面的人无法猜测。如明、清有些皇帝,常常在大臣拟定的任用官员的名单上,随便颠倒几个人的位次,或添上一二个,划去一二个,理由是皇帝自己也不晓得的,谁倒霉谁高升全凭运气。其结果是“天威莫测”,教你有脑子无处用。
    以上种种,又可用老子的另一句话归纳:“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注”是关注之意,指百姓各用其聪明;“孩”是“阂”之假借,关闭之意,指圣人从外面关闭上百姓的耳目,令他们浑浑噩噩,无知无识。
    《老子》讲愚民术,又讲其他的政治权谋,因此为历代统治者所注意。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赵佶、明太祖朱元璋,均亲自为它作注释。朱元璋的御注,在政治权谋方面尤其留意。当然,我们要看到:后人常在《老子》中取其一点而引申发挥,脱离了老子完整的思想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