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godb分片:历年(1979-2008)高考满分作文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2:11:41

1989年

有志者事竟成

---给**同学的一封信

山东考生

* *:

    你好,来信已于昨日收到。我现在同你一样,正在紧张地复习迎考,一切都很好,勿念。

    从信中获悉你要报考**大学历史系,我并不感到惊讶,并深为你的决心感到高兴。我们俩是最好的朋友,我深知你的脾气和爱好。你这个“历史迷”,从小就那么迷恋于历史,一看到什么历史小说就爱不释手,读起来总是那么专注。一谈起历史,你的那张嘴就像闭不住的匣子,什么“黄巾起义”啦,什么“赤壁大战”啦,什么“日军偷袭珍珠港”啦,什么“四?一二”惨案啦,滔滔不绝的。每回都是你一个人在说,而我只有听的份儿。我觉得,你天生就是个学历史的料儿。

    你在信中说,你的父母认为学历史“出路”窄,主张你去报外经、外贸专业,以便将来好找工作,待遇也比较优厚,你为此感到很烦恼。我觉得,父母的考虑是情有可原的。不过,就中国的现状来看,各类学校争着开设外贸专业,各地学生也蜂拥而上报考外贸专业,事实上,外贸人才已逐渐趋于饱和。如同前些年的“计算机”热一样,很多人都学计算机,结果人满为患,毕业生很多都分配不出去或专业不对口。“计算机热”急剧降温;而无人问津的机械专业却因人才奇缺而呈“蒸蒸日上”之势。所以,我觉得你报考历史专业实在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

    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她的历史源远流长,她的文化博大精深,几千年灿烂的文化需要新一代的知识精英去挖掘,去继承,去开拓。世界的历史更是如同瀚海一般浩浩无边。研究历史,可以开阔你的胸禁,可以使你的思想变得深邃。放开眼光看看,自古至今,那些在人类历史上熠熠闪光的伟大的思想家,那些挽狂澜于即倒的卓越的革命家,哪个不是丘壑在胸,博古通今的呢?**,坚定你的信念,我支持你的选择,真心希望我的朋友中能有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

    你的班主任李老师出于录取方面的考虑,动员你报考一般院校,我想,重点大学并不是可望不可及的海市蜃楼,人是要有一点敢于接受挑战、敢于拼搏的精神的,况且,你有水平,有实力,不要顾虑,去拼一拼。

    父母那方面,你可以耐心地和他们谈谈。要从尊重他们出发,因为他们也是出于对你的关心,对你的爱。我想,只要你向他们敝开心扉,全面、综合地谈出自己的看法,他们是会重新做出决定的。

    最后,还要告诉你,我已经决定报考师范大学,在大家都漠视师范院校的今天,我深为我的选择感到自豪,虽然有许多朋友表示不理解,可我依然坚定我的信念---做一名教师,你一定会支持我,对吧?

    我想,一个人只要一心一意地热爱一项事业,并且努力地为之奋斗,就足够了,不必过多地顾忌今后物质生活的好坏,最重要的是精神!

    有志者事竟成!

    考试成功!

                                                        

                                                挚友**

                                              1989年6月10日

给**的一封信

湖南考生

* *同学:

    来信收到。谢谢你的信任!

    我很理解你目前的苦恼。作为好朋友,我很乐意为你排忧解难。但愿我的不很成熟的意见能有助于坚定你的意愿,迅速做出选择,全力备考,争取高考的成功!

    学历史,这是你的兴趣所在;报考重点大学历史系,将来当历史学家,这是你长期以来的追求;“报考一般院校,命中率高“,这又是了解你且富于经验的班主任的意见;你的英语学得好,外经、外贸专业是热门,“学历史路子窄”,父母之命似不可违。你该怎么办?

    我认为,报考什么专业什么院校,要从人民的需要和个人的实际这两者的结合去考虑。道理很简单,人民培养了我们整整12年,我们必须用毕生的行动去回报人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民的需要就是个人的志愿。只要在这个前提下,实事求是地选择个人的志愿,这就处理好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它就应该是最佳选择。你所面临的三种选择,都是人民的需要,既然个人的选择与这个大前提并不矛盾,你就更应该着重考虑并尊重个人的选择。

    曾经有位哲人说过,灵感常常来自兴趣。科学家还断言,人的聪明才智的发挥与兴趣成正比。“强扭的瓜不甜”。 顺应自然就是顺应规律,巧夺天工毕竟逊色于巧自天成。你对历史一往情深,这里天高海阔,可以任你飞、凭你跃!扬己之长避己之短,再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你会日臻完美!人类历史不可分割,世界文化都有其深层联系。你凭着另一优势--好的英语功底,在历史领域里如虎添翼,你的成功指日可待!你要十分耐心地说服父母,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使后顾无忧。至于班主任的意见,我看不存在根本矛盾。为了获得最高的命中率系数,来它个折衷,报考一般院校历史系。毕业后,再上研究生院深造,或去有关的科研单位工作,殊途同归。

    总之,只要心里有人民,只要志存高远,目的一定会达到。

好友,共勉!

                                                      **

                                                  1987年7月7日

1990年

一对孪生姐妹(肖像描写)

黑龙江考生

  有这么一对孪生姐妹,长得几乎一模一样―― 一样高矮,一样胖瘦,一样的红苹果似的小脸,一样的亮晶晶的大眼睛。如果你只看一眼,会觉得她俩简直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但是,你要和她们多呆一会,就会发现区别她俩的地方。一个头发似乎特别硬,头上的辫子总生气,一个总是翘着嘴,似乎有着说不完的高兴事。难怪她俩的妈妈给她们起了这样的名子,一个叫“怨怨”,一个叫“乐乐”!

“带刺”的“玫瑰花”小议

  大自然中的玫瑰花,绚丽芬芳,爱美的人们都喜欢用它来表示热烈的情感。但是想采撷它就得付出点儿代价,你看,那个小姑娘不就跑来向妈妈告状了吗?

  可是尽管玫瑰有刺儿,一不小心就会被扎着,爱它的人们仍不辞辛苦地栽培它,仍把它作为美好感情的象征。这一方面是因抵御不了它美的诱惑,更重要的是人们也喜爱它带刺,花有花品,“带刺儿”便是玫瑰的性格。

  “带刺”的玫瑰人人爱。要是人带点“刺儿”,又会怎么样呢?那就众说纷纭了,以前常听某某抱怨:现在厂里的那些刺儿头,可真难剃。他指的“刺儿头”就我所知,是指那些对他的管理方法不满,常给他提意见的人。干嘛叫人家“刺儿头”呢?因为人家不顺从,不好管,这位(他是厂长)要的是老老实实,服从命令的人,什么都得他说了算。可是事实上,这些个“刺儿头”却往往是有才干、有能力、有创见的人,如果好好地利用起来,不是能为企业的腾飞提供更大的努力吗?却非要把人家剃平,埋没人家的才能不可,假如一直这么下去,那么“带刺儿玫瑰”自然就凋零了。

  或许有人提出可以改良花种,利用先进的生物遗传工程培养出不带刺的玫瑰来,可我觉得那些刺儿还是留着好,一来更增添了些魅力,二来嘛,扎破了手采来的花不是更觉得香吗?

  当然了,“带刺儿”的“玫瑰”并不是在任何地方都受到压抑和冷落的,懂得它的价值的人毕竟更多些。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实在举不胜举。还是一位厂长(不是那位),他就发现了那些常常不满足厂里的生产现状,出出点子,找找毛病的人都是些有才华有技术的人,于是这位厂长就把他们组织起来,让他们常提些合理化建议,并把这些建议实际运用到生产中去,结果厂里利润额迅猛增长,这不也有“刺儿头”们的功劳吗?倘若硬要剃平它,就落得和前面那位厂长一样的结果了。

  所以,“刺儿”并没有什么不好,只要刺得正中要害刺得合理,刺得有真知灼见,那么这些“刺儿”会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的。

  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带刺儿的玫瑰格外香。”

生活——苦难和幸福的统一体

浙江考生

  生活,就像一朵玫瑰,那样的美丽,可也有坚硬的刺,叫你一不小心就受到伤害,付出痛楚的泪。生活究竟是天使,还是恶魔,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结论。

  一个小姑娘被玫瑰花刺痛后,向母亲哭诉道:“这是一个坏地方!”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常会遇到这样的人,他们稍受挫折,就愤愤不平,报怨生活无情。其实,这是一种眼光狭隘的表现。他们不知道生活是复杂的,生活也是公正的。你从她那采撷到绚丽花朵,是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的。正所谓“有苦才有甘”。只片面地注意到苦的一面,是永远也体会不到生活的美好和欢乐的。

  生活是苦难和幸福的统一体。在人的一生中,一帆风顺的事是没有的。生活不仅教会你笑,也会叫你体会泪水的苦涩。一个人要学会以微笑去接受一切,这样才会懂得人生甘多于苦。绝不能受到一点磨难,就断定生活如暗夜行路,永远是无尽的黑暗。这种错误片面的人生观对自己是无益的。只看到生活多磨难的一面,而看不到它美好、令人想往的一面,这种人其实是跟自己过不去。

  由此我想起了高考引出的悲悲喜喜。高考落第的人应该怎样决定自己的未来呢?由此而消沉呢,还是作新的进取呢?这是人生的一大考验。高考名落孙山者仿佛就是在采撷玫瑰时狠狠地刺了一下一样。是否从此就前途渺茫了呢?我以为不是。生活是复杂的,人在失去的同时也在获得。高考失败了,倘若你能从中吸取什么教训,总结出一些经验,在以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能加以应用,并能取得进步,那么,你说,这不是生活给你的馈赠吗?人生就是这样,她会给你以打击,但也在授予你别的一些东西,关键就在于你自己,是只认准了挫折从此灰心失望呢,还是能够从中发现有利的一面,学会一些以前没有的东西?

  一个人的一生要活得尽可能完美,我想,那就要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对待人生,认识人生的苦难,也要发掘人生的美好,这样的人,才是真有长进的人,才是生活的主人,才会有真正的幸福。

“刺”的思索

河北考生

  一个小姑娘被玫瑰花的刺扎破了手,就说这种花的地方是坏地方,就说这玫瑰花不好。难道花儿长了刺就不好吗?扎了手就说这地方不好吗?

  对于小姑娘的所为,我们无可厚非,她毕竟是个孩子。但是我们可以从中悟出一些道理:我们不能从事物的表面现角去判断它的好与坏、是与非,而应去看本质。

  自然界中有一些植物叫蒺藜,它的果实满身是刺,只要你用手碰它一下,它就会刺破你的手指。它长在野地道边,常常扎人,这足可以说它“罪恶累累”了。可是它自有它的妙用,中医常把它作为一味药,给病人治病,有时还是药方中之主药。假如我们根据它的扎人特性来说它“一无是处”,那就大错了。

  针,可以说是另一种“刺”了,它锐利至极,轻轻一扎就能‘入肉三分“。可是人们的生活几乎离不开它:衣服破了,它可以为我们缝补;病了,它把治病的药注入体内;手扎了刺,它能把嵌在肉中的刺剔除……针,是扎手的,可是它的功用非常广泛,我们能因为它扎手就说它“一文不值”吗?那绝对不可以。

  社会中也有一些“治病救人”的刺,那就是正确的批评。这些批评意见,往往不中听,常常使人不快。但正确的意见、批评能够帮助人改正错误。不要见批评就动怒,见意见就皱眉。

  唐太宗是个善于纳谏的帝王。魏征屡次“犯龙颜”进谏,对唐太宗来说,这无疑是非常“扎”手的,可是他思之良久,感到对社稷有益,于是便“从谏如流”了。唐太宗正是正确处理了“犯颜”与“社稷”的关系,才能如此善于纳谏。

  现在我国正处于治理整顿的“攻坚”阶段,有许多不足之处,我们每一位领导干部,都应能从事物的本质入手来判断是与非,那我们的改革事业成功就指日可待了。

  愿那些有利于国家民族振兴的“刺”都露出来!

1991年

家乡的井

北京考生

那是一口家乡的大水井,大水井坐落在高坡之上,井台由大青石砌成,圆圆的,大小就像那牛车的大轱轳。井边那大大的木辘轳,卷起粗粗的大绳,直探井底。孩子们常常趴在宽大的井沿之上,伸着小脑袋向井底张望,小脑袋凑成一个小圆圈,但仅仅见到那清洁的漾漾的井水。大水井旁边陪伴着一棵老槐树。每逢夏季,浓浓的树叶的阴影将大圆井遮得严严密密,真是个纳凉的好场所。坡上便是村舍,坡下是一望无限的碧田。黄土、村舍、古槐、麦田,围绕在又大又圆且布满青苔的水井之周,好一幅美丽的图画!

露珠

福建考生

夏日的晨,当万物还在呢喃呓语的时候,荷塘里那田田的叶子上的小露珠已开始跃跃欲动了。一颗颗晶莹剔透的小露珠晃动着那圆圆的身子,在荷叶上调皮地滚来滚去,引来了早起的一群孩子。他们站在塘边,指着露珠,叽叽喳喳:“那是我们下的弹珠跳棋。”“那是妈妈为我买的珠珠糖。”……话音未落,小露珠滚进塘里,不见了,水里荡开了一个个小圆圈。

乌亮的“宝石”

北京考生

这是一双凝神专注的眼睛。那圆圆的眸子里深藏的是什么,能够折射出如此诱人的光?像浸在水中的一颗乌亮的宝石,那么晶莹;像黑夜中闪烁的一粒珍珠,那么夺目。它是那么黑,似乎包容上了世上所有的暗色;它是那么亮,能够折射出人间万物的光芒,以至于竟不易察觉到它的黑。它是一块墨玉,纹理很鲜明,中心是一点,最幽深的一点。周围纤细而浓密的睫毛,偶尔投影在它的正面,宛若微波荡漾的水面上垂下的修长柔美的丝丝柳絮。

近墨者未必黑

北京考生

古训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天长日久,似乎已成定论。然而,今天,我却要说――近墨者未必黑!

  众所周知,那玲珑剔透的美玉总是产于乱石之中;那千年希罕的灵芝总是与杂草为伍;那价值永恒的黄金却藏身于沙砾之中,而由于本身的磨砺而变为“赤者”的,亦不胜枚举。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同志,出身于一封建地主家庭。几个哥哥都不务正业,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而吴玉章从小便同情劳动人民的苦难,在上学时便把自己的财物救济给贫苦的同学。长大后他不安于舒适的生活,积极四外求学,并且接受了变法的主张,热心传播变法,被人称为“时务大家”。后来,吴玉章毅然与家庭决裂,踏上了寻求革命真理的道路。在旅途上,他望着祖国那锦绣的河山,满怀激情地赋诗曰:“莫道东方皆落后,亚洲崛起有黄人!” 可见,只要是质地坚硬的美玉,不论出自何种环境,它总是美玉!

  在美国一所大学的研究室里,这里学风懒散,人人都无事可做。但有一个人例外,他完全不为这种环境所染,节衣缩食,卖掉自己的生活用具去购买实验材料。他的一个备忘录竟是这样写的:“尽可能站着,那样裤子可以节省穿到明年春天。”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人碌碌无为的时候,成功总是降临到强者头上的。他,便是开创一代电器先河的三极管的发明者――福克雷斯特。

  周敦颐的《爱莲说》中道:“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无为无志者,无论环境多么优越,条件多么便利,也是一无所成。而有为有志者,不论道路多么曲折险阻,环境是多么昏暗不明,他也会凭着顽强的毅力和必胜的信念,冲出污泥,如出水芙蓉般去放射自己的美!朋友,近墨者未必黑。让我们以必胜的信心去冲破险阻,去抛开环境的优劣,去实实在在地寻找自己的价值,发出自己的光和热!

  近墨者未必黑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其实这话也未必,从历史进行的角度来看,今天我们可以大胆地说:“近墨者未必黑”。

  “近墨者黑”,是说和一些坏的、消极腐朽的人或事物长期在一起,耳濡目染,难免会受到侵蚀和破坏。这话当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如果一刀切,一味地强调环境决定论,就难免失之偏颇,因而这里我就谈谈“近墨者未必黑”。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晋陶渊明,大家是顶熟悉的了,他就是“出淤泥而不染”、近墨而不黑的代表,在官场腐朽,民怨载道的封建社会里,陶渊明能自守清节、出而不染,实在不是一件易事。老一辈革命家朱德同志在未参加革命之前,也是“军阀”出身,但他也能入能出,不忘高风亮节,而始终为中国革命事业奔走不息,亦为当世万流景仰。由此可见,近墨者完全可以不黑甚而至于更红。

  当然,并非人人都能做到“近墨者不黑”,能够凛然自洁者须有特殊的机能方可。首先,自身要有很强的“免疫力”,只有自己具有一定水准的世界观方法论,只有自己心中装着一轮永不褪色的太阳,你才不会被暂时的迷雾所吞噬,你才不会被腐朽“演变”过去,否则,你很容易成为墨的“俘虏”。其次,还要能听那些逆耳的忠言,乐于向周围经验丰富的同志请教,这样你才能时刻保持清醒,及时地清理沾染上的点滴黑墨。只有这样,你才能保持一个堂堂正正的“我”。

  时代的车轮已经划到第九十圈新时代的青年当有近墨不黑的勇气,拥有近墨能红的“机能”,如果我们都能像苏宁那样,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那么我们必能拥有一个鲜红的未来。

  我们相信,近墨者可以不黑!

  1992年

雨中

贵州考生

雨又下了起来,淅淅沥沥的。雨中的景物朦胧了,像宣纸上的图画,向四周渗润。摔破的玻璃罐仍躺在那儿,玻璃屑闪烁着光芒,似乎在向路人示威。破碎罐中黑糊糊的东西在雨水的冲刷下,向四周流淌,蚕食着洁净的水泥路面。忽然,雨雾中出现了一把伞,像一片云飘向候车亭,刚才打伞的那一对青年男女又回来了。女的气呼呼地说:“你真是个倔牛,人家都不管,你来扫它干什么!”男的笑了笑,一边用扫帚去清扫着,一边说:“你刚才不是说中国人的公德心差吗,我就证明给你看,咱中国人是讲究公德的。”女的一撇嘴:“我又不是说你,算了,回去吧。”“要走你走!”男的仍旧忙着干活。

  空中,银丝样的雨飘洒着,交织成一张大网洒下来。男的头发已被淋湿了,在发尖上凝成一颗颗晶莹的水珠。一切静了下来,只有“哗哗”的雨声和“刷刷”的扫帚声。拿着伞的那位姑娘呆呆地立着,似乎明白了什么,终于,她放下伞,拉住男的,说:“让我来吧,倔牛。”男的笑了:“让我们一起来。这种事儿,需要从我做起。如果大家都赌气不做,那可真没人做了!”女的也笑了:“行了,别说教了。”候车亭里的人都静静地望着他俩。雨还在下,冲洗着大地;树更绿了,花更艳了…那明亮的街灯河北考生雨正在下着,悄无声息地……路灯仍然朦朦胧胧。穿运动鞋的小青年一边走着,心中一边回想着那刚才的一幕。

  “那摔成了好几瓣的玻璃罐,那摊黑糊糊的弄脏了街道的脏东西,还有那避雨亭下等车人责备的目光……”小青年想着这些,心情无法平静了。雨大了,小青年有些冷。

  “那碎玻璃片会不会扎破路人的车带?那黑糊糊的东西会不会弄脏了行人的鞋子,我是不是太缺德了?人家定要骂的。”

  “对!大丈夫敢作敢当!既然是我弄的,我就要负责。”想到这些,小青年的心反而平静了,他径直朝家走去。

  回到家,没顾上换掉湿衣服,小青年马上拿了扫帚和铲子,沿着原路回到了那候车亭旁。雨已经停下好一会儿了,天也不怎么冷了,那路灯也发出了明亮的光。

  那一堆玻璃还在,却被拢到了一旁,那黑糊糊的东西上面仿佛被谁踩了一脚。小青年立刻用扫帚扫好,用铲子把它们铲到垃圾箱里。

  只是一小会儿,碎玻璃已被清扫干净,连那黑糊糊的东西的痕迹也看不出来了。小青年直起了腰,看了看周围,便朝着回家的路上走去。

  那街灯依然明亮。

  他回来了付君萍雨越下越大,那“红雨衣”消失在茫茫的雨雾中;“高跟鞋”踏着那特有的节拍也远去了。那片碎玻璃在雨中闪现,像零落的花瓣……远处传来了脚步声,不错,“运动鞋”向这边走过来,没披雨衣,也没撑雨伞,但他手中分明拿着铁锹和扫帚!他有些羞愧和紧张,心里不住地说:“千万别让人看见,让我自己打扫自己的心灵吧。”

  他是低着头走回家的。路上,他觉得脸上发烧:“这样的雨天,路上少不了光脚的,说不定会扎坏脚!过往行人的自行车轮也会被扎破的!唉,我做了件什么事?堂堂男子汉,干出了损人的事就逃之夭夭,还不如几岁的小朋友。”想到这儿,他一进家门,拿起工具,就跑回来了……现在,他见行人不多,稍稍放心,于是就认真地收拾起自己的“杰作”。先把碎玻璃扫进铁锹中;那片黑脏东西实在难弄,扫帚不管用,干脆下手……春雨在无声地洒落,路灯在细雨中闪烁,仿佛是路人的眼睛,欣喜地说:“看到了,我们看到了!”

  路面恢复了洁净。他微笑了,心想:“这才不愧于良心呢。”他浑身湿淋淋地跑回家,雨地上留下了他青春的脚步声。

[评析]

这是一篇获得满分的考场作文。首先,文章扣题扣得紧,题目要求“突出人物的心理行为和事伯的经过”,文章细致地写出了“运动鞋”“羞愧和紧张”的内心活动。正是“堂堂男子汉,干出了损人的事就逃之夭夭,还不如几岁的小朋友”的自责心理,使他回来了。当收拾完脏物后,心想:“这才不愧于良心呢。”这样,“心理行为”的描写贯串了全文。

  伴随着心理活动的描写,作者还完整地写出了“运动鞋”清扫脏物的经过,先是从家中拿出清扫工具,后是“扫“,最后竟“干脆下手”,结果是“路面恢复了洁净”,“他浑身湿淋淋地跑回家”。

  此外,用景物描写烘托物心理和行动,也做得极好。

话说“牢骚”

吉林考生

“玩也不看个地方……”“唉,真缺德,中国人的公德心啊。”“红雨衣”与“伞下姑娘”可说代表了当前一些人。这些人“不平则鸣”,就是所说的“爱发牢骚”。

  爱发牢骚好不好?我敢大胆地回答:“好!”屈原的《离骚》据传可能就是“牢骚”的误传。姑且不探究这个考据的真实与否,单说“常太息而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样忧国忧民的牢骚好不好?电影《高山下的花环》里的牢骚大王靳开来,那骂到前线要儿子的神通广大的贵妇的牢骚,您听着是否震动心灵,义愤不已?如果这种牢骚是一种忧国忧民的渲泄,哪一位敢说它不好?!

  但是只会发“牢骚”好不好?这回我却要回答――“不好”事物就是辩证的,过分地提及阴暗面,就会丧失关键的自信;只发牢骚,不动手改造,失去了自身的参与,“牢骚”永远不能改变,那么这种“牢骚”就不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汽笛,而是社会发展中的噪音!

  我欣赏伞下小伙子的做法,发牢骚不如干实事,自己动手,改造“牢骚”中的坏事物,那么牢骚之声就会日渐减少,那么一切就都会美好得多。生活小事如此,国家大事不也同理吗?

  动手比动口更重要一位姑娘被玻璃片扎了鞋,满怀感概地说一声:“唉,中国人的公德心呀……”然而她自己却也是全然不理那扎人的玻璃碴儿,指袖而去,这真是应了一句古语:“君子动口不动手”。我不由想到:动手比动口更为重要。

  诚然,动口总还是必要的,然而光动口不去动手干,是很难解决什么实际问题的。有人在评价闻一多先生时说:“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动的高标。”这正是将动口与动手紧密地结合起来了。如果闻一多先生只是“口的巨人”,那他也不可能成为民盟的领袖人物,就是能成为领袖也不会有突出的业绩。

  动口总是无济大事,真正成事还靠动手。玻璃扎了鞋,不动手扫开它,它仍会扎鞋;树上的果子你不去摘它,它不会自动跑进筐子里,这是很明白的道理。爱因斯坦成功的“公式”中就有“少说空话”这一条。

  多动手去干,这对于我们现在来说尤为重要。改革光凭口是“改不出来”的;全国人民的“小康”,也不是光凭口说出来的。要改革,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在“动口”的同时,尤其注意“动手”,真抓实干,坚持到底。

[评析]

议论文《动手比动口更重要》,题目即揭示了中心论点。论述中,以闻一多、爱因斯坦的事例为论据,很有说服力。此外,从摘果子的小事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大事,列举了诸多动手比动口重要的例子,语言简约而叙述完整。

  写议论文最怕说绝对的话,本文“诚然,动口总还是必要的”一句,就避免了片面性,这是思维严密的表现。

  文章篇幅虽短,却写得集中,紧紧围绕着“口”与“手”两字展开,论述语言和行动的关系。言与行二者虽都是不可缺少的,然而“手”比“口”“更”重要,一个“更”字突出了行动的地位。

  本文启示我们,要写好议论文,应以马列主义的哲学思想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