娇兰口红官网价格:朱高锋-工程教育的几个问题探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3:09:03
工程教育的几个问题探讨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3期
朱高峰
目前中国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工程教育,每年培养最多的工程技术人才,并且伴有最大规模的工业化实践,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在肩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更多国际性卓越工程人才的时代重任面前,工程教育如何应对?还有大量的问题需要系统研究,还需要加快前进的步伐。本文主要对大家关注的几个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工程教育的性质和目标任务:专业教育也应强调做人做事的辩证统一
现在,高等教育界对于教育的通识性与专业性的问题探讨得比较多,也比较激烈。争议的根本问题在于教育是为了教人做人还是教人做事,如果是做人则要明确做什么样的人。我认为这个问题不要把它对立起来,即我们需要让学生学习怎么做人,但同时也要让他们学习怎么做事。除了象牙塔、陶渊明似的生活,大多数人做人究竟怎么样是要通过做事表现出来的。如果一个人做人非常好,品德非常高尚,与世无争,但是你什么事也不做,或者什么事也不会做,这样的人恐怕不是我们要培养的目标,这也不是我们的教育方向。所以要让教育对象会做人,同时会做事,做人做事要统一起来:他做人做得怎样,基本上要通过做事体现出来。一般来说,一个人如果不会做人的话,他也不容易把事做好,甚至做错事。当然做事也不可能什么事情都会做,必然会涉及到某一领域,会做某个领域的事,因此必然涉及到“专业”的问题。所以,工程教育究其实质还应是专业教育。对于工程教育而言,将其界定为“专业教育”,已经基本达成共识,不会有太大分歧,但它也并不否定通识教育的理念,并不否定我们要培养学生做人的基本方向。
现在我们一般也会谈到,高等教育具有三项基本职能,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特别是一些重点的高水平大学都把科研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那么,不由得让人们又关注起一个问题来:高等学校的任务是培养人还是做科研?中心任务、中心目标到底是什么?我的理解是,科研需要做,但高校的科研有其特殊目标和使命,最终是要为育人服务,通过研究来培养人,使学生更好掌握知识和获得能力,同时学会怎样做研究。归根结底,培养人是高校核心而根本的任务。同时我们高校做的科研,除了明确目的外,与科学院产业研究所之间的分工,科学研究与技术研究之间的合理布局,也是需要弄清的问题。另外一个是服务社会的问题,这里主要指的是直接服务于社会,而不是指通过培养人来间接服务于社会。高校可以做直接服务于社会的工作,但是这不是办高等教育的初始目的。也有些专家学者提出要“引领杜会”。这个想法很好,但是如果把服务社会放下不管了,怎么引领呢?靠什么去引领社会?社会发展有她自己的规律,当然人的意志会起作用,特别是领导的决策。如果想影响社会,进一步要引领社会,首先要对社会有所了解,而高校了解社会时,一个主要途径就是服务社会。只有把社会服务好了,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引领社会的作用。总的来说.高等教育事业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服务于社会发展的人。但反过来讲,有些类型的人又不是仅靠高校能培养出来的,比如说领军人物。不能笼统地说因为领军人物受过高等教育,所以就是高校培养出来的。而是学生在学校受过一定的教育毕业以后,更需要在自己的工作中跌打滚爬,经过多年的磨练、砥砺才有可能成为领军人物。我们的教育环节,只是为这种领军人物的产生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作用。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四五年时间或更长的时间内,给他们最大限区的空间来学习他们应该得到的东西。这才是我们教育的任务,而不是学习直接培养出领军人物。
二、工程教育的素质理念内涵:更应注重能力的训练和品德的养成
素质教育可以说是教育界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词汇,也有不少的文件中专门强调其重要性。它应该有着全面而丰富的内涵,而现实中的一些做法有失偏颇。社会上主流的说法是知识、能力、素质,有把素质作为正常教学之外附加的内容之意。我认为这本身就是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从逻辑上讲,素质应该是涵盖知识和能力的上位概念,换言之,知识和能力也都是素质,三者并不在同一个层次上。对于素质教育,它应该有着全面而丰富的内涵,最起码应该涵盖知识、能力和品德三个方面。
知识是无穷的,更新速度也在加快,选择什么知识作为人才必须具有的基础就成为了问题。因此而有基础与专业之争、政治与业务之争等等。对知识教育,大体上有三方面的要求: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实际需要的现实性;科学技术发展的动态性。从教育方式来看,知识主要是靠传授的,自学也是,无非是换了种方式,别人把那些知识点写出来了,然后你自己去接受、领悟,有“悟道”的成份在里边。
能力对于工程教育来说至为关键。工程要求解决实际问题,做出实用的东西来,就一定要有能力。当然,对能力不能作狭义的理解,局限于动手、技艺的能力,而应全面地来看。落实到工程教育中,至少应该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思维能力。这点对我们来讲很欠缺,因为我们不学逻辑,中学没有逻辑学,大学可能选修课有,但是整个课程里没有逻辑学,甚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把它批判为资产阶级的一种东西。我们总讲辩证逻辑,不讲形式逻辑,其实形式逻辑本身就是科学,没有形式逻辑,何来辩证逻辑?脱离了形式逻辑的辩证逻辑是诡辩,这在十年动乱期间已经深有体会。我们的逻辑思维相当欠缺,现在教育过程中唯一的思维能力来源就是数学,这是远远不够的。它是人自身应拥有的“指挥中心”。二是技艺能力。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动手能力。这是大家都认同的用来解决人对事物的关系。三是沟通能力。现在学生的沟通能力非常差,除跟社会活动有一定的关系,也跟学风有关。沟通有书面的、口头的诸多形式,包括很多技巧问题。用于解决人与人的关系。四是学习能力。用来解决人与知识的关系。在校的几年时间很有限,如果其间不能掌握一定学习能力的话,等到进人社会后再学习则更困难。因为科学技术在不断的发展,社会也在不断的发展,我们必须加强不断学习的能力。能力的获得主要靠训练,必须自己去做,自己去练,不能靠念书得到,要提倡动手和动脑相结合。
品德应包括个人修养、基本道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现在高校的通用做法是把品德作为一门课程,把它局限在这门课程里面,这是不科学的,切忌把品德作为一门知识来传授。有的内容,如时政可以开知识讲座,但这不是品德教育。在品德的形成过程中,可以有一些基本概念的解释引导,但大量的是靠养成,要有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熏陶,靠家长、教师和领导人的示范,靠具体实例的感化。因此,它应该贯穿和融入于人的整个生活、学习过程中,贯穿教育的全时空,在知识和能力课程中也要包含品德的内容。因此,知识、能力品德三者之间如何结合,还需要从更高层次来进行审视和解决。
三、工程教育的特性:实践性、综合性、经济性和创新性
从小学到中学,我们的课程是按照科学体系形成的,数、理、化、天、地、生这么来安排。到了大学以后,学理科的觉得很自然,继承性非常好,但要是学工科的话就不一样了。虽然工科在一年级的课程还是数理化,但如何让他们领会工程的特点,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工程是个大系统,也有一些明显的特性。
实践性。什么叫工程?简言之是人造物。要把东西造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具体是去搬一大堆砖或瓦,或者具体去设计某样东西,设计出来后再去组织工人们把它做出来,所以实践性是其明显的特性。如果你实践不了,这个工程就无法实现。当然也有少量的人,如工程科学家,可能会是研究工程里的一些理论问题的,不直接造物,但绝大部分工程师是要造物的。
综合性。尽管工程教育强调专业教育,但在造物的过程中,必然要把各种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科综合到一起。比如要造一个汽车,汽车的技术基础是机械学还是动力学,抑或电子学?飞机的基础理论是空气动力学,但是你只用空气动力学能造成飞机吗?肯定造不出来。如果不懂材料不懂发动机燃烧的过程,不但电磁学,不懂电子仪器,雷达导航,绝对是造不成飞机的。可见,工程里任何一个东西,都综合了很多要素在里面,必须在一个主体学科的前提下,有着综合的思维,综合的能力,才有可能搞好工程,这跟搞自然科学不大一样。
经济性。对于工程来讲.没有最佳,只有较佳。一般来说一个方案不够,没有比较。对一项工程,可能会制订两三个方案,但也不可能无穷尽地去做方案,因为要讲代价。社会资源有限,人的资源(时间、精力)也有限,做一件事情值得不值得,这个思维的转变是很大的问题。或许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就按计划行事,经济观念较差,不考虑这些问题。但是到了市场经济时代,特别是现在新型工业化时代,讲求效能时,更要强调成本基础上的效益和价值。
创新性。工程都是要做新的东西,要创新。还有严格性,工程是要非常严格的,不严格不行。大工程出问题往往不是出在原理上,航天飞机也罢,宇宙飞船也好,它们出问题一般不是本身原理的问题,基本是坏在某个零件上。简要列举以上工程的特点,也是希望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慢慢接受并体会这些理念,对他们今后做工程大有裨益。
四、工程教育的“实践”理念:必须与理论紧密结合并且从体系上进行统筹考虑
实践问题不仅仅是表面的方法问题,更深层次的应该是理念问题。我们不仅要搞实践教学,更重要的是加强实践教育。为什么?按照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来理解,从实践到理论到实践。经过实践,总结提升为理论,认识了这些理论以后,再去指导实践,这样就会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这在社会实际中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在教育过程中,一般是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高校设一门课程,老师先教给你一些理论,然后通过实验环节去体会和检验这些理论,这样学生就真正掌握了理论。因为学生学的理论是已经被人所证明过的,实验的作用主要是去验证理论的正确性。而真正实际生活是与这样的教育过程有区别的,实际生活是一个人从实践到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无穷的过程,教育只是截取了其中的一段。当然你抽出实践的单个环节,要学怎么做,这就不是教育而是培训了。所以我们讲实践教育,必须明确它的理念,实践必须与理论紧密结合,为了理解理论、掌握理论而去实践,当然也要学会实践的技能,而不是简单、表象地增加几个实验环节就行的。包括课程安排,教育改革,都必须和实践理念紧密结合起来。要真正搞清楚实践到底是什么目的,干什么用的,为什么要这么做,都要从体系上有统一的安排,统一的路子。
五、产学合作办教育,必须唱响“培养人才需全社会各主体共担责任”的调子
要培养优秀的工程人才,首先得从观念上把“人才”的涵义弄清楚。否则,培养人才的教育观念是无法清楚的。社会就复杂在需要各种不同的人才。工程师也有不同类型的工程师,既有设计工程师,也有生产工程师、销售工程师、维修工程师等等,不同的岗位需要不同的工程师。当然,工程教育里面也有两大类,一个工程类,一个技术类。同样一个层次里面还有关于创新型和常规型人才的探讨,美国有人称之为动态型和事务型人才。也就是说,如果大量的工作是常规性的,生产线建完了,需要维护它的正常运转,保证产品质量的合格,这都是常规型的工作。当然也有一些是创新型的,比如怎么改进生产线,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率。现在我们在舆论上重视创新型不重视常规型人才,其实现在大量缺常规型人才,这也是我们跟欧洲教育的差别所在。我们大量需要的是常规型人才,否则生产无法维持,日常工作不能正常进行。大家往往认为常规型工作是低等的,是低级的,不需要教育学生去做,这是错误的,恰恰相反,能够做好常规型的工作是创新的基础。现在在中国“创新”是说得最多而又最不清楚的一个概念。我们强调技术创新,要对技术创新从理论到实践搞清楚才行。创新的前提依然是要在实践里面去做,需要有更多实践的机会。此外所谓“领军人才”,也是必须在大量实践中逐渐脱颖而出的,逐渐起到领头的作用,当然要给他机会。
目前,不少大学毕业生找工作困难,而与此同时,很多企业又找不到所需的人才。大力加强产学合作,校企合作,是致胜之路。对高校来说,有助于了解企业的需求,改进人才培养的方式;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帮助教师提高实践才能。对于企业来说,也可以招收到胜任岗位工作,促进技术创新、产品升级换代的有用人才,是一种双赢的模式。
产学结合培养人才,目前有很多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式,主要有:企业接受学生去实习;师生参加企业的技术发展与革新;企业在大学里建立自己的一些下属组织,如车间、技术开发中心等:学校为企业人员设立培训班;由企业委托高校进行项目研发;企业向学校了解情况,从毕业生中接收所需人才;校企合作共同研发人才计划安排;成立校企联合委员会,共同探讨教育中的问题,以及在企业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有些企业还可参加学校的董事会,给予高校财务上的支持,参与管理,进行决策等等。但目前在产学结合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企业较普遍地认为培养人才不是自己的责任,对学生实习认为是负担,不能接受;缺乏企业跟高校深层合作的机制,如存在对知识产权归属的担忧等;高校规模发展得已很庞大,对于一些著名大企业来说,没有能力把相关学生的实习全部包揽下来,而大量中小企业与高校合作问题还没有提上日程;校企双方缺乏规范沟通的渠道;国家层面没有一个主管部门来管校企合作的问题等等。
因此,要解决以上这些问题,建议:国家层面,要加强立法,明确培养人才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全社会共同的任务,教育系统不可能把教育的任务完全承担下来,教育机构只是起到主导地位,其他主体也应共担责任。与此同时,规定高校必须为企业培养所需的人才;企业必须接受高校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政府要制定具体的鼓励政策,对于接收学生实习和实践的企业减免税收、允许其优先到高校选拔优秀人才等等。企业层面,要把培养人才作为自己的责任,和高校一起,研究如何培养人才。行业协会、企业协会要起到很好的沟通、桥梁作用。学校层面,要更好地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学生到企业实习和实践中,应该利用所学为企业创造价值。而且,不能仅仅把目光聚焦在国有大企业那里,毕竟它的数量有限,解决学生的实习、就业等空间不会太大;而应在占有99%比重的中小企业中寻找更广的出路。高校为社会培养的工程人才,不只是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的,应该面向全社会。
上述种种理念,都要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具体措施又可以分为教育内、外两个方面。从教育内部来讲,第一要有好的带头人。在政府主管部门,在高校,都要有真正重视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领导者。既能形成好的理念引领发展,又要有真正付诸实施的举措。第二要大力组建工程教育的研究队伍。在高校,不少高等教育研究院所都开始重视工程教育改革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也逐渐得到决策部门的重视,这是令人欣喜的现象,问题在于有不少研究者是学教育学出身的,他们在教育领域研究得很好,但对工程本身缺乏了解,缺乏工程实践。只有把学教育的和学工程的两种人结合起来,才能做出更多有效的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举措来。第三要建立学科和学术组织。现在没有工程教育学这个学科,美国也是刚开始有。所以要建立这个学科,在教育学里边形成分支也好,作为工程学里边的分支也好,应该有工程教育学这个学科;并且要建立相应的学术组织。这个工作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作者系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