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借冒名贷款整改报告:、信念志趣·追求梦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3 23:00:04
    《高考满分作文300题》   (个人撰写部分)

                                                          第一编   热点主题

 四、信念志趣·追求梦想

[写作指导]

信念志趣和追求梦想,是内涵较为单纯的主题。这个主题切合高中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成长特点,是学生在写作实践中练得较多的话题之一,也是高考作文命题的一大热点。历年的高考作文,许多试题都与信念、梦想有关,有的命题立意直接指向这一主题,更多的则是将其蕴藏在话题或命题材料中,由考生通过对题目的审视将其提取出来。有的试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立意是开放的,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如同一个辐射源,立意向四周散射,站在不同的角度可以抽象出不同的主旨,而信念和梦想是其中的一条射线。例如,2007年浙江省的高考作文话题“行走在消逝中”,就是这样的题型。不少考生面对这个话题感到束手无策,不知从何说起。其实,这个话题的立意非常开放,给考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可写的内容很多,信念和梦想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试想,在我们成长的人生旅途上,曾经有过多少幼稚的、荒唐的,甚至是错误的信念和梦想啊,随着年龄渐长,阅历渐丰,素养渐深,我们摈弃了那些幼稚的、荒唐的,甚至是错误的信念和梦想,取而代之的是新的信念和梦想;而这些新的信念和梦想,随着自我的不断提升和不断完善,又必将被更加崭新、更加成熟的信念和梦想所代替。人,不就是在这种不断消逝、不断蜕变的状态中前进的吗?如果把这种立意发掘出来,这道看起来有点玄虚的作文题就变得很具体,很好操作了,写起来就会驾轻就熟,游刃有余。

的确,信念志趣和追求梦想,是学生平时接触较多、普遍感到有话可说、比较好写的话题。但问题也因此接踵而来:写这样的话题,容易陷入一般化、甚至雷同化的窠臼,要脱颖而出,写出高水平的上乘之作,很不容易。

一般说来,写作这个话题的基本思路是:阐述意义——信念和梦想给人以希望,赋予人动力,人生因为有信念和梦想而精彩,坚定的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美丽的梦想是人生腾飞的翅膀;辩证说理——信念和梦想如果只存在于抽象的意识中,而不把它具化为实在的行动,那就只是空想,是虚幻的海市蜃楼,付诸实践,信念和梦想才能开花结果;表明态度——坚定信念和追求梦想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需要坚忍不拔的努力。

    这个基本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具体操作时可灵活变通,力求在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出奇制胜。比如,可运用拟人手法,将信念和梦想人格化,以《信念的自述》《梦的自白》《我是梦想》等为题,让信念、梦想“现身说法”,就比较容易写出新意;还可以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小草的信念》《鹰之梦》等为题,将话题化大为小,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这样既有利于从小处着眼顺利展开,又可在常见的话题中挖掘出新的东西,写出新的体验,从而避开一般化,甚至雷同化的倾向。

 

[考题导航]

61. 2008年广东卷高考作文题:请以《不要轻易说“不”》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

该命题在审题上给考生几乎彻底松绑,让他们轻松跨越审题障碍。题目中加引号的“不”,所否定的对象难以穷尽,“交流”“沟通”“合作”“团结”“理解”“勇气”“信念”“实践”“坚持”“成功”等,都可以纳入写作范围,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灵活选择。所以,这道试题符合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让考生有话可说。

    但是,该命题又设置了一个小小的审题机关——“轻易”。“不要说不”与“不要轻易说不”,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前者过于武断,过于绝对,为辩证法所不容;而后者既不是全然否定,也不是全然肯定,很有分寸,有回旋的余地,闪烁着辩证的光彩。所以,在写作时要注意“轻易”一词的限制功能,行文时对“说不”要把握好分寸。“不要轻易说”,是“不要动不动就说”而要“谨慎说”的意思,体现了一种接人待物、为人处世的智慧。面对难以做到的事情、难以解决的问题,难以渡过的关口,“不要轻易说不”,体现的是你的思考,你的决心和毅力;而“不要说不”,则表现的是你的草率,你的盲目和急躁,在别人看来是说大话,吹牛皮,为人所不齿。所以,“不要轻易说不”,是对希望的追求,是对信念的坚守,尤其是在大灾大难面前;是脚踏实地的努力,是锲而不舍的奋斗,是一个人和一个民族走向成熟的表现。

    这个作文题目虽然审题不难,联想和想象的空间很广,但要写出精彩之作还要在其他方面下功夫。选材应力求鲜活,屏弃陈词滥调,思想内容要有现实感,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还要讲究文采,综合使用各种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使文章内容既可亲可信又能打动人心。

    62. 2007年浙江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还记得你的童年吗?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那些美丽的梦想、单纯的快乐似乎在一步步离我们远去。

  苍茫的丛林间,玛雅文化湮没了;丝绸古道上,高昌古国消逝了。人类在消逝中进步。

  行走在消逝中,既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怅惘,也有“谁道人生无再少”的旷达…… 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行走在消逝中”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以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800个字。⑤不得抄袭。

思路点拨:

乍见之下,谁都会觉得浙江的这道高考作文试题有点玄虚,让人摸不着头脑。但如果认真审视,就会发现,引出话题的简短材料已经揭示了这个话题的含义。材料中的“离我们远去”,就是“消逝”的意思。审题时,考生只须向前迈一步就可以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那些美丽的梦想、单纯的快乐“消逝”了,“消逝”以后怎么样呢?必然是新的梦想、新的快乐诞生了,于是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向前“行走”了一大步。人类社会不也是这样吗?“玛雅文化”“消逝”了,“高昌古国”“消逝”了,新的文化、新的文明、新的社会形态诞生了,于是人类社会向前“行走”了一大步。把材料揭示的话题含义弄懂了,就会把这个作文题纳入关系型话题的轨道,对“消逝”和“行走”的辩正关系进行阐述。“消逝”和“行走”的关系,贯穿于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二者相辅相成,没有“消逝”就没有“行走”。“消逝”,是“行走”的前提,是发展的基础,是成长的需要,是对旧事物的扬弃;而“行走”是“消逝”的结果,是本质的提升,是精神的蜕变,是对新事物的欢呼。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就是这样在不断的“消逝”中,不断提升,不断蜕变的。在“消逝”中,我们难免有失落、遗憾和无奈,但在“行走”中,我们有更多的惊喜、感慨和赞美。所以,这道作文试题极富思辨性,将思维性和实践性、个体性和普遍性、现实性和历史性较全面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切实可行而且品位较高的考查功能。

    “消逝”,既然是 “扬弃”、“放下”、“远离”等的同义语;“行走”,既然是“前进”、“发展”、“成长”等的代名词,写这篇作文的思路自然就开阔了。比如,可立足于自身,以自我成长为轴心,围绕这个轴心写信念的交替,写梦想的更新,写观念的蜕变等。这样,就谱写出一曲真实感人的成长心语。

 

63.2007年四川高考作文题:请以“一步与一生”为话题写一篇作文,800字以上,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思路点拨:

很容易看出,这是关系型话题作文。“一步与一生”,表面看是并列关系,其内涵却是因果关系,即“一步”是因,“一生”是果。迈出怎样的“一步”,将影响人的“一生”。这道作文题目显然是从著名作家柳青的一段名言中提炼出来的。柳青在《创业史》中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是漫长的,但紧要处就那么几步,这几步迈得如何,将影响人的一生。试题的内涵,与2007年上海高考作文“必须跨过这道坎”有相似之处,“一步”与“这道坎”,都是指人生中的紧要时刻或重要关头。不同的是,“这道坎”暗喻重大的磨难、挫折,而“一步”的含义则要宽泛得多。

  写好这道题,首先要运用辩证思维。“一步”是短暂的,“一生”是漫长的,但“一步”却影响,甚至决定“一生”,二者的辩证关系,是试题的内核。把这颗内核发掘出来,对“一步”与“一生”进行辩证思考,才能有独特的感悟,写出有个性色彩的文章。其次,要把握好重点。

在“一生”中,“一步”只是沧海之一粟,但举足轻重,极有分量。所以,“一步”与“一生”,决不能“平分秋色”,作文的天平要尽量向“一步”倾斜,加重“一步”的砝码。以“一步”为重点,并不意味着要弱化“一生”。“一生”,可着墨不多,但必须“画龙点睛”,揭示中心。也就是说,“一步”是基础,“一生”是升华;前者是“网”,是“衣裳”,后者是“纲”,是“领”。提纲挈领,“网”和“衣裳”,才能顺利展开。最后,要把“一步”选好,这“一步”必须是人生最紧要、最关键的“一步”,必须是支撑“一生”的有力依托。选择这“一步”,要放开眼界,把个人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联系起来,力求使这“一步”既有个性色彩,又有社会意义。“一步”,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二者均可入题,顺向立意,反弹琵琶都可以。若顺向立意,迈出正确的“一步”,收获人生的精彩,给人以醍醐灌顶的感悟;若反弹琵琶,迈出错误的“一步”,饱尝人生的悔恨,给人以前车之鉴的启迪。

64. 2006年天津高考作文题:《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收录一个新词——愿景,词义是:所向往的前景。

    请以“愿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思路点拨:

“愿景”,是《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收录的一个新词语,涵义是所向往的前景。在其概念的外延上,与信念、愿望、目标、梦想等属于同一范畴,因此它的适用范围比较广泛:可用于国家,也可用于集体,还可用于个人。从思想内容上看,试题仍然注重考查考生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力求将作文与做人统一起来,实现作文的育人功能。从“愿景”的涵义“所向往的前景”及其外延出发,写作领域是宽泛的,可由大处着眼,写整个民族的愿景——希望祖国和平统一,写广大民众的愿景——希望我们的社会更和谐;也可从小处落笔,写个人的美好愿景,抒写自己生活的信念、追求的梦想、向往的目标等。一般说来,作文重在展示自我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写自己的“愿景”更为稳妥。但要注意,个人的“愿景”要切合实际,要具体明确,切忌以空对空,华而不实。这道作文题有些虚化,应将其化虚为实,写出一个实实在在的自己的“愿景”,这样文章内容才有可信度。

    这道试题的缺陷在于,“愿景”毕竟是个新出现的词语,还没有真正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即使是文化人也很少运用,学生大多对这个词语相当生疏,使用起来会觉得有些别扭。所以,“愿景”作为作文题目不合时宜,至少为时过早。

65. 2006年山东作文题:一个寓言,星星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珠宝、钻石和一切美好的东西,人们总想登上月球和星星,然而当人们踏上月球的时候才发现,月球和我们的地球一样有山有土,是凹凸不平的。

    从这则寓言中你感悟到了什么呢?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除散文以外文体的作文。

思路点拨: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试题。材料作文的一个特点是,所提供的材料往往包含多方面的信息,站在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应对材料作文的基本策略是,只要立足材料,抓住材料透露出的任何一方面的信息,就可以生发开去。比如,从这道作文试题的材料中,我们很容易抽象出“距离产生美”的哲理。如果再细心揣摩,还可以产生有关“理想与现实”的思考,而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又是多方面的:①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我们始终觉得理想是那么美妙,令人心驰神往,但是当理想一旦实现,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我们却觉得它并不是那么完满,仍然有许多缺憾。②理想,当它还只是作为一种梦想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中的时候,我们总觉得它妙不可言,但是当接触到与这种理想相对应的某种现实的时候,我们才突然发现,先前那种存在于我们想象中的理想,与现实大相径庭,在冷酷的现实面前,美妙的理想破灭了。这样的情景,在生活中是非常多的,尤其对喜欢幻想的年轻人更是如此。所以,这道材料作文题给我们提供的思索空间还是挺开阔的。从“理想与现实”的角度切入,是个不错的选择。

    这道试题的缺陷是,要求“写一篇除散文以外文体的作文”,把形式最自由、表达最灵活、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最广的文体——散文排除在外,即,不能写成散文。这种要求严重地限制了考生的写作自由,而且考生写的文章是不是散文,本身很难界定,给阅卷会造成很大的麻烦,这种限制,无异于作茧自缚。

66.请以“一个难忘的梦”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思路点拨:

一般说来,中学生写“梦”的话题作文,很容易写成“梦想”,而“梦想”又是理想、愿望、目标等的代名词,所以学生写“梦”,提起笔来往往会直奔“理想”而去。这样写,无可厚非,但思路过于狭窄,理解过于肤浅。因为“梦想”只是“梦”的一种形式,而“梦”并非全是“梦想”。“梦”的形式多种多样,如美梦、噩梦,平淡的梦、离奇的梦等;“梦”的内容,千奇百怪,包罗万象,几乎什么内容都可以入梦。比如,“一个难忘的梦”,这道命题作文,就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写理想、愿望、目标等,如果把构思局限在这个层面上,思维触角就难以伸展,写出来的文章就难免平庸。

不难看出,这道题要求考生写一个实实在在的“梦”,对梦境的内容进行逼真的描述。审题时,要注意题目中“梦”的限制语。“一个”,是对梦的数量的限制,每个人做的梦是非常多的,但只能写“一个”,如果写两个或多个,那就偏离了题意,所以对所写的“梦”,必须进行精心挑选、构思,使之典型化、个性化;“难忘”,是个至关重要的限制语,是对梦的内容的限制,也是区分这篇作文高下的分水岭。这个梦之所以“难忘”,是因为它对人的成长,甚至对人的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或者对事物的全局具有重大意义。所以你选择的“梦”一定要典型,要有分量,写作时,要在“难忘”上用力,让读者觉得这个“梦”的确令人难忘。需要注意的是,这道作文题目没有人称限制,即没有指明这个“梦”是谁做的,因此写作人称非常灵活,我、你、他、它,均可以作为表述对象。这样就为考生提供了极为广阔的表达空间,可以写自己,也可以写别人,还可以写一个家庭,甚至整个国家;既可从小处入手,写自己的成长经历,切身体验,也可从大处着眼,写民族的忧患,国家的灾难,甚至世界的危机等。总之,充分利用这个隐含的优势,笔下就会左右逢源,可写的东西联翩而来。

6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先生说:“只有相信灵魂不灭,才能对人生有合理的价值观。相信灵魂不灭,得是有价值的人。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的确,人应当有信念。这种信念从何而来?也许来自父母从小的熏陶,也许来自老师谆谆的教导,也许来自生活的启迪,也许来自一本书的鼓励,也许来自亲友的一句话……你有什么样的信念呢?它是怎么来的?请把你确立信念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与试题引用的材料相符。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

千万注意“把你确立信念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听”这一要求。虽然题目规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但“讲故事”这一要求已将议论性、抒情性等文体排除在外。在通常情况下,这篇文章应该写成记叙文。“讲故事”,选材宜具体,讲自己感受最深刻、最动情的事,只有首先感动了自己,写出来的文章才有可能感动别人。主题宜集中、单一,积极向上,既有个性特色又富有时代气息。还要注意的是,讲“信念”的故事,很容易落入“思想大于形象”的陷阱,概念成堆,大话连篇,激情缺失,所以一定要用形象说话,描述宜生动,事件宜完整,要善于捕捉典型、生动的生活细节,用细节揭示故事的内涵,展示人物的精神面貌,用细节传达具体而真实的人生信念。这样才能以少胜多,以小见大,给人留下值得反复咀嚼的回忆。

6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罗杰·罗尔斯是美国纽约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他出生在纽约大沙头贫民窟。他上小学时,校长皮尔保罗曾鼓励他说,我一看就知道,你将来一定是纽约州的州长。罗杰·罗尔斯把这句使他大吃一惊的话牢牢记在心中,并从此把“纽约州州长”当作一面指引自己前进的旗帜。在以后40多年的时间里,他始终如一地按照州长的标准要求自己。51岁那年,罗杰·罗尔斯真的当选为纽约州州长。在就职演说中,他说:在这个世界上,信念这种东西任何人都可以免费获得,所有成功者最初都是从一个小小的信念开始的。

    请以“信念”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思想观点。

    注意:(1)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自选。(2)不少于800字。(3)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思路点拨:

罗杰?罗尔斯“坚守信念,永不言弃”的故事对青少年很有教育意义。数十年如一日坚守一个信念,这样的人犹如凤毛麟角。罗杰?罗尔斯做到了,所以他取得了成功。这样的典型史实的确是对青少年进行信念教育的好教材。坚定的信念,是成材的基础,信念不倒,人生的目标就可能实现。信念与成功是一对孪生子,形影不离。材料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到“成功”这一字眼,但罗杰?罗尔斯最终当上了州长就意味着成功。写“信念”,必然要写“成功”,不然的话,信念就失去了意义,就成了一张空头支票。虽然成功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坚守信念不一定就能成功,但就写作内容上说,写“不成功”也是将“信念”与“成功”挂起钩来。所以,题目虽然是以“信念”为话题,但不能孤立地写“信念”,这一点很是重要。“信念”的话题很普遍,考生都很熟悉,所以“出新”是写好这篇作文的关键。写作中,应从自己最容易把握也比较新巧的角度切入。中学生作文的出新,与作家作品的创新有本质的不同,只要在写法上与一般作文有所不同,在选材上避开众人易选的材料,力求“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就可以了。此话题大多数考生会从赞扬罗杰?罗尔斯“坚守信念”的精神下笔,然后抒写自己的信念。如果你另辟蹊径,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从小草、梅花等寻常事物入笔——小草破土而出,梅花凌寒绽放,不正是坚守信念的结果吗?——就很可能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69.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按照要求作文

    一个孩子如果只生活在现实中,那么他可能会缺少想象的翅膀;一个孩子如果只生活在梦想中,那么他可能会缺少扎实的根基。看来,这两种活法都行不通,必须选择第三种活法。第三种活法是什么样的活法呢?请以“第三种活法”为主标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给主标题“第三种活法”加一个副标题,把“第三种活法”的内涵揭示出来。②自选角度,自定立意,除诗歌外自选文体。③字数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

这道作文试题形式较新颖,给出了主标题,要求学生添加副标题,把命题和自主命题结合起来,这种命题形式极为罕见。但命题者不是为了猎奇,而是在审题上给考生设置一点小小的障碍。材料中说的两种活法是两个错误的极端,正确的活法,即第三种活法是把二者结合起来。这一点,相信绝大多数考生都很容易看出来。看出来后,用一句简洁的话把这个意思表述出来就可以了,即把现实和梦想结合起来。这一点,估计绝大多数考生也不会有问题。所以,这道题在审题上是宽严相济,“宽”是总体倾向,不假思索就可平稳度过;“严”是局部障碍,很有分寸,稍加思索便可一步跨越。

    越过审题关,添加副标题后,这道题的写作方向便豁然贯通,即相当于“梦想与现实”的话题写作。“梦想与现实”,是一个关系型话题,所以首先要搞清楚二者的关系,现实是梦想的基础,梦想不能脱离现实。对二者的阐述要一视同仁,等量齐观,在笔墨上基本是平分秋色。若偏向一方,就可能偏离题意。

    青少年时期是多梦的季节。每个考生都有自己的希望和梦想。在选材时,要高瞻远瞩,要有较高的立意,希望和梦想要与时代相联,或者折射出较为普遍的社会问题。即使抒写个人的某种生活向往,也要力求使自己的希望和梦想有时代感和社会性,不能在自我的狭小天地里沉醉不起。在写法上,千万要把希望和梦想根植于现实的土壤之中。

70.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若干年前,美国著名高等学府哈佛大学对学生进行了一项关于人生目标的跟踪调查。调查结果是,27%的人完全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近期目标,只有3%的人有明确而长远的目标。25年后,那3%的坚持不懈地朝着自己当初确立的目标努力的人基本上都成了社会精英,而那些完全没有目标或目标模糊或只有近期目标的人大多没有什么成就。

    请以“目标”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思路点拨:

这是个典型的话题作文,具有话题作文的要件:引出话题的材料、阐释性话语、话题核心词、写作要求等。要注意的是,阐释性话语一般具有导向作用。这则材料就是这样,其立意指向很明显——有明确而长远目标的人基本上都成了社会精英,其余的人大多没有什么成就。显然,这道试题考查学生是否具有明确的人生观,是否具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还要注意的是,引出话题的材料虽然很简短,但涉及了四类人,写作时容易陷入的误区是,对四类人都想写,结果哪类人都没写到位。贪多求全,是写文章的大忌,最后必然落入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平庸境地。应把四类人分成两大阵营,目标明确的人自成体系,其他人合三为一,这样容易突出重点。

    在总体构思上,要明确几个问题:①人应该明确自己人生的目标,如果得过且过,信马由缰,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人生必定是灰暗的。②目标应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脱离现实,好高骛远,目标大于现实,只是一场黄粱梦。③目标与行动密不可分,有目标而无行动,目标就是空话。

    下笔前,最好先选好一个点,然后小切口,深入掘进。可从自己熟悉的典型人物入手,正面、反面都可以——正面人物,突出他们可歌可泣的辉煌人生;反面人物,突出他们可悲可叹的灰暗人生,然后切入“目标”的正题。切入正题时,可重点写目标明确的人生,也可侧重个人内心世界的重建。有明确而长远目标的人毕竟是凤毛麟角,一般人很难进入这个行列,通过对自己人生的审视,重新修订自己的人生观。

    在文体的选择上,这个话题较适合写记叙文或抒情散文。当然,写议论文也可以,但有一定难度,容易滑入两个极端,要么大话连篇,缺少感性色彩,要么事例成堆,缺乏理性分析。所以还是避开议论文的好。

    中学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也是学生确立人生目标的最佳阶段。怎样确立人生目标,确立什么样的人生目标,是中学生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思索的问题。这道试题就是对考生人生目标的检测,相信同学们能写出展示自己心路历程的精彩之作。 

 

[满分示例]

71.                                                   不要轻易说“不”

                                                               广东一考生

  总有一天,人的生命会枯萎,但千万不要轻易对生命说“不”,因为我们内心里还有一种潜在的精神力量,它支撑着我们在荒野中踽踽前行。

  不要轻易说‘不’,是一种强大的力量。缉毒警察罗金勇临危不惧与3名毒贩进行殊死搏斗,因寡不敌众身受重伤,成了植物人。从那以后,罗映珍肩负起照顾丈夫的责任,精心呵护,无怨无悔。她每天全身心地守候在丈夫身旁,和丈夫说话,并含泪写下了600多篇爱的日记,用日记呼唤着丈夫意识深处的觉醒。在爱的呼唤中,“沉睡”的丈夫终于奇迹般地有了清醒的意识。罗映珍的这种对爱的坚持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是对死神的否定;这种力量告诉我们,对生命不要轻易说“不”。

    不要轻易说‘不’,是一种坚定的信念。在四川大地震中,当那些生命的奇迹被一个个创造出来时,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为之呐喊,在天安门广场上,在奥运圣火的传递中,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中国加油”的豪迈誓言响彻云霄。也许每个人都还清楚地记得温总理那温和而又充满坚定信念的话语:“我们决不放弃,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我们坚信,生命是梦想的一架梯子,可以延伸到梦想成真的云端;磨难是成功的一块基石,可以垒起希望的丰碑。所以,在一片片惨不忍睹的废墟面前,在一条条被滑坡掩埋的路上,对生命,我们从不轻易说‘不’。  

    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不知有多少拥有强大的力量和坚定信念的仁人志士。面对个人的坎坷,面对民族的灾难,他们从不轻易说“不”。宋代爱国诗人陆游,一生都在为收复中原而奔波操劳,呕心沥血,临死前也不忘嘱咐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他的那种“位卑不敢忘忧国”的情怀感动了无数的热血男女。“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是他一生理想追求、永不轻易说‘不’的真实写照。

  朋友,如果你的生命和事业的盆栽也出现了枯萎凋零的景象,请你不要轻易说“不”。请你仔细找到出现枯萎的原因,发现凋零中的一线生机,也许需要养分,更需要你的爱心呵护。发现这一线生机,就让它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正如一首歌里所唱的:请不要轻易说不,因为这个字太残酷,它能把美好变成虚无。请不要轻易说不,因为这个字太冷酷,它能把快乐变成痛苦。我们还有什么不能挺住,为了一起吃过的辛苦;为了一起拥有的幸福,我们还有什么不能付出……

点评:

作者把不要轻易说‘不’,概括为一种强大的力量和一种坚定的信念,并分别选用感动中国的典型人物和抗震救灾的典型事例加以证明。在此基础上合二为一,用“强大的力量”和“坚定的信念”共同托起富有强烈时代感的“不要轻易对生命说不”的主题,使文章呈现出清晰的脉络,凸现出鲜明的主旨。结尾意味隽永,用亲切的口吻,形象的比喻,告诫人们珍惜自己的生命和事业,保持活力,不要轻易对生命说不,颇有亲和力和感召力;用一首流行歌词煞尾,别具匠心,极为贴切,与文章内容和主题相映生辉。不足的是,写陆游的段落,略显单薄,该段的主旨句说“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有许多拥有强大的力量和坚定信念的仁人志士”,但全段却只说陆游一人,分量偏轻,更重要的是,这一段没有参与“不要轻易对生命说不”这一主题的支撑,如能调整过来,则结构更加谐调匀称,文章内核更加明晰、坚硬而更有分量。

 

72.                                                       行走在消逝中

                                                             浙江一考生

                                (一)

    暮色四合,我独身步入田野,三五把凉风夹杂些六月的愁怅与我擦肩而过。那不曾为谁逗留的,可是叫时间?  

    天空尚且弥留些彩霞不曾隐逸,脚步终于还是没有融入到初夏的大杂烩中,我,怀着我的那颗不曾走出三月的心,迷失在行走着的路上?

    脚印指引着我走向了诗的安魂场,刚想轻吟一首小诗,却不料为三两株窃窃私语的小草所惊吓。它们,正相谈正欢;它们,正期盼着后半夜与露珠的狂欢。而我呢?我的心,又在期盼些什么?

    田野里,到处弥漫着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淡淡的,和着些许清凉,令我有种说不出来的无奈;抬眼望去,暮色里,那起伏不平的田野里,那养育一方百姓的黑黝黝的的泥土啊,你们,又将孕育怎样的生命?

    家,对了,身后应该还有家的影子,可从我的眼里看去,又是那般的模糊。唯独那盏心灯,哪怕在风雨里,也应该不灭?

    行走在消逝中,我,应该怎样,安放,我的灵魂?

                                 (二)

    暮色四合,我独身步入田野,三五把凉风夹杂些六月的感伤与我擦肩而过。那不曾为谁逗留的,应该叫时间。

    天空尚且残留些彩霞不曾藏匿,脚步终于还是没有融入到初夏的交响乐中,我,怀着我的那颗走过五月的心,找寻在行走过的路上。

    脚印指引着我走出了词的失乐园,刚想轻吟一首短词,却不料为十来株喃喃细语的小草所静寂。它们,正相谈正欢;它们,正期盼着后半夜与露珠的拥抱。而我呢?我的心,也应该有它自己的栖息地。

    田野里,到处弥漫着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淡淡地,和着些许清凉,令我有种说不出来的懒散;抬眼望去,暮色里,那起伏不平的田野里,那养育一方百姓的黑黝黝的泥土里啊,你们,又将孕育多姿的生命。

    家,对了,身后肯定还有家的影子,没有回转过身去,却感觉到它在我心里深深的烙印。那盏心灯,哪怕在风雨里,也可以不灭。

    行走在消逝中,我,渴望这样,安放,我的灵魂。

                                     (三)

    暮色四合,我独身步入田野,三五把凉风夹杂些六月的欢畅与我擦肩而过。那不曾为谁逗留的,唯独有时间!

    天空尚且留恋些彩霞不曾安睡,脚步终于还是没有融入到初夏的大合唱中,我,怀着我的那颗行走在六月的心,澎湃在涂满希望的金色的道路上!

    脚印指引着我走进了梦的欢乐谷,刚想微笑一个永恒,却甘愿为满目的幸福歌唱的小草所驻足。它们,正充满理想;它们,正期盼着后半夜与露珠的亲吻。而我呢?我的心,也一定会有它自己的栖息地!

    田野里,到处弥漫着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淡淡的,和着些许清凉,令我有种说不出来的的惬意;抬眼望去,暮色里,那起伏不平的田野里,那养育一方百姓的黑黝黝的泥土啊,你们,又终将灿烂成五彩的生命之花!

    家,对了,心里还装着家的温馨,暖暖地,轻抚着六月的情怀,从来不曾隐喻在梦里。那盏心灯,哪怕在风雨里,也终于不灭!

    行走在消逝中,我,将要这样,安放,我的灵魂!

点评:

这篇作文最大的特点是借鉴了《诗经》的复沓手法,反复咏叹。三个段落结构相同,语意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句子、段落反复出现。这种反复手法的运用,使文章的意蕴得到了反复强化,有一咏三叹的效果。但是,三个段落并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通过某些关键词语的悄然变换,使语意不断加深,呈现出向纵深开掘的递进趋势。比如,“六月的愁怅”“六月的感伤”“六月的欢畅”,作者的感情基调不是在逐步提升吗?又比如,“我的心,又在期盼些什么?”“我的心,也应该有它自己的栖息地。”“我的心,也一定会有它自己的栖息地!”作者的精神追求,不是在逐渐清晰吗?再比如,“唯独那盏心灯,哪怕在风雨里,也应该不灭?”“那盏心灯,哪怕在风雨里,也可以不灭。”“那盏心灯,哪怕在风雨里,也终于不灭!”作者的信念,不是经历了一个由迷茫到明确,由明确到坚定的过程吗?这种词语、句子的悄然变换,语意、内涵的不断加深,思想、意境的不断递进,文中比比皆是。发现了这个特点,我们就发现了作者揭示题旨的脉络:青春的“我”独步在人生的旅途中,随着岁月的流逝,自我的成长,惆怅消逝了,欢畅诞生了;懵懂消逝了,清晰诞生了;迷茫消逝了,坚定诞生了……我,就这样在消逝中行走。不足之处是,有些语言较隐晦,比如,每部分开头的“三五把凉风……”,句中的“三五”就颇令人费解。

 

73.                                                           一步与一生

                                                                四川一考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迈出的每一步对我们的一生都会有重大影响。 

  在正确的道路上跨出一步,你的人生会因此而不同。史铁生在二十几岁即遭遇下肢瘫痪,他想到了自杀,可是,经过激烈地思想斗争,最终,他从死亡边缘挣扎出来。如果他不从死亡的边缘跨出一步,他的一生可能要因此改写。司马迁遭受宫刑,这真是奇耻大辱,他也想到了死,可是,他又想到:“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最终,他从屈辱中跨出了一步,写了鸿篇巨制《史记》,成就了他辉煌的一生。 

  在错误的道路上迈出一步,你只能品尝苦果。成克杰身为人民公仆不想着兢兢业业地工作,却贪图享受,生活腐化。如果他不在腐化的生活道路上迈出一步,他怎么会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马家爵作为一个贫穷人家走出的大学生,不思学业有成,从而孝敬父母,报效国家,却因为一点点小恩怨伺机报复。如果他不在报复的路上迈出一步,他怎么会有伏法抵罪的结局? 

  古语云:“一步错,步步错。”“一失足成千古恨。”这些用血泪写成的话里包含着多少深刻的教训啊!不过,“一步错”真的就“步步错”吗? “一失足”真的就“千古恨”了吗?“浪子回头金不换”又给我们重新振作的勇气,只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同样,可以成就精彩人生。廉颇身为赵国重臣、一代名将,却为名利与蔺相如相争,不能不说他在错误的道路上迈出了一步,可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他及时发现并改正了自己的错误,从而成就了“将相和”的美谈。越王勾践失去自己的国家,自己的也沦为奴隶,在这样的打击面前,再英勇的人也要低下头了吧?可是,勾践却能“卧薪尝胆”,积蓄国力,最终一洗国耻。  

  反之,一帆风顺的人如果不慎重自己的脚下,也可能功亏一篑,毁了自己的一生。陈良宇能坐上上海市委书记的位子,他的仕途不可说不顺畅,可是,身为国家高级领导干部不能为人民谋福利,反而以权谋私,最后前功尽弃,落得晚景凄凉。同样下场的还有原北京副市长王宝森,他可能想到为革命工作一辈子了,再不享受可能没机会了,所以在后期的生活上极端腐化,最终因晚节不保而畏罪自杀。 

  由此看来,我们不可不慎重我们脚下的每一步啊!因为,你迈出的每一步对你的一生都可能有重大的影响,让我们都一路走好吧!一路走好,不仅可以让自己的一生幸福,也可以给自己身边的家人带去幸福,还可以造福社会,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当然,如果你在错误的道路上不小心跨出了一步,你也不必惊慌,只要你知错能改,你同样可以赢得一生幸福!

点评:

语言犀利,辩证说理,论证有力,是这篇议论文的主要特色。 

  开篇,作者引名言紧扣文题,引出中心论点,为文章竖起一面鲜明的旗帜统帅全文。然后,将目光投向历史的长河,在那里淘沙掘金,或引证,或例证,或正反论证,多管齐下,论证手法多种多样。列举史铁生、司马迁等人迈出正确的“一步”以及成克杰、马家爵等人迈出错误的“一步”的事例,援引廉颇与蔺相如“将相和”的美谈以及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史实,摆出陈良宇、王宝森身居高位却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的事例,从正反两方面为自己的观点提供了有力的佐证。文章回顾历史,审视现实,视野开阔;正反说理,纵议横论,对比鲜明,有力地强化和突出了自己的主张。文章成功的亮点还在于结构严谨,思维缜密:第四自然段进一步引用古语,巧妙过渡,反弹琵琶,深入论证,使内容更加厚重,思辨色彩更加浓郁;结尾水到渠成,提出忠告,总结全文,收束有力,极具亲和力和感染力。

 

74.                                                                 愿 景 

                                                                 天津一考生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题记

    黛玉,你知道吗?每当我闭上眼睛,脑海中就会浮现一个场面,就会想到你的香消玉殒。于是,我的心中充满阴霾,我也就失去了所有的愿景。

    残阳如血,秋风萧瑟。桃花帘内,你空对的是菱花镜中的瘦影,空对的是昏暗的照壁,空对的是画着秋景的屏风,空对的是余晖下的雕栏玉砌。那么,此时的你,是否也在思考着什么,你是否也有自己的愿景?

    我想是有的。可是,你的愿景仿佛眼前的落花,在风中翩跹,跳着最美的舞,它们却终究是要落的啊!“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吟着《葬花词》,你用锦囊收集落英,让它们“质本洁来还洁去”,你用净土埋葬落花的同时,也将自己美好的愿景一同埋葬在苍穹尽头的香丘里。

    你是有愿景的,只是它们已经死了,不是吗?你无法阻止它们的死去,甚至是你的死去。你是一株空谷幽兰,你不属于那个淮扬的小巷,也不属于金陵监盐御史的那个幽深的宅院,你更不属于那个风凄露冷的潇湘馆,你只属于三生石畔那个完美的世界。面对世俗的土壤,肮脏的河水,你会水土不服的!那么,你以及你的愿景的萎蔫,凋零,又何尝不是一种必然呢?

    你的泪水从脸颊落下,落到火红的薛涛笺上,化作无尽的诗情。你的诗中,流淌着对爱情、生命以及一切美好事物的向往,流淌着你那带着淡淡哀愁的愿景。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你拥有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愿景!我不能没有愿景,否则,恰恰是对你的曲解!如果我们是好朋友,你也一定不允许我这样做的,对吗?

    对!我要让奋斗的泪水浸透我的芽儿,让牺牲的血雨洒满我的身躯,追求一切美好事物,实现我的、你的未竟的愿景,化作历史长河中永恒的一瓣馨香!即使有一天,我已化为一团春泥,可我已实现了自己的愿景,我曾经散发的馥郁馨香,将布满世界的每个角落!

    我又一次闭上了眼。我看到了你弱柳扶风的身影,看到了你的风鬟雾鬓。这次,你笑了——笑靥如花。

点评:

本文用唐代诗人崔护那首著名的“人面桃花”诗作题记,与林黛玉的命运以及作者自己对美的向往有某种暗合和隐喻作用。文章聚焦于林黛玉的美好愿景,紧扣文题,着力抒写黛玉爱情破灭后美好的愿景也随之萎蔫、凋零的悲剧,感情真挚,感悟深切,令人读后为之扼腕,感慨嘘唏。作者对《红楼梦》的有关情节比较熟悉,如黛玉葬花,黛玉焚诗,黛玉的身世等,引述自然流畅,如数家珍,体现了较为深厚的知识积累和人文素养。这些情节与“人面桃花”的题记相互映衬,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含金量。从思想性上看,作者注意从林黛玉的美好愿景中感悟自身,展现自我。结尾部分,作者表达了自己追求一切美好事物的愿景,并形象地抒发了要为这个愿景奋斗、献身的坚定信念——“让奋斗的泪水浸透我的芽儿”“让牺牲的血雨洒满我的身躯”“化为一团春泥”等,开掘了文章的思想深度。

75.                                                          梦想在现实中起舞

                                                                    山东一考生

   仰望星空,那似乎没有纤瑕的星辰在银河中闪耀,而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那不染纤尘的星空里,放飞了多少人美丽的梦想。飞上星星的人知道,那里像地球一样,也有灰尘和石渣,于是他们失去了幻想的自由和权利。我们不能一味沉溺于自己的幻想之中,却也不能让自由飞翔的思想湮没在无情的现实里。

    阮籍目睹世间的浑噩不堪和好友的身首异处,借醉酒逃避现实。他的一生一直在逃避、逃避、逃避,却终因一篇《为郑冲对晋王笺》被人唾弃。嵇康则完全生活在现实之中,不肯向生活做出任何妥协,最终一曲《广陵散》成为绝响。其实人生由阮籍的醉酒向前一步便是嵇康的《广陵散》,人生由嵇康的《广陵散》向后退一步便是阮籍的醉酒,殊途同归的境遇竟是如此迥异。若是两人各向中间迈出一步,将幻想与现实稍加中和,也许就不会落得生者隐入迷幻,死者融入苍穹,只留给后人无尽的怅惘。

    我们如何才能让仰望星空的人了解现实,又如何才能让飞上星星的人保留梦想呢?

    在那个人人埋怨的时代,沈从文先生目瞩现实的残酷却依然将那个江南小城写成了山美、水美、人美的世外桃源。现实没有湮没他对人生的希望,他用一份最原始的情感和一颗赤子之心看待这个社会,看待自己的人生。他没有沉醉于自己的幻想亦没有让现实麻木自己的心灵。

    张允和先生亦是一位智慧的老人,她一生经历了大富大贵,也经历了战火纷飞、十年浩劫,而她却永远保有一副悲天悯人的情怀、一颗永不衰老的童心。她那悲天悯人的情怀使她正视现实并战胜现实,而她那颗永不衰老的童心则使她在任何艰难的情况下都不放弃幻想和权利。

    川端康成浅浅的一句“凌晨四点钟,看到海棠花未眠”瞬间感动了多少心灵。这是梦和现实完美的结合,让那些世俗之物顷刻间土崩瓦解,让多少在现实中日渐麻木的心灵得到了温暖。

    正视现实,但不委身于现实;保持幻想,但不沉溺于幻想。让梦想在现实中跳一曲酣畅淋漓的舞蹈吧!

点评:

作者把“星空”当作梦想的象征,把星球上的凸凹不平等缺陷当作与梦想相冲突的现实。在此基础上顺理成章地引出“梦想与现实”的关系,提出既要“保留梦想”又要“了解现实”的观点。对梦想与现实的关系,作者条分缕析,具有浓厚的思辨色彩,还令人信服地提出了处理二者关系的方法。如,“我们不能一味沉溺于自己的幻想之中,却也不能让自由飞翔的思想湮没在无情的现实里”,“将幻想与现实稍加中和”等。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视野开阔,涉猎面广,具有较深厚的人文知识底蕴,选取事例,信手拈来,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却无堆砌之感和矫揉造作的斧凿之痕。贴切的事例,从正反两方面阐明了梦想与现实的关系,再加上精彩的语言修饰,使文章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76.                                                          一个难忘的梦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高级中学 张晶

夜凉如水。

我在夜的湖水里挣扎。四周一片漆黑,天上没有一缕星光,地上没有一点灯火,一切发光的东西似乎都消失了。我想叫喊,但喉咙里像塞了团棉花,发不出声;我想逃跑,但双腿像灌满了沉重的铅块,举步维艰。我徒劳地挣扎着……

突然,一个陌生人出现在我面前——其实,那不是一个陌生的人,而是一个陌生的怪物,身披黑色的大氅,面目狰狞,眼里闪着绿莹莹的光,像狼。我本能地缩成一团,毛骨悚然。那怪物却没有伤害我的意思,它直楞楞地看了我一会,说:“跟我走吧,孩子!”奇怪,它的声音与它的相貌很不相称,温柔极了。它朝我伸出手来,那手黑漆漆的,像一双钢爪。那双钢爪向上抬了抬,做了几下让我起来的手势。它的手臂竟然那么柔软,像个训练有素的舞蹈演员。我像被它施了魔法,浑身轻松了,双腿灵动起来,鬼使神差地迈开了步子。

我在前面走,怪物在后面跟。地上根本就没有路,怪石嶙峋,荆棘丛生。我走得很吃力,步履踉跄,跌跌撞撞,不一会就遍体鳞伤,大汗淋漓。每当我稍一犹疑,想回头看看的时候,没等脑袋旋转到九十度,脊背就被怪物猛击一掌。它出手力度很大,落到我身上却很柔软,但有一股巨大的推力,使人想起那高深莫测的太极神功。

不知走了多长时间,脚下突然有路了,两旁的景物也渐渐清晰起来,就像华老栓一大早去给儿子买“药”的情景:“路也愈走愈分明,天也愈走愈亮了。”

路愈来愈开阔、平坦,四周的景物呈现出愈来愈秀美的姿容。

我登上了山顶。这里地势平旷,景色迷人。山花在微风中摇曳,草色树影青翠欲滴,溪水丁冬,鸟声如洗。艳丽的霞光流水般地从天空中倾洒下来,洒在我身上,暖融融的,我像泡在一泓碧波荡漾的温泉里,舒爽极了。

我回头看,四处搜寻,那怪物不知什么时候没了踪影。

秀色可餐,我流连忘返。

霞光越来越强烈,刺得我睁不开眼。于是,我醒了——

哦,原来是一场梦。

人们都说,梦中的景象,很快就会遗忘。但这个梦,我永远不会忘记。

点评:

    本文构思精巧,作者把自己对人生的认识,形象地转化为一个梦境,高度浓缩了人生的整个流程,写法新颖,难能可贵;文采优美,叙事简洁、生动,写景细腻、逼真。文章通篇运用象征手法:开篇写“我”在夜的湖水里挣扎,象征“我”对人生的困惑与迷茫;梦境中艰险的跋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坎坷与曲折;山顶优美的风光,象征理想、目标实现后的成功境界。篇末点题巧妙,含蓄地表明作者明白了人生的真谛,从而确立了坚定的人生信念。象征手法的娴熟运用,使文章具有了一定的文学特质,在中学生的作文中达到了较高的水准。文中那个“陌生的怪物”,是作者描写最成功、也最耐人寻味的形象。它究竟象征什么呢?非常值得揣摩。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作者刻画这个形象,处处表现了它的双重性格特征:既面目狰狞,令人恐惧,又为“我”指点迷津;它逼迫“我”朝前走,“出手力度很大,落到我身上却很柔软”……这个怪异的形象,不就是“磨难”的化身吗?它的双重性格与磨难的两面性——既使人痛苦又促人奋进,吻合得天衣无缝。看出了这一点,怪物的形象就有了生活的依托,就会觉得其明确的象征意义与通篇运用的象征手法十分谐调,对本文的理解也就豁然贯通了。

 

77.                                                         状元泉的呼唤

                                                               福建一考生

    去县中补习那年,父亲病重,母亲脱不了身,叫妹妹送我。

    那天,山风很大,羸弱的小妹肩挑两筐沉沉的行李,在沟沟洼洼里晃荡,瘦小的身子像根离地的芨芨草,颤颤地颠簸在荒凉里。

    我默无言语地随在后面,静静地听风声里绿竹扁担的肩压声。满山是血色的夕阳,浸赤了草尖林梢,染红了隐隐的村居,小妹蜡黄的脸映得红山茶一样。

    “哥,前面就是状元泉,四爷爷说,叫了状元泉,明年准能考中。”小妹一脸灿然,凌乱的刘海儿下,是一双充满渴盼的眼睛。

    小妹放下扁担,理了理乱发说:“哥,我帮你叫,我声尖。”小妹像山里的妞赶集子似的掩不住喜色。

    娘娘岭上,小妹立在翻涌的草波里,夕阳柔柔地裹了浑身,像芦苇荡中的丹顶鹤。

    小妹瘦小的双手捂成海螺状,微微地耸起身子,深吸着干涩涩的山风。一个尖长尖长的声音,远远地掠过山风,在梁子草坡间穿梭……

    山风正凶,娘娘岭上却如一个沉静的湖,落日的余晖染红湖面归巢的林鸟,染红了小妹伫立的身影,染红了那声如岸边号子的长音:“哥,你能中,准能中,中——”

    “哥,你听,状元泉回声了,你听,你听。”小妹回眸间的一脸悦色,使我的眼眶盈盈地温热起来。

    山谷的回音,嗡嗡的,一片模糊,我却听出了明晰,听出了厚厚实实的分量。

    “哥,明年你准能中!四爷爷说,状元泉有灵性。”小妹扑闪着亮黑的眼睛,定定地凝视了我一阵,默默地又挑起筐赶路。

    远山的雾渐渐地朦胧起来,浑圆的夕阳收起最后一抹霞光,暮色淡淡地袭来。凝望着小妹挑着硕大的箩筐颠簸着,瘦小的身影隐入暮色,我泪流满面。

    回城的日子我精精细细地跋涉过每一个朝暮,不管我未来的日子是否感应到小妹呼泉的灵气,是否有风有雨,小妹,我依然恋你,你给我一生的感动和执著的信念,那信念永远是我心中一道不逝的风景。

点评:

    复习生是每年高考中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作为曾经的落榜者,复习生对高考有太多的酸甜苦辣要宣泄。一般复习生写此类题材,大多倾诉高考复习的艰辛与烦恼。本文作者却摆脱了这一窠臼,其选材的功夫令人惊叹。作者只截取了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集中描述了小妹送“我”去县中补习在娘娘岭上呼叫状元泉的情景,犹如电影中的一个感人至深的特写镜头,给人以巨大的视角冲击力。文章以景传情——反复渲染“染色的夕阳”、“落日的余晖”、“最后一抹霞光”等山区小路上的特有景象,把小妹的呼唤置于一种美丽而肃穆、 雄浑而苍凉的背景之下,为“我”这个复习生的“出征”涂抹上一种悲壮美的情调;以景衬人——夕阳把“小妹蜡黄的脸映得像红山茶一样”,小妹被“夕阳柔柔地裹了浑身,像芦苇荡中的丹顶鹤”,夕晖“染 红了小妹伫立的身影,染红了那声如岸边号子的长音”……小妹瘦弱而坚强的身影、纯朴而执著的信念,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力。作者虽然只抒写了自我成长中的一个片段,只摄取了生活中的一个镜头,却折射出人生信念的光芒。这种美景与真情交融、志趣与哲理并重的写法,很是令人称道。

78.                                                     信念,开花……

                                                                赵海心  

    生在狭小的盆中,你不甘蜷缩,你把根伸向大地深处,汲取甜美的清泉,你把生的气息呼向宇宙的漩涡,你高昂着头,微笑,你坚信自己会开出最美的花朵。

    一个狂风暴雨的日子,我曾试图把你搬进屋中,然而我却失败了,你的根已从花盆底部伸出,牢牢地融入了大地母亲的胸怀,你在告诉我:“在母亲身边,这点痛算什么?”不是吗?

    你以坚强的信念,冲破了人为的牢笼,以不拔的意志不断地汲取着,你宣誓:要回报给世界以最美好的。

    风雨中的蹒跚,黑夜里的寂寞,烈日的炙烤和寒潮的讥笑,你都经历过;当美丽的蝴蝶飞离的时候,你也曾怅然过,然而,为了自己的宣言,你却坚守着独自的执著。

    当万紫千红不再,当黄叶不再翻飞,你把一年的积蓄全部献了出来,清淡高雅,香远益清。于是微薄透明的秋的空气中,充满了菊的幽香,闪烁着柳的金黄。你仍旧微笑着,犹如神话中的白雪公主,犹如出嫁前满脸娇羞的新娘,犹如心中那飞翔的金灿灿的希望……

    我被深深地震撼了……历经了多少风雨,多少磨难之后,你终于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在这空灵的秋天,谁能否认这是最美好的?

    漫漫人生路,谁没有对自己或对亲人在心中暗立誓言?流年似水,誓言依旧,艰难困苦的淘洗,言犹在耳,仍然那么清晰。妹妹那明亮而渴求的眼眸,弟弟那稚嫩的肩膀,母亲那渐白的头发以及在凛冽的北风中破棉衣上的丝线随风飘扬的图景,攫住了我的心。为了我,他们失去了许多应当拥有的东西。“信念,开花吧……”我向上苍祈求,不知念过多少遍这样的咒语,但信念之花离我还是那么遥远,我为自己的孱弱而惭愧。然而,菊在飒飒秋风中低吟浅唱,仿佛在告诉我:现在不是惭愧的时候,为信念必须坚持,坚持到最后!

    这是振聋发聩的告诫,我被警醒了:今天的索取,一定会变成明天的奉献。我仿佛看到,信念之塔在闪光,信念之花在开放,信念之鸽在欢唱。

    听,菊香四溢的空中传来了年轻的诗人海子的歌声:

    走在路上,放声歌唱,

    大风刮过山岗,

    前面是无边的天空。

    菊香与歌声渗透了我的心底……

    总有一天,我心中的信念,一定会像美国纽约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罗杰·罗尔斯的信念那样,在坚守中开出灿烂的花!

   点评:

出生贫寒的罗杰·罗尔斯是美国纽约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上小学时,他把校长鼓励他的一句话当作毕生的信念,40多年始终如一地按照“纽约州州长”的标准要求自己。51岁那年,罗杰·罗尔斯的信念之花灿然开放,他真的当选为纽约州州长。罗杰·罗尔斯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人生经验:坚守信念,永不言弃。

    这篇作文巧妙地借助这一史实,形象地诠释了“坚守信念”的主题。文章构思精巧,没有直奔主题而去,而是托“菊”言志,通过对菊花高洁品行的抒写,在菊的引导下,逐步走上“坚守信念,永不言弃”的主题轨道,含蓄地传达出一种坚守执著的精神。

    在具体写法上,本文有许多亮点:(1)标题“信念,开花”,暗用《天方夜谭》中的一句咒语“芝麻,开门”,使文章在深沉中横生情趣。(2)用第三人称“你”写菊花,如同与菊对话,亲切感人。(3)罗杰·罗尔斯的史实在篇末才浮出水面,既巧妙点题又以回归材料作结,有一石二鸟之妙。不足之处是,“信念”较笼统抽象,看不出作者要坚守的“信念”究竟是什么。

 

79.                                                           第三种活法                    

                                          ------相遇在梦想与现实的轨迹中

                                                                 山东一考生

    古往今来,人类生生世世在编织着梦想与希冀。遥望苍穹,星空闪烁着诉说着先人祈福的呢喃和虔诚的祷告;那梦想是如此真实,又如此遥远,因为那是心中不灭的追求,是浮于现实的繁华与幻想。

    学鸠的现实是“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溪流的现实是在石缝间浅吟低唱着“靡靡之音”;老马的现实是“眼前飘过一阵鞭影,我只低头瞧着脚下”。它们早已身陷于现实的泥潭而不能自拔,麻木的心灵早已放弃了拥有梦想遥望天边的权利。于是梦想的翅膀飘然远去,现实的枷锁架在脖项。

    收回遐想的思绪,我才发现梦想就是天边的星辰,永不熄灭地照亮匆匆的人生;现实就是脚下的土地,踏实而厚重地记录行路的足迹。人,既不能活于华而不实的梦想里,也不要沉湎于现实的喧嚣中。在人生的道路中,应是左边种植梦想,右边种植真实,随时采撷,收获希望。

    寻着古人的来路,我听到了杜工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呼唤,这是忧国忧民的呐喊,是杜甫心中最大的梦想。收回目光,我听到了鲁迅先生仰望星空的感叹:“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这是先生“用笔救国”的梦想,他纵然对现实失望,但没有绝望,彷徨中的呐喊唤起了国人的奋起和努力。

    追溯着世界的旅途,我看到了麦哲伦环游世界的梦想,他用广阔的胸怀迎接波澜壮阔的波涛,用梦想书写着生命的厚重与责任。纵使行程中的他遭到土著人的屠戮,现实的残酷却没有将他的梦想抹杀削弱。后人沿着他梦想的轨迹,走向世界。收回目光,我看到了马丁·路德金的梦想,丑陋而顽固的现实一次又一次打击着这位“追梦者”,但他的梦想凝集了所有黑人的正义和力量,现实,终于因他的执著而跪拜在这一伟大民族战士的脚下。我又看到了徐本禹朴实无华的笑容,他没有像自己的同学一样追求花前月下香车宝马,更没有因现实的残缺而逃遁,而是倾自己的梦想于偏远支教之中。他们,都是现实中坚强的追梦者!

    寻着古往今来的道路,我探头仰望天边的星空。梦想与现实交轨在人的生命中,让我们用胸怀天地的壮志凌云拥抱梦想,用虚怀若谷的情怀书写现实中人生华美的篇章吧!

点评:

“相遇在梦想与现实的轨迹中”,这一副标题的拟定,使人一眼就能感到作者对试题的审视和解读完成得非常顺利。作者对现实与梦想的关系把握得极为正确,运用正反对照的写法,既有对现实、梦想的充分肯定,又有对第一种活法——“只生活在现实中”的针砭,以及对第二种活法——“只生活在梦想中”的抨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既不能活于华而不实的梦想里,也不要沉湎于现实的喧嚣中”的观点,并且用文采斐然、哲理充盈的语言对这个观点进行了生动而形象地诠释,人生应是“左边种植梦想,右边种植真实,随时采撷,收获希望”。文章例证丰富而贴切,忧国忧民的杜工部、以血荐轩辕的鲁迅先生、环游世界的麦哲伦、凝集了所有黑人的正义和力量的马丁·路德金、朴实无华到偏远山区支教的徐本禹,古今中外一大批现实中坚强的追梦者向我们纷至沓来,有力地彰显了文章的观点,展示了作者较深厚的人文知识素养。

 

80.                                                       给我一双翅膀

                                                       重庆一考生

   给我一双翅膀,我要飞,我要远眺!

                                ——摘自水木年华《给我一双翅膀》

  小时候,望着漆黑夜空中那璀璨的群星,我梦想着自己能有一双翅膀,展开双翅飞向夜空,也能成为那璀璨的群星中的一颗……

    我想飞

  我在一张照片上结识了北大,那微波荡漾的未名湖,拔地而起的图书馆,深深地吸引了我。妈妈告诉我:这,就是北大。北大是一所尖子生云集的名校,要想到北大读书,就必须努力。那时我太小,不十分理解“北大”这个名词的含义。从那时起,我就暗暗下了决心:我一定要考取北大,成为北大的学生。

  请给我一双翅膀吧!

  我很想飞,多远都不会累。

  我要飞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北大逐渐深入的了解,我对北大也越来越向往了。我知道要靠努力奋斗,靠不断的进取去赢得这个机会。在《挑战主持人》中,我认识了三位北大女孩:诸丛瑜、乔喆沅和李思思。看完节目后,我不仅感叹:北大女孩儿竟然如此有才华,如此冷静,如此沉着。她们会微笑地面对一切挑战,在失败面前,她们永远不会轻言放弃。妈妈又说:“考入北大的学生都是能吃苦的学生,只有能吃苦,才会成功。我又一次告诉自己:我要考北大,我要飞,在我的天空飞。

  请给我一双翅膀吧!

  我要飞,多难,都不会退缩。

  我会飞

  我长大了,我理解了“北大”这个词的含义。它意味着能力、勤奋和竞争。不知我的身影何时才能出现在令我日夜神往的北大,不过,我一定会靠积累与拼搏去实现我的理想,微波荡漾的未名湖留下我的气息,让北大那蔚蓝的天留下我的痕迹,直到我飞过。

  我把我的翅膀挂在了未名湖柳枝上,它在等待,等待有一天,跟着我展翅翱翔。

  请给我一双翅膀吧!

  我会飞,一飞冲天!

点评:

梦想、理想,是目标的同义语,本文虽然没有直接说“目标”,但内容完全在“目标”的话题范围之内。作者的目标很明确:考取北大,成为北大的学生。这是一个长远的目标,作者从很小的时候就有了这样的梦想。有目标的人比没有目标或目标模糊的人要清醒得多,所以随着岁月的流逝,作者的目标越来越明确,信念越来越坚定,劲头越来越充足。三个小标题“我想飞”“我要飞”“我会飞” ,清晰地展现了作者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的轨迹。在写法上,作者借助“翅膀”的意象,或化实为虚,或化虚为实,写得飘逸空灵;再运用反复的手法,将自己的目标、决心和努力反复强化并升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情感的冲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