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合一好还是五合一好:鬼谷子的领导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4:42:43
鬼谷子》这本书是真实的,至少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了。我在这里引用的是四库全书里,乾隆54年,翰林院编修,充内廷国史馆籑修武英殿籑修,文源阁详校官,秦恩复撰的本子。秦本的开头,列举了历代对《鬼谷子》一书的来历和真实作者的考证,来龙去脉说得很详细,但并没有作出肯定的结论。因此《鬼谷子》的作者姓甚名谁,到底还是一个谜。近代有不少学者,根据秦恩复,再加深了探讨,有的主张《鬼谷子》这部书的作者是战国时,有名的政客――苏秦,托名鬼谷子写的。有的却引经据典坚决的反对。有的认为《鬼谷子》就是鬼谷子自己写的,不过不肯显露自己的真实姓名而已。大家花费无数的精力,时间和笔墨,争论得发张呰裂,还是得不到肯定的结论。

其实,古代很多名著的作者都不愿显示真实姓名,这是他们的意愿,也是古代作家的一种习惯和风格,我们应该尊重!因为他们写书,既不为名,又不图利。如果把自己姓名放在前头,至少就脱不了“卖弄”的嫌疑。古人写作,一则是兴之所至;或则是为后人着想,希望有缘的人能从而获得一些智识上的帮助。所以有“藏之名山,传诸其人。”的说法,根本也不急着出版。这是多么潇洒的作风。我也希望能效法古人,因为我写文章,既不为出名,也不为评职称或赚稿费,但是我不得不用真实姓名,是为了生活在现时代里要自负法律上的责任,表示我所写的不是随便胡扯或是窃取别人的成果。因此读古人的书,只需问这本书好不好,读了对自己有没有进益,至于是谁所著,即使弄不清,也并不非常重要。譬如《红楼梦》是不是曹雪芹所写?没有《红楼梦》本身重要。恐怕这也是《红楼梦》的作者当初不肯显示自己真实姓名的缘故吧。同理,只要《鬼谷子》这本书好,到底是谁写的,不如还是尊重作者的意愿,把精力集中在受益上的好。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肯定过:鬼谷子是苏秦和张仪的老师,而鬼谷子是当时的一位很有学问,却不愿显示真实姓名的“隐士”。苏秦和张仪都是非常好学、上进的学子。自古以来,就有人主张《鬼谷子》这本书的真实作者是苏秦,我想即使真是苏秦后来编撰的,里面的内容少不得有当年在鬼谷子门下听讲时的笔记。即使苏秦写入他自己的见解在内,也是从老师那里所获得的启发。即使是苏秦以老师的名义写书,也充分显出了苏秦不忘本的厚道。这样说来,鬼谷子,苏秦和张仪之间的关系和在当时社会发生过什么影响,在读《鬼谷子》这本书之前,似乎有必要了解一下大概。

根据《东周列国志》,有比较通俗而生动的故事记载(《东周列国志》关于苏秦、张仪故事部分是根据《史记》《论衡》《太平御览》《说苑》《意林》《拾遗记》等书整理出来的通俗化而比较完整的叙述。)。故事大致是这样的:苏秦和张仪是鬼谷子众多学生中,比较用功突出的两个。毕业考试时,先生叫人挖了一个大坑,用梯子把应考的学生放下去,抽掉梯子。考生在坑里说,先生在上面听。考生如果说得好,先生令人把梯子放下去,学生爬上来,就算毕业了。如果学生在下面说得不好,感动不了先生令人放下梯子,就是不及格,不能毕业。苏秦和张仪在坑里把先生说得“泪下沾襟”,赶忙放下梯子,让他们上来,是毕业的前两名,张仪的成绩比苏秦又略胜一筹。苏秦毕业临走的时候,先生拍着他的肩膀说:你出去后,如果求职不顺利的话,我这里有一本书,叫做:《阴符经》,你必须要好好的读它,等到你读懂了,必能帮助你成大功。苏秦拜谢流涕而别,回到家里,置办行装,穿着紫貂皮的大衣,坐着高车驷马,带着仆从,到秦国去谋职。以这种高姿势,本想一击而中,不想耗了一年,也没有找到职业。只得把皮大衣,车马,仆从都当卖掉,徒步挑着担子回家。家里人看他这般潦倒的衰相,父母佯瞅不睬,嫂子不为炊,不给他饭吃,妻子坐在织布机上不搭理他。他伤心至极,要去投河自尽。猛然想起老师的话来,就回去翻箱倒柜,找出了《阴符经》来。日夜苦读。由于难懂,就频打瞌睡。于是他把头发吊在屋梁上。还是打瞌睡,就用锥子锥刺自己的大腿,血流满地。清醒了再读。苦磨一年有余,自觉有所领悟。就把心得和他两个弟弟讨论(他两个弟弟苏代、苏厉后来也成为国际上知名人物),弟弟们也觉得是这么个道理。于是在弟弟们的经济支援下,再度出发,去到最受秦国威胁的赵国。向赵王提出非常有力的建议,赵王聘他作代表,去拉拢其他五国一起联合抗秦。他在六国所陈的计划和说辞,都大略可以在《战国策》这本书上读到。六国同时都给他相国的名义,缔结合纵盟约,聘他为纵约长,主持抗秦的大业。就是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六国大封相”。他衣锦还乡,父母到十里以外去迎接,妻子跪在地下,不敢抬头看他。嫂子在他面前用膝盖走路。他调侃他嫂子说:你为什么“前踞而后恭”啊?嫂子没脸没皮地说:是因为弟弟您现在“位尊而多金”啊。苏秦叹口气说:“大丈夫真是不能不富贵啊!”。历史留下了他这句名言。他参透时势的需要,出售他的联合六国抗秦“合纵”的计划,自己虽然当上执行计划的“纵约长”。不过,他心知肚明,这样的一个虚空的盟约,实际上六国各存私心,现实解不开的矛盾重重,只要秦国出兵攻打一国,〔纵约〕必然立即土崩瓦解。如果要使这个〔纵约〕能够继续存在一段时期,就必须能有办法阻止秦国采取行动。而秦国一旦知道六国合纵的消息,必定不能坐视不管。当时,秦国一面后悔当初没有录用苏秦,一面又痛恨苏秦公然与秦国作对,阻碍了秦国的发展,立即就要采取行动打散纵约。苏秦非常着急,非得马上想出一个好办法不可。

这时苏秦的老同学张仪,毕业后虽然也找到工作,但很不如意。又无辜被人陷害,差点丧命。正在走投无路之际,一天恰巧遇见一个过路商人,彼此相识后很谈得来。张仪把他当成好朋友,向他畅述自己的不幸遭遇,这位朋友就立即穿唆他去找老同学苏秦。张仪还有顾忌和犹豫,又没有盘缠,穿着,怕在老同学面前现眼。这位朋友一力承担路费和一切开销,说是正要去同样的地方做买卖,一路同行,不费之惠,就一同来到苏秦开府的所在地。张仪去见苏秦,那位朋友自行去做买卖。苏秦耀武扬威的接见了张仪,冷冷地说:哼,你不是比我高明的吗?我以为你早就高就了,不想却还如此寒酸。念在是老同学份上赏你一顿饭吃吧。吩咐为张仪设座,从人把张仪的座位设在堂下,马虎给他一些粗茶淡饭。苏秦自己却坐在大堂之上,前呼后拥的许多人伺候着大享盛宴。张仪羞愧难当,肚里实在饿极了,只好忍辱下咽。心中暗想,且看他饭后怎样行事。不想苏秦却仍旧对他不理不睬,于是他忍无可忍,拂袖而去。回到下处,那位朋友也刚好回来。问起情由,非常替张仪不平,大骂苏秦负义,要帮张仪报复出气。并且一再自责,说悔不该当初硬劝张仪来投苏秦,如今一定要补偿张仪。问张仪可有什么计划?张仪说如今若要报复苏秦,就非要到秦国去不可,他定能说动秦国,破坏掉苏秦现有的一切。那位朋友说,自己正要到秦国做生意,一路同行,一切盘缠使费还是由他负担。就这样他们来到秦国。那位朋友更替他出重资,贿赂秦国上下,为张仪谋得一个相当出色的职位。一切安排妥当,朋友要告辞了。张仪要报答他,不肯放他走。于是此人对张仪说明自己的身份,原来他是苏秦所派的干员,替苏秦执行帮助张仪出头的计划,所有的使费全由苏秦备办。见面时苏秦故意冷淡张仪,是不希望张仪安于小就。要刺激出张仪报复的心志,算着张仪必定要到秦国。然后为他在秦国买名誉、买地位。因为秦国恨苏秦,就必定会重用反苏秦的人。张仪是鬼谷子的高徒,对苏秦的底细最清楚,重用张仪是必然的。张仪如梦初醒,自叹不如。问苏秦这样做,要什么回报?他说苏相国说:只要您能阻止秦国发兵,就算回报。张仪立刻答应承诺下来。接着找到合适机会晋见秦王,说:大王对六国合纵之事,请完全不必烦心。六国之间矛盾重重,合纵绝对难成气候。但是,如果秦国逼得太紧,他们必然暂时放下彼此的嫌疑,同仇敌忾,反而促使他们团结起来。秦国若暂时放松一把,他们也必然松弛下来。外边压力一旦缓解,立刻就会因争权夺利而自己打将起来。他们自相残杀对秦国最为有利,故此袖手,坐观其败,乃为上策,何必劳兵伤财?秦王采纳张仪的建议,对〔纵约〕不采取积极行动。苏秦也保住了面子。张仪后来在国际上还有许多建树,遂成为重要的人物,太史公在《史记》里特别给他不同凡响的赞语,称他为:大丈夫。说他:大丈夫一怒而天下惧,一息而天下安。是一位举足轻重的国际性大人物。

以上是故事的大略,鬼谷子的这两个学生不仅有辉煌的事迹,两人的关系也多采多姿。虽然是诡计多端,却也有着温馨的、心照不宣的互助。

《东周列国志》还记载了两个名人,也是与鬼谷子有密切关系的。苏秦张仪是鬼谷子文科中两个出色的弟子;孙膑和庞涓则是鬼谷子武科中两个出色的弟子。下面是孙膑、庞涓的故事大略:孙膑和庞涓从鬼谷子修习兵法战阵之学。在众弟子之中,孙膑的人品最好,宽容厚道,温文尔雅,又加资质聪颖,努力发奋,所以先生对他特别宠爱。背着其他学生,特别传授他许多知识。鬼谷子手上有孙膑祖父孙武子写的《兵法十三篇》秘笈,也秘密的传授给孙膑。庞涓的为人非常巧便,神采英武,虽然也用功勤奋,聪明伶俐,老师看透他虚浮。庞涓因孙膑受到殊遇而得到老师的真传,心中存着嫉妒。不久魏国出榜招贤,庞涓是魏国人,就去应招。临走的时候,先生送给他一句话:“不可以欺骗为得计,欺人者还被人欺。”他口说:谨记,就走了。魏王见他是鬼谷先生的高徒,又聪明伶俐,想是学问也高,就聘任他为军师,继续招贤。庞涓自心明白肚里有多少货色,怕魏王更招到贤才,自己就要大打折扣。琢磨着补救的方法。心想同学孙膑是个货真价实的,不如把他引荐给魏王,他必定心存感激,同时就好乘机探取他的学问,只要有孙膑在后面撑腰,就必可诸事大吉,岂不是一举两得。(孙膑和庞涓在同学时期,彼此十分友爱,庞涓曾指天发过誓,说:对孙膑生死不负心,否则万箭穿身。)于是写了一封信给孙膑,叫他立刻下山,说:自己在魏国,事业非常得意。凭他的举荐,和孙膑的才学,来到魏国不是封爵就是拜相,说得天花乱坠。孙膑收到此信,高兴非常,就拿着来见老师。老师看信后,心里嘀咕,因为信内写得太好太虚,并无一句问候老师的话,可见他为人险薄。要想阻止孙膑前往,因见孙膑喜上眉梢,去心已动,硬栏反而不好。就命孙膑在纸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孙膑不知何意,就遵命写了“孙宾”两个字。孙膑的原名是孙宾。鬼谷子拿起笔来,在“宾”字旁边加了一个“月”字,说:你以后就叫孙“膑”吧。并叫他动身前再来见他。孙膑高高兴兴来辞别先生,先生交给他一个锦囊,叫他随身携带,不到生死关头不可拆看。鬼谷子愁眉不展,孙膑也不曾深加体会。

孙膑来到魏国,庞涓热烈迎接,邀他住在自己的家中,可以每日欢会,特别照看。隔日带他去见魏王。魏王觉得他非常好,人品好,学问好,立刻就要封他为副军师。庞涓随后即来晋见魏王说:孙膑虽然是我的同学,也是我举荐的,的确很有学问,但有一个难处:他是齐国人,齐国是魏国的敌国,知人知面不知心,万一他心向着齐国,就对魏国非常不利。不如先拜他为客卿(顾问),仔细观察他一阵子,如果真的可靠,再封他军师都不迟,我情愿让位给他,魏王照准。赐给孙膑府邸一所,其他的赏赐不亚于庞涓。不久校场演习,魏王要看两人的本事。庞涓演的阵势,孙膑都会,而孙膑演的阵势,庞涓茫然不知。只好低声问孙膑。孙膑对他解释后才明白。这样蒙混了魏王,以为两人旗鼓相当,很高兴。可是庞涓心里另有盘算。

有一天客卿府外来了一个山东口音的汉子,说是山东的客商,带着孙客卿叔父孙平的家书要见孙客卿。呈上书信,信中先说彼此失散后的思念,然后说现在已经返回祖国,重整家园,希望孙宾回乡祭祖,共同为国家效力。原来因为动乱,孙膑在孩提时父母双亡,跟着叔父逃亡到周,中途失散,不知下落。孙膑自谋生存,长大后听到鬼谷先生名声,就来到鬼谷,蒙先生收留,在门下攻读。现在忽见叔父尚在,大哭一场。然后拿着书信来见庞涓。庞涓表示十分同情,并极力主张孙膑告假回齐省亲。孙膑当着庞涓写了回信,打发那汉子去讫。第二天就向魏王上表告假。而庞涓前一天却拿着一封仿孙膑笔迹伪造的回信和他叔父的来信给魏王看,首告孙膑通敌,因为回信中有庞涓加添的:“身在魏国,心存祖国,得有机会必定报国。”等句。魏王看了说:难道我对孙膑不够优遇,还留不住他呀?意思还要重用孙膑。庞涓见状,就一再陈说,孙膑不值得信任。万一回归齐国,贤才资敌后患不浅。建议严加处分,魏国留不住他,叫齐国也永远得不到他,永绝后患。魏王心里还是喜欢孙膑,关照庞涓:仅凭这样一封书信,难以定罪,惩戒可以,但不得伤他性命。庞涓不敢违背魏王旨意,就说:他若上表告假,就请下旨发在军师府惩戒。魏王准奏。第二天孙膑告假表章果然来到,魏王就批交军师府。孙膑被带到军师府,庞涓一见,假装不知,说一切都包在他的身上,立即进宫为孙膑求情。他假意在外转了一圈回来,说:魏王以他通敌,大怒,非要斩首不可,经他以缴还官爵力保,才答应免死,判处刖刑。就是膑(削)去一双膝盖骨,令他从此残废,不便行走。不由分说立即上绑,把孙膑的一双膝盖骨剥掉了。孙膑痛极昏厥,等到慢慢苏醒,庞涓抱着他痛哭,吩咐留他在府中医药调养,每天好酒好饭款待。孙膑感激不尽,全然不疑有他。

孙膑成为废人,同时又是罪犯。客卿府第和资产缴回充公,仔身一无所有,承蒙庞涓收留,并且好生款待,每天酒宴和他欢会,一心感激庞涓,想好好要报答他。自觉虽然受了“膑刑”,想必也是命中注定,鬼谷先生不是早就替他改好了名字的吗!庞涓为他排遣他的寂寞,建议要他从事著作,把“兵法”写出来,传世救人。孙膑为了报答他的恩情,就每天书写,由于身体亏损,慢慢休整,进度比较慢。有一天,送茶饭的仆人照例送来茶饭时,忍不住就掉下泪来。他在孙膑一再盘问下,就把一切旁观听到的庞涓的计谋和盘托出。并说,一旦写书完成,必然就是大人的死期。孙膑由一切都不怀疑突然转到冷水浇头,如梦初醒,急切无计可施,猛然想起老师临行给他的锦囊,叫他生死关头才可打开。此时不开,更待何时?遂立即取出锦囊,打开一看,只有三个字:诈疯魔。他就取火将写好的竹简,一概焚毁,满口胡言乱语起来。仆人报告庞涓,说孙客卿突患疯癫之疾。庞涓自己来看,孙膑抱住他,哭喊:鬼谷先生救命。庞涓为测试他的真假,叫人把他放在猪圈里,将饭菜和了猪屎,看他吃下,才信以为真。为着要使他宽心疗疾,放他自由出入。于是孙膑到处游荡,时哭时笑,时喜时悲,胡言乱语。民众可怜孙客卿,都抢着给他饭吃。庞涓仍不放心,敕令地方,随时具报孙膑的行踪情况。

过了一段时期,一天孙膑坐在一个僻巷里,有人叫孙客卿的名字。在他身旁低声说:你莫害怕,我是禽华,是鬼谷先生的朋友墨子墨翟的弟子。墨子现在齐国,与齐王和相国田忌都已计议停当,由齐国客卿淳于髡为齐国献茶专使,我扮作他的随从,来到魏国名为献茶,实是专来搭救你的。请你这两天就在此处,千万不要挪动地方,到时自然有法子使你脱险。两天过后,淳于髡与禽华“公事”完毕,在傍晚令一个从人以泥涂面,把孙膑的衣服穿上,装作孙膑模样。把替换下来的孙膑,装在专使专车的夹板中,混出城去。然后给孙膑沐浴更衣,另换乘温车,驰往齐国去了。这边地方照常具报,孙膑尚在,因此庞涓不疑。又过几天,在河边发现孙膑的衣服,以为他疯病转厉,投河而死。虽然打捞尸首不得,也不敢太张扬,奏报魏王孙膑畏罪自尽了事。

孙膑到了齐国,田相亲迎于十里之外。齐王传旨,命孙膑乘蒲车入朝,赐坐,叩问兵法。即欲拜为军师。孙膑奏道:臣以刑余残废之人,寸功未立,决不敢受爵,况且若被庞涓得知,恐怕又别生枝节。不如等待他日为国立功,再受恩赏不迟。齐王准奏,孙膑就在相府住下,每日暗中为齐国排兵演阵,训练士卒。要去寻找墨子师徒道谢,他们却早已悄悄离去,孙膑嗟叹不已。后来齐魏战役中,孙膑屡献奇策,大显智谋,重创魏国。又用“减灶”示弱之计,引诱庞涓猛追,追到马陵道,伏兵齐出,乱箭齐飞。庞涓大败,魏太子被擒,庞氏子侄也都战死。庞涓自度不能脱身,自刎而死。孙膑亲手割下庞涓的首级,放在自己的车上,带回齐国。魏国称臣纳贡,齐国成为当时天下第一强国。孙膑却看破世情,不受封赏,只求齐王赐他闲山一片,自己隐居。并呈送齐王《兵法》一部,说:臣之所学,尽已写在此书,臣以朽废之躯,难为大王奔走于庙堂。臣在荒僻,同叨圣恩。可是隐居不久,孙膑忽然失踪,不知所终。有人说,看见他和鬼谷先生在海外一个岛上居住。

孙膑的事迹,太史公记载在《史记·吴起列传》之中。说:庞涓的大军,急速追赶齐军,追到马陵道峡谷之中,天色已暗。前面一棵大树,写有字迹,却看不分明。庞涓命令举火,在火光中,看见树上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八个大字,还落了款:军师孙示。庞涓正在观看,齐国伏兵以见火光为号,万箭齐发从四面八方射来。庞涓说:“遂成庶子之名”,就自刎而死。庞涓临死时说:唉,让这个小子成名了。还很幽默,记挂着孙膑成名的事,并无十分怨毒之意。1972年在山东省临泝县银雀山汉墓出土文物中,发现有孙膑著的《兵法》三十篇。可惜竹简残缺,漏误许多。不过在第一篇中,孙膑写道:“孙子弗息(埋伏)而击之桂陵,而擒庞涓。”好像他的自述是“在桂陵生擒庞涓”。与太史公所记“兵败自刎”有些出入。其实,庞涓在中箭后,是否还能从容“自刎”?如果他从中箭,自刎,到被带到孙膑面前时,还没有断气,也都可视为“生擒”。孙膑自己说,庞涓被擒,当然比任何别人说的都更可靠。但也不能据此说太史公的记载完全错误。至于孙膑怎样处置生擒的庞涓,孙膑自己却没有说明。根据《史记》,孙膑亲自割下庞涓的头,带回齐国。一路之上,面对着那颗头颅,一定是感慨万千。他俩最后的相聚,一个失去双脚,一个失去身躯。在回齐路上,孙膑面对着庞涓的头颅,一切的荣与辱,爱与恨,恩与怨,得与失,都随着车子的摇晃,越来越模糊了。孙膑对自己的余生,也做下最后对决定。

从表面上看,庞涓真是罪大恶极,不该这样毒害无辜的孙膑。可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无疑的孙膑是一个很可爱的小伙子,因为鬼谷先生特别喜爱他,同学庞涓更喜爱他,友爱到对天发下毒誓,这个关系非比寻常。魏王一见孙膑就喜爱他,齐王和相国田忌也都喜欢他,连墨子都喜欢他,为他担心操劳,甚至那个送饭的仆人。恐怕庞涓心里最怕的就是孙膑要离开他,他对孙膑有特强的占有欲,他使用的方法虽然太狠,却也只不过想叫他不方便行走,目的是要孙膑永远不离开他。临死还想到孙膑成名的事。如果这样分析有理的话,对整个故事的看法就会大不相同的了。在大家争取一个可爱的孙膑,最后的胜利者,还是鬼谷先生。真是高明!因势而利导之,无为而无不为!《吕氏春秋》说:“忠臣,人人愿其为己臣;孝子,人人愿其为己子。”一个人在世做人,如果做个很不可爱的人,必然受人摈弃,到处碰壁。如果很可爱,不免也招惹祸殃。那么怎么办呢?论者或谓:“必也,介乎可爱与不可爱之间!”这是套庄子:“周也,居于材(才)与不材(才)之间”的话。如何能拿捏得恰到好处?那就必要好好读《鬼谷子》了!

《史记》肯定孙、庞是同学,但没有指明是在那里同的学,也没有指明是鬼谷门下。野史说他们是鬼谷门下,在没有资料否定这个说法之前,暂依野史也没有讲不通之处。当时,鬼谷先生的名声是远近皆知,最有学问的老师。若非鬼谷先生,恐怕也没有别人能教得下这么两个学生!总之,出名的老师,容易使弟子沾光出名;出名的弟子,也能反衬,使老师更出名。

鬼谷先生不著名姓,两千多年,却有许多人衷心的崇拜他,有人“考证”出他姓王名诩(或栩)。既没有确切的根据,还是尊重鬼谷子自己的意愿为是,就尊称他鬼谷先生好了。大家相信:鬼谷先生精通四门大学问,当时无人能比。第一门学问是政治经济。第二门学问是兵法战阵。第三门学问是医学养生。第四门学问是数学预测。他的教学态度也是非常自由潇洒,对学生是:“来者不拒,去者不追。”至于《鬼谷子》这本书,儒家的人对他深恶痛绝,以柳宗元为代表,骂他:险盩峭薄,妄言乱世。还一度成为禁书。书越禁,反而助长人们的好奇心,越要读它。如果读后,读到它的好处,并不象那些贬它的人所说的那样,就禁出了反效果。其实,《鬼谷子》书中教人处世做人,都有它独到之处,叫人读后,觉得既实际,又有效,完全没有那假仁假义、空洞迂阔的感觉。是一本以道义来保家卫国,救亡图存、强国强族的罕世奇书。读者一旦深究,自然明白。

用现代的语言来形容,《鬼谷子》是一本管理学的书。管理学是个现代的名词,是社会科学里的一个部门。可是“科学”也有自身的局限。《鬼谷子》里面有许多很扎实的科学部分,但还有许多超科学的部分,就是比现代科学还更科学的部分,与其说《鬼谷子》是管理学,还不如更集中一些说是:一部精湛的《领导学》,专讲Leadership领导原理的著作,非常独特,博大精深。《黄帝阴符经》《老子道德经》都比较“言简意赅”,而《鬼谷子》则着重于辩证的实际实践的方法。《方法论》应该是《鬼谷子》的特长。因此,对于理解《阴符经》和《道德经》都有一定的更细致的补充。从现代世界上极重视的智谋策略学,《鬼谷子》具有一个极完整的智谋策略学体系,可称为:智谋策略学的鼻祖。作为一个现代的中国人,特别是优秀的管理者们,不可不知!

·在本讲中,先把鬼谷子做一个概括的叙述。下一讲就开始进入《鬼谷子》的上卷,从捭阖第一章开始往下讲。不过从第四讲开始,进入《领导者的素质》时,做了一个跳跃,一下子跳到到了《鬼谷子》下卷,《本经阴符七篇》。《阴符经》一连七篇都是讲领导者的素质的。这是不得已的写法,有些不按《鬼谷子》原书上中下卷的顺序。但是,说过领导者的定义和职责之后,若不把《领导者的素质》马上阐明,再写下去,反而会使读者发生接不上气的感觉,到底要什么样的领导才够资格去领导。到第十讲,就江完了领导者的素质,第十一讲再回头讲管理艺术等各种领导方法,一气呵成就再没有跳跃了。在这里特此声明。